學習中醫心得8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習中醫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中醫心得8篇

學習中醫心得1

學習中醫,正確掌握和運用中醫知識與技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醫理。醫理不明,縱然知道很多中醫學的知識,但使用起來可能會不得要領,甚至動手便錯。

中醫的醫理並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來如此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千萬年來都沒更變過的那些生命規律。比如人總是要吃喝拉撒睡,這吃喝拉撒睡的規律或機制,也就是最基本的醫理。失眠、便祕、厭食、胃腸疾病等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問題,各種對治的藥品或保健品經常在各式的廣告中出現,似乎也能夠說明這些問題的普遍性和對治的乏效。我們如果不清楚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和機制,就不知道如何調節以幫助身體迴歸到常態,也就無法斷絕出現問題的原因。原因沒有解決,只在業已出現的結果上大做文章,怎麼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呢?就像一邊在治理汙染,一邊無視汙染源的繼續活動一樣,其治理當然是乏效的。

並且這種無視根本的治理過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種汙染方式,這樣的話,這種所謂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廂情願地自以為是罷了,對於被治理的物件而言,其實是在承受著更加深重的汙染。很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並不罕見,在醫療領域內可以說是時有發生,我們所能見到的輾轉求醫、久治乏效或病情反覆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治療”名譽的“汙染”。

就像美國的一項研究所顯示的一樣:每年由於醫生誤診、用藥錯誤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手術失誤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25400人。臨床醫療差錯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僅排在癌症和心臟病之後。其中最重大的一類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於“藥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發生在用藥劑量正常的情況下。儘管所使用的是經過嚴格審批的藥物,用藥的程式也是嚴格無誤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萬多患者死於這種藥物意外反應。這篇報告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後,發現大約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

在此類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醫囑用藥的。上述數字並不包括那些給藥或用藥方式錯誤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屬於不良藥物反應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用藥患者。換句話說,“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經歷過不良藥物反應”還屬於非常保守的估計數字。

很顯然,臨床醫生進行的是“完全正確”的.治療,但卻導致了至少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而且這種事情發生在被普遍認為醫療科技最為先進、現代醫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這說明了什麼呢?如此的治療當然是在其醫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那麼,這樣的事實是不是足以提醒我們反思作為指導醫療的理論的重要性呢?

在當代,這樣的事實並不是只發生在美國,如果指導醫療的理論、觀念出現了偏差,類似的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方式的醫療活動中。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有病時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著自身的調整與修復機能,自己會康復過來,不過可能會康復得慢一點或辛苦一些,但也相當於一箇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給治療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箇中等以下的醫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見我們學醫,最起碼要當個“中等”以上的醫生。

很顯然,中等以上的醫生至少應當知道人體自身的功能及其機制,從而保護、幫助它而不是破壞、擾亂它。中等以下的醫生往往是那些驕傲無知地干擾破壞人體的人,就像《靈樞》所說的“下工絕氣危生”,等而下之的醫生更是時常會做出滅絕人體正氣,危害病人生機的事情。這並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很壞,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明醫理。我們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人應該時刻謹慎地觀察自己是不是淪為下工之列,觀察的標準就是中醫的醫理。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在於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於他明瞭多少醫理。那麼,中醫的醫理是什麼呢?就是中醫對人體及人體生命規律的認識。我們學習中醫也就是要如實地瞭解一直以來能夠經得住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傳統中醫學對這些認識的描述,然後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的學習與理解是否正確。

學習中醫心得2

結束了為期三天的中醫整體自然療法課程,收穫頗豐。

通過劉偉承師父的授課,開闊了我的醫學思維,同時還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治療經驗。通過和各位師兄弟交流,讓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面我就結合我這三天的經歷,妄談一下我的拙見。

對於一個醫學生來說,最快的成長方式那就是去和學界大牛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說,結識師父我是幸運的。

師父是中醫整體自然療法的創始人,也是和式太極拳的傳人,早年拜於傷寒大師梅國強門下,後來又拜和式太極拳一代宗師侯爾良為師,期間還遍訪其他名師不斷交流學習,擁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對常見病及疑難雜症有很多獨到的方法。

通過學習中醫整體自然療法,讓我懂得養生的重要性,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這個道理,對於疾病的防護,六成的工作取決於日常生活的自我保健,環境遺傳醫療等因素只能決定剩下的四成。醫院現有的醫療手段對於很多疾病十分侷限,僅僅依靠醫療技術,完全忽略對營養、運動、保健、心理等多方面進行干預,這是導致很多疾病無法治癒的根本原因。營養干預,運動干預,保健干預應該和醫療技術同等重要。營養干預簡而言之就是“損有餘,補不足,以偏糾偏,達到動態平衡”。例如某些痛風可以通過戒酒,補充維生素,養護肝臟的思路來治療,因為嘌呤通過肝臟來代謝,補充營養素並養護肝臟,機體嘌呤代謝功能上來了,痛風自然就好了。運動干預就是通過查體溫,控制基礎代謝,來讓能量得到合理的利用。保健干預主要是在當機體出現問題時所採用的適當的輔助手段。例如糖尿病人可以採取臧福科的振腹推腹手法來使其腹部被動運動以達到輔助消耗能量降低血糖的目的。又例如肩周炎患者可以採用易罐筋膜牽拉療法使其粘連的'肌筋膜分開恢復肢體運動功能。

中醫有兩大法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這裡我主要想談一下辨證論治。西醫也是有“辨證論治”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將辨證論治發展的比中醫更好,為什麼這麼說呢!中醫的辨證論治疾病來源於醫者主觀望聞問切四診收集的資訊,而西醫診斷疾病藉助於通過各種體液影像檢驗檢查收集的客觀資料。一定程度上,客觀資訊比主觀資訊更加可信。但是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辨證論治所收集的資訊還十分有限,許多人體內與疾病相關的資訊是目前技術所無法窺測的,所以辨證論治辨的越清楚,實際上忽略的越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迷信辨證論治反而不科學,而以整體觀念為指導的“糊塗醫治糊塗病”反而更可取。梅國強老師說過“存津液為第一要義,通腸腑不嫌遲早”,在我個人看來,不論什麼情況下使病人體溫保持恆定,腸腑保持通暢,同時顧護津液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在這裡穿插講一下中藥的侷限,因為人工種植或者炮製方式混亂或者藥材造假導致目前市面上中藥品質普遍不好,影響了中藥的療效。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已經知道鱉甲牡蠣等中藥有效成分幾乎煎煮不出來。而高溫久煎也會破壞某些藥材如山藥的有效成分。所以對於鱉甲牡蠣等藥材可以採用碾粉沖服,山藥直接生用(生吃或者榨汁)。師父對營養學也研究的很深,山藥不超過70度,土豆不超過40度,在這個範圍內可以儲存食物裡面的活性成分。還有很多關於韭菜汁、生薑汁、土豆汁的妙用,讓人感覺很神奇,待我一一驗證了以後再來詳述。

和式太極拳講求意境,“無形無相、如環無端、著地生根”。對面走來一個人打你,你可以充分運用勢能和慣性閃退一邊然後借力打力,這是太極的精髓。同樣對面走來一個人打你一拳,你先格擋接下這一拳再打上去,這是西洋拳的做法。西醫看病就像是打西洋拳,出現症狀,然後對症下藥。症狀一多,就招架不住了全亂套了。而中醫整體自然療法就是從根本解決問題,根本不給疾病打到你的機會,在疾病到來的時候,卸去維持疾病存在的條件疾病就不攻自破。例如陰道炎症的治療可以用這種思想,用某中性洗液+生大黃(磨粉)+醋清洗區域性進行治療。陰道天然弱酸性環境可以起到保護作用,疾病滋生會使環境發生改變,這時候恢復天然弱酸環境然後清除異物,疾病無的放矢自然就好了。

這三天還了解了很多病案。同時還學習了很多治療思路方法,包括頸椎腰椎病預防,頭頸點刺療法,掌按膻中穴降壓,長短腿牽引,腰痛治療,肩周炎治療,易罐筋膜牽拉療法,還有斜方肌、斜角肌、髂腰肌、髂脛束、腰方肌、梨狀肌、臀大肌、股四頭肌、背閣肌、胸大肌、內收肌等肌群的牽拉放鬆療法。其中我對髂脛束的“平步青雲”手法印象最深刻。

三天時間很短暫,學習的內容很多,一時間還難以全部消化,在日後的生活工作裡,我一定要多多實踐才行。

最後感謝師父傳授寶貴的知識,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繼續在師父的引導下,不斷學習,在醫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學習中醫心得3

中醫雖然已經明確認識到了寄生蟲、厲氣、胎傳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療上仍舊應用辯證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麼地方呢?

我認為其重要原因是中醫的理論整體性使然,中醫基礎理論學習心得。因為並不是這些疾病只要殺死了寄生蟲或者將某些傳染源清除掉以後就能使身體馬上回復到健康的陰平陽祕的狀態,因為在這些疾病的發病的過程中已經造成了機體內陰陽臟腑氣血的病理改變,所以中醫還會在殺滅這些治病因素的同時,還要增加調理已經由於這些疾病導致的陰陽氣血臟腑失衡的改變,從而來進一步扶正祛邪,儘快使機體康復。比如在治療腸道寄生蟲服用清除寄生蟲的專用方劑的同時,還會從中醫溼熱生蟲的病症辯證認識論上著手清熱祛溼,用以調理機體。

再有就是,或者病變的體徵表現正好就是這些疾病從健康發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嚴重的病理環境。如腸道寄生蟲病的'病症可見有溼熱表現,或者溼熱正好產生比健康狀態更趨偏鹼性或者偏酸性的腸道寄生蟲優勢生存繁殖環境,這同樣也是機體調節或者說是正邪交爭最終正不勝邪而發病的明顯病症表現。所以,中醫治療此類疾病即從清除寄生蟲卵入手又從調理機體陰陽臟腑扶正祛邪平衡陰陽提高機體機能入手。

分別此類疾病的標和本,從致病因素說寄生蟲卵是本,體徵表現是標。從臟腑機能來說溼熱是本,寄生蟲卵是標。在發病的過程中,從初病到病症嚴重兩者標本可以互相轉化,中醫恰恰是從標本兼治的理念全面進行治療的。

學習中醫心得4

在上個星期的學習中,我們認識到了中醫的神奇與奧祕。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跌宕起伏,保有頑強的生命力,直到現在仍然作為中醫的理論基礎指導防治疾病。

中醫是世界上唯一存續數千年而又擁有系統理論的醫學,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建立在“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等學說之上。其中,“陰陽”與“五行”純屬中國哲學的範疇;“經絡”、“穴位”、 “氣相”、“血相”又是觀察不見到的,因而顯得有些“神祕”。至於中藥,往往是原材入藥,又常常是多藥配伍,因而其藥理是一種綜合效應。

中醫不像西醫的直觀、線性的思維方式,它我一種抽象的、綜合的思維方式。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靈性去領悟,需要靠想象去意會,需要靠感覺(即望、聞、問、切)去判斷,中醫儘管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納入“五行”之中,但絕不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恰恰是將它們作為一個相互制衡的有機系統,完整地統一看待。中醫儘管將人體的前後、表裡、虛實、寒燥等分別劃歸“陰”、“陽”兩大範疇,但不僅不將其割裂,反而特別強調“陰陽調和”。中醫不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採取對抗性措施,而是強調“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維護人體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種不正常的干擾。

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絕不是淺嘗輒止就能領悟得到,需要長久的積累和接觸,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學習中醫心得5

中醫養生越來越受現代人重視,大家都知道清火、排毒、艾灸的養生法,以及十全大補湯。但是,在養生道路上很多人本末倒置:遍尋宮廷祕方以求延年益壽,卻違背天地的自然法則;為防病求醫問藥,但忘記修煉內心。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黃帝內經》可謂是如雷貫耳,但真正看過這本書的人,那就寥寥無幾了。《黃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這本經典著作給養生提供了三大啟示。

《黃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該書以生命為中心,涵蓋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等。中醫不僅是治病救人,更是囊括身心養生。可以讓人從中體會簡單從容的世界觀,從而活得平安、快樂、長壽。

防早衰,應上“內心修煉”課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其中。《上古天真論》是第一篇。“所謂天真者,自然賦予的能力,率真、不加雕琢的。”道家認為:今不如昔,社會越進步,離自然也就越來越遠,人的本性會越來越壓抑、痛苦,不自然。

為什麼現代人通常活得不好?看看《黃帝內經》的問答。“乃問於天師日: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動作不衰”是指腿、腳、手都很靈便,其原因在於身軀健康、氣血充足,所以才會“動作不衰”。傳統文化認為人的壽命應該是“上壽百二十,中壽百歲,下壽八十”,用這種觀點來說,人應該活到的最高壽限,實際上是120歲。而現代科技對人類自然年齡進行推算,也認為人的正常壽限應該是120歲到140歲之間。

那為何很多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這是因為時代的變化還是因為人而導致7岐伯明確回答了黃帝的問題:千百年來,天的順序沒有變,永遠是東西南北;四季的更替順序也沒有變,永遠是春夏秋冬。所以,變的只可能是人的心。

如果不能修煉內心,節制慾望、收斂精氣,即使進補求醫,功效也不見得多大。只有形神兼具,才能頤養百歲。現代人常常覺得不快樂:外在有社會壓力,內在感覺人心浮躁,只能通過獲得可權衡比較的物質、地位等,在強刺激下才感受到人生快意。如果尋覓且感受到淡定從容、不以物喜的快樂,本身就已經是智慧,這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缺啥補啥馬後炮調養疏通最重要

現代人容易體虛,原因是人們精神壓力不斷增加,而生活方式也比古人有很大差異,吃得多、動得少,血氣尤易留滯。同時化肥、農藥、飼料、食品新增劑,尤其是食源性激素的加入,直接損傷人體的元氣。人體血氣一弱,機體執行出現障礙,代謝廢物不斷鬱積,反過來更加阻滯人體血氣執行。五臟六腑不得其養,體內“濁毒”不斷沉積增加,表現為“虛”症候群不斷增加。

很多人信奉“缺啥補啥”,等到“虛”症再治理其實已是“馬後炮”。“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黃帝內經》提倡,應該在體虛出現之前就調理。

不過,平日適當進補也是治未病的一種通俗行為,人體總是處於一種開放的狀態,缺乏了閉藏過程。這樣對人體的陰精、陰液的損失比較大,需要及時補充。而通過湯水滋補,可以起到很好的滋陰作用。

不少人鼓勵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陰虛補陰、陽虛補陽,如果真能完全補得上,那太完美了,人人可以變得青春永駐,身子不衰退。所以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黃帝內經》中認為,中醫的補並非單純補其不足,而是促使其自身能力的.回覆。所以不是血虛就選擇補血藥,氣虛就選擇補氣藥。而是通過補,使人身體生血生氣的功能逐步得到恢復。所謂補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調養的同時更應注重疏通。

慾望應有節制勞作應有閒時

古代人為何煩惱少?因為他向內追求身心的修養。而現代人往往向外追求一一妻子、孩子、房子、車子、票子。其實人的生存很容易滿足,滿足不了的是我們的慾望。

《黃帝內經》說: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句話在現在也很實用,都市很多年輕人喜歡追求刺激。笨豬跳、打cs,看恐怖片、坐過山車等,追求所有能讓自己心跳加速的東西,這樣的追求其實就是在縱慾。如果放縱慾望且過度透支自己的精力,則可能早衰。

養生確實講究追求淡定的態度,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有一段闡述得非常妙: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志閒”指人的理想和抱負要有一個界限,不能什麼都追求。“少欲”指人不能有過多的慾望,讓所有慾望也有一個界限,這樣才能“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則是指讓身體經常有所勞作,但再怎麼勞作也不能讓人體超負荷運轉。工作一段時間需要休養,日常運動不可大汗淋漓,最好出一層細汗即可。

學習中醫心得6

有人說:中醫是巨集觀醫學,西醫是微觀醫學,中醫他承載了中國人的智慧,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發展,並使我們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觀察人類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醫學習之前我一直覺得,中醫是一位老人,左手拿著《本草綱目》,右手給人號脈,並能用毛筆寫出藥方的文人,他的療效並不懷疑,可他的治癒時間確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藥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蟲動物所製成的湯劑,療效好。中藥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選擇西藥片。經過長時間的學習,我知道了什麼是中醫、中藥,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與疾病作鬥爭的智慧結晶,對於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又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世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迄今仍然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的中醫中藥經歷數千年,通過歷代無數醫家的努力得以不斷地豐富發展,從而逐漸形成其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他融入了我國古代用以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宇宙觀和方法論---陰陽五行。陰陽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但也有規律可循。陰陽即對立又是統一的整體,他始終處於此消彼長或此長彼消的不斷運動變化狀態,並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根基,且可相互轉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它們相生相剋也構成了對立統一的關係. 中醫診病則通過觀察患者外在的區域性的表現來推測內臟的變化,以確定病情,盡而就產生了四診,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國老中醫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於他結合中醫的理論把四診運用到了極至,如東漢的華佗、張仲景,明代的李時珍,他們為中醫、中藥的發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有了中醫的理論,中醫的診斷就得有中藥的治療。談到中藥,他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其所有的藥物大多數源於我國天然產的,但也有源於外國的,還有少數化學藥品。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水土、氣候、日照、溫差、溼度生物分佈等生態環境各異,各地所產的同一種藥材,其質量優勢不一,可見中藥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這就有了“道地藥材”。如四川的黃連、附子,東北的人蔘、五味子,甘肅的當歸,湖南地黃,山東的阿膠,廣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來,日本、韓國、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已把中藥納入其居民醫療保險體系中,歐美很多醫藥學家也將目光投向了植物製藥,中醫藥在預防、養身、保健、康復等方面也顯示出了其特有的優勢,我相信中醫藥會像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樣引領世界。我會認真的跟李冬黎老中醫學習,繼續鑽研刻苦學習中醫藥知識,掌握的更好更紮實。

學習中醫心得7

自上《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以來,各門中醫課的老師都在不斷的提起《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這四部經典著作。皆謂:“此乃中醫工作者必讀之書。”更有甚者,將其稱為天外來物。然而在我所就讀的保山中醫專卻並未開設這些課程。對這些經典,我們只能敬而遠之。後來在假期返校期間,途徑楚雄新華書店,偶遇《扶陽論壇2》一書,並將其買下。此書對我的幫助非常大,正是這本書,使我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我讀到吳榮祖教授的《觀其脈證辨識陽虛》一文中“讀經典,做臨床,突出中醫特色”時,我才真正認識到讀中醫經典的重要性。於是到圖書館翻閱《傷寒論》,但看了幾遍後,覺得腦海空空,無法理解。在網上又偶然發現郝萬山教授講《傷寒論》,又將其下載後認真聽,愈聽愈有興趣,愈有興趣就愈喜歡,而後有購買《傷寒論講稿》來細讀。

在四大經典中,我比較熟悉《傷寒論》,所以我主要寫讀《傷寒論》後的體會。我認為有幾點是很重要的:

一、要注意其中出現的“反”字。對於這個“反”字,要分析此條文出現的病機和臨床症狀,以及可能出現而又被仲景所省略掉的病機和臨床症狀,更要認真分析出現“反??”的病因、病機、臨床症狀等。例如原文14條中的`桂枝加葛根湯證:“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出現項背強几几,多因感受寒邪較重,因寒性凝滯,使人體氣血津液凝結,阻滯經脈而疼痛。又因寒性收引,使人體經脈、腠理收引而攣急,從而出現項背強几几,因感受寒邪較多,屬太陽傷寒表實證,當無汗,但此條文中卻見到有汗出的情況,所以用“反”字。本證中由原文“反汗出惡風”可知,本證屬風邪在經,經氣不利,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湯,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兼以舒經脈、升津液。也有注家解釋,“反”字屬衍文,宜刪。而我更同意前一種說法。

二、要注意前後聯絡對比。因很多條文中症狀或病機非常相似,而又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前後對比。因《傷寒雜病論》成書於東漢末年,此時因戰亂、天災造成書本的不全,以及傳抄中不可避免的錯誤,造成書中條文順序錯亂及字的錯誤,所以需要前後聯絡對比。例如桂枝加葛根湯證要與葛根湯證對比,兩證兼有項背強几几,但桂枝加葛根湯證中有“反汗出惡風”,所以需要用個桂枝加葛根湯治療,用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加葛根升津液舒經絡。葛根湯證中,因有“無汗惡風”可知,本證屬寒邪侵襲太陽經脈所致,而用葛根湯發汗散寒,升津舒經。在這兩個條文中還要對比桂枝加葛根湯與葛根湯。兩方在原文中組成是一樣的,但根據各自的病機以及宋朝大臣林億的按語:“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雲汗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湯證,雲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用麻黃也,此雲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爾。”可知桂枝加葛根湯中的麻黃可能是由傳抄錯誤造成的。但現代注家都沒有將其刪去,是因要保持古蹟的原貌。所以在讀經典中要注意前後聯絡對比。

三、四大經典要聯絡讀,反覆讀。這四部經典都是相互聯絡的,相互完善的。而《黃帝內經》是基礎理論。而其他三部是臨床理論。只有理解了《內經》經文的含義,才能更好的讀懂《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而《溫病條辨》可以說是傷寒論的完善,彌補了自仲景以來只有傷寒沒有瘟病的遺憾。而該書也是採用《傷寒論》的格式所寫,且採用三焦辨證是縱向的思路。而傷寒採用六經辯證是由表入裡的橫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學者誠能合二書而細心體察,自無難識之證,雖不及內傷,而萬病診法,實不出此一縱一橫之外。”

以上這幾點,就是我讀中醫經典的體會,然而中醫經典需要反覆讀,仔細讀,乃至“漸能成誦”。而自與之相差甚遠,所以在以後的生活學習中,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最終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中醫醫師。

學習中醫心得8

一、中醫特色凸顯,內涵豐富,療效明確

“自然堂”是省中醫院的一張特色名片,是針對亞健康人群、疾病恢復期康復理療、防病保健的一個治未病中心。充滿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展示大廳擺滿了各種藥茶藥酒,中醫外治器具,研發推出的一系列藥枕、督灸器,彰顯了深厚的中醫內涵,以各種花名命名的治療間裝修溫馨別緻,安靜整潔,各具特色,為病人提供貼心的個體化服務。不僅僅在病房,他們把中醫特色服務延伸到門診,在門診設立專區,銷售研發的各種藥枕、藥用肚兜,香囊、灸盒、藥茶等,經濟效益社

會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風溼骨病科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中醫特色治療室,獨立的中藥燻蒸間有十間,還有十幾張理療床,室內擺放了候診椅,由護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療時間,一臺可以同時滿足三位病人進行上下肢中藥燻蒸的儀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儀器分設三個水槽,可以調節溫度和時間,據護士長介紹對那些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根據其辨證分型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燻蒸,療效很顯著。我們在參觀小兒康復病區時,觀看了蠟療操作的全過程,蠟療主要是以蠟為介質,以熱療的方式發揮中藥效用,治療兒童肌肉攣縮、肌張力高有明顯效果,很受患兒家長歡迎。兒科的中醫特色在門診也有充分的體現,小兒推拿室、小兒灌腸室、小兒穴貼室分割槽管理,設有中醫基礎理論較深厚的專科護士進行辨證選穴治療,由於病人較多,需要提前預約,體現出中醫專科護士在臨床中醫特色治療中的重要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另外心科的藥物罐、中藥定向透藥、耳穴壓豆、足浴推拿等,婦科的各種大小封包、氣壓肢體血液迴圈治療儀、盆底肌肉功能障礙治療儀,康復理療科的宮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萬維注射止痛療法、弧刃針刀治療等都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拓展,很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二、注重學習型醫院建設,學術氣氛活躍,科間互動交流頻繁在學習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三次護理查房,查房時氣氛很活躍,每個護士都能針對病例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對護理問題及措施進行補充,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通過這種學習形式不僅使大家對查房病例的相關知識有更全面的

瞭解,還由於不同科室人員的參與,拓寬了思路,以輻射性思維思考解決疾病治療護理中的疑惑。我們還很幸運的被邀請參加了醫務部組織的“主任沙龍”,沙龍活動時間都安排在中午,由承辦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鐘內對本科室發展及專業、先進診療技術、管理經驗等進行介紹,我們這次參加的是周圍血管科承辦的`主任沙龍,沙龍結束時科室全體成員一起給大家演唱了改編版的歌曲“春天裡”,讓每個人在歡笑聲中對他們科室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們覺得他們對“主任沙龍”的主題詮釋的很好:主任沙龍是展示科室發展和專業水平的良好平臺;是學術交流和科室管理經驗互動的真誠紐帶;是各個科室間業務協調配合、共謀發展的穩固橋樑;是挖掘中醫寶庫、傳承名醫經驗和治學之道的有效途徑。制定嚴格簽到制度的各種業務學習,“西學中”培訓班,理論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提升醫務人員整體業務素質,鍛造出一支業務精、服務優的精品團隊。

三、管理規範,以人為本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几淨,病房管理規範,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緻、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專案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於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為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通過短短几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後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穫很大,收穫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於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為我院的發展建設,為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