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老龍頭導遊詞

老龍頭地勢高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而名"老龍頭"。小編下面爲大家整理關於老龍頭的導遊詞,歡迎閱讀參考:

秦皇島老龍頭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老龍頭來遊覽觀光,今天將由我來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希望大家跟上隊伍,不要走散,我將會一一爲大家介紹這裏的景觀。

每個中國人對長城都不會陌生,它歷來就被比作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像一條長龍蜿蜒在崇山峻嶺,穿越了河川大漠,在燕山俯身而下,一頭扎進了蒼茫的渤海,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要遊覽的景點——老龍頭。老龍頭是現存明代長城的海上起點,這裏有一段世上絕無僅有的海上長城,它建於明代初期,在明代是一項嚴密的軍事防禦工程,到了清朝失去了它的軍事防禦作用成了帝王將相登樓觀海、吟詩作賦的場所。1900年八國聯軍用他們的堅船利炮輕而易舉地攻陷了在明代固若金湯的海防工程,並用猛烈的炮火炸平了老龍頭,這是我國近代史上的巨大恥辱,也讓每一個愛國者心痛不已。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築都是在1985年後陸續修復的。

我們現在來到了寧海城外,咱們看到的高大的城牆是圍繞入海石城而建,全長有900多米,可以遙想當時城牆堅固無比,士兵守備森嚴是什麼樣的一種情形呢?好!現在 我們就參觀一下這個景點,體味一下歷史的厚重,領略一番造化的神奇吧!

各位遊客請隨我進入寧海城,咱們看到的右邊的這一片古建築叫做龍武營,是守城士兵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相當於現在所說的“兵營”,大家參觀一下明代的兵營,看看您是否能找到“夢迴吹角連營”的豪壯感覺呢?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碾房,雖然只看到了碾子和簡陋的工具,但是我們還可以穿越時空,感受到明朝士兵戍邊的艱苦。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粥屋,這裏是士兵們用餐的地方,大家也許會奇怪這麼小的地方怎麼能容納那麼多士兵用餐呢?這是因爲重建老龍頭時這裏是按比例縮建的。原址還要比這裏大的多。在別的地方您很難看到這麼大的鍋,它是當時爲士兵做飯用的,因爲鍋太大又沒有什麼高能燃料,做一頓飯得五、六個小時呢!看來炊事員的責任重大,要做好這個“大鍋飯”也是項十分艱鉅的任務啊!出了粥屋我們可以看到存放馬匹的馬廄,吃水的'淡水井,儲備糧食的糧倉和關押違反軍紀士兵的牢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古人很有戰略眼光,將後勤保障體系,做的如此完備,而且是賞罰分明,軍紀嚴格,看的出這是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隊伍,防禦着任何覬覦明朝大好河山的侵略者。

大家跟我往前走,看右手邊這兩個大傢伙是仿明朝功城時所用的作戰工具而製造的,這個叫做雲梯,另外一個叫做巢車,都是功城時的有力作戰工具,可以看出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能想出這麼多的辦法作戰,但咱們現在的人更加幸運,在和平年代可以將更多的聰明才智用在發展生產上,咱們的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了。

各位遊客這裏就是士兵們居住的地方,這裏的條件還是很艱苦的,士兵們睡的都是這樣的大炕,士兵能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還防守邊防,他們同樣也是最可愛的人。

咱們看到的這艘船,是仿明朝時的戰船而造的。當時明朝的造船技術是相當高超的,鄭和下西洋將中國文化推向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中國人並沒有用當時強大的海軍力量侵略他國,可誰有能想的到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閉關鎖國以後發展起來的西方人,又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門戶呢?

大家往右側牆壁上陳列的都是明代攻城時所用的兵器,這些是仿製品,古代人就是利用這些工具作戰,大家可別小看它們在冷兵器時代它們作用可是十分巨大的。其他展臺上展出的是出土的真實作戰工具,看到這些兵器滄桑的外表,就可以體會到歷史的厚重了。

百總就是管理一百個士兵的官職,這是他們居住的房子,與士兵居住的相比這裏的條件要好得多,這也充分體現了在古代官兵就不平等,等級制度十分嚴格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叫做轅門,這個名稱始於春秋時期,以後歷代軍營的門都叫做轅門,這裏轅門的樣式是明代的,大家可以看到門上有 “龍武營” 三個大字,此時我們已經走出龍武營了。

往右走走是守備署,守備是總兵的下屬,明朝皇帝看到老龍頭軍事意義十分重要,就在寧海城裏設立守備署,加強它的防禦功能。我們現在一同體會一下做守備的感覺吧!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片開闊之地叫做“校場”是明代老龍頭的將士們操練兵馬的場所。“練兵千日,用兵一時”只有在平時勤加操練,才能在戰鬥中克敵制勝,可見駐守在這裏的這支隊伍一定是訓練有素,作戰有力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將臺,民族英雄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在這裏指揮入海石城的修建和訓練水師,臺內陳列的戚繼光指揮作戰的塑像,也是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的生動寫照”。登臨將臺上,雖然已是事過境遷,但是還可以讓人感受到旌旗招展,戰馬嘶鳴的威壯場面。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顯功祠”的門前,祠內陳列着徐達,孫承宗、袁崇煥、戚繼光等七位將領的塑像。他們都曾在山海關的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祠前兩塊石碑上刻着八個鎦金大字“浩氣凌雲,千秋景仰”,這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價值觀取向,對於中國人來說能得到這八個字的讚譽則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過了顯功祠就到了把總署,“把總”是武官的名稱,是鎮守老龍頭的領兵官,我們去看看他的辦公環境吧!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老龍頭的最高點,也是整個濱海長城的精華部分——澄海樓,它像一顆熠熠法光的明珠鑲嵌在龍冠之上。我們看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叫做“馬道”守城的士兵就從這裏上下,清朝有五位皇帝曾經登臨澄海樓,所以這條道又叫御道,皇帝登城時還要在中間鋪上紅氈踏着紅氈走向城頭。好!現在大家就親自感受一下皇帝登城的感覺吧!

走完坡道我們將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您還沉浸在歷史的滄桑中那您眼前廣闊的大海就會讓您的心情豁然開朗了!咱們看到的建築就是澄海樓,它的前身是明代修建的觀海亭它是二層樓結構,九脊歇山頂式。它有着“長城連海水連天,人上高樓百尺顛”的美譽,樓頂上“雄襟萬里”這塊匾是名末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題,樓中間這塊“澄海樓”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所題,又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可見乾隆皇帝對老龍頭還是情有獨鍾,念念不忘,難怪在登臨澄海樓的皇帝中乾隆皇帝來到次數最多了!

再看着款楹聯“日曜月華初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都來自自然界,下一句“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本來就是清澈的。澄海樓這個名字也是由此意而得。那我們就一同登臨澄海樓,感受一下“萬里長城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的豪邁感覺吧!登上二樓就到了整個老龍頭的最高點了,也就到了萬里長龍的龍冠之上。當您拾級而上時是否充滿了期待而又是心潮澎湃呢?現在咱們到了二樓舉目望去巍峨的長城與蒼茫的大海緊密相連,天海一色,雲水蒼茫,不禁令人胸襟爲之開闊,一股豪氣在胸中激盪,大有“雄襟萬里”之感。

現在我們到樓後參觀一下,現在大家看到的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後英國營盤的大炮。英國人曾在寧海城駐兵40年,直到二戰爆發時才匆忙撤走,遺留了這門大炮。現在這門大炮已成了帝國主義侵華的見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亭子叫“御碑亭”乾隆皇帝曾兩次來到這裏飲酒賦詩,寫的詩都刻在這塊碑上。現在刻的是乾隆的“再題澄海樓”“我有一勺水,瀉爲東倉溟。無今亦無古,無減亦無盈”乾隆皇帝將蒼茫渤海比做是他手中的一勺水,輕輕一瀉便成了大海,這也充分體現了乾隆皇帝的豪情和霸氣!這塊碑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全被外國兵給毀壞了。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神聖不可侵犯,他的東西也得是被人供奉,可八國聯軍卻不屑一顧輕易就給毀壞了。可見當時我國國力弱小“人爲刀俎,我爲魚肉”被人任意宰割,“落後就要捱打”這段屈辱的歷史讓中國人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大家看到的是“一勺之多”碑,我們剛纔看到乾隆的那首詩就是由此意而來細心的遊客可以看得出這塊碑是由兩塊拼接而成,上半是重修老龍頭時打撈上來的,下半部分是仿製的,兩個半塊拼接而成我們看到的碑。我們現在看到的碑是“天開海嶽”碑據專家鑑定它屬於唐碑。“天開海嶽”這四個字將老龍頭的美景作了高度的概括,天海相依與山爲伴,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這樣的美景。這塊碑還與張學良將軍有一段歷史淵源,1900年八國聯軍將老龍頭毀於一旦,天開海嶽碑也被推倒在地,不見天日。1927年直奉大戰爆發時張學良將軍來到老龍頭,看到“天開海嶽”碑被推倒在地十分痛心,於是命人樹了起來,使“天開海嶽”碑重新屹立在老龍頭上。這樹起的不僅僅是一塊碑,樹起的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頑強抗掙的精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用玻璃罩罩起來的土牆是真正的明代土城牆,又叫“夯土牆”別看他貌不驚人,可是它十分堅固再鋒利的兵器那它也沒有辦法,但是就怕拿水反覆地蹭它,這樣的話它的土就會紛紛掉落了。所以有人總結它是“怕軟不怕硬”。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靖滷臺,這是明代長城唯一的海上敵臺,大家請看這三個字“靖滷臺”“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爲“敵虜”的虜。所以這裏就有兩層含義:一是平靜海水,二是平定敵虜,利用了一語雙關的手法。敵臺主要是個防禦工程,可以駐兵,存放武器,咱們看到的這個孔叫做“箭孔”可以觀察敵情,還可以向外射擊,它可以稱得上是老龍頭海防要塞的橋頭堡了!各位遊客過了靖滷臺,咱們就到了龍頭的最前端,伸入大海23米有餘的入海石城了,踏上入海石城好比是登上萬里長龍的鼻翼,隨着它披波斬浪,笑傲渤海之上。入海石城是老龍頭長城伸入海中的盡端部分,全城屹立在海水之中。北接靖滷敵臺,南浸萬頃波濤,構成了雄奇的海上城堡。爲能經受海水的衝擊,入海石城的建築結構獨特,全部以巨型花崗岩條石砌壘。咱們看到的這幾塊巨石就是當年砌城時用的。咱們可以看到每塊巨石的角上都有幾個凹槽,這些凹槽叫做“燕尾槽”,在槽內澆鑄鐵水,利用獨特的榫卯結構將兩塊巨石連接了起來。這很好地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高超的水下建築工藝。在老龍頭還可以看到另外一處海上勝景就是海神海神。這裏三面環水,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每當雲霧繚繞或煙雨濛濛,海神廟若隱若現好似瀛洲仙境。在明代海運開通,石河口被闢爲漕運碼頭,商賈往來盛極一時。當地漁民爲保得出海平安,只得將希望寄託於海神之上,於是修建了海神廟。當今科技發展,先進的航海技術和天氣預報讓我們告別了愚昧和迷信,在大海中暢行無阻。

我們共同遊覽一下海神廟吧!各位遊客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巨大的牌坊是由漢白玉砌成,琉璃瓦頂,裝飾的很精巧,前書“安瀾”,後書“伏波”這表達了人們祈求風平浪靜、行船安全的願望。走過石橋咱們就進入了海神殿,我們現在看到的兩尊神像左爲“天應”右爲“天佑”相傳是天后娘娘降伏的兩個海怪。現在我們就到了海神廟,殿前這兩尊怪獸左爲“乘黃”右爲“龍馬”。古書中記載騎上乘黃可以活兩千歲,龍馬則有九音,歌聲十分動聽,可見他倆都是身懷絕技,有他們守衛着海神殿,更增添了海神的神聖之感。海神殿居於整個廟宇的中心位置,殿門上方懸有乾隆皇帝御題的“江溟寧宴”,咱們可以看到殿中海神端坐,手下各神恭敬聽命。

這些塑像都是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大家和我到殿後看一看,咱們可以看到一幅對聯“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這充分體現出出海人“”的廣闊胸懷!咱們現在進入的院落是祭祀天后娘娘的天后宮,天后聖母就是媽祖,相傳他生活在宋代。她精通漁汛而且通曉天文氣象,經常幫助出海的漁民,深受漁民的愛戴。她去世後當地人在湄洲島上建了座小廟來紀念她,並尊她爲媽祖,後來媽祖的名氣越來越大,就逐漸成了沿海居民的海上保護神了。在祖國的寶島臺灣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媽祖,在港澳地區媽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這也充分證明了海峽兩岸有着共同的文化,同是龍的子孫,血脈相連,不可分割!

各位遊客,咱們現在就到了海神廟的最前端——觀海亭,它也是建在海上。可置身觀海亭和站在入海石城上觀海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少了居高臨下的氣勢,卻像乘一葉小舟漂流在大海之上,憑海臨風、心情順暢,自有一番難以名狀的美妙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