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會計師考點知識:會計職業道德問題

會計界把有關會計道德問題的研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關著述不斷問世,數量頗豐。但是,就會計職業道德研究的一些基本問題而言,筆者認爲有必要做出進一步的探討。

註冊會計師考點知識:會計職業道德問題

  一、關於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起點

現階段,會計界應把經濟人假設作爲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起點。研究時,首先要把研究對象看做自利的經濟人,依照“手術刀式”的經濟學邏輯,把問題的表象一層層剖開,直至問題的本質。只有這樣,纔有利於爲解釋會計人員種種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爲提供一個恰當的基點,有利於挖掘出行爲背後的內在動因,最終設計出各種規則,把自利行爲納入互利的規則結構內。近幾年來的會計誠信缺失,其實質是制度約束弱化時經濟人的自利行爲氾濫所致。會計誠信問題研究,如果僅停留在道德層面,而忽視人們追求利益的決定性因素,恐怕效果不佳。當然,這裏的經濟人既包括會計人員,也包括其他會計市場主體——企業經理人、行業管理人員等。

對經濟人概念的界定,經濟學界始終存在着爭論。依據當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經濟人假設主要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層是自利;第二層是理性;第三層是假設的核心命題。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證,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爲纔會無意識地、有效地增進社會的公共利益。

需要說明的'是,一些經濟學家強調了意識形態、倫理道德、習俗、慣例等對人們行爲所起到的影響作用。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指出,關於倫理的考慮確實影響了人類的實際行爲。但是,聯繫到我國目前會計職業道德問題產生的制度背景,以經濟人假設爲研究起點似乎更貼近現實,更能貼切回答“會計人員爲何要失信”的問題。

  二、關於道德的經濟學解釋

爲研究道德問題,有必要從經濟學的角度瞭解道德的含義。經濟學家張維迎曾指出:所謂道德,從本質上講是爲了長遠的利益而犧牲眼前的利益。道德的經濟功能主要有三種:第一,道德是節約信息費用的工具;第二,良好的道德能有效地淡化機會主義行爲;第三,道德能減少強制執行法律的費用以及實施其他制度的費用。

按照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取決於違約成本和違約收益的比較。一些人成爲違約者不在於他們的基本動機與別人有什麼不同,而在於他們的利益同成本之間存在差異。如果對會計人員而言,違約收益大於違約成本,那麼不誠信可能就會發生了。

從博弈論的角度看,信用的維持依賴於可重複博弈的次數。但是,在制度層面上目前尚缺乏鼓勵人們重複博弈下去的遊戲規則,人們進行的大多是一錘子買賣。張維迎認爲:“無恆心者無信譽。”個人對將來沒有一個長遠的預期,也就沒有恆心。沒有恆心,無限次重複博弈就缺乏必要的條件,自然就談不上信譽。這說明會計行業的種種不誠信不能被簡單歸結爲純道德領域的問題,尋根究底,乃現行制度缺陷所致,即沒有能夠爲維持良好道德水平提供一個有利的制度環境。同時也說明,會計誠信危機並非都是會計人員惹的禍,會計市場中的其他行爲主體也難辭其咎。因此,探討道德問題應力求避免“泛道德化”,應跳出“就道德論道德”的窠臼,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結合制度分析來研究道德問題。

  三、關於制度分析方法的引入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經濟學家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框架來闡釋我國過渡性經濟問題,其研究成果引人注目。近些年來在會計界,一些學者也嘗試引入制度分析來闡釋會計領域內的一些問題,效果很好。依照T·W·舒爾茨對於制度的定義,制度是一種行爲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社會、政治和經濟行爲。制度包括三個組成部分:正式約束,非正式約束,實施機制。正式約束是成文的並得到社會權力機構實施保證的一系列規則,能夠爲人們提供確定的行爲預期,從而有利於減少交易行爲中的不確定性。正式約束必須得到社會認可,即與非正式約束相容的條件下才可能充分發揮作用。非正式約束,即傳統、習俗、意識形態、道德觀念等,其在社會生活中會起到更加久遠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正式約束給人們的交易提供確切的預期,會大大增加非正式約束的實施成本,甚至造成實施的失敗。實施機制是制度有效性的保障,離開實施機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形同虛設。

由上可知,道德屬於非正式約束,是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引申到會計制度,泛指爲界定、確認和保護產權而制定的、引導會計活動的各種法律、規則等,同時包括約定俗成的慣例、道德準則等。可見,研究道德問題時引入制度分析方法,不僅是可行的,而且在目前看來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