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作文散發思想魅力的論文

摘要:學生作文中,語言精美、結構精巧的文章的確不少,而能做到言之有物、讓人深刻感受到獨特思想魅力的文章並不多見。其實,我們的學生不是缺少思想,而是缺少點燃思想的火把。作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觀察社會,從而“耳聰目明”;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及時表達,從而“心靈手勤”;應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博採眾長,從而“見多識廣”。

讓作文散發思想魅力的論文

關鍵詞:作文 思想性 探索

深刻的思想,讓作家藉助文字,為人類構築了一座座令人仰望的精神之塔。巴爾扎克也說,“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雖說高中生的作文距離“藝術作品”的標準還有差距,但人們對它的思想性的期待卻一點也沒有降低。大學聯考考場上,那些流動著即興的慧解與深刻的思想的文章總是格外受閱卷老師的青睞。然而,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學生作文中,語言精美、結構精巧的文章的確不少,而能做到言之有物、讓人深刻感受到獨特思想魅力的文章並不多見。如何讓學生作文增強思想性?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耳聰目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觀察社會

如果說生活是一首歌,那麼其中有低沉之音,也有高昂之調;如果說生活是一條河,那麼這裡有微風拂波,也有大浪滔天。只有那些“耳聰目明”之人,即對生活能保持熱誠、持久關注的“弄潮兒”,才能聆聽到歌曲的起伏,才能觀察到河流的緩急,也才能寫出有思想的好文章。2008年,上海一名考生描寫農民工子女生活的作文能得滿分,就因為它展現出該生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和思考;同年,江蘇一位考生在文中對“好奇心”的負面因素加以透視,筆鋒直指世俗生活之中的“常人”以“好奇心”填補空虛的精神生活,批判這種令人深惡痛絕的“看客”心理,文章也屬當年翹楚;2011年,江蘇一位考生將赴考途中見到一家名為“風沙渡”的餐館的經歷引入文章,從對這一名稱的思考起筆,然後聯絡對社會熱點“蟻族”現象的分析,也寫出一篇視野寬闊的高分作文。這些考生都可謂是“耳聰目明”的:他們關注農民工的生活、世俗的“看客”心理、“蟻族”的生存狀態,注意“風沙渡”名稱的特別之處。如果他們沒有關注生活、觀察社會的習慣,這些內容既不可能觸發他們的寫作靈感,更不會激發他們的即興慧解和獨到解讀。那些對社會生活冷眼旁觀的人,顯然難以感受到生活細微的“脈動”,也就難以寫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了。

寫切己切身的生活,是高中作文的主流。因此,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始終保持“耳聰目明”的狀態,並堅持下去,這樣才能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英國作家塞繆爾·巴特勒曾說:“一旦我們不停地關注那些我們能夠完成的小事,不久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我們不能完成的事情實在是微乎其微。”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課前的“五分鐘演講”、課堂內容的相機穿插、課後的隨筆等,引導學生去關注社會和生活——大到釣魚山事件、“十八大”召開、反腐風暴,小到家人、老師、同學的情緒等。所有這些我們天天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都應該進入視野,進入作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挖掘事件背後“潛藏的冰山”,養成梳理、思考的習慣。

比如,一位學生在《為他撐起一把傘》的文章裡,寫自己在雨天修自行車的過程中瞭解到修車師傅雖然生活艱難(修車收入微薄,妻子癱瘓在床,兒子正在上學),但依然平和、堅強後,有這麼一段話:

他的故事不是我聽過最慘的,也可以說不是最感人的,但卻如此真實地發生在我身邊。

在這個物慾比那場雨還要大、還要凶的世界裡,我想替那些與生活鬥爭的勇士們撐起一把樸素堅強的傘,讓他們不會感覺自己是被城市拋棄的,讓他們能繼續堅守下去。替他撐起一把傘,替那珍貴的樸素與堅強撐起一把傘。

從中可見該生的悲憫情懷,亦可見其對平凡人的堅強的由衷敬意。

又如,在瞭解到2012年相繼在臺灣阿里山景區內、四川飛往上海的航班上、廣州地鐵4號線裡均發生了國人為爭搶座位而大打出手的事件後,有學生這樣寫道:

他們的每一拳都砸向了公民的基本良知……受傷者流走的不光是血,還有對良知的起碼尊重……我不知道,這些人的屁股搶到了座位後,他們又讓自己的道德坐在哪裡?

始終保持著這份“耳聰目明”,並能將之寫進文章,學生的作文便產生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二、“心靈手勤”: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及時表達

所謂“心靈”,即指冷靜、獨立地思考的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應貫穿於語文教學的所有活動中。比如,教學《金嶽霖先生》一文時,我請學生品讀了這麼一段文字:

林徽因死後,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飯店請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納悶:老金為什麼請客?到了之後,金先生才宣佈:“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學生大多注意到“北京飯店”、“徽因”這兩個詞語中值得咀嚼的情味:前者可見金嶽霖對林徽因生日的重視;後者既能反映他們關係的親近,又可以表達金嶽霖對林徽因的敬重。筆者覺得此中“生日”的說法也值得玩味:因為一個人死後,對其生日多會以“冥壽”或“誕辰”來稱呼,而大學者金嶽霖在林徽因死了幾年之後,依然稱“生日”,這就“必有蹊蹺了”。一經點撥,學生便意識到,“生日”表明在金先生的心目中,林徽因依然活著。這個詞還能反映出金先生的痴情、當時隱約的淒涼以及生死契闊、會合無緣的感傷。

這樣的品讀,讓學生變得“敏感”、“敏銳”,進而認識到,寫作時對詞語的斟酌、選擇,其實就是情感的流露、思考的深化,日積月累,必能培養深刻的'思想。

所謂“手勤”,就是要及時地表達。許多學生總是覺得無話可說,因此懶得動筆。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一點:只要你開始記錄,你就開始了思考。作家果戈理說:“寫東西的人不能放下筆,就像畫家不能放下畫筆一樣,每天必須得寫點什麼。要把手訓練得完全聽從思想。”可見,“手勤”是訓練思想的絕佳途徑。比如,教學《(指南錄)後序》時,我發現學生對文天祥沒有“與時俱進地降元”,沒有毅然決然地“以死殉國”,而是決定“隱忍以活”與元對抗的做法感觸很深,馬上調整教學內容,請學生圍繞“文天祥,我想對你說”這一話題,寫下自己的話,於是,筆者便看到了不少閃耀著思想光芒的文字:

我們在歷史書上看過的王朝更替太多了,常常不以為意地“嘩啦”一下翻過。面對你,面對這一頁歷史,我的心中卻陡然升騰起一種情緒,是惋惜,是敬佩?說不清,道不明。因為我認為破敗的南宋承受不起你如此深厚的愛國之情,我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意見評判你的選擇是對是錯。畢竟南宋雖破敗,但它是生養你的地方。……這顯然不是一個“不值得”或“不應該”所能簡單概括的。

“愛國”不是一隻國家大熊貓死了,報紙大篇幅地“沉痛哀悼”,卻讓動車事故的新聞屈居一隅;“愛國”應該是埋藏在內心的強烈情感,像一罈佳釀,存放的時間越長,日積月累,那種情懷就更真切。

這一段文字中始終迴盪著一股因敬重而自省、因熱愛而“苛責”的情感,學生把這種情感真實地表達出來,因此就產生了一種理性的震撼力量。

你可能從未料到你面對的竟是人世所不能忍受的痛苦——隱姓埋名,風餐露宿,窮餓無聊,如履薄冰;楚歌之聲四起,追購之響不絕——但在殘忍的考驗一次次襲來時,你絲毫沒有慌了陣腳,更沒有迷失你的志向。在走投無路之時,你也曾想過刀橫脖頸、一了百了。但你忍住了——你清楚地知道:死,既沒有技術也沒有藝術;生,且懷凌雲壯志而生,攜復仇之魂而生,以天下為己任而生,捧一顆熾熱之丹心而生,藝術地活下去,用對仇讎的憎恨開啟生命最不屈的意志。從那一刻起,你讓世人知道:在敵人的鮮血染紅你的衣襟之前,任何挫折都不會讓你再產生一次自剄的念頭。

……

四面楚歌,單槍匹馬之時,你猶如一支橫笛,吹奏著不屈的意志;現在的你不再孤獨,你的身後站著中華民族的數億子孫;你如同戰鼓,即將以亙古的雄渾之音,擂動無數後輩的愛國熱忱。

這一段文字中,沒有一丁點人云亦云,唯有真切的感受、真摯的敬意,讀來令人動容。所以說,思想等不來,它需要“敏感”的心;思想也不能等,它呼喚“勤快”的手。為人師者,必須深諳這一點,將錘鍊學生思想的行動落到實處。

三、“見多識廣”: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博採眾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中生的生活閱歷畢竟有限,因此,廣泛閱讀名家的作品,通過彌補性、提升性的閱讀,主動汲取名作中豐富的思想,也是增強學生作文思想性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因此,作文教學中,我們要勉勵學生去與憂國憂民的杜甫一起祈禱“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到潯陽江頭琵琶女的琴絃上感受“相逢何必曾相識”中寄寓的滄桑;與李白一道進入天姥山的仙人洞體驗大自然的神奇,與康德一起仰望頭頂的星空,與羅素一同探討“我為什麼活著”;到梭羅的凡爾登湖邊,體味雨果的悲憫,感受高爾斯華綏的堅守……在這些充溢著主動汲取、積極投入行為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精神滋養一定是“海量”的。如在《站直了做人》一文中,一位學生就從《三國演義》、《孔雀東南飛》、《陳涉世家》等名篇裡汲取了素材:

漢末曹操委身事董,孫權南面稱臣,劉備六易其主,這三人算是奴才嗎?

當然不是。孟德事董不改殺賊之心,七星寶刀伺機出鞘;仲謀稱臣暗藏帝王巨集圖,石頭城裡豈無帝宮;玄德易主不忘匡扶漢室,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堅守內心的志節,這是國士腳下的磐石,也是站直的根本和基礎。要堅定地站直了做人。

站直了做人,需要隨機而斷,但必須屈身不屈志,折腰不折節。蒲草韌如絲,磐石無轉移;今朝且低頭,明日跨步去。要智慧地站直了做人。

如果沒有廣泛的涉獵,又如何能寫出這樣一篇立意高遠、論據豐贍、文采飛揚、思想深刻的文章來?

當然,在一些學生的心目中,對名家名篇往往有一種高不可攀的“敬畏感”,甚而產生即使拼命努力也難以抵達的“挫敗感”。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多提供一些學生的習作,組織學生討論交流這些文章的優劣得失。由於學生之間的表達習慣和思考方式大多類同,因此更能產生共鳴,這也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提升自我思想品位的自覺意識,增強行動自覺。比如,我在講評題為“面對喧囂”的作文時,就印發了有代表性的6篇學生作文。這些作文中,有的角度小,挖掘深,只談如何面對文化的喧囂;有的提出要“主動過濾身邊的不良資訊,與喧囂作鬥爭”;有的強調堅守本心,方能在喧囂中尋得一份純粹的寧靜……在討論交流階段,不少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進而有學生提出:

“喧囂”不全是反面的,它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比如五四運動的“喧囂”,這是發著民怨民憤民生的吶喊,它不就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嗎?當遇到不幸時,許多人來噓寒問暖,此時的“喧囂”中也蘊含著暖暖的愛;“喧囂”能夠訓練人的忍耐力,考驗人的自制力,它是人成長和發展的磨礪石;有些“喧囂”含有民俗、民風、民族文化的因子,流動著人際溝通的人性之美,靜默地綻放著文化之花……

這些因分享同伴思想成果而激發出的思想火花,不正是我們一直苦苦追求的嗎?學生因“見多”而生的“廣識”,對其思想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

羅丹說:“我們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想說,我們的學生不是缺少思想,而是缺少點燃思想的火把。就讓我們努力行動、積極探索,用我們的努力點燃每一位學生的思想火炬,讓他們學會“鐵肩擔道義”,進而“妙手著文章”,讓作文真正成為學生思想盡情舞蹈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