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證券基金存在哪些漏洞

導語:自2004年私募證券基金領域的發起設立行業第一支陽光私募基金,13年過去了,這個行業不論從產品數量、從業人數還是管理規模上講,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同時,私募基金也隨着A股走過了風風雨雨,成爲資本市場一股重要的力量。

私募證券基金存在哪些漏洞

截止2017年2月20日,證券私募基金公司有7396家,共管理基金27322只,實繳規模2.78萬億元;同樣截止到2017年2月20日,股權私募基金管理公司8449家,管理基金16461支,實際繳納的規模達到4.77萬億元。私募股權基金的產品的數量比私募證券基金少了10861只,但管理規模卻是它的1.71倍,這是爲什麼?

取法於上,得乎其中。取法於中,得乎其下。我們做事的發心和目標要高遠,否則,虎哥親身經歷的故事就會告訴你結果會很慘。同樣,我們從事私募基金行業,如果你把目標或者參照物僅僅定位爲中國的私募基金,那你永遠都成不了什麼氣候,作爲一個追求卓越的私募基金從業者,那不可避免的會把這個行業市值最大、影響力最大的一家機構伯克希爾哈撒韋作爲我們的對標參照物,這家機構管理的規模已經高達幾萬億(人民幣),而中國到今天7396傢俬募證券基金公司,股票類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00億(人民幣)的也是寥寥無幾,這又是爲什麼?

  私募證券基金行業現狀

這些數字讓我們認識到中國私募證券基金行業目前所處的現狀,同時這種狀態也是這個行業集體的痛,儘管職業投資者的規模在不斷的壯大,每年私募冠軍們也會用極其妖嬈的業績來讓我們感到神魂顛倒。比如2008年的金中和鄧繼軍;2009年新價值羅偉廣;2010年世通資產的常士杉;2012年的銀帆投資王濤;2013、2014年創勢翔投資黃平,但時至今日依舊打破不了“江山代有新人出,各領風騷一兩年”的行業魔咒。無需質疑,這些人都是這個時代最聰明的羣體,爲什麼走不出這個怪圈,莫非中國的私募證券基金行業有問題?或者像韓國的國旗一樣風水不對?在中國證券市場苦苦掙扎有十年,也曾立志要當一位優秀的基金經理的虎哥有話說:中國的私募證券基金的商業模式有致命的漏洞!

  漏洞一:只能容一個能人

爲什麼這個行業做不大或者說打不破這個魔咒,考慮到虎哥以後還要在這個行業立足,所以我就不提公司的名字了。這個行業裏面有很多知名的大家耳熟能詳的私募基金公司,在最開始創立的時候,都有兩位以上的核心人物。但最後走着走着就散夥了,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豪傑,你不用懷疑他們的判斷能力,他們同樣深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一個人是幹不起來的,只有聯手才能夠創造出一家比較大的公司。那最終爲什麼會分道揚鑣呢?

證券投資和股權投資有根本的區別,股權投資一個人很難完成,除非你非要自尋死路,從找項目到投資決策再到投後管理這是一個產業鏈,需要團隊分工協作和相互制衡。而證券投資從研究、投資決策到交易執行,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甚至一位家庭主婦或者任何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輕鬆完成。

從組織架構上說,一個優秀企業的DNA應該是有一位靈魂人物,同時它能吸收容納更多的能人。而私募基金行業的DNA卻是單核基因,這種DNA根本就容納不下兩個能人,一旦有兩個以上的能人,他們之間就會有意無意的去爭奪決策權和話語權。所以最後中國的私募證券基金公司大多數都是小作坊,因爲一個能人一個核心人物就能把重要的事情幹好,其他人都是配角,同時這種容納不了更多能人的企業也根本不具把規模做大的基礎條件。

  漏洞二:太依賴能人的個人經驗

私募證券基金公司,想做大也非常的簡單,那就是業績,那業績又靠什麼來支撐呢?對這種完全依賴於個人能力的行業來說,支撐業績的主要因素莫過於個人的經驗了,所以有這樣一句話,資本市場是一個讓有錢的人獲取更多經驗,讓有經驗的人賺更多錢的地方,這一點我很認同。但同樣是幹私募,在股權投資領域,如果你幹了十年,那麼你的經驗絕對非常有價值。可是在證券投資,今天讓你引以爲豪的經驗,明天有可能要變成終結你的兇器,這也是爲什麼私募證券基金行業一直有魔咒的原因。

任何領域的決策者如果沒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和意志,那麼很快你就會吃老本。儘管過去取得了一些成功,但那只是在特定的環境和因素的堆積之下所產生的。而今天這個環境和因素髮生了變化或者是不存在,那就意味着你過去的方法不一定還能夠複製。這個真理在私募證券基金行業猶爲明顯,這個完全依賴個人能力,變化又非常快的行業,只要你的認知水平和見解還停留在過去,隨着時間的推移早晚會遇到困難和瓶頸。一旦過去的經驗發現不能適應,這個時候又沒有人來否決你,結果就是很快死掉。這就是股票市場的魅力,就像一位不曾被你征服的女人,你永遠都琢磨不透她。

昨天和一位年過半百的私募證券基金行業大佬交流,這位私募江湖第一代的風雲人物,管理規模最高的時候有八十億人民幣,他非常注重投資紀律和投資原則,現在卻說不幹了,太累了,過去他非常熟悉的一套操作模式,這套讓他引以爲傲的操作模式,在今天的市場上卻找不到一隻能夠讓他買入的股票。近兩年私募證券基金公司關門的特別多,也有很多讓我們如雷貫耳的江湖大佬也正在悄悄的隱去,他們離開讓我想起一首現代詩:葉子的離開不是風的追求,而是因爲樹的不挽留。

  漏洞三:缺乏防錯的決策機制

抗美援朝後的十年,朝鮮比韓國發展的要快。金日成的確是個有能力的人,建國初的幾年頭腦也非常的清晰,可是後來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他的頭腦反應速度卻沒有跟上,韓國和朝鮮的`差距由此拉開,韓國每年都在進步而朝鮮至今還停留在60年代的水平。私募證券基金行業的基金經理何嘗不是這樣?尤其是早些年那批“自帶光環”的明星基金經理,絕對的權威,絕對的牛逼。

但是他們的思想和知識結構慢慢老化,如果反思能力再沒有跟上,又沒有人敢像魏徵那樣跳出來否定他,最後的結果就是被市場淘汰。那是不是金融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壓力非常大適合年輕人的行業?那當前的80後、90後基金經理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了?沒有區別,都一樣,這個行業完全依賴於個人能力,而個人又面臨在知識結構上的短板,行業的變化又非常快,經驗又不能一直沿用,這個時候我們只能寄希望於這個基金經理能一直保持清晰的頭腦,但是沒有制度的監督、沒有流程的約束、沒有體系的力量、沒有好的決策機制,你很難指望一個人永遠或者是長時間保持清晰的頭腦。

中國私募證券基金行業的商業模式存在着非常致命的漏洞,不管是60後、70後、80後、90後乃至00後的基金經理,只要這個商業模式漏洞沒有被修復,也就是說,只要你的決策機制不改變,決策人員的知識水平沒辦法約束他能不斷的提高,你有可以獲得一時的勝利,但是絕對不會有長久的繁榮,而且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毀滅。

巴菲特在給股東的信裏,曾經這樣說:在公司裏經常有個人否定我,那個人就是芒格。巴菲特是油門,芒格是他的剎車,中國的私募證券基金行業要是想發展成具有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在我看來必須重建他的基因,從依靠能人的單兵作戰模式,到多核心共同決策制,並且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當每個人都不能絕對說了算的時候,還能夠讓大家適應這種變化,擁抱這種變化。也唯有如此,當某天因爲民族復興,中國需要和美國展開一次世紀金融大戰,爭奪對金融的控制權時,中國的私募基金行業纔有資格挺身而出爲國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