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交通事故毀壞程度評價汽車質量是否合理

當我們遇到交通事故的時候,通過交通事故車的毀壞程度來評定質量合理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分析!

通過交通事故毀壞程度評價汽車質量是否合理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車的安全性

汽車的安全性是對汽車產品乘員生命財產保護能力的一種感性描述。目前來說,想要提高安全性可以有、但不侷限於以下幾種方式。

▼整個車架設計科學,能合理拆分衝撞能量,沒有硬物突入乘員艙內。

▼非乘員艙車身位置的吸能設計合理,儘可能降低碰撞中的加速度,也就是衝擊力。

▼提高乘員艙的車身強度,受外力衝擊時不變形或變形小,保證汽車在遇到事故時不對乘員的生存造成影響。

▼儘可能多的主/被動安全配置,例如氣囊、安全帶、ABS、ESP等等。

除了最後一種,前三種都是通過科學的車架設計來達到保護乘員的目的,而要需要通過強化材料保護乘員的僅僅是第三條,前兩條更多考驗的是結構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強度太高,甚至不見得是好事。舉個例子,在遇到威脅人生命安全的嚴重交通事故中,非駕駛艙位置的所有車身結構都是“緩衝帶”,你是希望這個緩衝帶是無堅不摧的“鋼鐵”?還是能溫和吸能的“泡沫”?

另外,設計合理的最外圍安全部件也是行人的一種保護,很多車主看到某些車保險槓裏塞泡沫是偷工減料,但實際上那纔是業界良心,鐵棍敲頭和木棍敲頭哪個痛的道理,我想沒人不懂。特別是在國內沒有強制行人保護法規政策約束的情況下,依舊採用設計更合理的'泡沫前保險槓纔是真的良心企業。

看到這,我想很多人都已經明白,在事故中損壞更嚴重的事故車往往並不是因爲其安全性差,相反,它是在通過“自我的犧牲”,來達到保護乘員、保護行人的目的。

以上說的都是嚴重威脅人生命財產安全的嚴重交通事故,但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遇到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擦碰。一個低速的追尾,前車整個保險槓都陷進去了,後車一個大燈都沒壞,這種情況時有發生,也不能套用前面的邏輯。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小的事故,汽車的損失情況都要由保險公司“買單”。在一些發展成熟的汽車市場(歐洲),如果你的車在小的擦碰中非常容易“掛彩”,那麼保險公司就會相應提高品牌旗下相應產品的保險費用(車主承擔)。客戶一看,這車子保險居然這麼貴,考慮到後期的用車成本問題,就可能放棄該產品。廠商見到這一情況自然就坐不住了,然後就會提高旗下產品在低速碰撞中的抗損傷能力。而沒有形成這種“三角關係”的市場(中國),自然也就不會有這樣的反饋機制。

所以,德系車在低速的交通事故中贏面很大,這不是因爲其安全性能好,對乘員和行人的保護能力強,只是因爲市場的反饋機制讓其有了更好的抗損傷能力,而這種抗損傷能力與產品的安全性根本沒有半毛錢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