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教育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教育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

  教育的心得體會1

當我決定做一名教師時,我對這一職業充滿了嚮往,同時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通過這一段時間的教學,我對這一份職業有了全面的瞭解和深刻的認識,對長期工作在教學崗位上的教師充滿了敬佩。下面就這段時間來的教學我談幾點個人的心得體會:

  一、教書難,育人更難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這為師之道,除了教授書本知識外,更要傳授生活道理,解答人生疑惑,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我們雖然在學校學到了許多知識,但是要把他們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實在是有些難。

育人難,難在對幼兒的說服和誘導上。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育人跟上的艱辛和長久的目標。幼兒的心理是一張潔淨的紙張,作為幼兒教師就有責任引導畫好人生的第一筆。可以說幼兒教師肩負著下一代啟蒙的責任,影響著一代人的素質,因此不但要有理論知識,還要有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我們生存的環境變得愈來愈惡化,矛盾愈來愈尖銳,競爭愈來愈激烈,節奏愈來愈緊張,人際關係愈來愈複雜。這一切,都給人,也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在這種情況下,良好的心理素質就顯得極為重要。

首先就是要寬容,我們的教育物件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計較他們的過錯,更不能和自己的學生鬥氣,如果老師能寬容他們,能喚回學生內心深處善良的本性,學生會更快的改正錯誤。學生內心深處善良的本性,學生會更快的改正錯誤。

其次是要調控自己的情緒,做好學生的表率。我們不能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順利時,就對學生和藹可親;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緒低落時,就把不愉快的情緒發洩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自己的出氣筒。這種對學生忽冷忽熱的態度傷害了學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師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做到不把情緒帶進課堂,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著面對學生,始終對學生熱情、耐心。我們也不能在學生面前表現的很脆弱或是很隨便,如果老師做的還不如學生,就會對老師不信任,因為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偉大而高尚的,他們甚至認為老師就應該是完人,聖人,沒有缺點,從不犯錯誤。因此我們要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在一言一行中作出表率和楷模。

有人說,一個學生就是一首詩,一個心靈就是一個世界。愛學生就是要對每一個學生髮自內心的真愛,愛得深,愛得嚴。感動著他們的感動,痛苦著他們的痛苦,收穫著他們的收穫,成功著他們的成功,在學生心靈的沃土根植美好和夢想。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由於本人教學時間短、經驗少,因此所說的不夠全面和具體,但是我有決心和信心,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擔負起啟蒙人、教育人、影響人的合格的學前班教師。

  教育的心得體會2

孩子在學習上不太好,怎麼幫助孩子重新培養更好的學習習慣是作為家長的重中之重,家長與孩子需要共同一起的努力才能讓孩子更快的走出困境,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如何應對“差生”孩子》。

最近一段時間,我接到了好幾位家長的求助,他們求助的情況基本一致,都是孩子學習不認真,學習成績差,總被老師請到學校或者重點交流。在幫助家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幫助家長有效地促進孩子學習逐漸實現良性發展。

第一,接納孩子和孩子的學習狀態。接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作為家長,首先要允許自己孩子有這樣的學習情況,允許自己有這樣的孩子。只有這樣,家長才能平和地接納孩子,家長和孩子才能有積極面對問題的情緒狀態,也才能有解決問題的基礎。

第二,多關注孩子,多向孩子表達愛。面對“差生”孩子的成績和學習狀態,多數家長會很焦慮,有意無意地責罰或打罵孩子。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不高,有的孩子甚至會選擇用行為問題或者學習問題引起父母關注。但如果在愛的環境裡孩子能夠體會到自己在父母心裡的位置與學習無關,能夠感受到對於父母來講自己是重要的,值得被愛的。孩子就會感到很安全,不管學習成績怎麼樣,父母都很愛自己。孩子就可以在安全的狀態下投入學習。

第三,認真分析孩子出現學習問題的原因。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而不是批評和責怪孩子。可能引起孩子學習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孩子學習能力不足,相關知識基礎差;2.孩子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不會學習;3.孩子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4.父母關係不好或者某一方潛意識裡有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孩子潛意識關心父母而無心學習,表現出來可能是學習態度與行為問題。

第四,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父母夫妻關係、心理問題等很複雜,一般需要專業人士解決,我在這兒不做討論。我主要討論孩子自己的學習問題。

如果孩子在國小低段出現學習困難,家庭內各成員以及成員之間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孩子問題多出在學習能力不足方面。可以有意識地通過訓練孩子的視覺、聽覺和感覺動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基本學習能力。

如果在國小高段以上甚至到國中、高中階段出現學習問題,除了基礎能力訓練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分門別類地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讓孩子通過這個過程找到自信和學習方法。

舉個例子,有一位家長朋友談到自己的孩子已經國小六年級,學習成績不好,馬上面臨小考,怎麼辦。我的建議是,在接納孩子和關愛孩子的基礎上提供切實幫助。怎麼幫助呢?制定計劃,把語文、數學等相關科目地知識點按照類別整理出來各個擊破。其實,已有很多輔導書或者網路資料做過類似的整理工作,而家長的任務是自己或者請老師幫助孩子梳理知識點,和孩子一起做筆記,畫思維導圖,編口訣……窮盡各種可能想到或查到的方法幫助孩子用較為有效的辦法掌握相關知識點。同時選擇價效比較高的相關試題進行練習。通過這樣的幫助,孩子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成績,還能在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教育的心得體會3

對於教育這個行業,我一直懷著深深的崇拜和喜愛。從師範畢業後,我在封閉式管理的私立國中做了一年的班主任,終因感覺自己的教育理念難以實施而苦悶離開。

正在我迷茫和掙扎時,我邂逅了“龍文教育”這個以1對1個性化教學著稱的課外輔導機構。在經過相對深入的瞭解後,我滿心歡喜地投入了她的懷抱。

懷著一腔熱血和滿滿的愛心投身個性化教學之中已一年有餘,與學生的相處帶給我太多的感慨和感動,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幫x同學處理家務事。

事情是這樣的:那一天x同學來上數學課,中途她的數學老師憂心忡忡地下來找我,說x同學聽課過程中時常發呆且有流淚的傾向,希望我能去勸解一番。看到我來了,她匆匆擦掉眼淚,避開我焦灼的目光。我靠近她,一把摟住她的肩,故作詼諧地冒了一句:“Hi,my girl,what are you doing?”她居然沒有任何迴應,看來確實是心情不佳。

看樣子,單純地哄哄估計是無濟於事的。於是我單刀直入地問她怎麼了,她只回了句“我沒事”就沒了下文。見直接的沒用,我改出選擇題:“跟同學鬧矛盾了?”對方搖頭,“被老師批評了?”繼續搖頭,“籃球比賽輸了?”還是搖頭,“跟爸媽鬧彆扭?”先是搖頭然後補了一句:“我幹嘛跟他們鬧彆扭,他們那麼愛我”。此話就字面意思理解很好,但究其語氣不難發現問題。看來這心情不好與家人有關。繼續問其是否與家人不和,對方拒絕回答。我就開始在一旁自顧自的講自己上國中時和家裡鬧彆扭的事兒,最終不知道她是因為受不了我的喋喋不休還是我講的故事中有引起她共鳴的地方,反正她向我袒露心扉了。在她斷斷續續地描述中,我找出了癥結所在——與家人缺乏溝通,不能理解彼此。

把心裡的痛苦傾訴給我之後,她不再像講述過程中那樣大哭,待其平復下來,我結合對她及對她爸媽的瞭解,陳述了自己的建議。但她固執的認為與父母溝通的結果一定是溝越來越深卻怎麼都通不了。我就和她一起分析溝通和不溝通各有可能出現的結果,分析完後她接受了我的建議。此建議得以實施的基礎是她爸媽能知道她這些想法,所以我徵求她的意見,看我是否能把她的心裡話告訴她父母。一開始她強烈反對,原因是她怕她媽知道她寧願把心裡話講給我聽卻不講給她聽時會很難受。看來這小妮子還是很愛她媽媽的,我抓住這一點對她進行了心理攻勢,最終她同意了。

把她送出校門後我致電她媽媽約好來校開家長會,她媽媽來的時候還是一臉愁雲,待聽完我的陳述後,就變得豁然開朗了。回去後的第二天給我打來電話,說她女兒主動找他們溝通,彼此有了準確、深入的瞭解,溝通的最後不再是以各自吵架賭氣散場。聽著她媽媽輕鬆愉悅的聲音,我覺得很幸福。原來自己真的可以拋開傳統的嚴肅、批判而改用愛心和鼓勵來教育孩子並達到好的效果。

此事件之後的那個星期六,她爸媽來續費;楊梅成熟的時候,她爸媽送來了一大籃自摘的楊梅;我生完孩子她爸媽送來了紙尿褲等嬰兒用品;今年中秋她爸媽還送來了月餅……這些物質都是浮雲,不是我們龍文人所追求的.。物質背後,是家長實實在在的認可,是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是師生與家長的和諧共進。而這,恰恰是我們所需要和追求的。

在龍文,我可以用愛心感染孩子;在龍文,我能夠用愛心傳達教育。從此,我不再因自己的教育理念難以實施而苦悶彷徨。我願用我的熱情點燃希望,用滿腔的愛心托起更多的太陽。

  教育的心得體會4

教育,需要欣賞,需要鼓勵,需要批評,更需要喚醒。

每一個學生,都會在學生時期留下許多的過錯,因為年齡,他們還不懂得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學習的動力是源自於自己的未來,他們在懵懵懂懂中,跌跌撞撞中前進,摔倒,爬起……,他們,需要教師正確及時的進行引領,一味的衝動和急躁不是解決問題最根本的方法,怒火過後,應是忍耐和平和,是寬容和大度,畢竟,我們是教導學生走好人生之路的不可缺失的關鍵人物,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

喚醒學生的心靈,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喚醒學生內心的善良與愛的缺失,喚醒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喚醒學生對未來的追求與渴望,更重要的是喚醒學生那顆感恩的心,唯有如此,他們的路才會走得更遠,學習的信心才會更加堅定,對於是非的辨別能力才會日益增強,才會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懂得放下與取捨,才會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因此,喚醒學生比批評學生更為重要,它彰顯了和諧,賦予教育一種優雅的人性。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邊播撒,一邊喚醒,一邊收穫,一邊幸福……

  教育的心得體會5

國小的的課程安排,每週有一節閱讀課,如何讓閱讀課更好地為寫作服務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在低年級倡導讀寫繪結合,用閱讀圖畫書、講故事、用圖畫表達與創造相整合的辦法,來讓低幼兒童的學習力與創造力得到自由地發揮,同時也為寫作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中高年級以讀名著為主。根據單元進度向同學們推薦一些有利於成長的好書:每週的閱讀課,都是我們師生共讀的天地,讓經典書籍成為師生的精神大宴。

  一、繪本閱讀,為寫作奠定基礎;

教育是喚醒,也是給予。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神祕,而閱讀,則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與神奇。教育同時也是一種給予,無論是民族文化的特質,還是普世文明的價值,都需要教師和家長按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慢慢地通過閱讀,通過故事傳授給孩子。

我一般一週“要麼結合語文課的單元特點,要麼結合孩子當下的生活”,有針對性地精心選擇一個繪本,每週的閱讀課師生共讀,這是生命在這個特定階段的最佳營養;這些精心挑選的書籍,將在娓娓動聽的故事中,告訴他們和平、尊重、愛心、寬容、樂觀、責任、合作、謙虛、誠實、樸素、自由、團結、專注、想像、寧靜、勇氣、敬畏、熱忱、虔誠、感恩、紀律、反思……它們將編織出一張美麗的網,呵護孩子在漫長的旅途中保持著純真、快樂與勇氣。

而“寫繪”,是生命在這個特定階段的完整講述。兒童將老師講的故事複述給父母聽,然後完成寫繪作業,將故事進行創造性地續編,並通過繪畫語言,以“繪畫+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在複述故事、續編故事的過程中,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這是低年級習作的重點;寫繪作業中的文字雖然短小,但也是兒童讀後的所思和所感,其實這就是高年級讀後感的前身。這種以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培養了學生對錶達和寫作的興趣,從而為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低年級我們共讀了以下繪本——

愛心繫列:《愛心樹》《給爸爸的吻》《我討厭媽媽》《我永遠愛你》

感恩系列:《願望樹》《逃家小兔》《亨利爺爺找幸運》《我爸爸》《爸爸,你能給我月亮嗎?》、《棕熊的神奇事》、《火焰》、《牙科醫生地嗖頭》

勵志系列:《失落的一角》《犟龜》《大腳丫跳芭蕾》《我喜歡書》《圖書館裡的書》

做人系列:《大衛,不可以》《大熊有個小麻煩》《是誰在門外》《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母雞蘿絲去散步》《今天運氣怎麼這麼好》《一個長上天的大蘋果》

科學系列:《神奇校車》全系列

  二、經典閱讀,為寫作拓寬視野;

(一)推薦書目:

魯迅先生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採蜜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玉良言”。因此,三年級剛開學我就向同學們推薦一些好書,經典文學類、科普幻想類、天文地理類、歷史數學類……引導學生博覽群書。

課外讀物的選擇以內容好,文字好,適合國小生閱讀為標準。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稻草人》《湯姆索亞歷險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愛的教育》《名人勵志故事》《普希金童話詩》《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小兵張嘎》《雞毛信》《城南舊事》等。認真地幫助他們選擇有益的讀物,避免他們不加選擇、不辨優劣地進行課外閱讀。這就大大降低了學生選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讀書方法:

1、瀏覽性閱讀。主要針對一些長部頭的書籍,要求可放寬,只作走馬觀花的瀏覽。讀後合書而思,回味品評。

2、吸收性閱讀。主要針對知識性讀物。要理解每個知識點,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

3、細品型閱讀。針對語言精美的讀物,要求學生細細品味,感悟語言的優美,並背誦、摘抄來幫助記憶積累,積澱語言,培養語感。

(三)讀書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閱讀的過程中,把文章中的“寫人、寫景、抒情、議論”的絕妙之筆摘抄下來,並背誦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把別人的“佈局謀篇、脈絡層次、語法修辭”的獨具匠心進行分析記錄下來,並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這樣時間長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就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形式多樣的寫作方法就會應運而生,寫起文章來才會像庖丁解牛——遊刃有餘。

在中高年級,還以自讀課本為抓手,培養學生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規範讀書筆記的格式,起步是摘抄式:摘抄精彩詞語,優美句段,格言警句等,以加強語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列提綱,指導學生寫出所讀文章的要點、框架或故事梗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在摘抄式的基礎上,增加主要內容,心得體會,寫讀後感,指導學生在讀了文章以後抒發出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對書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表達獨特見解的能力。

我還引導學生以“閱讀存摺”的形式記錄下來。包括讀書時間、書名、作者、書中主要內容的歸納、摘抄好詞好句、寫讀後感悟,還有家長的評價,以表格的形式儲存,每本書一頁卡片,將會積少成多,積累豐厚的寫作素材。

(四)讀寫結合: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閱讀課除了要完成讀的任務外,還應肩負著使學生在讀中領悟到寫的任務。國小生讀書有時候有口無心,針對這一現象,我意識到讀的重要性,意識到學生的讀書能力和習作能力的聯絡性。寫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則是自外而內的吸收。我在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細緻地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字、詞、句、篇等外在語言材料入手,層層深入。讀一次有一次的認識、所得、進展。在讀書的過程中,由表及裡的逐步把學生引入書中,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弄清作者的立意選材、謀篇佈局,在讀中明白意義,探索寫作脈絡,積極吸收別人的長處,對每一篇習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五)讀書交流會:

在閱讀課上,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會,這樣做既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又幫助學生完成了部分積累和消化,大大激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潛心讀書,認真積累的同時,豐富多彩的讀書實踐活動,讓同學們豐富了詞彙,鍛鍊了表達能力,提高了素質。

如果我們國小階段的閱讀課堅持進行紮實有效的閱讀訓練,讓閱讀更好地為寫作服務,我相信孩子們的寫作能力一定會一步一個臺階,邁向更高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