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考專升本語文課文知識點複習

1.作家作品

2018年成考專升本語文課文知識點複習

本文是魯迅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選自短篇小說集《吶喊》。短篇小說集《吶喊》的出版成為了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

2.主題思想

這篇小說主要通過辮子的故事描寫1917年張勳復辟的醜劇在江南某水鄉所引起的一個時代性的風波,以此真實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社會的停滯與落後的面貌,表現了農民階級的落後、愚昧、保守和精神上的麻木。

3.環境描寫的作用

本文開頭兩自然段運用了環境描寫,揭示了一幅恬靜的夏日農家晚炊的田家樂園景象,為下文的風波迭起起到鋪墊作用。

4.“辮子”為線索

情節線索對小說的結構有著重大作用。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線索是“辮子事件”。小說所描寫的發生在江南某水鄉的一場風波的起因、發展和結局,均是由“辮子事件”這一線索貫穿起來的。

5.七斤與趙七爺的性格特點

七斤:是作品著意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是辛亥革命時代一個落後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七斤在魯鎮可算得上是一個見過不少世面的人,與一般老實本分的農民所不同的是,由於幫人撐船經常進城,有機會了解和接觸外面的世界,所以比別人見識要廣。但限於他思想、眼界的狹隘性,他所知道的時事也只是些鄉問奇聞怪事,如什麼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等。即使如此,他在眾鄉親面前不免有些自鳴得意,這反映了七斤無知淺薄的一面。七斤的主要性格特徵是膽怯與愚昧。他辮子被剪掉了,不是出於自願的行動,而是被人強行剪去的。革命只革去了他一條辮子,但沒有使他思想上得到任何教育與觸動。辮子所體現的.封建思想則仍在他腦子裡根深蒂固。

所以當聽到“皇帝坐了龍庭了”的訊息後,他因沒有了辮子,犯了皇法,加之受趙七爺的恫嚇,內心開始膽怯,惶惶不安起來。他似乎覺察到沒有辮子的嚴重性,但只是垂頭喪氣,腦子裡茫然而痛苦,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於是就索性採取麻木健忘的態度聽之任之。小說的結局是“皇帝不坐龍庭了”,因此,他又恢復了以往的神氣。在小說中,七斤實際上是一個愚昧、麻木、沒有民主主義覺悟的農民形象。

趙七爺:是頑固守舊派的代表,也是一個迂腐而又淺薄的封建遺老。這個人物對於辛亥革命****帝制以及革命後社會的動盪局面表示不滿。他的口頭禪是:倘若趙子龍在世,天下便不會亂到這地步了。他時刻夢想復辟,幻想回到“天下大一統”的封建社會。他的主要性格特徵是既頑固不化又隨機應變。當聽到“皇帝坐了龍庭了”的訊息時,他迫不及待地放下辮子、穿上竹布長衫,並跑到七斤家威嚇沒有辮子的七斤,表現出了他復辟強烈的願望,也表現了他思想頑固不化的特點。但聞訊“皇帝不坐龍庭了”後,他又坐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古書,把辮子盤上頭頂,也不穿長衫了。這既表現了他善於見風使舵、隨機應變的性格特徵,又表現出這位“學問家”兼陰險人物的性格特點。而他在當地被人尊重,這充分說明了辛亥革命後農村封建勢力沒有從根本上受到摧毀和動搖。

6.人物對話、白描手法、細節描寫的作用

作者在小說裡擅長運用人物的對話來塑造和刻畫人物形象。如作品中有一段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對話,即趙七爺聽到了“皇帝坐了龍庭了”的訊息後,從鄰村的茂源酒店趕來七斤家問罪。

他先是微笑著研究七斤家的飯菜,然後切人正題:“好香的乾菜,——聽到了風聲了麼?”在這段與七斤、七斤嫂對話中,趙七爺利用七斤沒有辮子反覆恫嚇七斤:“你家七斤的辮子呢?辮子?這倒是要緊的事。你們知道:長毛時候,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沒有辮子,該當何罪,書上都一條一條明明白白寫著的。”這番言辭把趙七爺作為封建的頑固派時刻夢想復辟的凶狠陰險的本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得知“皇帝坐了龍庭了”,馬上就迫不及待地跳出來,他抓住七斤和眾鄉親愚昧無知的特點,一邊故弄玄虛,煞有介事恫嚇老實愚昧的七斤,一邊還在眾人面前做出手握長矛的姿態威脅說:“你能抵擋他麼!”這些言行與話語表現了趙七爺復辟的強烈慾望。

而七斤原本就為沒有辮子而惶恐不安,當再聽到趙七爺一番言辭後,他滿腦子已是一片模糊,無言以對。頭腦中的茫然痛苦也是其精神上的盲從與愚昧的反映。而聽了趙七爺一番聳人聽聞的話後,七斤嫂已被嚇得茫然不知所措。當她正為丈夫沒有辮子懊惱不已時,聽到八一嫂好心勸導,便把全部的怒氣傾瀉於她。七斤嫂的一番指桑罵槐的話語不僅反映了她的潑辣與伶俐的性格,也反映了她無力公然對抗趙七爺,只得欺負比她更弱小的八一嫂,表現出一個不覺悟的農村婦女性格中愚昧落後的一面。

運用白描手法。如作品一開頭部分對江南水鄉環境與人物言行的描寫就運用了白描手法。

作品開頭描寫了江南水鄉一臨河的土場傍晚農家晚炊的場面:老人和男人坐著閒聊,兒童四處跑動,飯桌上的蒸乾菜和米飯還冒著熱氣。這一平靜的田家樂場面與後面的風波作映襯。作者對一出場的九斤老太的言行只用寥寥數語(“一代不如一代”的口頭禪)的白描手法就簡單勾勒出一個看不慣現實,只停留在遠古盛世的守舊者形象。

作品的細節描寫也十分出色。如作品對趙七爺時常坐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金聖嘆批的《三國志》,故意在眾鄉親面前炫耀自己有學問的細節描寫,表現了這位遺老的迂腐和淺薄。此外,對趙七爺那條忽盤忽放的辮子,和他那件忽穿忽脫的竹布長衫的細節描寫,刻畫出他思想頑固不化,但又善於見風使舵的性格特點。

7.結尾深化主題

小說結尾描寫了“辮子風波”過後魯鎮臨河土場上又恢復了往日寧靜的景象。七斤,原來是這場風波的波及者,因在城裡被革命軍剪去了辮子,而辮子軍復辟後,他心驚膽戰,為自己的命運憂心忡忡。後來辮子軍失敗了,七斤又重新被人尊敬。一場沸沸揚揚的風波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結束了。人們似乎也並沒有難為七斤,七斤只是擔憂了一場,思想上也沒有真正受到觸動,也無任何變化。風波過後,“十八個銅釘的飯碗”照常使用,九斤老太依然康健和不平。農村的面貌沒有什麼變化。如果說有變化,只是六斤頭上的雙丫角已變成了大辮子,她又裹起了小腳,在走前輩走過的老路。通過這些細節描寫,作者其實暗示讀者:辛亥革命終歸沒有取得實際的成果:皇帝雖然被****了,但舊的思想和習俗仍鉗制著人們的靈魂,農村依舊如一潭死水。廣大農民精神上仍沒有覺醒,他們的思想照舊那麼麻木、愚昧。他們仍舊沿襲傳統,走過去的老路。這樣的結尾其實強化了作品的批判和啟蒙的雙重主題。在揭示辛亥革命後封建農村落後的社會面貌的同時,作者指出了啟蒙和喚醒民眾的重要性,否則無法改變他們的悲劇性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