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手抄報內容簡單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下面是關於端午節手抄報內容簡單,歡迎閱讀!

  端午節手抄報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簡單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簡單 第2張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簡單 第3張
  

  端午節

今天是端午節,爸爸在做糉子

做糉子的材料有:葉片·米·肉·蛋黃·豆沙·還有菜……

做糉子時要坐着,我看爸爸在十分專心做糉子,我也要做。爸爸先把糉子弄成一個漏斗狀,然後把大米放進葉片裏,再放肉,又把一層大米鋪在上面,最後系起來,一個糉子就完成了,我覺得很簡單。我也開始做了。我先洗洗手,來到做糉子的地方,然後坐下,把葉片弄成漏斗狀,可是怎麼也弄不起,我隨便弄了一個球形,把大米鋪上一層,又把豆沙放了一塊,再偶是一層大米,用繩子把它包好,放到鍋裏一煮,結果我做的糉子都散了。

端午時節不僅要吃糉子,還有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屈原用寶貴的生命爲我們換來了美好的假期。”所以我們就要紀念屈原。

端午時節還要賽龍舟。就是到一條“龍”上,用船槳把“龍”給遊起來,比比誰先到終點。

端午節真是一個美好的日子呀!

  端午節

我的家鄉在湖北,時至五月,家鄉的空氣裏瀰漫着糉子的香味。是啊,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在湖北俗稱端陽,“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喝黃酒,龍舟下水喜洋洋!”正如這首民謠所唱,在每年的端午節,湖北各地均有賽龍舟、吃糉子、喝黃酒、懸艾草的習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在宜昌市秭歸縣端午龍舟競渡,非常隆重,還有祭祀、招魂等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活動。

查看史書,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紀念直言敢諫的伍子胥之說、有同情孝女曹娥之說、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而在家鄉,千百年來,尤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佔據主流地位。

據史書中記載,屈原爲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天的湖北宜昌市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去職與流放,卻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國家被侵略,含恨報石投江,楚國百姓聞訊奮起駕舟營救,此後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又怕江河裏的魚吃屈原的身體,就紛紛拿米團投入江中,後來便有了包糉子的習俗。每年的端午節龍舟競渡與吃糉子等祭拜習俗,體現了百姓對愛國詩人的敬佩與思念。

從2007年起,我國將端午節規定爲法定節假日。2009年,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

“千山萬水糉是情,千秋猶憐屈子心,詩人仰天出門去,世間難覓離騷人!”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文化源遠流長,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是中華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其高雅的文人氣質與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

又是一年端午節,隨着知識的增長,我對端午節的來歷與意義有了更深的瞭解,其風俗習慣及文化傳承,增強了我們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