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風味小吃的作文四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風味小吃的作文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風味小吃的作文四篇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1

今天,媽媽帶我和表哥去吃玉溪風味小吃。雖然不像婚宴上那樣大魚大肉,但是它仍有一番獨特的風味。到了一個叫胡九小吃的地方我們點了一些特色風味,有涼米線、酸辣粉、牛肉雞湯米線、玫瑰涼糕和冰稀飯。小吃被一一的端上來了。

只見冰稀飯裡的米粒晶瑩剔透好像瑪瑙一般,並且周圍都被淋上了紅糖汁,還有像鑽石一樣的碎冰把稀飯和紅糖汁攪拌均勻,舀一勺放進嘴裡。嗯···甜絲絲的,滑滑的。不時還有冰粒和銀耳會連同稀飯一起送入嘴裡。

涼米線的佐料多的數也數不清,不只是韭菜、小蔥、大蒜、雜醬,還有花生、芝麻。媽媽說:“因為他們放了自己的獨家醬料,所以吃涼米線的人才會這麼多。”酸辣粉又酸又辣,味道還不錯。牛肉雞湯米線比起來算很普通的了,是雞湯煮的,裡面的米線就像一些嫩白色的蟲子,在湯裡游泳,放上蔥、姜、蒜,加上一勺牛肉就成了。

玫瑰涼糕是我最喜歡吃的小吃了。涼糕表面撒滿了芝麻,還有幾顆枸杞飄在紅糖水裡。白白的涼糕有兩層,在夾層的中間有一些紫紅紫紅的玫瑰豆沙醬。聞一聞,嗯···還帶有一股糯米、玫瑰和豆沙的清香。夾一塊放入嘴中,冰冰涼涼的,再嚼一嚼,糯糯的,既像是在嚼玫瑰豆沙味的口香糖又像是在嚼快要化了的`麥芽糖。媽媽說:“吃的時候要蘸一點紅糖水,這樣味道才會更好。”

還有白中帶紅的銀耳大棗、像果凍一樣的木瓜水、黃白相間的洋芋燜飯、圓溜溜的豆末湯圓······都具有獨特的玉溪風味,怎麼樣足以讓你垂延三尺了吧?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在滄州市的一個小村子裡,我們的村子叫石佛昝。這裡最美味的小吃是香氣撲鼻的老豆腐。

你見過像海綿一樣德老豆腐嗎?石佛昝的老豆腐非常柔軟;就像是一塊海綿在瓷碗裡,隨著手的晃動,海綿似的老豆腐,竟是活了一般,在小碗裡微微浮動。

老豆腐製作很講究。先將黃豆用水浸泡,洗去豆皮,加清水磨碎,用紗布濾渣,豆漿水煮沸,然後用適量的慄粉、石膏粉和清水調勻,一手拿石膏粉,一手拿煮沸的豆漿,同時迅速倒入大盆,蓋上蓋子。過一會兒,一碗香氣撲鼻的老豆腐就做成了。

我認為吃老豆腐的最佳時節是冬天,手裡噴著香味撲鼻、熱氣騰騰的老豆腐,先對著老豆腐吹一吹,讓他不太湯,然後一小塊一小塊地吃。如果要吃鹹的,就可以撒幾粒鹽。幾粒蝦米、紫菜、醬油、香油。大即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調料。是因為太滑的緣故,輕輕一咽就順流而下,頓時感到肚子熱乎乎的。如果一碗全部吃完,身體就會熱哄哄的,臉蛋紅彤彤的。即使是嚴寒刺骨的北風,也感覺不冷了。

朋友,如果你想吃這香氣撲鼻可口的豆腐。上石佛昝來,我請你吃個夠!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3

蘇州古城,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烹飪經驗,逐步形成具有蘇州地方特色的菜餚——蘇式菜餚。其特點是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因材施藝,四季有別,有烹飪上擅長燉、燜、蒸、燒、炒並重視調湯,保持原汁風味清淡。口味趨甜,配色和諧,烹製的河鮮、蔬菜尤有特色。著名的蘇式菜有:松鼠桂魚、清湯魚翅、響油鱔糊、西瓜雞、母油整雞、太湖燉菜湯、翡翠蝦鬥、荷花集錦燉等。

蘇州小吃亦聞名天下,密汁豆腐乾、松子糖,玫瑰瓜子,蝦子醬油,棗泥麻餅,豬油鹹糕等,均為膾炙人口的小吃,到蘇州不可不嘗。

蘇州風味小吃歷史悠久,用料講究,製作精細。主要品種有:奧灶面,味美鮮醇,面燙、湯燙、碗燙,數九寒天食之也會冒汗;焐酥豆糖粥,將蠶豆與糯米分別燒煮,食時將豆酥拌入粥中,放入赤砂糖,有熱、甜、香和助消化的特點;桂花雞頭肉,以新鮮芡實輔以糖桂花、棉白糖製成湯羹,顆粒如珠,甜潤軟糯;滷汁豆腐乾,色澤烏亮,營養很高;青糰子,以漿麥草浸泡搗汁,拌水磨糯米粉揉制,用百果、豆沙等作餡,蔥綠如碧玉,油亮似翡翠,甜而不膩,肥而不腴,清末曾列為貢品;血糯甜飯,以常熟特產鴨血糯米配以上白糯米蒸熟,加糖,油炒,撒上桂花製成,肥潤盈口,營養豐富,柔而香甜,可作為筵席名點。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4

溫嶺有一傳統早點,那就是手打糕,當地人一般稱之為“嵌糕”。就是在鮮蒸年糕中放入自己喜歡的菜餚,是家鄉人傳統的快餐,比漢堡包好吃幾百倍哉!

一大早,在小區門口或者背街小巷中,經常可以看見一大堆人圍著一個小攤,這就是糕攤。糕攤一般都有一張長桌,桌上一字排開若干個盤子,分別盛著綠豆芽、洋芋頭絲、醃菜、辣包菜、油條等料作。賣糕人站在桌前,一手從棉褥下的糕團中抓出一團熱氣騰騰的白糕,然後像搓衣服一樣地在桌板上一揉、一攤,就做成了一個敞篷船外形的兜,然後根據顧客的不同需要,從桌前臉盆中以手代筷各撮一點料作排在兜裡,像包餃子一樣地把底部和兩邊合攏,一筒嵌糕就成了,再用湯匙舀點湯澆在糕裡,使糕吃起來更有味道,也不會口乾。

桌子的一旁還擺著一個煤爐,上面放一口鍋,鍋裡煮的是豬肉,喜歡在糕里加點肉的人們,就用筷子夾出一塊肉來放在砧板上,賣糕人一陣亂刀就砍成了肉末,再包進糕裡。當然,加肉是要另外付錢的。糕攤在溫嶺街頭十分常見,但是有名的卻只有幾處,比如尚書坊、貪吃街的石板屋、文化橋、繁昌小區門前、五角場這些糕攤,在城區是頗有名聲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人們往往不惜套遠路,也要趕來,因此,這些糕攤都是生意興隆、人滿為患,買糕的人往往圍著長桌擠成幾圈爭在溫嶺,相當於漢堡包在西方,方便快捷,經濟實惠,很受人們的歡迎。

很多在外經商辦企業、求學打工的溫嶺人,都十分懷念家鄉的嵌糕,有機會回到家,一定要去糕攤打打牙祭,沒有機會經常返鄉的,還會叫親戚朋友捎帶幾筒去以解饞。真可謂“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糕攤前,嵌糕品嚐未?”溫嶺人喜歡嵌糕的情節幾乎已經成了一種文化,滲透在人們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