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要求及職業素質

社會工作正成爲一種職業、一種專業的活動,因此,社會工作者要求具備如下一些角色特徵,這也是社會工作對一個專業的從業者的基本角色要求。那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要求及職業素質,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要求及職業素質

  一、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要求

社會工作正成爲一種職業、一種專業的活動,因此,社會工作者要求具備如下一些角色特徵,這也是社會工作對一個專業的從業者的基本角色要求:

  (一) 崇尚專業倫理的精神

社會工作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社會價值有着積極正確的認識,保持作爲社會工作者基本的價值觀及信念,如協助需要幫助的人士及致力於處理社會問題;社會運用本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去確定個人和社會的進步,使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儘量發揮自己的所能;盡力加強人際關係,務求維持、促進及提高個人、家庭、社團、機構、社會的福利,幫助社會大衆預防、減少困難與痛苦,等等。社會工作者對自己職業的社會價值認識理解得愈深刻,纔對自己職業的感情愈強烈,逐漸自覺地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精神纔對社會工作者這一職業充滿自豪感、責任感和幸福感。

  (二)認同職業的非贏利性

社會工作者對社會的責任是:保持社會安定,增進社會福利、促進社會發展和繁榮。社會工作的核心是助人和服務,他面臨如何解決個人和羣體與需要的問題。它提供的是根據受助人的實際需要和自願條件的無償服務,由此可見,社會工作專業並不是簡單地爲從業者提供謀生的一種職業,它有着不可推諉的專業使命和社會責任。這就決定了社會工作者職業的非贏利性質。因此,社會工作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利用爲他人提供幫助和服務的關係來謀求個人與環境的私利。

  (三)能協調個人與環境的關係

社會工作者直接把人作爲服務的對象。這種以人爲本的工作特徵,是社會工作者的價值源泉。在幫助困難人羣渡過難關的過程中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獲得提升。宏觀而言,人類發展的問題同時也是生存的問題,且隨着人類歷史的推進,人們對於自身命運的關注與日俱增。社會工作者從根本上關注人的生存狀態,自覺的充當個體內在潛能與外在環境相溝通的橋樑,使人類的生存意義與環境達到相互的協調與統一。

  (四)自如地運用社會環境資源

社會工作者不佔有社會資源,而是通過其專業工作在受助對象與社會資源佔有者之間起着橋樑的作用。社會公衆對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的可以爲己所用的資源狀況瞭解往往很不全面。遇到困難時更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社會工作者通過接受、傳遞、處理各種信息,及時溝通各方面、各環節的情況,將社會公衆與提供資源、服務的系統之間建立必要的聯繫,引導人們使用這些資源與服務,使案主在需要時能夠充分利用由社會機構、社區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組成網絡,滿足其需求。

  (五)進行團體協作

傳統自發與個人的社會工作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當代社會工作服務對象日趨多樣,工作任務艱鉅複雜,社會工作的方式也時常變化。社會工作專業的這些新發展決定了如今的社會工作已是一個多層次,多環節的系統工作。高效順利地完成一項工作任務需要各個部門之間相互緊密配合,各個環節相互依賴。因此,團隊精神在社會工作者的身上體現的尤爲突出。社會工作機構的各個服務部門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密切協作,各盡其責,各展其才,相互幫助與促進,協調一致地實現社會工作的整體目標。

  (六)能自助並助人

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價值還體現爲"助人自助"(help them help themselves)。具體說就是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助人的過程就是社會工作者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工作過程中實現專業價值。社會工作者助人並非單純提供物質的幫助,而是致力於受助對象(又稱案主Client)自信的恢復,幫助他們重新走上社會正軌。所以社會工作者助人的過程更是對案主一種精神支持的過程。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的角色關係並不是社會工作者爲案主的代理人,而是與案主一同工作。社會工作者是協作者與促進者。

  (七)崇尚民主,尊重個性

民主和自由始終是人們的終極追求,生存權和發展權是個體的基本權利。社會工作者基於這一起點,尊重個體的生存價值,維護受助者應有權利,推進民主化進程。社會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結合內外幫助受助對象發揮潛能,適應社會,最終達到自我超越。尊重(respect)、真誠(authenticity)、同情(empathy)是社會工作者的基本職業操守。尊重是溝通的前提,案主有自由做出其自己的決定和選擇的權利與需要,社會工作者也應充分相信案主的創造性及自決能力。具有民主和尊重個人特性的專業理念,是一位成熟的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特質。

  二、社會工作者的素質要求

隨着社會工作不斷的發展進步,社會環境中的影響因素日益增多,且相互作用日益錯綜,社會工作顯現出多樣化、複雜化的趨勢。爲了確保社會工作順利、有效地完成社會賦予它的使命,就使得從事這一職業的專業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社會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與社會工作專業相關的技巧或能力的總和。一名成熟的社會工作者應是發現社會問題、綜合系統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複雜式的全能好手。這就在教育背景、知識結構、綜合能力、道德素養、身體狀況與心理素質等諸多方面都對社會工作者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一) 社會工作者知識結構要求

1、具體紮實的基礎知識

無論從事何種專業的工作,一名優秀的專業人員都應具備金字塔型的知識體系。金字塔的底部是廣博而堅實的基礎知識爲支撐,由此再根據專業要求與需求發展和深化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一名專業人員如果具有深厚的基本知識的積澱,學習與研究專業則水到渠成;否則,空有一些專業技能,這些技能也將被證明是膚淺的,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實際工作中必然受挫。社會工作者也不例外。不僅如此,由於社會工作者的性質與要求,基礎知識對從事這一職業的工作者尤爲重要。首先,社會工作者接觸的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服務對象。這些案主們的背景、職業、生活方式、習慣愛好均有較大的差異。只有當社會工作者對之有大致的瞭解,纔有可能與不同的案主均達到有效的溝通與交流。而這種人際溝通又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再者,社會工作形式多樣,內容複雜。社會上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社會工作者只有具備了更多的基礎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處理各種複雜狀況。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社會工作者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功底,爲在專業方面更加深入和完善自己做好準備。

2、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

隨着社會工作專業性的增強,當代的社會工作已不同於初期基於同情、仁愛等情感道德之上的自發的救濟活動。專業的社會工作強調其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的同時,還特別重視助人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而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依賴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對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規律性的認識及其概括和總結。因此,一名合格的社會工作者除了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之外,還應具備良好的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知識。

根據英國學者史蒂文森(Olive Stevenson)的劃分,社會工作理論的結構大致有三個主要部分組成:社會工作的宏觀理論、中層理論與實踐理論。

社會工作的宏觀理論是對社會和人的本質的總和的看法和基本觀點,即關於人、人與社會的關係、社會工作的本質等問題的理論。社會是社會問題產生的背景,也是社會工作者發揮自己角色職能的舞臺。對社會本質的認識是有關社會理論的核心,對社會本質的不同認識直接影響到對社會問題不同的見解,影響到問題處理和解決的方式。儘管社會工作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不論是個案社會工作、團體社會工作還是社區社會工作,人作爲社會的主體始終是社會工作的直接對象。全面、正確地理解人的本質,即看到人的自然性,又看到人的社會性,才能科學地掌握人與人、人與羣體、人與社會之間即承擔義務,又享有權利的相互關係。對社會工作者來說掌握例如人的本質及價值、人的社會化實現過程、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等理論,是客觀、科學地判斷、認定、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同時,宏觀理論也不僅僅囿於社會工作領域,還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人類生態學等其他學科領域。

社會工作的中層理論是對某一社會工作的任務進行理論闡述,並介紹如何從事社會工作的介入理論。其中介入是社會工作者爲幫助對象擺脫困境而進入問題併力圖改變這種狀態的努力。社會工作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社會工作者即作爲直接服務角色,進行個案工作、團體工作與社區工作,有作爲間接服務角色從事社會工作行政和社會工作研究。工作形式上的差異必然導致介入方法上的不同,也必然要求有不同的具體化的理論來指導社會工作實踐。在瞭解社會一般理論的基礎上,社會工作者如何根據現實問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何理性地判斷某一具體社會問題的產生原因,如何細緻地分析受助對象的心理狀態,如何科學地選擇解決問題的途徑,如何合理地設計工作方案及實施步驟以有效地解決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社會工作者具備相關的中層理論知識,將社會經濟政治體制、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互動論、人類行爲發展理論、不同階層的社會文化、個人人格與心理等理論知識綜合加以運用。

社會工作的實踐理論,是關於進行社會工作實踐具體工作的過程、方法及技巧的經驗。如前所述,社會工作是一項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只有將助人有效果又有效率地落實到行動,纔會使助對象從中受益。社會工作中任務的實際工作經驗密切相關。因此,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方法技巧是社會工作專業知識中的核心內容。它貫穿於社會工作過程中各個階級的始終。例如:如果進行人際溝通來了解服務對象,如何界定案主的問題並進行初步的評估,如何幫助引導案主逐漸接受自己的角色,如何進行資料的蒐集和評估,如何制定工作計劃,如何向社會爭取案主的合作權益等都是社會工作在實際工作操作中不可或缺的專業經驗。一名優秀的社會工作者應善於從書面資料和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處汲取大量間接經驗,並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加以檢驗,爲己所用。更應該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做有心人,逐漸積累經驗技巧,形成行之有效又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社會工作者需具備的基礎知識或專業知識,不是可以截然分開,相互獨立的,它們相互融會貫通,相輔相成。社會工作者在接受社會工作的訓練的同時應注重這些知識的相關相融,在實際工作中將其綜合運用,以達到工作的'最佳效果。

  (二)社會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如上所述,社會工作是一項務實的專業,其價值核心是在實際生活中幫助受助對象和解決問題。社會工作者作爲一種複合性的人才,在社會工作實務中不僅要面對面地直接與需要其幫助與服務的對象接觸、互動,還需要作爲案主的利益代表爲他們奔走呼籲,爭取社會資源,同時還承擔改進和創新服務,溝通各社會機構及服務系統之間的網絡,滿足受助對象的社會需求的責任。社會工作者肩負多種任務的特性決定了要順利高效地完成他們的工作,多方面高水平的綜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1、社會交往能力

社會交往簡單地說是在社會中人與人的往來與接觸,是人們爲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進行的相互影響的社會活動方式。人的本質在於人所具有的社會屬性。人若想使自己的社會需求得到滿足,就必須進行有效的社會交往。社會工作是以人和社會爲主要內容的專業。社會交往對社會工作者來說就尤爲重要。高效的社會交往是完成日益艱鉅複雜的社會工作的任務的保障。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具備熟練、專業的社會交往能力。

首先,社會工作在近百年的專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其工作對象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最初的社會工作對象是處於社會底層,基本生存出現困難的羣體,現代的社會工作對象逐漸擴展到廣泛的有着不同需求的社會大衆。受助對象來自於社會的各個階層各種行業。與不同職業羣體,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案主都能夠達到有效的溝通,是社會工作者比備的素質。例如,與不同的受助對象的交往中,社會工作者如何從其講述的內容,言談的方式,用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傳達的信息來準確的把握案主敘述的內涵;如何與案主之間進行態度與情感的互動,建立更有利於工作開展的合作關係等等都是對社會工作者具備的社交能力的具體要求。

再者,社會工作者所面對的不僅是需要幫助的人和羣體,同時還需與幫助和服務的人與機構、團體交往。這些個人與羣體是社會資源的佔有者,可能是具有相當物質財富的捐贈人,或者是提供服務的各種社會機構,也可能爲制定和執行社會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員。因此一名優秀的社會工作者在社會交往方面是多面手,合理、得體、嫺熟地在社會資源的供需兩端進行協調與聯絡,達到社會工作事業的目的。

2、組織能力

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往往不是個人,如在團體社會工作與社區社會工作中服務對象是以羣體出現的,因此社會工作者需具備很強的組織能力,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工作自如:

(1)在團體社會工作中。團體社會工作中,對象羣體的個體成員所具備的目標並不相同,不一定與團體目標相符。社會工作者要結合成員各自的利益,根據團體的具體需要考查團體的發展,擬訂工作計劃,組織可以被大多數成員接受的活動項目。同時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充分運用自己的組織能力領導和管理團體。社會工作者爲團體工作的中心人物,應使對象羣體對社會工作者保持充分的信心。在處理各種工作時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照顧一般,使對象羣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認識到自己的潛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改善自己的狀況,拓展自己的活動範圍,實現團體社會工作的目標。

(2)在社區社會工作中。80年代英國學者托馬斯(D. N. Thomas)提出社會工作者從事社區工作有兩大目標:一是進行資源的調配,二是發動居民。其具體的工作包括調查社區的社會資源以及社區成員的需要,制定社區發展的方案,發動社區的人力、物力、財力,滿足社區的需求。建立各種層次的社區工作機構,全面負責社區工作的組織、管理、協調,並且加強社區之間和社區各社會組織、團體之間的溝通。由此可見,組織協調是社區工作的主要內容。社會工作者是否具有較好較強的組織能力對於其能否在社區順利地開展工作有着決定作用。再者,就我國社區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在注重社區硬件設施配備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大力開展社區居民互助服務,創建社區文化。我國社區發展的實際情況更需要社會工作者發揮自己的組織能力,通過在社區組織開展有效活動,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3)在社會工作行政中。社會行政是一項籌措與安置社會資源,設計、協調組織結構,以及指導機構職員的工作併發揮最高效用的工作。社會工作者如何設置調整有關的服務機構,對其進行相應的管理;如何對工作人員物資等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利用;如何具體落實和實現決策和計劃,確保其有效地運行;如何提高社會工作機構的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在進行這一系列的社會行政工作時,社會工作者的組織能力同樣起着關鍵的作用。在統籌安排各項活動和協調關係避免衝突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有意識的從全面考慮,保證組織發揮其最大化的收益,在實踐中逐漸培養、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盡己所能,營造和諧向上的團隊氛圍,使社會工作者認同組織目標,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

3、適應能力

隨着社會工作的服務範圍從基本的生活領域拓展至更廣闊的生活空間,工作內容的多樣性以成爲社會工作者不同其他職業的特點之一。從對受助對象單純的救助到謀求他們的發展,從個案工作到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者要在不同的時空裏處理個人、羣體、社區遇到不同的社會問題。服務對象與工作情況不象一般政府工作人員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存在着巨大差異。另外,就是與同一工作對象交往,服務對象可能會隨着工作的進展其態度、行爲發生變化。這些都要求社會工作者審時度勢,隨機應變。根據不同的工作情境與工作對象,選擇正確合理的工作方法,制定科學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動計劃與方案,做出適當的反映以達到工作的最佳效果。

4、公關能力

由於社會工作是一個年輕的專業,因此並不爲社會所熟知。向社會公衆、社會團體、有關政府部門及其他專業介紹和提供社會工作專業的資料成爲社會工作者的基本任務之一。同時,社會工作者要順利地開展社會工作,也得獲得廣大羣衆在物質上的支持。以上任務的實現都要求社會工作者具備良好的公關能力,善於搞好社會工作的公關關係,引導與幫助廣大羣衆對社會福利政策增強認識、加深瞭解。進一步得到廣大羣衆對社會工作的關心與支持,獲取廣大羣衆對社會服務項目的支持與運用。社會工作作爲一種行業,只有與社會保持良好的公關關係,才能在廣大羣衆中樹立社會工作者的良好印象,爲社會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前提與基礎。

  (三)社會工作者的心理素質

社會工作是一項複雜的過程,在開展工作的同時必然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在具備以上各種素質的同時,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首先,受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人們對接受外界的幫助存在一定的障礙。在中國人看來,當遇到困難時首先會向親戚朋友尋求幫助,對外人存在着戒備心理。在工作中時常會出現工作對象不配合的情況。尤其服務對象是非正常人羣時他們在意識與價值觀念上偏離社會正常的軌道。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有着忍辱負重的精神與氣度。同時社會工作者在協調社會資源,溝通社會服務網絡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社會成員的不理解,才能做到堅持不懈,不輕言放棄自己的職責。以寬廣的心胸時刻準備着去包容去理解。

再者,保證同感是社會工作對其從業者的專業要求,及社會工作者積極主動地進入案主的生活實況,感受情感與經歷,在不喪失自己的立場與觀點的前提下,感受案主的處境,以運用這種理解去幫助對方。在此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案主敘述的經歷與感受會使社會工作者自身回憶起一些令人不快或悲傷的經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社會工作者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幫助受助對象的過程會給社會工作者自己的心理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何調整心態,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是一名合格的社會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四)社會工作者的品質要求

社會工作的職業道德是指導社會工作者從事專業活動的行爲準則,在社會工作者從事專業活動過程中,把社會工作哲理付諸實際行動的表現。同時也是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價值的表現。

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內容是指社會工作專業關係方面的行爲標準,這些行爲標準體現於社會工作者整個服務工作過程中,體現在他與服務對象、與他所服務的機構、與其同事以及與社區中其他人士的關係和態度上。職業道德的實行範圍包括社會工作者在專業活動中接觸有關人員時所表現的專業行爲。社會工作者只有明確和自覺遵守職業道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職業素養,纔能有效地開展社會工作,維護社會工作者的信譽,提高社會工作的專業尊嚴和地位。有關社會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養將在第四節進一步詳細具體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