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如何和學生溝通

導語:如果教師不注意方式方法,就會無意傷害學生的自尊和感情,學生與教師的關係必然僵化,那麼教師無論有怎樣的良好用心,學生也不會接受了,並從內心深處對教師產生很大的牴觸感。那麼,老師們要怎麼做,才能實現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呢?

老師如何和學生溝通

1、微笑面對學生

高爾基曾經說過:“誰最愛孩子,孩子就最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微笑,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臉上常常微笑,學生會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並願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引導。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和讚美的話語,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都會讓學生感到你的親近,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不等有事才溝通

瞭解學生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性格、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談話切中要旨。通常教師找學生談話目的性比較明確,且多半是發現學生出了一些狀況後才開始談話,換言之,教師找學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如果學生不出問題,除非學生主動,一般鮮有和教師談話的機會,倘若學生不習慣與教師交流,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願意把心裡話對教師傾訴。

所以教師在工作中要多問,特別是組成一個新的班級時,應問問他們有什麼新的打算,會不會適應新班級和新環境,學習是否跟得上,興趣與愛好等等。在與家長接觸中要經常詢問其子女在家裡的生活、學習習慣、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以求更深入地瞭解每位同學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的問題。還可以把其子女在校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實行教育互動,使學生快樂健康地成長。

3、課堂內外溝通技巧大不同

課堂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和智育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用好了這一陣地,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學科知識的學習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課堂教學提問一要注意“問什麼”,即要精心設計將要提問的'問題;二要注意“問誰”,即要考慮所提問題的物件;三要注意“怎麼問”,即要講究提問的方法與技術。如此,方可增強教學提問的藝術性,使之更加富有成效的與學生溝通。

課堂以外,老師與學生都是自然人,大家都有喜怒哀樂,也有悲歡離合,因此,老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

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在生活中和老師相處時,總是自然、大方地和老師說話,而且語言幽默、風趣、得體,你一定會覺得這學生還可以,不說讓人喜歡,但至少不會讓人覺得討厭。

那麼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比如,我們在校園內外經常遇到學生對你說“老師好”,此時,你的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句開心的話,會讓學生覺得自己和老師之間沒有距離,有一種挺親切的感覺。

4、切勿忽視中等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從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教師工作方法的改進,他們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不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所以,教師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名學生。

安排師生交談需要技巧,比如可以按學生學號來安排交談。班主任的談話物件往往分佈不均,特別是一些中等生,一個學期下來可能與老師說不上幾句話,而有了學號的約束和提醒,就不會出現這種偏差了。一旦學生了解到教師有這樣的工作習慣,就會有所期待。他們知道,老師是不會忽視班中任何一個學生的。在即將輪到自己和老師談話時,學生會更加註意近階段自身的表現。同樣,教師也可以反向利用這個習慣,在輪到某學生時刻意跳過去,找後面的學生談話。這樣學生反而會著急,會反思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並且會主動來找老師,這無形中起到了提醒該同學的作用。

5、交流從傾聽開始

要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於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只有傾聽,才能瞭解學生的個性和真實想法;只有傾聽,才能捕捉到來自學生的資訊,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只有傾聽,才能讓學生產生信任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實現心靈的溝通。

教學中,教師是否學會傾聽,善於發現學生問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體驗學生的情緒,就成了教師能否組織好動態生成中的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

如果學生向你傾訴,你一定要專心傾聽。哪怕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人,在一個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傾聽者面前,常常會被“軟化”而變得通情達理。不管面對一個怎麼衝動或憤怒的場面,只要你積極的傾聽,整個氣氛便會緩和。憤怒或衝動的學生在自由的表達了自己受壓抑的感情後,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減輕,而且通過你的認真傾聽,學生覺得自己問題已經被引起老師重視和理解,於是精神得到支援和鼓勵。與學生談心,哪怕只是拉拉家常、聽學生訴訴苦,發洩發洩情緒,都不乏會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疏導行為。

6、身教重於言傳

其實教師日常的種種行為,學生都看在眼裡。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會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前蘇聯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說:“沒有教師對學生直接的人格影響,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所謂“德高為師,身正為範。”為人師表要注重的是自己的言行。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是直接的,也是最能打動學生的。

身教重於言教,教師以自己的行為規範影響學生,利用自身的情感因素給學生樹立一個學習的楷模,給學生示範正確的行動導向。

要求學生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自己首先要做一個充滿愛心的真誠的人,遇上學生問候,我微笑或點頭應答,學生幫我忙我一定說聲“Thank you”,教學中偶有失誤我真誠說聲“sorry”,要求學生養成做事認真的習慣,自己首先要有忘我的工作態度,在教學中精神振奮,情緒飽滿,以嚴謹治學的態度和行為感染學生;要求學生熱愛學習,自己首先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充實自己,給學生做出了表率。教師行為上的潛移默化,也是一種與學生溝通的形式,同樣值得去重視。

7、談話分場合

師生談話的場合也頗有講究,要根據談話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場所,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寬鬆隨意的談話環境有利於學生去掉心理戒備,暢所欲言;嚴肅的環境可以讓學生感到問題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所以老師在與學生談話時,要充分利用校園的空間進行,充分體現出學校教育的氛圍。

8、“長談”變“短談”

與學生談話交流的原則是“短時多次”。每次談話的時間並不需要很長,短則三五分鐘即可,這樣就可以利用很多碎片時間,而談話的頻率也可以適當提高一些。比如一個小時的談話可以分成四次,每次十五分鐘,將談話用時分散在一段時間裡進行,這樣做的成本並未增加,但對學生自身而言,他會感到教師在持續地關注他。同樣對教師而言,則可以靈活選擇最合適的談話時機,這樣容易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