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文化心得體會

鄉賢文化心得體會1

20__年1月,浙江紹興上虞區成立了我國最早以“鄉賢”含義創設的區域性民間文化學術社團——鄉賢研究會。該社團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承“挖掘故鄉歷史,搶救文化遺產,弘揚鄉賢精神,服務當地發展”的宗旨,在啟用和弘揚鄉賢文化資源上做了大量工作,鑄就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文化品牌,有力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和諧發展。

鄉賢文化心得體會

鄉賢文化是一個地域的精神座標,是浸染鄉土、溫暖鄉情、維繫鄉緣的紐帶,是濡養區域文化的殷殷血脈,是弘揚區域優秀傳統文化、孵化本土新生先進文化、嫁接外來可植文化的主要媒介,是啟用、凝聚、再造鄉土文化基因的胚胎。筆者認為,鄉賢文化是由鄉土、鄉情、鄉音、鄉愁同作用、共相融,歷練鑄造形成的。

鄉土是鄉賢文化的殷深根脈。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士,一方人士孕育一方文化。“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恰是三秦大地的窯洞遁入、八百里秦川的黃土飛揚,將獨具古韻陳風的秦腔,嵌入秦人的強壯肌體,成為陝西民眾謳歌時代、讚美生活、抒發情感、鞭笞醜惡的重要介質,突顯了陝西鄉賢文化的濃重與渾厚。

鄉情是鄉賢文化的永恆主題。故鄉情永難割捨,這就需要鄉賢文化必須藉助多維律動的鄉情,來豐富和完善,來歷練和固守。讓鄉情成為鄉賢文化的不竭動力,讓鄉賢始終圍繞鄉情來挖掘素材、孵化創新、提升品味,演奏好鄉情與鄉賢二重曲,當是鄉情與鄉賢同頻共振的最美合聲。

鄉音是鄉賢文化的傳承載體。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享用者,而文字和鄉音是傳承文化的基本載體。中華文字的通用性特質,決定了各地獨特的鄉賢文化傳承與傳遞;鄉音載體最具本土意蘊,這就需要在傳承鄉賢文化時,須充分地藉助具有濃郁本土特質的鄉音介質。再則,“酒香也怕巷子深”。鄉賢文化無論多麼優秀魅人,都不應該讓其成為固步自封於深巷之中的小家碧玉,必須要廣泛地傳承出去,這就需要藉助散落於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鄉音介質,來及時、去偽存真、精準地將優秀的鄉賢文化傳遞出去,讓人類共享共益。

鄉愁是鄉賢文化永遠繞不過的精神門樑。鄉愁是人類特有的情感反映,是人類結束一個歸程後整裝再發的精神動力源。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人類燦爛的文化歷史和魅人的文明史詩中,無數從鄉村走出的精英志仕學仁,無不被難以割捨的鄉愁情絲所牽引,又無不由於受執拗不改的鄉愁驅使,或衣錦還鄉面謝鄉親父老,或葉落歸根擁抱故土家園。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濃濃鄉愁,為鄉賢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情感源脈,也為族人樹立起一座座向上的豐碑,成為鄉賢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道德教化的優質元素和穩定社會、平衡人倫不可多得的精神閥門和人文砝碼。

綜上可觀,鄉賢文化確實是最有區域特點、最富人文張力、最聚鄉親鄉情的文明衣缽,是最能夠代表區域文明、絢彩區域文明的文化符號。無論是國家高層還是基層鄉間,都當把鄉賢文化奉為上賓、頂為上禮,通過高度重視、悉心挖掘、努力提優、積極傳承,讓優秀的鄉賢文化永遠成為鼎力中華文明的一座金樽。

鄉賢文化心得體會2

5月21日,中宣部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召開創新發展鄉賢文化現場交流會,從中央到省、市、縣的100多位宣傳部長、文明辦主任到全國文明村祝溫村、全國文明鎮豐惠鎮觀摩、學習鄉賢文化建設。(中國文明網)

眾所周知,幾乎在中國每一個地方,都會有一種獨富特色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既是一個地方人文和歷史的深厚積澱,也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品格,更是一個地方人的文化共識。誠如浙商、徽商、晉商、客家文化一樣,也是伴隨著人口的遷移和繁衍,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共識,在這種文化共識的凝聚下,所在地域的文化品格,以及所在地人們的文化取向,也逐漸清晰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鄉賢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既是一種建立在文人賢達基礎上的文化現象,同時也是一種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質。具體的表現,則是以江南地域為輻射範圍,以古越之地的紹興為最盛。

通過報道,我們也不難發現,鄉賢文化不僅在浙江不但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全國各地也有著深厚人文積澱。這些地方地方在傳承鄉賢文化的過程中,並不拘泥於原有的傳統鄉賢文化,而是以一種相容幷蓄的理念,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進行創新性的傳承和實踐。並且在此過程中,與時俱進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以各種形式的宣教和傳播,通過多年的努力和實踐,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助力現代社會發展和繁榮”新鄉賢”群體。

但凡一種文化被弘揚和推廣,一定有其存在的長遠價值和意義。因此,在弘揚傳承這種文化的過程中,也一定要重視這種長遠的價值和意義。那麼,具體到鄉賢文化,又有那些長遠的價值和意義呢,歸納起來,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鄉賢文化是一種被文人社會和草根階層普遍認同的文化共識。鄉賢文化自誕生之日起,是以促進社會的文明與和諧為主旨,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在中國文明發展的程序中,鄉賢群體也一直採取各種方式致力於踐行這個主旨。這個主旨因為能夠增益民間社會的`文明與和諧,因此能被最普通的社會階層所接受,這也是鄉賢文化得以傳承至今,並且仍然被國人廣泛認同的重要因素。

鄉賢文化的構成也是一種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方式。鄉賢文化雖然源於文人賢達,但是一直深植於中國民間社會的厚土,因此對於社會風氣的涵養,以及社會結構的平衡和治理,一直髮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當很多人羨慕異邦的社會治理方式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先人早已用自己為人行事的風範,以及蔭澤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實際行動,鑄就了適合我們中國社會發展最有效的治理方式。現代“新鄉賢”群體的出現,以及對傳統鄉賢文化的充實和創新,又為這種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方式,找到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明

鄉賢文化彰顯了國人的文化自信。文化既是一種推動社會向著文明和諧方向發展的精神動力,也是一個彰顯國家和人民文化自信的載體。鄉賢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精髓,當然也不例外。這種文化自信既是古代先賢為人做事的風範所在,也是從古至今一脈相傳的歷久彌新,更是被古人和今人用實踐反覆證明的一個真理,因此,我們才能對咱們中國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在此基礎上,才看清和抵禦外來不良文化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

充分認識和發揮傳統文化對國家、社會發展進步的推動作用,最大程度地凝聚國人的精神和價值共識,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模式,鄉賢文化功不可沒。因此,讓更多的人從鄉賢文化中汲取“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精神營養,激勵更多的現代人成為學習“老鄉賢”,爭做“新鄉賢”,讓見賢、求賢、傳賢引領社會新風尚。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國社會紮下根、結出果。從這種意義出發,弘揚和踐行鄉賢文化,也就是傳播社會主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