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端午節手抄小報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端午節手抄小報,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端午節手抄小報

四年級端午節手抄小報

四年級端午節手抄小報 第2張

四年級端午節手抄小報 第3張

四年級端午節手抄小報 第4張

四年級端午節手抄小報 第5張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端午節手抄小報 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節介紹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端午節歷史久遠,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真正成爲民俗大節是在六朝以後,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裏祭祀屈原。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它說法還甚多,諸如: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

端午節吃糉子的歷史

糉子是端午必吃食品,它是端午節日符號;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南北朝時期,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

民諺

吃過端午糉,棉衣遠遠送,反映端午食糉的民俗事象。

近代,浙江台州糉子,口味上有淡味、甜味、鹹味和多種複合味型,幾乎所有的烹飪調味料都可以用在糉子製作上。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近年來,糉子進入了速凍食品家族,它也從原先單純的節日食品變成了日常食品。近年奢華之風興盛,出現了鮑魚、魚翅等高檔原料做的豪華糉子(其實是華而不實)。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吃糉子注意事項

隨着端午節的臨近,各種各樣的糉子又成爲餐飲的焦點,肉餡、水果餡、果醬餡、棗餡、栗子餡等等琳琅滿目,讓人不知吃什麼樣的纔好,讓人不知道吃多少纔夠。

雖然市場上糉子餡是林林總總,但一位中醫教授以中醫飲食的養生觀點給大家提出建議:由於棗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補氣健脾、益腎的功效,因此,選擇紅棗、栗子做餡兒的糉子,可算是糉子中的極品。

糉子雖爲節日中的鮮品,食之不當也會傷人。糉子天然健康、營養全面,但是因其熱量偏高,而且糯米黏度大、不易消化,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羣不可貪吃,以免影響腸胃及正常飲食;而心血管病患者、三高人羣、糖尿病患者、胃腸病患者都要慎食甚至禁食糉子。

如果過節家裏自己包糉子,要把握現包、現吃的原則,而從超市中購回的冷凍糉子,應該蒸煮透了再吃。

端午節祝福語

一個糉子一顆心,祝您事事都稱心,一個糉子一份情,祝您天天好心情,端午節裏寄心願,閤家歡樂福滿堂,手機短信傳祝福,單單祝你端午節安康!

糉子飄香端午到,五彩香囊身邊掛,驅邪避災福相伴,敬上一杯雄黃酒,賓朋舉杯迎端陽,龍舟賽出情悠揚,一年更比一年強,生活美妙更輝煌,願你端午安康,幸福萬年長!

我用無憂爲糉葉,包上五顆快樂棗,一把關心米,三錢友情水,以我的真心祝福爲絲帶,親手包了一個幸福糉子送給你!祝你端午節快樂!

成功源自您的栽培,優秀出自您的耕耘。爲今天喝彩的同時,我們永遠銘記您當初的教誨和箴言!親愛的老師,端午節快樂!

描寫端午的好詩

端午日賜衣(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乙卯重五詩》陸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着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同州端午》殷堯藩·唐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屈原廟》唐崔·唐

讒勝禍難防,沈冤信可傷。

本圖安楚國,不是怨懷王。

廟古碑無字,洲晴蕙有香。

獨醒人尚笑,誰與奠椒漿。

《端午即事》文天祥·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日》殷堯藩·唐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浣溪沙·端午》蘇軾·宋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