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東柵導遊詞範文

烏鎮的氣候與嘉興、西塘無多大區別。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與秋天。下面yjbys小編爲大家分享最新烏鎮東柵導遊詞範文,僅供參考!

烏鎮東柵導遊詞範文

  講解要點:歡迎詞,自我介紹,門票提醒。

各位朋友(嘉賓、領導),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水鄉古鎮---烏鎮,古老而又美麗的烏鎮歡迎大家的到來。我姓*,下面就由我帶領大家參觀烏鎮的東柵景區,希望通過我的講解,使大家能更好的瞭解烏鎮。現在請大家拿好手中的門票跟我檢票進入,景區內每個景點都需要檢票,所以請大家保管好自己的門票,門票是當天一次有效並打孔註銷的。好,現在跟着往裏面走。

  講解地點:兩幅地圖中間。

  講解要點:烏鎮概況,東西柵區別,東柵地圖。

烏鎮現在開發了兩個景區,東柵景區和西柵景區:東柵景區是觀光遊覽型景區,西柵景區是集休閒、度假、商務、娛樂爲一體的綜合型體驗景區;右手邊就是西柵景區的地圖,西柵景區有12個小島72座古橋組成,比東柵景區大3倍,有3.4平方公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們西柵景區去感受一下烏鎮不同的風景,今天我們參觀遊覽的是東柵景區。

  注意事項:針對散客需做好路線指示,團隊需強調回程路線、集合時間和地點。

我們現在所在的是東柵景區的入口,等會我們會先去參觀拳船,然後會看到一條東市河,過了橋是一條老街,主要景點都集中在這條東大街上。

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北接江蘇吳江,爲二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烏鎮是個具有六千多年悠久文明史的古鎮,據烏鎮鎮郊1.5公里外的譚家灣文化遺址考證,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那個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防備越國,史稱“烏戍”。烏鎮真正稱鎮是從唐朝開始的,在唐鹹通十三年的《索靖明王廟碑》上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在宋元豐年間有烏墩鎮和青墩鎮的記載,後爲避皇帝趙惇諱,就稱爲烏鎮和青鎮。1950年,烏、青兩鎮合併後稱烏鎮至今。

烏鎮之名的由來,相傳和唐代時一位名叫烏讚的將軍有關,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據稱王,舉兵叛亂。朝廷命烏贊將軍同副將吳起率兵討伐,一路打得叛軍節節敗退,退至烏鎮的北柵時,烏贊將軍不幸中了叛臣的詭計,陷入埋伏,被叛軍亂箭射死。他的部將吳起,把烏將軍和他的戰馬青龍駒葬在車溪河西畔,並按民間的風俗,在墳邊種了一棵銀杏樹。從此,這株象徵着精忠報國的銀杏樹在烏鎮根深葉茂地茁壯成長,後人爲了紀念烏將軍和他的戰馬,就將此地取名爲烏鎮。

烏鎮是水鄉,京杭大運河繞鎮而過,十字交叉型的水系將烏鎮劃分成四塊區域,即東西南北四個柵,現在我們所在的是東柵景區,至於爲什麼稱爲“柵”,等一下我們就會明白的。

  一、 商鋪區

整個東柵景區面積爲0.9平方公里,分爲6大區域,分別是傳統商鋪區、水鄉風情區、傳統居民區、傳統文化區、傳統餐飲區、傳統作坊區。接下來我們即將要進入的就是傳統商鋪區,商鋪區主要出售的就是當地的一些特產,如姑嫂餅、杭白菊、藍印花布、三白酒等。爲什麼要從這邊走呢,因爲前面有一個特色表演:拳船。

  二、 拳船

講解要點:歷史、現狀、蠶桑文化。

現在看到的這艘船就是我們烏鎮的拳船,拳船又稱船拳,起源於南宋時期。烏鎮水系屬太湖流域,太湖湖匪盛行,而烏鎮處於兩省三府七縣的交界處,屬於三不管地段,所以老百姓會在船上練練拳腳功夫,一方面抵禦湖匪保衛家園,另一方面強身健體。現在拳船雖然已經不是防匪之用,但在船上習武健身,卻作爲一項傳統活動流傳至今,拳船每半點表演一次。因烏鎮當地的居民都靠種桑養蠶爲生,“船”和“蠶”在我們當地的土話中是諧音的,所以拳船表演也是爲了慶祝蠶桑豐收的。

江南地區自古以來就被稱爲“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當地老百姓都是靠種桑養蠶爲生的。老百姓會把收好的繭子留一部分做蠶絲被或衣服,其餘全部賣給繭站。有專門的絲綢加工廠則會對繭子進行加工做成絲綢製品。在我們西柵景區有一個益大絲號,就是烏鎮當年最大的蠶絲作坊,有機會大家可以去參觀一下。

講解要點:1、廊棚構造 2、由來 3、美人靠。

在幫岸上常有一些廊棚,我們現在眼前所看到的就是我們江南的一大特色——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廊棚下面爲木結構的柱子,柱下往往還墊個鼓形的石墩,以防止木料腐朽,廊棚一色的魚鱗黑瓦蓋頂,下面則是一條石板道,綿延不斷,廊棚一般坐落在面北的街,因爲這樣的街太陽照射較少,尤其到了冬天,開門就迎西北風,嚴寒三九天,常是冰雪不化,居、行十分不方便,因此大凡面向北的房屋前面,都建有廊棚以利通行。

廊棚大多臨河,舊時廊棚裏側又是商店,加上當時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船爲主,所以一些出市的老百姓喜歡把船停在有遮陽擋雨的廊棚下購買物品,無形中,廊棚給商店帶來了商機,別的店家也開始模仿建起了廊棚。

廊棚往往在沿河一側還設有靠背長凳,供人休息,稱之爲“美人靠”,越靠越年輕,越靠越美麗,倚在美人靠上,看老街的房子倒映在河面水波中也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爲什麼叫“美人靠”呢?是因爲烏鎮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吳越邊境,美女西施是越國人,被送到吳國後思念家鄉,吳王就建造了這樣的設施供她休息,所以叫美人靠。

講解地點:廊棚左側臨水區域。

講解要點: 1、“柵”的由來 2、財神灣 3、以前百姓的交易。

一路過來,東市河都不是很寬闊,但是各位站在這邊可以發現前面的水域非常寬闊,這個就是烏鎮的轉船灣———財神灣。烏鎮的水系是十字交叉型的,河道並不寬,爲了能讓大型船隻調轉船頭,當地老百姓在河道的盡頭挖了轉船灣,而對岸有個財神堂,所以命名爲財神灣,也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我們往前看,前面兩座橋的中間有一道水柵欄,相當於一個水城門的作用,以前都是晚上12點鐘關閉,早上4點鐘開放以抵禦鬍匪的。這也就是“柵”的由來了。我們烏鎮的水系非常特殊,它呈一個十字交叉型,每個盡頭都會有這麼一個水柵欄,因此就有了東南西北四個柵。目前我們開發了東西兩個柵。

  四、 高杆船

講解要點:1、具體表演內容 2、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3、香市節。

在河上停泊着的這艘船就是高杆船,也叫蠶花船。我們可以看到船中央放置着一個巨型石臼,上面插一根粗大的毛竹,毛竹下有四根短木棒,這是用來加以固定的,表演時有幾名壯漢輔助控制竹竿,師傅身穿白衣白褲從竹竿下慢慢爬上去,爬到兩個鬥中間,竹竿就會彎成90度的弧形,等穩定後,師傅就會在上面表演一些驚險的動作,比如金猴望月、鷂子翻身、倒掛金鉤等。遠遠看上去就像蠶寶寶上山一樣,這是當地老百姓用來慶祝蠶鄉豐收的一種方式,現在如果天氣情況比較好,一般上午10:30和下午14:30,您都可以看到這個精彩的表演。

船上的毛竹是精新挑選的,韌性非常好,選用毛竹主要也是用來形容蠶桑豐收節節高的。高杆船表演也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性的文化遺產比較容易保存,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難得的就是繼承人,所以景區進行這些表演,也是出於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

以前高杆船表演一般在清明到穀雨這段時間進行,這是一種與蠶桑風俗有關的娛樂形式。因爲烏鎮在很久以前就以種桑養蠶爲生,而清明到穀雨這段時間,還沒開始養蠶寶寶,相對而言比較空閒,農民就利用這段時間進行一系列的祭祀祈求活動,希望今年的蠶繭能有個好的收成。鎮上會舉行香市節,有很多的活動,如我們前面看到的拳船、還有踏白船、水龍會、蠶花會、水鄉婚禮等。四鄰百姓就到鎮上來趕集,一方面來祈求蠶桑豐收,一方面也可以買些養蠶的農具等。現在我們在清明到穀雨這段時間還有香市的活動,如果下次您正巧趕着那個時候過來也可以投身其中,體驗茅盾筆下所說的“農村的狂歡節”。

  五、 逢源雙橋

注意事項:講解前提醒客人左側河邊是最佳拍照點,可先拍照。如果團隊多可不做介紹。上橋前需有安全提示,先講解後上橋,橋上不做講解,切忌邊走邊講,下橋注意集中客人。

講解要點:1、名字由來 2、似水年華故事

這座逢源雙橋是烏鎮的一個特色,它是有兩座橋組成,有左右逢源的意思,稱爲逢源雙橋。因上面有廊棚,也被稱爲廊橋,是否想到《廊橋遺夢》,這裏也發生過一段浪漫的故事,在電視劇《似水年華》中:文和英就是經常走前面這座逢源雙橋,兩人多次到橋上看風景,聊天,橋就成了兩人愛情的見證,默默祝福他們。傳說農曆七月初七,如果單身男女正好從相反的兩個方向走這座橋,就會相戀。走上橋,讓我們感受一下浪漫的氣息。

注意事項:下橋後可先集中客人,再次講解地圖,指明路線和集合時間、地點。然後講解朝宗門。

大家可以擡頭看一下,上面刻着“朝宗門”三個字,在這裏就有萬佛朝宗之意,因爲在門下面就有佛教的“卐”字雕刻,主要也是想說明歷史上烏鎮的佛教發展較爲盛行。烏鎮歷史上也素有“一觀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說。

  六、 香山堂

講解要點:1、歷史 2、診桌 3、醫聖 4、藥店倌 5、百眼櫥 6、廣告牌。(從外到裏,從左到右)

走過朝宗門,大家看到的便是香山堂。這是一傢俱有百年曆史的老藥店。最初是寧波藥商陸慶餘所創,民國二十一年由他的孫子陸渠清遷至此處。

藥店在舊時分爲內堂和外堂,內堂是用來加工藥材的地方。放有各種加工工具,有切刀,鐵船,磁鉢、銅鉢等。外堂則是開門做生意的。

在以前,藥店生意跟現在醫院差不多,診療費用和出售藥材是藥店的主要收入來源。大家可以看到,外堂的左邊有一張桌子,就是老中醫曾經坐堂門診的地方;在桌子上面有一個錢孔,這個也就是古時候的“義診”了,因爲古時看病是不收診斷費只收藥材費的,如果病人願意,可以把診斷費從這個小孔放進去。放進去後老中醫大多是拿來救濟窮人的。在後方牆上我們看到是“醫聖”張仲景的畫像,旁邊有副對聯“降香木香香附滿店,黃藥白藥山藥齊全”,“香”是形容藥材珍貴,“山”是形容藥材品種較多,其實也就是香山堂名字的由來了。

左邊看完病,右邊就是抓藥的地方。店堂臨街設有一曲尺型櫃檯,這是藥店抓藥的工作臺 。舊時中藥店裏的員工稱“藥店倌”。要當一位合格藥店倌,必須跟師傅學五年,俗稱“三年學徒,四年半做,五年學成”。在三年學徒期間,師傅每天教識三隻小抽屜中的六種中藥,通過一聞、二看、三捏,瞭解各種中藥的氣味、形狀、質地及功能。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才能上櫃抓藥。在藥店裏,放置藥材的櫃櫥也是很有講究的。下面一層設數只大抽屜,分別存放較普通的藥材,如絲瓜徑、枯桑葉等。中間一層每幢設有七七四十九隻小抽屜,三幢共有一百多隻小抽屜,俗稱“百眼廚”,分別存放常用中藥。上面兩層擺放一排瓷瓶和錫罐,放的是一些人蔘等珍貴的藥材,因爲江南地區比較潮溼,瓷瓶錫罐就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店門口掛着許多木牌,上面寫的“虎鹿諸膠”、“兩洋官燕”、“香料細藥”、“高麗人蔘”、“精緻飲片”等,這些都是藥店裏的主打名藥!還有一個“桔泉春滿”匾額,講的是一個橘皮水驅瘟疫的故事,放在這裏的作用,是說明任何普通的藥材都能起到化腐朽爲神奇的作用,也暗喻藥店老中醫醫術高明。

  七、 江南百牀館

講解地點:第一進天井。

講解要點:1、趙家概況 2、“進”的意思。

走到這裏,大家可能會想,我們的百牀館,以前是不是有人居住?沒錯,這裏在以前是我們烏鎮一戶趙姓的大戶人家,趙家是做絲綢生意的,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趙家廳是典型的江南建築,共有七進深,可謂是庭院深深,一間屋子加上一個天井就稱之爲一進了,舊時以單數爲大,大戶人家基本爲3進或5進,民間最高七進,九進只能爲皇家所有,所以可以看出趙家是非常有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