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級結構工程師單選題練習(附答案)

1、條件相同的四邊支承雙向板,採用上限解法求得的極限荷載一般要比採用下限解法求得的極限荷載( A )。

2017年一級結構工程師單選題練習(附答案)

A.大; B.小; C.相等; D.無法比較。

2、在確定樑的縱筋彎起奌時,要求抵抗彎矩圖不得切入設計彎矩圖以內,即應包在設計彎矩圖的外面,這是爲了保證樑的( A )。

A.正截面受彎承載力; B.斜截面受剪承載力;

C.受拉鋼筋的錨固; D.箍筋的強度被充分利用。

3、在結構的極限承載能力分析中,正確的敘述是( B )。

A.若同時滿足極限條件、變形連續條件和平衡條件的解答纔是結構的真實極限荷載;

B.若僅滿足極限條件和平衡條件的解答則是結構極限荷載的下限解;

C.若僅滿足變形連續條件和平衡條件的解答則是結構極限荷載的上限解;

D.若僅滿足極限條件和機動條件的解答則是結構極限荷載的上限解。

4、按彎矩調幅法進行連續樑、板截面的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時,應遵循下述規定( A )。

A.受力鋼筋宜採用I、II級或III級熱軋鋼筋;

B.截面的彎矩調幅係數< >宜超過0.25;

C.彎矩洞整後的截面受壓區相對計算高度< >一般應超過0.35,但不應超過< >;

D.按彎矩調幅法計算的連續緊、板,可適當放寬裂縫寬度的要求。

5、鋼筋混凝土連續樑的中間支座處,當配置好足夠的箍筋後,若配置的彎起鋼筋不能滿足要求時,應增設( B )來抵抗剪力。

A.縱筋 B.鴨筋

C.浮筋 D.架立鋼筋.

6、承受均布荷載的鋼筋混凝土五跨連續樑(等跨),在一般情況下,由於塑性內力重分佈的結果,而使 ( B )

A.跨中彎矩減少,支座彎矩增加 B.跨中彎矩增大,支座彎矩減小

C.支座彎矩和跨中彎矩都增加

7、按彈性方法計算現澆單向肋樑樓蓋時,對板和次樑採用折算荷載來進行計算,這是因爲考慮到 ( C )

A.在板的長跨方向能傳遞一部分荷載 B.塑性內力重分佈的`影響

C.支座轉動的彈性約束將減少活荷載佈置對跨中彎矩的不利影響

8、求連續樑跨中最小彎矩時,可變荷載(活載)的佈置應該是 ( B )

A.本跨佈置活載,然後隔跨佈置活載

B本跨不佈置活載,相鄰兩跨佈置活載,然後隔跨佈置活載

C.本跨及相鄰兩跨佈置活載,然後隔跨佈置活載

9、按單向板進行設計( A )。

A.600mmX3300mm的預製空心樓板;

B.長短邊之比小於2的四邊回定板;

C.長短邊之比等於1.5,兩短邊嵌固,兩長邊簡支;

D.長短邊相等的四邊簡支板。

10、按彈性理論計算單向板肋樑樓蓋時,板和次樑採用折算荷載來計算的原因是( C )。

A.考慮到在板的長跨方向也能傳遞一部分荷載

B.考慮到塑性內力重分佈的有利影響

C.考慮到支座轉動的彈性約束將減小活荷載隔跨佈置時的不利影響

1 .某顆粒材料的密度ρ、表觀密度ρ0和堆積密度ρ0‘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爲(B)。

A . ρ0>ρ>ρ0‘ B .ρ≥ρ0 >ρ0‘ C .ρ≥ρ0 ≥ρ0‘ D . ρ0‘≥ρ0 >ρ

2 .爲了使塊狀生石灰充分水作用,石灰膏必須在坑中保持兩週以上,這一過程稱爲(B)

A .熟化 B .陳狀 C .凝結 D .硬化

3 .測定砂漿的保水性,用(C)。

A .稠度 B .流動度 C .分層度 D .工作度

4 .在試拌混凝土時,發現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動性偏大,應採取(B)。

A .直接加水泥

B .保持砂率不變,增加砂用石量

C .保持 W / C 不變加水泥漿

D .加混合材料

5 .石油瀝青的黏性用(A)表示。

A .針入度 B .延度 C .軟化點 D .溶解度

6 .對建築鋼材進行冷拔處理後馬上進行拉伸試驗,則該鋼材(B)。

A .屈服強度提高,抗拉強度提高

B .屈服強度提高,抗拉強度不變

C .屈服強度降低,抗拉強度提高

D .屈服強度降低,抗拉強度不變

但是隨着時間的延長,抗拉強度也逐漸提高。

7 .木材的強度是各向異性的,無木節等缺陷時正確的排序是(D)。

A .順紋抗壓>順紋抗拉>抗彎

B .順紋抗壓>抗彎>順紋抗拉

C .順紋抗拉>順紋抗壓>抗彎

D .順紋抗拉>抗彎>順紋抗壓

8 .建設單位經有關當事人書面同意,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工程設計單位修改建設工程設計的,(D)對修改的設計文件承擔責任。

A .建設單位、原設計單位 B .原設計單位

C .修改單位、原設計單位 D .修改單位

9 . 《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 規定,建設工程質量保修期限應當由(D)。

A .法律直接規定

B .發包人與承包人自主決定

C .發包人與承包人雙方約定

D .上述 A 、 B 、 C 均不對

10 .(B)不宜採用集水井降水法來降低地下水位。

A .粉質黏土 B .粉砂 C .黏土 D .人工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