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家鄉的習俗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習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精】家鄉的習俗作文

家鄉的習俗作文1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面裡溢位來的。提起臘八面,現代都市裡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 在我家鄉,臘月裡最重大的節日就是臘月初八,……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面裡溢位來的。提起臘八面,現代都市裡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

在我家鄉,臘月裡最重大的節日就是臘月初八,也叫臘日。每年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家鄉有句俗語叫“紅白蘿蔔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疙瘩”是家鄉的土話,意思是說吃臘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臘八臊子”,這是展示姑娘、媳婦心靈手巧、烹調手藝高低的平臺。家鄉的“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有講究,是將豬肉、紅蘿蔔、白蘿蔔、白菜幫子、豆腐等八種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後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擀好臘八面。在家鄉,新媳婦或小姑娘不會擀麵是要被人笑話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勻,軟硬適中,擀時要拿穩放平,用力要勻,先鬆後緊,先慢後快,富有韻律地一推一壓,將麵糰擀成一張薄薄的面片。然後在攤開的面頁上撒少許麵粉,一層一層均勻地摺疊。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抬,伴著“咯噔、咯噔”的節奏,面可以被切成長條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後,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裡,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著白生生熱氣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裡滴上幾滴紅豔豔的油潑辣子,更會讓你垂涎三尺,吃起來酣暢淋漓,吃完後意猶未盡。

“母親叫你吃臘八”說的是臘八這天,嫁出去的姑娘無論是十里八里、無論是忙還是閒,都要趕回孃家吃上一頓母親做的臘八面。這天,在鄉間的道路上,你會不時地看見穿著一新的姑娘、媳婦們高高興興地回孃家。臘月天寒地凍,為了迎接女兒回來,往往是做一大鍋臘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這天全家人端著一大碗臘八面邊吃邊嘮著閒話,圍坐在熱炕頭或是灶火前,溫暖而愜意。

吃完麵後,母親還叮嚀兒女們給豬兒、貓兒、狗兒留下一碗,給樹上、糧倉等地方掛上面,據說,這樣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樹木快長,人的身體也會更健康,這也寄託了家鄉人追求平安、嚮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鄉的臘八面啊!

家鄉的習俗作文2

全國最熱鬧的節日要數春節了!每當這個時候全國各地的人民都要“門迎百福,戶納千祥”,我的家鄉也不例外。可是家鄉也有許多與眾不同的春節習俗,如:廿二十五的“二十五日頭”;廿二十八的做紅團;正月八年級的“探亡日”;還有正月初五的“做大歲”。但其中最令人難忘的要數“做大歲”了。

看到這,你肯定要發問了——為什麼仙遊過節時要“做大歲”呢?那還得從戚繼光抗倭說起。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佔領興化,建立據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在農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並被佔據長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燬殆盡,死亡3萬餘人。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於城內死屍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興化城的陷落驚動朝廷,這是自有倭患以來被攻陷的第一個府城。

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遊震得,從浙東調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配合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會同剿倭。戚繼光多次來莆田抗倭,拯救百姓於水火。期間共佔領倭營60多座,殲滅敵兵4000多人。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於二月八年級返回家裡。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屍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八年級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五重新過年團圓。為了紀念這個慘痛的教訓和緬懷抗倭英雄戚繼光的英勇事蹟,大家便把正月初五(莆田是初四)定為“做大歲”。

家鄉的“做大歲”跟除夕夜一樣隆重。街上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鞭炮聲連綿不斷,好似一片片五彩繽紛的雪片,煙花焰火五彩繽紛,爭奇鬥豔,把節日夜空裝點成美麗的大花園。家家戶戶,其樂融融,親戚朋友都團聚一堂,酒酣耳樂後,談天說地,共享這難得的節日。最開心的是小孩子,玩爆竹;放煙花……滿街都是他們的身影,滿街都是他們的歡聲笑語。這不正是應了一句話“千門萬戶笑過年,滿天煙花引鳳凰”嗎?這就是令我難忘的家鄉習俗——“做大歲”,它不僅具有濃厚的家鄉特色,還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可隨著時間的漂移,家鄉“做大歲”等許多習俗卻逐漸被人淡忘了。我希望有關部門能多加重視,繼續發揚這些獨特的節日習俗,讓這些習俗成為家鄉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家鄉的習俗作文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是王安石之作。每當讀到它,我就會不由地想到春節。它可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各地的習俗也都不一樣。今年我來到了我的家鄉——浙江麗水港口村過年。

在甌江邊,座落著一個美麗寧靜的小村莊。那裡的水清澈見底,那裡的山綠得發青,像一塊塊碧玉。對了,還有一座大橋聳立在大江之上。沒錯,這就是我的家鄉——港口村!

臘月二十七,我和妹妹隨著爸爸媽媽一起興高采烈地回老家過年。一推門,一股濃濃的香味撲面而來。一看,啊,原來是爺爺奶奶,正在做我最愛的美食——凍米糖呢!我們迫不及待地開始幫忙了!首先我們把糖漿倒入大鍋中,等到糖漿變得粘稠時,就把事先準備好的炸大米、炸花生、炸麵條、熟芝麻等食材放進糖漿裡,繼續翻炒,等到一鍋的東西都融為一體時,就把火關了,把翻炒好的食材一股腦兒倒進撒滿了黑芝麻的模具裡,然後用滾輪把糖漿滾平,再靜等一些時間,等到糖漿變硬,你就可以去掉模具,最後,還可以隨心所欲地切成你想要的形狀。凍米糖製作起來很方便,而且非常美味。我和妹妹兩隻小饞貓一口氣吃了四、五塊,停都停不下來。“別吃了,要不,年夜飯該吃不下了!”爺爺笑著說。

吃完了凍米糖,已經快六點了。只見奶奶已經準備好了一大桌年夜飯,我們一大家子圍在一起,個個喜笑顏開,一邊乾杯,一邊互相祝賀新年快樂。

年夜飯過後,我們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一年一度的春晚。春晚的節目依舊那麼的豐富多彩,有搞笑的小品,有激動人心的歌曲,有優美的舞蹈,還有見證奇蹟的魔術……各個節目都非常精彩,我們的眼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生怕漏掉了最精彩的地方。

“三、二、一,到!”隨著春晚主持人一聲吶喊,一聲聲鞭炮聲也響了起來。我和妹妹跟著爸爸也該去放鞭炮了。這裡不比杭州,放煙花是允許的。我們興奮地放著各式各樣的鞭炮,有會飛的火箭鞭炮,有會轉的轉盤鞭炮,還有驚天動地的“紅地毯鞭炮”……但是最震撼我的還是“黃金萬兩”鞭炮了。一開始,它噴的火花又小又低,像一座“沒力氣”的火山,但是最後,它又“大發雷霆”,每一點火花突然爆發成了好幾點,“劈劈啪啪”的聲音好像再說:“哈哈,竟敢小看我!”五彩的煙花直衝夜空,帶走了我們的煩惱,寄託著我們對20xx年無比的企盼,願所有的人都健康、快樂、幸福……

朋友們,這就是我老家的春節習俗。那你們老家的春節習俗是什麼呢?趕快告訴我吧!

家鄉的習俗作文4

在我未出世之前,家鄉的九曲廟會就源遠流長,在我來到這個世界之後,九曲廟會已成為我兒時最有樂趣和歡樂的場所。時至今日憶起,仍然上那樣的溫馨,甜蜜,幸福。

九曲廟會以燈展為主,橫縱十九,共三百八十一盞;色彩以紅,黃,藍,綠顏色的為主。燈盞內點燃小小截蠟燭,在無星的夜晚,燈盞一閃一閃,顯得分外耀眼,惹人喜愛。從遠處看,像天上的繁星點點,像是湖面倒映的萬家燈火在閃爍呀!s哪裡是天上,哪裡是人間,此刻難分辨。我也沒有那麼多的思維去顧及,只覺得能給幸福和歡樂就好,還須什麼理由呢?

眾人家端燈到廟會場地,然後是大人點燈,小孩端燈,嘻嘻嚷嚷倒別有一番人間樂趣。最有意思的是轉九曲;由長輩指引,嗩吶人員隨後吹奏,百人長隊在悅耳嘹亮的嗩吶聲中緩緩繞轉前進。其中有七八十歲的白髮老人,也有五六歲的青發孩童,更多的是喁喁笑語的青年男女都隨著焰火的燃起和放鞭炮的聲聲中隊伍緩緩前進。人們爭嚷著總想搶一個彩頭,因為聽老人說;“跟著九曲轉,百病除,萬事順,幸福能連成片”,老人在祈禱長長壽,中年人在祝自我事業有為,青年在祈禱甜美的感情,少年在湊個歡樂熱鬧,奧祕就在其中。原先萬事都有緣由,以至於百代萬代永相傳呀!

我緊跟著,不時地和朋友調侃,談起幼時事,更是幸福洋溢在臉上;腳步輕,心境爽,神仙也難以和我們爭寵完美人間的歡樂呀!此刻雖然時至冬日,寒風不時光臨臉面,但有那數百盞搖曳的燈,數百號人的湧動,更有能勾起我兒時的回憶和眼前的愜意,熱意已衝滿人的心田。我明白:僅有懷著對生活事業有百般信心和細微的心思,一切隱匿的幸福都會人我的心頭縱情的綻放。歡樂緣自然,來自人與人之間的每一個會心的微笑和一個善意的眼神……

處於高潮時,是人們來到長壽燈和幸福燈之間,每個人默默地許願:期望自我今年事業有成,天天歡樂。此刻數百人聚攏沉默,好像處於宗教的人們在祈禱自我脫離苦難追尋歡樂無極的境界,時光彷彿停滯,心跳卻清晰的很呀!一切浮花名利此刻在心田業已蕩然無存,人活著只要踏實愉快就足矣。

時的尾聲,嗩吶停湊。人們又嚷嚷著亂成一片,都懷著滿腹的幸福離開九曲廟會的場地,瞬間僅有那數百盞燈在默守著那幸福的尾號,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思和憧憬。人們又去觀戲看那人間自古以來的戲曲並在其中尋找生活中的趣味。唯獨我久立河邊,目睹著那星星燈光的閃動,我明白:每年開端的企盼都在那閃動的光明中……

夜靜,我和好友拿著幾盞燈向家門走進。燈光雖然照途不遠,可是腳下的光明卻照著我的影子在家鄉的小路上前進……

家鄉的習俗作文5

按照洛陽的老規矩,春節一般都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準備的。一般這個時候,大人們就會買很多芝麻糖,說是要讓灶王爺的嘴像抹了蜜一樣,光說我們的好話。在小年這一天,我們就要把整個屋子打掃一遍,直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還要買好多好多吃的放在家裡,因為商店和店鋪都要過年了,也都不開店。家人一般都會買些葡萄乾、瓜子花生什麼的在除夕晚上吃。

我們孩子到了過年,都可高興了。因為一到春節,都可以穿新衣新鞋,最主要的是我們都可以放鞭炮了。我們男孩都喜歡往別人腳下扔鞭炮,我都被炸過好幾次呢!在我們快樂的時候,大人們也忙亂著,他們要給我們買鞭炮,給家裡買糖買衣服買吃的,要在年裡顯出永珍更新的樣子來。每天一黑,天空就像一個魔術師,變出無數煙花,地上雖然沒有天空那麼炫麗,但是也很快活:一掛掛的鞭炮在地上響起,火光好像也想爬上天,聲音大得震動了整個天空。

到了除夕,除了最小的孩子,我們都要看春節聯歡晚會,看到十二點新年鐘聲敲響,再到樓下放上一通鞭炮,這才算能睡覺。除夕一過,就真正要開始過年了,除夕過後的第一天,大人和孩子都會早早地起來,到樓下再放一掛炮,有的掛在樹上,有的擺在地下放。一回家就到了我們小孩子最高興的時候了,我們可以拿壓歲錢了。每次拿了壓歲錢雖然都會交給媽媽,但是心中依然會有說不出的喜悅。

領完壓歲錢就要跟父母一起去串門了,其實我並不喜歡串門的,但既然這是洛陽的老規矩,也是中國的老規矩,那我就勉強跟吧。其實不僅僅是因為這個,還因為串到姥姥家也能有一筆壓歲錢呢!到了親戚家,一進門,我們都會拱著手說一句:“新年好!”、“新春快樂!”。[蘋果教育:WwW。PeQuIP。Com。Cn]當然,“恭喜發財紅包拿來”這句話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的老家洛陽,每一到春節,我們這的辦公樓和街道都會掛起燈,把自己的公司打扮得紅紅火火,好像代表著祝福今年一定發大財一樣。

過年的時候,所有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每到這個時候,哥哥姐姐不管再忙都會來家裡住上一到三天,這段時間我最高興了,因為有哥哥回來,我就可以一直跟在哥哥後面跑,追著讓他陪我玩。

一眨眼,春節就過去了,所有的一切都變成平常的模樣。春節每次一過完,我都會像期待這個春節一樣,期待著下一個春節。

家鄉的習俗作文6

每年的春節我們都是在農村老家度過的,“拜莊鄰”是我們老家的傳統習俗。從我記事起,每年我都會參加這一隆重的活動,今年當然也不例外。

“噼噼,啪啪”大年七年級的早上,我還在睡夢中,就被一陣陣的鞭炮聲給驚醒了,這聲音向我預示著:過年啦!我從被窩裡鑽出腦袋,眯著眼睛望向窗外,呦,天還沒亮呢。但是我已經睡意全無,也許是“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吵醒的,又或者是我內心對過年的期待興奮的,反正是睡不著了。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終於熬到了七點鐘,爺爺來喊我起床,說“一會要拜莊鄰了”。我二話不說,一個鯉魚打挺,從床上一躍而起,在衣櫃裡取出年前新買的衣服迅速穿好。來到堂屋一看,堂姐早就在這裡候著了,原來她比我還心急呀!我用超出平時幾倍的速度快速洗漱好並吃完早餐。

這時,外面還飄著毛毛細雨,我和堂姐眼巴巴地站在大門口,眺望著路口,心裡頭都充滿了疑問:今天大家還會出來拜莊鄰嗎?不一會,只見村民們從四面八方都向路口集中而來,我和堂姐一陣歡呼:“拜年嘍!”

活動開始了,我們首先來到全村最年長的一位老爺爺家中,給他老人家拜年,然後按照居住的順序,挨家挨戶依次拜年。我們的隊伍如同一條巨龍,從水泥路的東頭一直延伸到了西頭,好不壯觀!每到一家,我們除了互相說著祝福的話以外,村裡的青年男士還會為這家點燃早已準備好的爆竹,既是為了營造熱鬧的氛圍,更是對這家人的祝福和尊重。當然了,被“拜年”的這戶人家的主人也不會“虧待”了我們:男人們會每人發一支香菸(吸菸有害於健康哦!)女人和孩子們會每人發一把糖果。

就這樣走啊走啊……拜年的隊伍終於來到了我家,我和堂姐迅速跑到了隊伍的前頭,拿出了家中早已準備好的糖果,好好地招待前來拜年的客人們。可是經歷了這麼多次拜年的我,卻越來越靦腆了,除了我熟悉的人,其他人我反而有點不好意思發糖了。但是另一邊,堂姐可就很“賣力”了,我們家的糖果很快就被“洗劫一空”,不過我和堂姐的熱情還是獲得了村民們的一致點贊。一上午,我們挨家挨戶到全村幾十戶人家拜了年,我也收穫了滿滿一大袋子的糖果。

“拜莊鄰”在我小時候的樂趣無非就是和堂姐比誰收穫的糖果多。而現在它在我眼裡卻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生活,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更是傳統習俗的傳承。

家鄉的習俗作文7

雖然現在很少地方保持著原有的習俗,但我還是要說兩句。

金華還保持著端午和元宵燈會的習俗。

相傳這一節日是為紀念戰國時楚人屈原,並有相關的習俗,比如龍舟競渡、包粽子等。在金華地區,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金華到了端午節,不管你在哪,也是迫不得已不回家,這天是女兒們回孃家看母親的日子,送到孃家的禮品是一擔粽子(或一些禮品),俗稱“擔端午”,擔端午從七年級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與“喜”諧音,做母親的喜歡女兒初四來。俗諺雲:“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個大午前。”到初五日吃過中飯,端午節就算過完了。而今,端午節更像是孝敬長輩的日子,晚輩往往在這一天給長輩送綠豆糕或各種營養品。

其實,可以說金華的端午節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金華的端午節是不完整的。以前正版的端午節在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灶頭及床上懸掛菖蒲、艾草,認為菖蒲、艾草可以驅鬼辟邪。還有流行的掛香包、推端午船驅五鬼、“驅蚊蟲娘”這些獨特的習俗現在都落空了。

另一個就是金華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娛樂活動,人們通過迎燈以示驅邪除瘟,去災祈福,求五穀豐登、人畜平安。舊時燈會都在元宵舉行,因此,元宵節又稱"燈節"一般於農歷正月初十起燈,廿日散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興。

金華燈綵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絢麗多姿龍燈是燈會的主燈,龍燈中最有代表性的數"橋燈"一般均有百餘橋,一節為一橋,長者數百橋,甚至千餘橋。橋燈分"龍頭"和"燈橋"兩部分。龍頭下託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於板架,成棘龍形狀,外校棉紙,描以彩色龍磷、雲彩、腮挑龍鬚,嘴銜龍珠,四支擎有各種彩燈,背上插旌旗數面,上懸"天燈",下掛"地燈",製作極為精細,燈內燃點蠟燭,色彩鮮豔奪目,燈橋下託木板,每板長2 3米,闊18釐米,厚5釐米,板兩頭各有一孔,間距70釐米,用以接燈板上設有燈架,每板兩枝,龍尾是最末一橋,呈龍尾巴形狀,披以綢緞彩虹,迎橋燈主要陣式有:"欽索箍" "肚裡滾" "青蛇溜" "麥餅挑" "荷花旋" "剪刀股" "雙開門" "繞房柱"等極為精彩、驚險。

金華也是改變的城市,希望越該越好,日新月異。

家鄉的習俗作文8

清明節雨下得很大,路上的行人都想死。牧童問餐廳在哪裡,指了指興化村。 ”

杜牧的《清明》總讓人想起清明時節的莊嚴氣氛和孤獨感。

四月的清明時節,春暖花開,植被恢復,按照古老的傳統習俗,清明節時,人們總是上山祭祖掃墓。這時候,人們會帶著酒、食物、水果、紙幣和元寶到墓地,然後進行一系列祭祀先人的工作。在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我的家鄉在一個偏遠的農村地區。每逢清明節,村裡每戶掃墓的時間由家事負責人定,不一定在清明節那天。也許。受封建迷信和世俗主義的影響,有些人還會找當地算命先生選日子,希望未來能有好運與平安。這也是村裡風俗的嚴格形式,表現出對祖先的尊重。

選擇好日子後,家裡的女人會負責去市場購買祭祀所需的物品,也會在家做飯做一些酒、肉、飯菜和糕點;然後他們會把所有的東西都分類到草籃裡,扛著一根杆子上山去墓地。男人們負責提著鋤頭、鏟子等勞動工具提前清理山體。

村裡的墓葬很舊,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有的墳墓甚至裂開了,還有黑乎乎的泥土和一些坑坑窪窪的地方。通常當他們到達墓地時,人們開始忙碌起來。在墓碑前的一小塊空地上,使用了草蓆。購買小碗米飯、葡萄酒、肉類、水果和糕點。只能倒出一半的酒。祭祀用品一般由女性負責整理,男性負責在祭品上貼上“福”字的紅貼。把它貼在墳墓和墓碑的每一面,並在周圍的樹枝上掛上彩紙。祭祀非常隆重。一切準備妥當後,會取出紙幣、元寶等祭品,放入祭祀用的香爐中。點燃燃燒,整座山都籠罩著濃濃的白煙。之後,大人小孩依次祭拜祖先三九次,最後放鞭炮。祭祀儀式在鞭炮聲中結束。

結束後,人們會找個涼爽的地方坐下休息,開始吃水果、糕點、聊天,聊一些家這裡的過往,心中的情感,還有彼此的真心。鄰居們還會互相贈送一些自制的甜點,晚餐時吃的、酒的、肉的都吃完了。

我喜歡家鄉的清明節。這時候,我總會想起上一代的先人,想起爺爺給我講的那些古老的故事,想起那段苦澀的家史。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總有一種特殊的心情,一種陌生的感覺,就像杜牧那句“清明下雨,行人慾死”的細雨,人們的思念,綿長而綿長。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祭祀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原始形式。這是一個非常嚴格的習俗。時至今日,清明節的習俗依然盛行。

家鄉的習俗作文9

咱家鄉的習俗,最大、最熱鬧的自然非舉國同慶的除夕不可。

這大節日“派頭十足”,不只是從除夕早上開始準備,而早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五就開始了。準備食材一:芝麻糕。首先,將芝麻倒入鍋中翻炒,等到“香氣四溢”,便可把花生、糯米、白糖、麥芽糖按一定比例放入鍋中,將它們進行“合體”後放置入模具,擠壓、拍平,再用刀加工成長條狀的糕餅,最後裝入袋子內,拿上一個放入嘴中細細咀嚼,不僅香脆可口,而且“純手工製作”包含著濃濃的年味。準備食材二:百變豆。看到這個名字,你會聯想到什麼?是超市裡的某種豆類零食?NO!NO!NO!這可是原汁原味的農村美食,想知道它怎樣“誕生”嗎?注意看:首先挑選上好的黃豆,幫它們“泡個澡”浸上一天一夜,直至它們喝飽水,緊接著給黃豆們來個“粉末性骨折”——磨豆子,將它們肚子裡的“渣”分離,留下汁兒——豆漿,加熱、撒蔥花、倒醬油,喝上一口,淳淳豆得,回味無窮。當然百變豆不止會一種變身,只要在豆漿上滴上幾滴鹽滷,它便可以凝固,成功變身為豆腐。再變,把豆腐切成塊,放入油鍋炸,於是變身的又一個名字誕生了——油豆腐。

食材俱備,下面進入除夕前最後一項工程——謝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我們一家趕到鄉下老家,把吃飯的大桌子搬到屋外,擺上酒菜,酒都是自家釀的燒酒,菜也是“無公害純綠色”,自家做的豆腐、香甜的米飯、肉餡紅豆餡的年粽子、鮮活的鯉魚用紅紙包著,最後一道大菜——“雞叼蔥”。燒元寶、放花炮,對過去一年的留戀盡顯其中……

“鐺鐺鐺”除夕的鐘聲敲響了。男女老少就開始忙活兒起來,婦女們成了“廚房中人”一會兒切些青菜,一會兒在鍋裡翻炒幾下,一會兒做幾個肉丸……當然她們並不是“孤軍奮戰”,老人們也會幫著買些菜、買些魚肉,有時還會在廚房裡搭把手……真是忙得不亦樂乎。相比與廚房內的繁忙,親密“接觸大自然”的孩子們可是悠閒多了,放會兒鞭炮,玩會兒遊戲,累了坐下來吃會零食,室外是孩子們的天地。

到了晚上,看著一碗碗“美味”,把孩子們的饞蟲都鉤出來了,可還是得忍住,得等拜了菩薩,一家人就可以上桌吃飯了。老人們說,不論菜的好壞,每種菜都要吃上一口。於是,我就一碗碗“品嚐”了——香脆的藕象徵著“路路通”,鮮美的魚象徵著“年年有餘”,細長的麵條象徵著“長壽” ……

吃完團圓飯,分壓歲錢、看春晚、放鞭炮等活動接踵而來。守歲讓整個城市晝夜不眠,鞭炮聲讓整個城市格外熱鬧……

除夕,一個全家團圓的日子,也是一個舉國同慶、中國人民海外華僑心連心的日子。

家鄉的習俗作文10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著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說起元宵節,最負盛名的便是觀花燈、猜燈謎了。在元宵節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張燈結綵,處處顯示出元宵節特有的氣氛。就像《東京夢華錄》中說的那樣: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熱鬧的氣氛足以形成一條河流,讓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跟他們一起歡呼起來。

正月十五之夜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觀月。正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邊欣賞著天空中美麗的月亮,一邊看著人們歡慶元宵佳節的樣子,此時還有誰能坐得住呢?趕緊出來和人們一起慶祝象徵美滿的元宵佳節。

啊!這是一派多麼祥和、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

春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吃餃子。為驅邪惡、求吉利,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年年有餘。一旦煮爛餃子,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春節的餃子裡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是十分高興,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

春節還有拜年的習俗,大家互相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還有用手機發簡訊拜年、打電話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平安、發財、健康之類的讓人們開心的話!。……

家鄉的習俗作文11

我的家鄉西樵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每到臘月初八,最早熬臘八粥的人家,福運將是最早來的,也是最旺的。我們也信,過年了,誰不想福運當頭?因此臘月初八天一亮,家家戶戶鞭炮紛紛響起,一聲聲猶如擂鼓般響徹大地,震耳欲聾。這天的粥,非常香,香過了百花芬芳。

過了臘八就是年。從這天起,年味就漸漸濃了,人們陸陸續續地開始購置年貨,宰豬殺羊,蒸糕燉肉,掃屋擦窗,裁剪新衣,為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新年準備著、置辦著……

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不絕於耳的鞭炮聲響徹天空,過去的煩惱和悲傷被炸的灰飛煙滅,蕩然無存。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在這一天得以團聚,天南地北趕回家的親人圍坐在一起,吃著香噴噴的年夜飯裡,談笑風生裡,飽含著快樂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酒足飯飽之後,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圍繞在電視機前,欣賞著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歡聲笑語不斷,甜蜜的聲浪瀰漫著整個夜空。

午夜12點,新年的鐘聲敲響,一朵朵煙花飛上天,像一顆顆流星散落天際,在深藍色的天幕映襯下顯得格外燦爛,格外美麗。勞累了一天的人們熬不住了,接了年之後紛紛睡去,當他們進入夢鄉的時候,仍然有煙花絡繹不絕的飛著,煙花把家照亮了,也照亮了每一個孩子的心。

七年級不出門,據說是在家中守著“福”。大年七年級,人們都不外出,一家人在家裡看著電視,包著餃子,團聚的甜蜜之情溢於言表。大街上冷冷清清,沒有一個人,滿大街都是煙花爆竹的碎紙屑,家家門窗上都貼著紅紅的新對聯,處處都是吉言祥語,對生活的美好期望盡在其中。

到了正月八年級,那些嫁出去的姑姑,姐姐們都回來看望家中的父母和其他的親戚朋友,一句句溫暖人心的祝福,整日迴響在耳邊。人們在一起吃飯、喝酒,進行著各種娛樂活動,親戚與相鄰們今天聚到這家,明天在那家,和樂相處。大家共敘離情別緒,開心的共話新年打算。這樣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家鄉的春節最數熱鬧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鬧元宵了。四面八方的人們聚集到體育場上,參加元宵節民俗活動。燃孔明燈,放焰火、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人們玩的不亦樂乎。這一天也會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可以和父母一起把新年所得的紅包拆開,一部分由父母保管或存入銀行,另一部分,將會變成他們的零花錢。

“吃過是午飯,下田把活幹。”正月十五過後,隨著各種各樣的拜年活動陸續結束,這個年才算結束,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大家又開始各忙各的,又陸陸續續為更美好的生活奔波著、忙碌著。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井然有序的日子裡,充滿了祥和喜慶的氣氛,人們幸福歡樂。

家鄉的習俗作文12

我的家鄉有這樣一個習俗,每年農曆七月十四那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歌會。

從小我就在大哥、大姐的帶領下,每年都到歌場去湊熱鬧。耳濡目染,我對歌會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去年歌會那天,吃過早飯,我便和夥伴們結伴向給山民們帶來無限歡樂的歌場走去。一路上,隱隱約約聽到了從山坳那邊傳來的悠揚的歌聲……

聽爺爺、奶奶說,歌場自古以來就設在我們這個群山環抱、綠樹成蔭的巖灣村。這一天,太陽公公似乎格外善解人意,一直張開著笑臉。姑娘們穿著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打著一把把精緻的花傘,邁著輕盈的步子來了;平時不注意打扮自己的壯阿哥,也穿戴一新,迫不及待地趕來了;連滿臉皺紋,霜染兩鬢的爺爺奶奶們也蹣跚而來,滿面春風地想尋找失去的青春……

中午時分,已是人山人海,四鄰八寨的鄉親們都趕來了。這時歌聲更燎亮了,此起彼伏。我彷彿置身於歌的海洋之中,歌聲打破了山林的寂靜,整個山坳沸騰起來……

你瞧,這兒圍了一圈,那兒圍成一堆,一株株枝繁葉茂的楓樹下,就是一個個歌臺。歌臺的“佈景”是一簇簇的楓樹葉和一張張甜甜的笑臉。看,大家笑得多開懷,笑得那樣無拘無束,你聽歌聲是那樣的清脆,那樣的婉轉。笑聲停了歌聲又起……

我好不容易才擠進一個圍得水洩不通的歌臺。只見左邊站著6個阿哥,右邊站著6個婷婷玉立的阿姐,他們正在對歌。這種唱歌的形式叫對,一般由阿哥先唱山歌邀女歌伴,通過一唱一和,阿哥、阿姐慢慢圍攏來,對歌才算正式開始。大山裡特有的清泉,滋潤著山民們的歌喉,山民們都有一副天生的嗓子,音域寬廣,歌聲渾厚。阿哥常常能用高亢的歌聲把遠處的阿姐邀請來。對歌還有這樣一個規律:阿哥一般不和同村的阿姐對歌,都是邀請其他村寨的姑娘,通過對歌,使他們相識。

他們唱得那麼投入。那歌聲,多麼悠揚,多麼動聽,讓人回味。雖已夕陽西下,但阿哥、阿姐們的歌興更濃,唱得更起勁。這歌聲,就是苗鄉人民的心聲。唱出了他們的情,唱出了他們的愛。歌會一年一次,但歌聲會時刻陪伴著勤勞的父老鄉親,伴隨他們走向山林,走向田野,走向幸福生活。他們的生活就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夜幕降臨,陶醉於歌聲中的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那個小山坳。歌會結束了,但歌聲仍縈繞於耳。於是,我又盼望著更盛大的一次歌會的來臨,也盼望著遠方的夥伴們能來領略這一道苗鄉特有的風景。

家鄉的習俗作文13

  【第1篇】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到了。按照我們這的規矩,春節是從臘月開始的。

臘月初,春節的喜慶氣氛就開始盪漾開了:大街上掛起了五顏六色的彩燈,店鋪裡也掛上了燈籠。

到了臘月中旬,家家都忙活了起來:炸餜子,做饃饃,還要置辦很多年貨:買牛肉,殺雞宰羊,買些瓜子和糖,就像是北京的“雜拌兒”。

臘月末,大家就更忙了:要把家裡裡裡外外地打掃一遍,還要做年菜,整個大街上都是一股酒肉的香味,還得把過年的東西都準備好。

除夕這天,無論在哪,都要回來和家人團聚,一起吃一頓團圓飯。還要在家門上貼福字。和家人一起看“春晚”,小輩要給長輩磕頭,大人們要給孩子壓歲錢。這天晚上還要守歲,只有過了十二點放完炮後,才可以睡覺。

七年級至初五這段時間,家家都要走親訪友,向親戚朋友說些祝福的話,祝願生活能更加美好,一派喜氣洋洋。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元宵節這天,人們都掛上花燈,觀燈,猜燈謎,還要吃元宵。尤其是晚上,五顏六色的花燈發出的那耀眼光芒,令人陶醉其中。

正月十五一過去,年就過完了,一切都又恢復平靜。孩子們去上學,大人們去工作。但是,這段喜慶,團圓的日子還深深地印在人們心中。

  【第2篇】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如:對聯、剪紙、圖畫、刺繡等。還有許多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端午後、重陽節……

我最喜歡的是家鄉的春節。我的外婆老家住在浙江仙居,家鄉有好多親人,還有一個年過一百歲的老阿太。所以每年春節我總是跟著外婆到家鄉過年。

在外婆的家鄉過春節最熱鬧了。各家各戶早就忙著準備年貨,做年糕、包棕子、買各種各樣的炒貨、水果等。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戶戶都貼上大紅對聯,殺雞、殺鴨的老闆忙都忙不過來。在這一天,在外地工作或求學的親人們千里迢迢都要盡力趕回來與家人團聚,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大家有說有笑,談新聞、談工作、談理想,真是開心極了!

年夜飯吃完後,就給小孩分發壓歲錢。除夕之夜,每家每戶燈火通明,這叫“守歲”。大人們看春節聯歡晚會,小孩們玩小鞭泡。轉眼到了12點鐘,整個小縣城響起了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新的一年開始了。

大年七年級,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最漂亮的新衣服和親人們一起逛公園。公園裡人山人海,節目五花八門,真是熱鬧極了!

我愛家鄉的春節!我愛中國的傳統文化!

家鄉的習俗作文14

春節在人們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拉開了帷幕,隨著日子的一天天推進,過年的氛圍也也越來越濃。進入二十幾號,人們已經開始收拾房子、購置年貨了。在這種熱鬧的氣氛中,讓我們成為生活的DV,去留意每一個獨具風味的瞬間吧!Let’sgo!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寫連對,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這種過年的順口溜我們這兒的小朋友都會說,也正體現了我們這兒年前的風俗。陰曆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傳統的祭灶王爺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擺上灶糖供奉灶王爺,相傳是為了讓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以求得來年的興旺和富裕。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這天一大早人們就開始忙著打漿糊、貼對聯,使整個家內外一新,紅紅火火,還要把“福”字到著貼,寓意“福到”。等到二十五、二十六,人們就忙著購置年貨,而且年貨中一定要有魚,寓示著“年年有餘”。

轉眼間到了除夕。除夕夜守歲是最重要的習俗。它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曾關,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到了晚上零點,大家都會拿著煙花、鞭炮到院子裡去放,歡慶新年的到來,在一片爆竹聲中給沒能歸來的親人打電話問候。這真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只要在這天晚上開開心心,來年就一定能事事順心。

“七年級八年級磕頭兒”,大年七年級的早晨,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整裝齊發,去走親戚串門兒,給各位長輩們拜年。當然,這也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刻,因為有壓歲錢啊!大家聚在一塊兒,叨叨家常,說說知心話,別提有多幸福啦。大年八年級則是“閨女們回孃家”的時候。這一天是母親們最開心的日子,出家的女兒回孃家,即使再遠,女兒們在定會趕回老家,與父母團聚。

九年級初四耍球兒,初五初六跳猴兒”不用說這幾天出門遊玩的時刻。一家人一起出門,逛逛廟會,玩玩遊戲,一家子在一起真是“樂亦無窮”啊!

這樣濃的年味兒大約要持續到元宵節,過了正月十六,過年的氛圍將會慢慢黯淡下來,人們就會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學習中。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幾天裡,人們一年的收穫會有一個總結,新年的理想也會重新樹立。人們會在每年的春節中,有更好的收穫,更高的理想。願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層樓!

家鄉的習俗作文15

過年是什麼?小時候過年是集市上越來越多的紅燈籠、中國結;過年是爸爸媽媽從遠方趕回家帶來的大包小包;過年是滿大街響起的“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的音樂。當然,對於我來說,過年還有金燦燦黃澄澄的酥肉。按照我家鄉的習俗,過年就要炸酥肉才算有年味。

每年臘月二十八一大早,奶奶和媽媽就開始忙活起來了。奶奶首先洗手淨臉,拍拍身上的灰塵,然後恭恭敬敬的點上香,默默的唸叨了一番才走進廚房,媽媽則早早地穿好圍裙在廚房等候。看到奶奶進來,就抓起準備好的肉一片一片的切起來;奶奶端起家中常用的陶瓷大面盆,開始往裡面舀麵粉、加溫水、打雞蛋,最後用手把麵粉抓勻,大概成糊糊狀即可。這時,媽媽把肉切完醃好後,放進奶奶攪拌均勻的麵糊中,再次攪拌勻稱,保證每片肉都能掛上麵糊。

重頭戲來了!炸酥肉一定要用家中的地鍋做出來才“夠味,有嚼頭”,這是奶奶說的話。地鍋下的火旺旺的燒起來,金黃的油在鍋裡開始咕嚕咕嚕的冒泡。奶奶穿著圍裙站在鍋旁邊,看著油溫差不多了,夾起一塊掛著麵糊的肉放進油鍋裡試試,看著肉片逐漸變成金黃色,開始快速的往油鍋裡夾入肉片。隨著肉片的放入,鍋裡開始發出“斯斯”的聲響,隨後不斷冒出白色的泡泡,像翻滾的浪花。漸漸地,鍋裡一個個金黃的酥肉成型了,奶奶用大漏勺不斷的攪動翻個兒,使酥肉全身都變成金黃色……

“還沒有做好嗎?能不能吃了?”弟弟從門口探出頭,望眼欲穿的看著鍋裡。奶奶一臉嚴肅的瞪了弟弟一眼,“別亂說話”。對,這也是家中的習俗,做酥肉的時候,吃東西可以,但是不能亂說話,會得罪神仙的。弟弟看著嚴肅的奶奶,吐了吐舌頭把頭收回去。

鍋裡的聲音也漸漸變小了,奶奶開始用漏勺慢慢的往竹筐裡放。第一鍋撈完後,奶奶先用盤子端了一盤,擺在供桌上,嘴裡同樣念念叨叨一陣子,然後才又端出一盤讓我和弟弟吃。我們倆早已忍受不住香味的“薰陶”,快速的衝上去抓一個往嘴裡塞。“哎呦”,弟弟咧著被燙到的嘴,卻依舊沒有停止嘴巴的嚼動。奶奶則寵溺的笑了一下“這倆饞貓”。

忙活了一上午,金黃的酥肉,酥脆的藕夾,綿軟的酥菜,可口的炸魚……還有奶奶最後做的酥肉湯。看著這豐盛的年菜,我和弟弟摸著滾圓的肚子,已經“無能為力”,只能“望菜興嘆”了。

“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已經響起來了,紅紅的春聯掛起來了,金燦燦的酥肉擺好了,就等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