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全國教師資格考試歷史複習熱點

考前梳理知識對於考試來說十分重要,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2016下半年全國教師資格考試歷史複習熱點,歡迎閱讀!

2016下半年全國教師資格考試歷史複習熱點

  全國教師資格考試《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複習熱點
——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知識梳理

  (一)基本史實

  1.重農抑商政策

(1)開始:商鞅變法明確規定了重農抑商的原則,是中國封建王朝基本的經濟政策。

(2)含義:強調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3)目的:維護小農經濟,以確保徭役的徵派和賦稅的徵收,達到鞏固封建統治。

(4)影響

①前期:有利於農業的發展、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②後期(明清):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是中國在近代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

(1)含義:明清時期實行的一種經濟政策,它禁止中國人民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2)目的:維護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

(3)表現:

①明朝維護“朝貢”貿易體制,禁阻民間出洋貿易;主要是爲了防止倭寇的侵擾

②清初“海禁”主要是爲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以後只開放廣州一處同外國通商,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4)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對中國的侵略,維護了國家的安全,但隔斷了中西方正常的貿易往來,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中國日益封閉落後。

  3.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標誌

明朝中後期在絲織業發達的江南地區,如絲織業中心蘇州和杭州 ,絲織業手工工場裏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這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另外在棉紡織業的中心松江和在廣東佛山鐵器製造業中也出現了。

(3)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表現在手工工場進一步擴大,分工更加細密,僱工數量更多,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部門和地區增多。)

(4)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原因

①封建的自然經濟的阻礙(如:①農民極端貧困,購買力低下,國內市場狹窄 ;②地主和商人大量購田置地,不利於擴大再生產等)。

②重農抑商政策的限制。

③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等。

  (二)能力提升

1.如何看待重農抑商政策

(1)積極作用:(前期)

①經濟上:有利於穩定農業人口,推動農業發展,從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

政治上:有利於安定人心和對農民的控制,進而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封建國家的政治穩定。

(2)消極影響:(後期)

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使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它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2.如何看待“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1)積極作用:清政府試圖通過“閉關政策”,對內加固自身的統治,對外進行民族“自衛”。

這種消極防禦手段,隨着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等。

(2)消極作用:

①它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它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③它使封建自然經濟長期延續,從而助長了封建統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等。

(3)啓示:一個國家不能夠關起門來搞發展,不能夠搞“閉關鎖國”;中國只有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才能夠不斷髮展進步,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

  (三)思維昇華

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的相互關係

  二、典型例題

1.《漢書•食貨志》記載:“賈人有市籍,及家屬,皆無得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貨。”該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經營範圍     B.增加賦稅收入

C.加強商人戶籍管理 D.保護小農經濟

1.【答案】D。

2.南宋學者葉適說。(三代)皆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到漢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認爲:“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後治化興,抑末厚本,非正論也。”葉適的觀點是( )。

A.宋代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促進商業發展

B.批判重本抑末的政策,該政策存在弊端

C.經濟重心南移,促使人們經濟觀念轉變

D.表明義利兼顧的觀念成爲當時主流思想

2.【答案】B。解析:材料中“扶持商賈,流通貨幣”“抑末厚本,非正論也”說明三代時期讚揚商業發展,漢代實行抑商政策導致非正論,材料中明顯是批判重農抑商政策,故B項正確;A中開始解體,錯誤,是鴉片戰爭之後;C中經濟觀念轉移材料中沒有體現;D中成爲主流思想說法錯誤。

3.《漢書•食貨志》記載:“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樑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機行爲 B.實行重農抑商有其必要性

C.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男耕女織方式的瓦解

3.【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對商人和農民的態度看出:作者對於商人沒經過農夫的勞苦就坐享其成感到不滿,實質上反映出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思想。A、C雖然在材料有所體現,但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D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故選B。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史料一 (乾隆時人說)近日富商巨賈,挾其重資,多買田地,或數十頃,或數百頃。

——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1輯

史料二 即禁之後,百貨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藝能之無用,行者嘆至遠之無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維朽蠹於斷港荒岸之間。……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爲遊手,驅遊手爲盜賊耳。

——《論南洋事宜》

史料三 據史料記載,明神宗派出大批稅監到各地橫徵暴斂,幾乎是“無物不稅,無處不稅,無人不稅”,造成“商賈斷絕,城邑罷市”;清朝“關津有過路之稅,鎮集有落腳之稅”,正稅之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

根據史料總結影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因素。

4.【參考答案】

(1)市場因素:農民貧困,購買力低;閉關政策很難形成海外市場;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頑固性造成國內市場狹窄。

(2)資金因素: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

(3)政策因素:重農抑商的政策,對商品徵收重稅,並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對外推行閉關政策,這都不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4)政治因素:專制集權統治和傳統綱常禮教阻滯着社會結構的更新、變革。

  全國教師資格考試《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複習熱點
——教學資源

  一、知識梳理

  (一)課標規定

對歷史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與充分利用,是歷史教學順利進行的基礎條件。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使其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在歷史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強化歷史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1.充分開發歷史課程的'各種資源

(1)歷史教科書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歷史教育資源的核心部分。學校應在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由學校領導、專家、教師代表和家長代表共同選擇經教育部審定的、適應本地特點和需要的教科書。

(2)學校圖書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涉及的領域廣泛。學校應有意識地調整圖書館或資料室的藏書結構和規模,合理配置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如通史著作、歷史刊物、歷史文物圖冊、歷史地圖、歷史圖表、通俗歷史讀物、歷史小說、科學技術史、文學藝術史、考古和旅遊等方面的讀物,以供學生查閱,豐富學生的社會、人文知識,加深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3)多方面開發和利用校外歷史課程資源。一是利用歷史遺址,以及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組織學生參觀,增強直觀的歷史感受。二是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大有裨益。還應隨時隨地發現和利用本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如歷史見證人、歷史專家學者、閱歷豐富的長者等,他們能夠從不同層面和多種角度爲學生提供歷史素材和歷史見解。家庭也是歷史學習的一種資源,家庭所收藏的照片、圖片、實物、家譜或族譜,以及長輩對往事的回憶和記錄,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有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

(4)合理利用歷史題材的視頻資料。近年來歷史題材的影視音像作品大量增加,成爲一種非常重要而且容易獲取的歷史課程資源。文獻紀錄片一般能夠具體、生動地再現某段歷史,刻畫某些歷史人物,敘述某些重大歷史事件,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認識歷史,是應重點利用的影視資源。對於歷史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應選擇那些比較接近歷史實際、與課程內容有密切聯繫的作品,在使用時教師應注意進行必要的指導。

(5)積極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爲歷史學習提供了更爲便捷和更加豐富的信息來源。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應充分利用各種與歷史學習有關的計算機教學輔助軟件、多媒體歷史課件、遠程教育中的歷史課程,互聯網提供的歷史教育網站、歷史資料數據庫和圖書館、博物館網站等,以獲取豐富的歷史學習資源。

(6)歷史課程資源還包括教師資源、學生資源等人力資源。歷史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史學素養與教育素養,才能在歷史教學活動中發揮最重要的人人力資源的作用。同時,教師應重視學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積極利用學生已有的社會閱歷、知識經驗及認知基礎,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歷史教學的任務。

  2.選擇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的原則

(1)目標性原則

根據並圍繞着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相應的課程資源,以使教師和學生運用這些資源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2)思想性原則

課程資源的選擇要注重其所呈現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取向,要選擇那些有助於學生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歷史的資源,並利用這些資源對歷史進行正確的認識。

(3)精選性原則

歷史課程資源有多種多樣,要對各種資源進行篩選,選取反映歷史真實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源,使資源的利用有助於學生對學習重點的理解。

(4)可行性原則

課程資源的選擇和運用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考慮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課程資源必須易於在教學實際中應用,並且省時、有效。

  二、典型例題

下列是兩位教師在《新中國的政治建設》課中的教學活動片段:

教師甲:針對學生理解本課內容的困難,佈置了課後活動,採訪身邊的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並記錄他們的感受。(課後當聽課老師問教師甲,學生身邊是否有這樣的資源時,回答不太清晰。)

教師乙:爲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色和作用,教師請了一位人大代表進行現身說法,介紹自己如何聽取選民意見、提交提案等具體事例,並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提問:試對兩位教師的做法進行評論。

  【解題思路】

(1)首先,兩位老師在《新中國的政治建設》一課的整個教學環節中,都注意到了課程標準中教學資源的要求和規定,在實際教學設計中採用了不同於傳統的“注入式”的講解方式,考慮到了開發和利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

但是教師甲沒有做好充分的學情分析,沒能依據學生實際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資源,很可能起不到高效教學的作用。

教師乙請人大代表進課堂,充分注意到了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有利於形成新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也要注意到對整個教學環節的掌控,做好課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