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家鄉的變化的作文合集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變化的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家鄉的變化的作文合集5篇

家鄉的變化的作文 篇1

我的家鄉——邵武,是座美麗的山城,它既有輝煌的過去,也有不同尋常的過去。

我家住在邵武最繁華的五一九中路,無論我上街買東西,逛馬路,去學校,都要經過這條街。那五一九路上的商店,櫥窗,馬路以及梧桐樹,對我來說,都是那麼熟悉,那麼親切。聽爸爸媽媽說,過去的五一九路是冷冷清清的,路上行人稀少,沒有像樣的商店。到了夜晚,道路兩旁的燈光昏暗,給邵武增添了幾分寒意。街邊的房子都是低於4層樓的矮平房,很破舊,瓷瓦上坑坑窪窪的,掉色現象很多,風吹過,窗紙嘩嘩作響。

改革開放以來,五一九路的面貌日新月異,變化真大!工業部

——每當夜幕降臨,五一九路華燈初上,燈火輝煌,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霓虹燈,拱形燈,廣告燈,爭相輝印,萬紫千紅。與熙春山的燈交織在一起,簡直就像仙境一般。燈光如同顆顆璀璨的明珠,把五一九路裝扮得如同天上的瓊樓玉宇,分外妖嬈。男女老少身穿各色衣裳,盡情地在五一九路上談天說地,遊戲娛樂。

再看看我們周圍——趕上時代潮流的`衣著,五花八門的家用電器,方便耐用的通訊設施,發達安全的交通,神采飛揚的一張張笑臉……

五一九路在變,我的家鄉也在變。家鄉的明天將變得更加燦爛輝煌!

家鄉的變化的作文 篇2

春節時,農民貼對聯的雅興要高於城區居民,農民對聯格調雖不高,但其內容卻各具特色,趣味無窮。想了解農民的心思嗎,我帶你回顧一下不同年代我老家農民的對聯風格。

六十年代末過年時,灣子(村莊的意思)裡一農民家對聯寫著:

上聯:不怕苦力壓彎腰;

下聯:但求飯菜填飽肚。

橫批:活著是福。

當然,這副對聯出現的時候我還小,是長者們口述的,從側面反映出那個年代農民對溫飽問題的迫切希望。

到了七十年代末,農村雖然落後,但是基本生活保障已經能維持了,農民考慮的已不再是吃飽問題,開始考慮怎樣吃好的話題了。於是,隊裡一農戶春聯的內容為:

上聯:一二三四五斤酒:

下聯:六七八九十斤肉。

橫批:天天過年。

看,這生活標準夠高的吧。

進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農民已經不再把如何吃好當做話題,開始轉型追求生活的格調,於是,一農戶家又出現一幅春聯。

上聯:出門不用雙腳走:

下聯:回家且看兩輪飛。

橫批:逍遙快活。

呵呵,一看就明白,這家買了摩托車。

二十一世紀,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強,農民生活也跨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農民除了勤勞致富,也學會了怎樣玩。於是,我們又看到這樣一幅春聯:

上聯:一條兩條三條條條生木耳;

下聯:七筒八筒九筒筒筒長香菇。

橫批:恭喜發財。

這對聯可謂主題鮮明,農民種種香菇打打麻將,賺錢娛樂兩不誤,這日子算是有滋有味吧

家鄉的變化的作文 篇3

團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的團場以前是那種會灰塵滿布的地方。那裡時常都會下雨下冰雹中的那些棉花棗樹,都時常被冰雹砸死,時常很難有收成,有很多農民,因為這種事沒有好的收成為這些而可惜。

我們的團場以前的房子是土房,而現在的房子是磚房和樓房變得更方便了。

印象最深的數學校:以前的學校也是很小的,而且那個時候的房子是磚房,而且還很小,也系那時的課桌都是木桌,班級的座位很擠,每個座位之間只能讓自己過別人過不去。當時也沒有現在好,而每天課間操跑步時,總會在沙土地上跑,而且泡時還會有灰塵,叫人真難受,每次開運動會也是這兒開的,我們每次都會吃著灰土,以前的宿舍也很舊,那時的宿舍有很多人擠一個屋,擁擁擠擠的,而現在不一樣了,以前的土房變成了樓房,以前的學校如今也變得不一樣了,現在的學校又大又舒適的地方,現在的班級也變得更明亮寬廣,現在的桌椅也不是以前的木桌,而是平平的課桌,沒有一點劃過的痕跡,而且現在的黑板也可以,不用老師寫了有熟點的電子黑板,更加的方便,現在的操場也有變化,從以前的土操場到現在的塑膠跑道,可以在上面玩,可以在上面上體育課,也可以在累時坐下休息,不用再聞土味兒也有了現在的.舞臺運動會在上面可以看著叫人看著就很舒服,也同時增加了體育館裡面有很多體育器材,可以讓我們哪項不行練哪項,不再像以前那樣了。

現在的道路也更寬闊了,也給許多車帶來了方便,現在全部都是樓房,讓所有人回家更方便。而且還有新廣場,以前的操場現在變成了一個公園,給許多人帶來了方便,以前的舊市場也是土路一走進去褲子都是徒兒,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了新的市場,也有了可以進駐市場的出入口,讓我們可以來回進出,裡面還很熱鬧,大部分有認識的人就在那裡聊天,尤其是星期一是最熱鬧的時候,我們如果是家裡沒有菜了,可以到市場買菜,而現在我們的連隊全部都要拆,讓我們住樓房,到時候要達到小康社會。

團場的變化可真大呀,為我們提供了一切。

團場,我們的團場!我從出生就生活在這裡,從來沒有離開過,團場的變話讓我有了對團場的新認識,也讓我體會到了只有不斷的努力才能讓自己變得強大,更加自信。

團場,我們的團場就像是一個家,只要在一起就一定會到建設成小康社會的那一天,團場的變化也在不斷的改變。

家鄉的變化的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在槎水鎮,改革開放以前,我的家鄉十分貧窮落後。聽爺爺說:“以前的槎水鎮,街道是泥土鋪成的,凹凸不平,走路一不小心就會摔倒,街上也很冷清,連假日也沒有幾個人。家家戶戶住的都是土木結構的房屋,屋內出一張床和一些生活用品以外,其他的一無所有。夏天在屋裡睡覺,十分悶熱;冬天十分寒冷,只要一刮狂風,房屋就會被吹倒。” 可是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的大地。我們的家鄉也發生變化。 以前的路是泥濘的小路,現在成寬闊的大路,人煙稠密。以前的土木結構的.房屋已經不見,全都成高高聳立的樓房。每家每戶都是樓上樓下,有電燈和電話,電視、電冰箱、空調等應有盡有。

我的家鄉成一個美麗富饒的小村莊。這是勤勞智慧的槎水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創出來的。

你看,現在的小河雖然沒有秦淮河的絕世風流,沒有西子湖的明豔亮麗,也比不上灕江之美冠天下,但是她清秀如一首純淨的田園詩。陽春三月,小河從低沉的啼叫聲中悠悠醒來,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是一幅完美的藝術畫。

我愛我的家鄉,我相信我的家鄉明天會更加美好。

家鄉的變化的作文 篇5

對於我這個土生土長於鄉下的人來說,最大得樂趣莫過於聽聽大人們談論一些過往的事。小時候,我就曾聽大人們談論過有關於“石”的事,說一些雲浮是“是石之故鄉”、雲浮是“石材王國”之類的話。我當時聽了卻不以為然,畢竟,任誰在一塊沒有“石”的地方生活著,卻聽別人說它是“石”之故鄉,這其中的緣由便可想而知。

只是,兒時的“目光短淺”終究是目光短淺啊!我兒時的“認為”,在最近終於被推翻了。這便是因為一句話——雲浮石材加工歷史悠久,雲浮本地花崗岩和大理石資源不多,僅佔總耗材的5%左右,95%的荒料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是名副其實的中外名石集散地,也就被稱為“石材王國”!

這是一則報紙上的話,也就是這一句話,讓我終於是明白到了以前自己錯誤的認知,也引發我的對“石”的興趣。什麼是石材加工?為什麼中外名石會集中於此?

上網翻查了一下過去的“歷史”!終於尋到了我的所需,也終是讓我明白了這其中的因因果果!其實雲浮石材加工歷史悠久,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石材加工作坊。在改革開放後,在歷屆黨委、政府的積極扶持、引導和科學規劃下,雲浮石材加工業如沐春風,蓬勃發展並不斷壯大起來。20世紀80年代,雲浮縣以石料建材業為振興全縣經濟的突破口,掀起了石材業發展的第一次高潮,揭開了雲浮石材產業發展的序幕。上世紀90年代初,縣級雲浮市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不斷髮展和提升石材產業,使石材企業的數量、規模不斷擴大,石材業成為雲浮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雲浮正式確立為全國三大石料建材基地之一。

廣東省賞石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曾錦能曾說過“雲浮因雲石而出名,雲浮因為石材而更加出名!”前一句所說是雲浮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雲浮是雲石的產地之一,雲石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藝術精品,它那天然的'紋理,或雲彩,或山水,或花鳥,千姿百態,自然之美全集中於此,當真是令人讚歎不已。後一句則是說我們雲浮之人的聰明才智和拼搏精神,自然界的饋贈是有限的,正是我們雲浮人的智慧和努力以及用石頭磨鍊出來的堅韌和決心,成就了一種石文化,成就了今天的世界石材品牌。

談起石展會,曾錦能也認為關鍵在於“科技”二字,是科技與石材的完美結合,雲浮的石展會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和人氣,也正是科技把雲浮與賞石聯絡在一起。我雖不懂得這些,但我卻更認為是雲浮人所蘊含的精神和石材的結合,再經過科技的加工才能得到今天如此的成就。當然,與之專家相比,我的這種說法也許還欠缺一些許說服力。

歷史的潮流一直都是“不進則退”,不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沒落,就是隨著時間的推進而繁榮!而云浮很明顯屬於後者,早已由簡單的加工基地變成了世界石材展示基地和石文化、石藝術的創造基地,更是被稱之為“石材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