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的意義

導語:城市規劃又叫都市計劃或都市規劃,是指對城市的空間和實體發展進行的預先考慮。其對象偏重於城市的物質形態部分,涉及城市中產業的區域佈局、建築物的區域佈局、道路及運輸設施的設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城市規劃的意義

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院士題寫書名的“地域規劃理論與實踐”叢書《複合規劃》近日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付梓出版。該書歷時十年,王新文博士領銜著述,包括了《複合規劃—思辨與行動》、《積極保護》、《意向泉城》等六本專著。該系列叢書具有鮮明的國際視野、中國特色、地域特徵、時代特點,潛心思考和深入探討城市發展規律和規劃管理規律,反映了創新與融合的現代思維,體現了責任與擔當的職業精神,對當下推進新型城鎮化具有積極啓迪與借鑑意義。

“讓人們有尊嚴地活着”,“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規劃人的夢想。爲了圓夢,規劃人跋涉在追求夢想的山路上……

三十多年前,國人夢想着自己能生活在城市。今天,超過一半的國人生活在城市中。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這是一個“創造城市、書寫歷史”的偉大時代。

作爲一名規劃人,期望能在這歷史洪流中騰起一朵思辨與行動的浪花,爲這個時代和唱。

  理想與現實

有人慨嘆,規劃人都是理想主義者。其實,規劃人遠不是空有理想和抱負那麼簡單。如吳良鏞先生在《人居環境科學發展導論》中所說,規劃乃“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規劃者應成爲溝通理想與現實的橋樑,不僅可以勾勒出理想的山水城之願景,更要學會尋覓實現藍圖之途徑。這注定不是一條坦途,但我們必須清醒回答的首要問題是:爲誰規劃?如何規劃?

要“爲民規劃”。堅持“唯民、唯真、唯實”的價值取向、倡導“科學、人文、依法”的核心理念、踐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爲誰規劃”的問題,既是價值取向,也是現實智慧,它能使規劃者最終遠離碌碌平庸的工匠角色,成爲有良知與正義的社會利益溝通者和平衡者。

要“務實規劃”。以實踐爲標準,再好的規劃不能實施都是“空中樓閣”,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努力提升規劃的科學性,也要致力於增強規劃的實施性。規劃人應抱有科學務實的現實態度,懂得分辨哪些是要始終追尋的理想,哪些是必須正視的現實。只有規劃能落到地上,規劃工作才具備爲公衆謀取更大利益和話語權的現實意義。

  道德與責任

有人戲言,規劃是“向權利講述真理”。的確,在一個方方面面都對規劃給予厚望的時代,規劃者似乎揹負了太多的.抱負和責任。伴隨這種抱負和責任而來的還有多元化的利益的訴求,規劃人小心翼翼地蹣跚在利益的平衡木上,這種格局時刻考問着我們的品性和道德。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該如何做?解決好這樣的問題更是難上加難,既需要堅守道德與責任,也需要胸納智慧與勇氣。

規劃人要有底線思維。不能觸碰的是剛性,要敢於向壓力說“不”,在規劃的“大是大非”上如不能堅持原則,最後損害的是公共利益、城市整體利益、社會長遠利益。

規劃人要有理性思維。理性地看待規劃,理性地看待自己和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對民衆、對法律、對城市心存敬畏,有所爲有所不爲。既要不遺餘力地維護公共利益,也要尊重個體合理訴求,同時更不能被個別利益羣體所“綁架”。

規劃人要有責任擔當。責任與道德相伴而生,是一種職責、一種使命、一種義務,在通往規劃人的“理想之城”這條曲折與荊棘之路上義無反顧、奮力向前。

  理論與實踐

或許有人質疑,規劃不過是“牆上掛掛”的“一紙空談”。但今天的現代城市規劃工作,早已漸遠了“鏡裏看花”式的理論傾向。規劃是一門實踐性的綜合科學。從規劃實施理論到行動規劃理論,從規劃政治性理論到溝通規劃理論,從全球城市體系理論到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精明增長、新城市主義、緊縮城市理論,無一不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的知行統一,這一辯證的認識與實踐過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真正影響城市規劃的是最深刻的政治和經濟的變革”。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治背景、經濟模式、發展階段以及文化差異,必然造成規劃工作範疇、地位和職責上的差異,規劃需要鼓勵地域性的理論實踐與創新,不能墨守成規,也不能“照貓畫虎”。對於規劃而言,“管用”是硬道理,理論的普適性只有和城市地域化的個性和實踐相互校驗纔有意義。

  歷史與未來

有人懷念,說“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是的,“今天的城市是從昨天過來的,明天的城市是我們的未來”,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它不斷新陳代謝,不斷吐故納新,不斷結構調整,不斷空間優化,自身得以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從原始聚落到村鎮、從初始城市到多功能複合城市、從獨立的城市到複雜的城市羣,螺旋上升的過程中城市發展的規律與脈絡清晰可循。規劃是歷史和未來的接力,既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也不能超越特定階段,否則必將勞民傷財,自釀苦果,給城市發展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這些年,規劃從見物不見人到以人爲本,從機械單一到綜合複雜,從一元主導到多元融合,從關注“計劃”的落實和空間佈局藝術到關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切身體味了什麼是“人的城市”。山水城市、廣義建築學、人居環境科學等理論先後出現,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具備了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地域特徵、時代特點的本土規劃理論的基礎和條件。在此借用吳良鏞先生的箴言,“通古今之變,識事理之常,謀創新之道”以共勉。未來的規劃工作應立足地域市情,結合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把握規律、順勢而爲,潛心思考新形勢下規劃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把重心放在引領發展、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增進和諧上,積極探索具有時代特色、地域特色的規劃實踐之道。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規劃探索永無止境。願我們十年來的所爲、所思、所悟,能夠爲大家提供一點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