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

中秋節是個大團圓的節日,這種嚮往團圓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那麼你瞭解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圖片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圖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圖片欣賞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圖一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 第2張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圖二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 第3張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圖三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 第4張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圖四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 第5張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圖五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內容資料1:中秋節對中國人的意義

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裏,中秋節被看做中國人的第二大節日。春節是第一大節日,春節也被中國人俗稱“過年”,有“百節年爲首”之意,也有人把中國春節稱作“年節”,以示“年”與“節”位置的不同,樹立“年”高高在上的地位。“節”很多,“年”只有一個,在處處講次序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念中,這一點顯得十分重要。這樣看來,中秋節在除去“春節”這個“年”之外,就又上了一個臺階,可以看作中國人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了。

當然,排位並不是衡量一個節日重要性的唯一尺度,何況也沒有哪一個權威的部門做過統計數字。我想說的是,爲什麼中國人如此喜歡中秋節?中秋節究竟寄寓了中國人怎樣一種情感?中秋節對於今天的新一代中國人有哪些值得吸收的東西?我們恢復了中秋節作爲國家法定節假日,又應該怎樣過中秋節?

在我的印象裏,中秋節是很溫馨的節日。

我把中國傳統節日分爲白天的節日和晚上的節日,白天的節日,如清明節,要清晨到祖先墳上祭掃;端午節要在白天划龍舟;重陽節也要白天去登高。。。。。。,而晚上的節日有元宵節,集中在華燈初上放煙花、遊燈會;七夕節,晚上小姑娘們在月下“賽巧”;中秋節也是夜幕降臨時,一輪明月下,全家團圓在一起,吃月餅,寄相思。只有春節是白天晚上一起用的,晚上要守歲、祭祖,白天放鞭炮,迎財神,發壓歲錢,拜年。。。。。全方位、一條龍進行,長達15天。

從節日氣氛來看,白天要熱鬧,晚上要浪漫。由於儒家倫理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相對而言,熱鬧與浪漫的程度要比西方人弱些。節日在西方人眼裏核心是歡樂、開心、聚會的'事情,所以“全民狂歡”是西方人的節日精神。而中國人的歡樂、開心都是有“度”的,古代只有在國家很重大的日子裏,或者是皇帝的一個大喜之日,纔會有“君民同樂”的盛大節日場面。大部分中國的節日裏,對於一個東方農業大國來說,一直是提倡勤儉過節的,不提倡節日裏的大肆喧鬧,反對節日鋪張浪費。我看到西方人的西紅柿節,狂歡之中,人們把西紅柿砸的滿街滿地都是,那種歡樂的情景是中國人不能接受的,這不是糟蹋東西嗎?在一個珍惜每一粒糧食的中國人身上,怎麼能容忍這樣不把農民的勞動成果當回事的“敗家子”行爲呢?可我們沒有想到,如此狂歡的“敗家子”正是那些種植西紅柿辛勤勞動的農民,他們是如此地浪費“狂歡”慶祝西紅柿豐收節慶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認爲體現了自己的勞動價值。顯然,西方的農民觀念與我們的觀念也有很大的不同。歷史上,我們發現節日活動最熱鬧的朝代,大都是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的時期。節日也要國富民強才興盛。

中秋節是浪漫的、溫馨的,同時,也是家庭性的。嚴格說來,中國人的結構形態是以家庭、家族、血緣爲牢固的社會紐帶,這種綿延幾千年的社會細胞,十分穩定地積澱在每一箇中國人的血液裏。這一點和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靠社區生活,社會結構是一個以法律維護、以人性和宗教呵護爲主體的個體社會結構,家庭的觀念相對淡漠。節日裏,西方人更注重與社區、與羣體聚在一起,共同歡慶。而中國人幾千年是靠家庭、家族、血緣來維護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的,來抵禦人生遭遇的各種風險的。所以,節日裏,中國人更多的是想與家人一起歡樂,呵護家庭的溫情,得到家人的祝福,這是中國人的歡樂觀和幸福觀。中國人過節,幾代不同年齡的人聚在一起的家中度過的,要想“狂歡”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節日裏體現的是一家人能夠團圓,溫馨地圍坐在一起,共敘家常,這就是中國人最大的快樂與幸福,中國人享受到的節日歡樂就是“幾代同堂”的幸福,不喜歡外人進入,狂歡會打破節日的溫馨,所以不贊成“狂歡”,相反有很多節日的禁忌,這一點小孩子或者青春期的青年男女們會感到有些“悶”,不過癮,不像西方人那樣可以“嗨”。

但中秋節不是專爲年輕人過的,它是爲一個家庭、一個家族過的。它的核心主題就是寄託中國人的期盼團圓的家庭情感和民族情感。

從時間上看,一年之中,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已經過去了一年中的大半年,夏收完了,秋收也完了,在農業社會中,漫長的一年時光終於到了該歇歇了。這時,恰恰到了一年明月最圓的時候,觸月思人,情感油然而生。我沒有確切地看到有關典籍裏,關於中秋節真正成爲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源於哪個朝代?有學者說是唐代,也有說宋代,更有說周代的。節日起源的研究十分複雜,節日習俗也是不斷髮生變化的,一個節日的熱與涼,也和時代的經濟與文化風俗時尚有關。不過,中秋節是中國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尤其是在北方,天高雲淡、景色怡人,也是一年中月亮最皎潔的季節。

中國人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我總覺得,對月亮中國人有一種特別的喜愛。西方人也喜歡月神,但更喜歡日神和酒神;而我們更喜歡月神和酒神,仰首望月,古代多少文人雅士都對酒當歌,寫下了流傳萬世的名篇佳作。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舉杯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太多太多的詩歌是源於中秋佳節創作出來的,中秋節給了文學藝術創造多大的動力啊,同樣,這些歌頌中秋節的燦爛詩篇也傳承了節日的豐富情感內涵,推動了節日的美譽度傳播。

我一直認爲月亮崇拜是中國美學的根基,從文化深層折射着中國藝術的迷人光輝。月亮崇拜也是女姓崇拜,我曾研究過“嫦娥奔月”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人們都可以從浩如煙海的古代詠月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感傷,這種感傷來自何處呢?如果從文化人類學“原型”視角來追尋,我認爲就是神話母題“嫦娥奔月”的復活延續,中國月神就是“嫦娥”,這位因爲犯戒而被罰在月宮中的美麗女人,被月亮的迷人皎潔籠罩着,影響了許許多多不如意文人的傷痛,寫起月亮時,就把這種“痛”隱在了月亮的詩篇中,感傷就難免了。

當然,這種詠月的感傷中,也更有一種期盼團圓而不得的思念傷感。這是中秋節最重要的一個撫慰心靈的良藥。

  中秋節小報簡單又好看的內容資料2:中秋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中秋之夜,從前家家戶戶於庭中設供桌,擺放月餅、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節令食品祭月。清代顧祿《清嘉錄》載吳地百姓中秋“每戶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本世紀初,我到松江農村作民俗調查,村民告訴我,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們都會設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齋月。這些習俗,反映了人們對月亮、對自然的敬畏,這種敬畏中又滿含對月亮、對自然的親近與喜愛之情。這不是十分難得的麼,這不是人們追求人與自然共處與和諧的表徵麼?同時,暫時放卻勞作,闔家男女老少,歡聚賞月,一邊嘗食月餅、節物,一邊談談家常,這圖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們也可以在其中體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與美,體味到我們中國人的人情之美。

中秋節賞月等習俗的形成同樣耐人尋味。中秋之夜,人們親朋相攜,步出戶外,賞明月,嘗節物其樂融融。除了賞月,南方不少地方有觀潮之俗,唐宋之時,錢塘江觀潮就盛況空前,蘇東坡出知杭州期間,曾多次觀潮,還寫下《中秋夜觀潮》的一首七律。另外,揚州之曲江也是觀潮的好去處。中秋前後還是金桂飄香的時節,賞桂之風也久盛不衰。中秋的存在,讓人們自覺地去體驗、感受圓月、月下境界與各種風物之美,這時,大自然的生命氣象與人們的內在情感體驗之間會相應相合,人們對月亮,對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於是變得靈敏,賞月之際,每每使人逸興遄飛,形之歌詠,豈是偶然!迷人的月光大大激活了人們的想象力,月中蟾蜍、月中兔,嫦娥奔月以及月桂,吳剛的神話傳說,讓這個節日充滿了神祕氣息,使很多中秋詩文呈現瑰奇幽麗的面貌。中秋詩文之多,真可謂不計其數。有的作品,甚至唱徹中華大地。然則中秋節的節俗,不僅讓我們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獲得審美享受,而且它還不斷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們的審美趣味。

中秋是全民的節日,但從前有的地方婦女在中秋有她們獨特的節俗活動,如“拜月”,俗傳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稱爲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之說。吳地有“走月亮”之俗,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直到天明雞唱,猶婆娑月下。近日蘇州民俗博物館中,就有一組大型羣雕,形象地刻畫了吳地“走月亮”的場面。婦女拜月之俗的形成,可能和古代月亮主生育的民間信仰有關,有些地方拜月活動結合求子儀式,是其證明。閩南及臺灣地區的婦女,中秋節有“聽香”之俗,聽香人燃香禮拜後,或靜立或出遊,注意竊聽別人語言,以占卜吉凶。

特別指出的是,從前中秋節,更是兒童的節日,這天兒童的民俗活動很爲豐富,從前有些地方,兒童要行拜月之禮。北方兒童,每於中秋之夜,拿着大餅邊吃邊唱:“唱月來,唱月來,來年日子好過來;唱月餅,念月餅,明年是個好年景。”安徽中秋,小孩們有“摸秋”之俗,孩子們手拿火炬,結隊到田野間,摘取果豆等物,就叫“摸秋”。江西、安徽有些地方,中秋還有兒童“堆寶塔”的習俗:在野外拾取舊磚瓦,堆成七層寶塔狀。塔前置小桌一張,上供果子餅餌。至夜間,塔之內外點上燈燭。胡樸安先生於記載此俗後讚歎:“一片光明燦爛,直與天上明月爭輝。兒童則坐於塔前賞月,並作種種遊藝,以表示其歡娛,實一幅天真爛漫兒童行樂圖,惜無人繪之耳。”(《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七)廣東兒童中秋夜有“提燈之會”,孩子們提着燈籠,沿街遊行唱歌,興高采烈。廣西中秋的兒童燈會更具特色,孩子們用竹篾紮成蜻蜓、蝴蝶、蝦公、兔子等,塗色插燭,持燈上街,相互比美。燈與丁諧音,中秋節的這些關乎燈的習俗,所寄寓的是人們對家族繁衍、人丁興旺的祈願。從前中秋節的兒童習俗,很多並未得到傳承,這是十分可惜的。在日益重視傳統的當今時代,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如何讓兒童也在傳統節日中盡享遊娛之樂並受到有益的薰陶,無疑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