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經濟思想史》知識點:託·羅·馬爾薩斯經濟學說

馬爾薩斯是19世紀英國早期經濟學家,他既是資產階級代言人,又是資產階級化的封建貴族的忠實衛士,是沒落的土地貴族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關於自考《經濟思想史》知識點:託·羅·馬爾薩斯經濟學說,供參考學習,歡迎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自考《經濟思想史》知識點:託·羅·馬爾薩斯經濟學說

馬克思把託·羅·馬爾薩斯看作是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創始人,主要代表作有1803年的《人口原理》,1820年《政治經濟學原理》。

  一、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

(一)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的要點:

1.產生的背景:英國工業革命產生的社會矛盾激化起來,激進的社會改革運動對英國統治階級造成威脅。馬爾薩斯爲反對激進的社會改革思潮,發表了人口論。

2.兩個重要前提(公理):

第一,食物爲人類生存所必需。

第二,兩性間的情慾是必然的,且幾乎會保持現狀。

3.兩個假定:一是人口增長在沒有妨礙時,會以幾何級數增長;二是生活資料在相同情況下,只以算術級數率增加。

4.推斷和結論:在正常情況下,在一定時期內,人口增長快於生活資料的增長。

5.三個命題或基本內容:

(1)人口必然爲生活資料所限制。

(2)只要生活資料增長,人口一定會堅定不移的增長,除非受到某種非常有力而又顯著的抑制的阻止。

(3)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的優勢力量並使其結果與生活資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歸納爲道德的節制、罪惡和貧困。

6.對人口抑制的方式:

(1)積極的抑制,如饑荒、戰爭、疾病、貧困、瘟疫等。

(2)預防的抑制:包括道德的抑制和不道德的抑制。道德的抑制如:晚婚、獨身、保持貞操等。不道德的抑制,如:避孕、墮胎、某些“傷風敗俗”的罪惡等。第一種方式是有效的。

7.《人口論》的引申觀點:

(1)勞動羣衆的生活狀況取決於他們的人口數量。

(2)濟貧法有害無益,應予以取消。

(3)反對葛德文等人關於社會改革的理論。

(二)馬克思與恩格斯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評價

1.“人口論”本身的錯誤和矛盾:有四個方面:P199.

(1)《人口論》初版是以“攻擊法國革命和與它同時的英國改革思想”的。

(2)馬爾薩斯以抽象的、一般的人口規律來代替和抹殺資本主義特殊的、歷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規律。

(3)“人口論”本身的錯誤和矛盾具體表現在:

第一,“兩個公理”都排斥了其具體的歷史的表現狀況。試問原始人和現代人在這兩個“公理”上該有多大的差距?

第二,兩個級數的假定本身就是錯誤和矛盾的;

第三,對影響和抑制人口增長的因素作用的分析,片面強調了消極因素,即他所謂的“積極的抑制”,而忽略了人的理性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更忽視了社會制度的作用;

第四,“土地收益遞減規律”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

2.人口理論的理論來源和理論依據:

(1)“兩個公理”來自於詹·斯圖亞特和大衛·休謨。

(2)“兩個級數”來自於華萊士、唐森、富蘭克林和普萊斯。

(3)“土地肥力遞減”來自於安德森。

3.正確對待馬爾薩斯人口原理中的合理因素。

總的來說,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是錯誤的,但也有合理因素:

(1)對人口要與生活資料成比例的提法,含有關於人類社會兩種再生產相互適應的觀點的因素。

(2)人口問題從現實具體情況來看,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二、馬爾薩斯的經濟理論

(一) 價值論

他繼承了斯密以購買勞動和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觀點,同時吸收了薩伊的生產三要素理論,反對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馬爾薩斯認爲:商品價值決定於該商品所能支配和購買的勞動量,購買勞動量是衡量商品價值的尺度;此外,在說明價值決定時,馬爾薩斯第一個對供求關係作了闡述。

(二)利潤論

馬爾薩斯認爲:利潤是購買勞動大於耗費勞動的部分,這是由買者支付的。利潤與勞動不相干。他的利潤論是“讓渡利潤論”。

(三)地租論

馬爾薩斯認爲地租是產品總產品中扣除耕種費用後的`歸於地主的部分。地租既不是源於土地壟斷的收入、也不是源於“自然的吝嗇”,而是土地的恩賜。高地租是一個國家富足、農產豐富、土地肥沃的證明,而低地租必定標誌着相反的情況,在地租問題上,馬爾薩斯站在土地貴族的立場上。

(1)地租產生的三個具體原因:

第一,是土壤品質使所產生的生活必需品多於所供養土地所用人手的需求量。

第二,是生活必需品有一種特殊性質,可以爲造成需求。

第三,是最肥沃的土地較少。

(2)地租上漲的看法:地租上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是財富增長和社會進步的象徵。地租上漲的原因有:

第一,資本積累使利潤下降;

第二,人口增多使工資下降;

第三,農業改良或勞動強度提高,以致一定產品所需的勞動人數減少;

第四,農產品價格因需求增加而上漲,但生產費用在名義上並未降低,以致生產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距加大。

(3)對穀物法的立場:主張維持“穀物法”。

  三、馬爾薩斯的經濟危機理論(有效需求論)

1.危機論的依據:

馬爾薩斯反對薩伊、李嘉圖等人否定經濟危機的觀點。把財富看作“對人類必要的,有用的和適意的物質東西”,它依存於生產。而價值與之不同,它取決於人們對物品的需求願望和購買力。價值依存於收入分配。所以,財富和價值的關係,就是生產同分配的關係。這兩者結合起來,資本主義生產才能發展。在他看來,生產與分配,就是生產與消費,或供給與需求間的關係。這也是生產發展的條件。他還認爲由於利潤和價值取決於流通領域,因而實現問題是十分重要的。實現與否取決於市場上有效需求是否充足。危機論的依據可簡述爲:市場有效需求充足,產品就能順利實現,否則就會發生生產的普遍過剩,出現經濟危機。

2.危機論的內容:馬爾薩斯反對薩伊、李嘉圖等人否定經濟危機的觀點。他認爲,商品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加預付資本的利潤構成的,而利潤是在交換中產生的。利潤的實現不可能依靠工人和資本家。因爲資本家是賣者又是買者,他們在出賣時獲得的利潤會在購買時喪失掉。就工人而言,他們購買的只是生活資料的一部分,只能實現工資部分的價值,而不會產生利潤。資本的利潤只能依靠只買不賣的第三種人來實現。這個只買不賣的第三種人就是隻消費不生產的地主,僧侶。官吏。大批軍隊及年金領受人等等。如果這些非生產性的消費者的收入及消費不足,就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馬爾薩斯認爲,爲保證資本主義生產的順利發展,必須使地租永遠存在和增長,從而儘可能地擴大不生產階級的消費,維持足夠的有效需求。馬爾薩斯還進一步指出,地主等非生產性消費者的特殊作用就在於維持供求平衡,使勞動成果獲取最大的交換價值,從而促進財富的增長。

3.危機解決的方法:保證和擴大非生產階級的利益。

4.對凱恩斯的影響:對凱恩斯的理論頗有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