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導遊證考試《基礎知識》備考資料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它已經和石油業、汽車業並列爲世界三大產業。旅遊業一般分爲國際旅遊業和國內旅遊業。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17導遊證考試《基礎知識》備考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導遊證考試《基礎知識》備考資料

  旅遊的產生和發展

原始社會末期 社會大分工的出現,生產產品的剩餘,形成了對旅行經商和外出交換的需要,這時期的旅行是爲了進行商品交換

在奴隸社會時期 類似的旅行得到了大發展

在封建社會時期 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範圍和規模進一步擴大,使經商旅行又有了新的發展。並且如帝王巡遊、文人墨客的漫遊、宗教信徒的朝聖等非經濟的旅行活動也相繼展開了,但由於參加者人數較少,不具有社會意義。

19世紀產業革命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各方面也出現了各種變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英國人托馬斯。庫克創辦了世界第一家旅行社,專門經營旅行事務。歐洲等國和美國緊隨其後。旅行的發展在此時許多方面才具有近代意義上旅遊的特點。

19世紀末,二次革命中汽車和飛機的誕生,是旅行更加快捷。二戰後,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出現了“大衆旅遊”的新局面。它標誌着現代旅遊的產生和發展。

  旅遊資源和旅遊活動

(一)

  1、旅遊資源的概述

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裏凡是能吸引遊客,可以爲發展旅遊業所開發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2、旅遊資源的種類

宏觀來說可分爲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

自然旅遊資源可分爲三大類,即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和生物景觀類。

人文旅遊資源也可分爲三類即古蹟與建築類、休閒求知健身類和購物類。

  3、中國旅遊資源的特點

(1)豐富多樣、種類齊全

(2)絢麗多彩、獨具特色

(3)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交相輝映

(4)各地區的旅遊資源形成了區域性的典型主題

  (二)旅遊活動

  1、旅遊活動的組成

旅遊活動的開展必須具備遊客、旅遊吸引物和旅遊服務及其設施三方面的基本條件。

  1) 旅遊者

任何一個到慣常環境以外的地方去旅遊,連續停留不超過12個月,其目的不是通過從事的活動從訪問地獲取報酬的人,都可以稱爲遊客。成爲遊客的三個基本條件是:旅遊動機、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閒暇時間。

2) 旅遊吸引物

旅遊吸引物是旅遊活動的客體,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遊客產生吸引力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3) 旅遊服務及其設施

旅遊服務是指旅遊目的地旅遊行業的人員以一定的物質資料爲憑藉,爲滿足遊客在旅遊活動過程中各種需求而提供的服務。旅遊服務分爲分散性和集約化兩種。

旅遊設施是指旅遊目的地旅遊行業的人員,向遊客提供服務是依託的各種物質設施和設備。它包括交通運輸設施、食宿接待設施、遊覽娛樂和旅遊購物設施等。

客源地、目的地和交通運輸旅遊活動構成了旅遊活動的體系,形成了旅遊活動的網絡

  2、旅遊活動的種類

  (1)按地理範圍劃分

旅遊活動可分爲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同時國際旅遊又可分爲入境旅遊和出境旅遊。

(2)按旅遊目的`劃分

可分爲六類,即休閒、娛樂、度假類;探親訪友類;商務、專業訪問類;健康醫療類;宗教朝拜類與其他。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

  (一) 第一階段(1949—1977年)

這個時期旅遊接待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未作爲經濟事業看待,主要特點是:

第一、 接待對象主要侷限於外國友好團體及其成員和華僑、港澳臺同胞

第二、 旅遊接待不計成本,各接待單位多爲事業性質

第三、 旅遊主管部門與旅遊接待單位合二爲一

  (二) 第二階段(1978年至今)

  1、 初創階段

旅遊業在初創階段的顯著特點是高投入、高速度、低質量、低效益,呈現的是一種典型的一外延擴大再生產爲主的速度型發展模式

  2、 發展階段

在這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中投入、中速度、中質量、中效益

  原始社會

中國目的祖先目前最早可在追溯到距今約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

陝西藍田人和北京人分別出現於距今約80萬年和40萬—50萬年前,是直立猿人的著名代表。而北京猿人體制結構已經具備了現代人的基本特徵。

距今約1.8晚年的北京山頂洞人的身體結構和外貌跟現代人已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他們進入了氏族公社階段。

距今約六七千年前,中國的氏族部落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黃河流域的河南仰韶文化及長江流域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氏族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

5000年前,黃河、長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後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文化遺存主要有河南龍山文化、江蘇青蓮崗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山東大汶口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