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心理干預的效果

導語: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爲主要臨牀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牀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爲;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爲慢性。

抑鬱症患者心理干預的效果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生活在社區家庭中。照料抑鬱症患者給家屬的心理、生理及生活質量帶來了廣泛的負面影響,反過來又影響抑鬱症患者的康復。故對患者和家屬同步康復教育有助於患者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的康復[1]。爲此,作者對抑鬱症患者及其家屬的家庭心理護理干預效果進行了臨牀觀察,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在雲南省精神病醫院心身疾病科接受康復治療的200例抑鬱症患者及其家屬爲研究對象。入組標準:(1)抑鬱症患者均符合ICD?10抑鬱症診斷標準[2]。(2)年齡15 a~65 a,無嚴重軀體疾病,與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3)主要照料者具有監護能力和知識教育能力,且自願參加研究。將入組病例隨機分爲兩組各100例,研究組脫落16例(失訪原因爲搬遷、患者死亡等),實際完成本研究84例,隨訪率84%,其中男性家屬34例,女性家屬50例;平均年齡(54.1±5.4) a;平均護理年限(15.3±8.5) a。對照組100例,其中男性家屬54例,女性家屬46例;平均年齡(52.3±15.5) a;平均護理年限(13.0±8.1) a。兩組患者及其主要護理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研究組在患者接受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集體與個別相結合的家庭心理護理干預。對照組僅對患者進行常規抗抑鬱治療服務。觀察1 a。

  1.2.2 家庭心理護理干預

由受過培訓的精神科專業護師、醫師對研究組患者及家屬開展心理治療及心理護理,每月舉辦1次抑鬱症患者家庭聯誼會,參觀抑鬱症患者康復機構,每週爲抑鬱症患者家庭進行疑問解答,每2 w對抑鬱症患者家屬進行培訓1次,講解抑鬱症疾病相關知識、家庭與康復、護理技巧、家庭溝通等內容。

  1.2.3 評定工具

於家庭心理護理干預前及干預後1 a末採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流調用抑鬱自評量表(CES?D)評定兩組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抑鬱狀況,家庭負擔量表(FIS)評定家屬的護理負擔,自編家屬認知狀況調查表評定家屬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護理技能,功能失調性狀況評定量表(DAS)評定社會功能,統計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率、複發率並進行對比分析。

  1.2.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並進行t檢驗,χ2檢驗。

  2 結果

2.1 家庭心理護理干預前後兩組患者家屬SAS、CES?D、FIS評定結果比較,見表1。表1 兩組患者家屬SAS、CES?D及FIS評分(略)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表1顯示,家庭心理護理干預後,研究組患者家屬SAS、CES?D、FIS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下降,差異均有極顯著性(P均<0.01);干預後各量表評分均顯著低於對照組(P均<0.01)。

2.2 研究組家屬94.05%認爲家庭心理護理干預效果好,5.95%認爲無所謂;兩組家屬自編問卷評定結果比較,見表2。表2 兩組家屬自編問卷測評結果(略)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表2顯示,家庭心理護理干預後,研究組患者家屬對抑鬱症相關知識、藥物治療、護理技能等方面的知曉率均顯著高於干預前(P均<0.01),且顯著高於對照組(P均<0.01)

2.3 兩組患者心理護理干預效果評估,見表3。表3 兩組患者心理干預效果(略)

表3顯示,家庭心理護理干預後,研究組患者服藥依從率顯著高於對照組,年複發率及DAS總分均顯著低於對照組,差異均有極顯著性(P均<0.01)。

  3 討論

抑鬱症是以精神活動異常爲主要表現的疾病,除了其本身的'遺傳、心理、人格及價值觀的缺陷外,常常與家庭的某種缺陷或運行障礙有密切關係。家庭心護理干預能明顯增加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家庭氣氛,更有利於患者的長期康復[3]。在面對抑鬱症患者的治療問題時,我們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抑鬱症患者身上,實際上家庭支持系統對抑鬱症患者心理康復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在處理個案時接觸過不少抑鬱症患者的親屬,他們的確對抑鬱症患者十分關心和照顧,很願意對患者施以幫助,但不知如何處理恰當,常感到無助、憂慮、傷心、自責、疑惑、或想逃避,對抑鬱症相關問題有許多疑問,很難找到可以傾訴,給予支持和獲得諮詢的專業人員。由於抑鬱症患者沒有動機處理個人的精神疾病問題,相對地,其親屬較願意去尋求幫助,也有能力去幫助抑鬱症患者。鑑於此,我們曾開展了家庭心理護理教育的事例研究,研究家庭心理護理教育可提高患者家屬對精神疾病知識的瞭解,提高家屬的護理水平,提高服藥依從性,降低年複發率,促進病人康復。但研究也顯示,家庭心理護理教育能處理患者及家屬的共性問題,但對特殊的、個體化的家庭問題難以面面俱到,患者的社會功能水平尚未達到預期良好的效果[4]。

本研究顯示,家庭心理護理干預後,研究組患者家屬SAS、CES?D、FIS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下降(P均<0.01),干預後各量表評分均顯著低於對照組(P均<0.01);研究組家屬中94.05%認爲家庭心理護理干預效果好,對抑鬱症相關知識、藥物治療、護理技能等方面的知曉率顯著高於對照組(P均<0.01);患者的服藥依從率顯著高於對照組,年複發率及DAS總分均顯著低於對照組(P均<0.01)。提示家庭心理護理不僅能解除家屬的諸多思想顧慮,掌握抑鬱症的相關知識和對患者各種狀態的應對措施,提高家庭支持系統水平;同時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臨牀療效,降低複發率,促進心理康復和社會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