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中秋節小報模版圖片

中秋節將至,寄一份圓圓的情,圓一個圓圓的夢,我們也可以通過做中秋節小報寄託對遠方的思念。下面是本站小編找來的中秋節小報模版圖片,一起來看下吧!

簡單的中秋節小報模版圖片
  中秋節小報模版圖片賞析  中秋節小報內容:中秋節家宴

-鯉魚躍龍門-

難度指數:★★★★美味指數★★★★

鯉魚跳龍門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傳統名餚,湯鮮肉嫩,味道醇正。過節吃鯉魚,鯉同“禮”諧音,意味着大吉大利,年年有餘。

做法步驟

1.鯉魚洗淨去鱗,2面用刀劃幾道。

2.盆內放入蔥姜、花椒、大料、料酒、生抽和鹽拌勻,放入鯉魚醃2個小時以上

3.麪粉和澱粉加水調成麪糊狀態,將醃好的魚放入,讓魚粘滿面糊。

4.魚拿出,2面在撲上乾麪粉,放入盤中備用。

5.鍋內倒入700克左右的油,油6-7成熱時,放入魚去炸定型。

6.熟了以後撈出放入盤中,鍋內放入番茄醬75克,生抽一小勺、料酒2小勺、白糖2小勺、醋2小勺、水5小勺,加熱燒開。

7.紅椒和黃椒切小塊,撒在魚周圍,不辣滴哦,在將燒好的汁澆到魚上,表面撒上香菜即可。

-紅燒獅子頭-

難度指數:★★★★美味指數★★★★

獅子頭是中國江蘇省揚州淮揚菜系中的一道傳統菜餚。由六成肥肉和四成瘦肉加上蔥、姜、雞蛋等配料斬成肉泥,做成拳頭大小的肉丸,可清蒸可紅燒,肥而不膩。外觀上,圓圓滾滾寓意團團圓圓,味道上,軟糯滑膩令人百吃不厭。

做法步驟

1.蔥、姜洗淨切末,油菜洗淨,胡蘿蔔洗淨切絲。

2.豬肉餡和蔥、薑末、澱粉、胡椒粉、醬油充分拌勻,並摔打至有彈性,做成大小相同的肉丸。

3.燒熱半鍋油,將肉丸倒入油鍋炸至金黃。

4.炒鍋內留少許食用油,略炒油菜及胡蘿蔔絲,再將炸好的肉丸倒入,並加入醬油、清水、料酒同燒,中火燜煮10多分鐘至熟透,用水澱粉勾芡,淋明油盛盤即可。

-糖醋排骨-

難度指數:★★★★美味指數★★★★

小時候最喜歡吃媽媽做的糖醋排骨,酸甜的味道比例搭配得剛剛好。酸酸甜甜的糖醋排骨,加上白芝麻,味道真的很香,醋的酸味中和了肉的肥膩,糖的甜味給排骨提鮮。

做法步驟

1.小排500克焯水後,煮三十分鐘,肉湯可以煮麪條,別倒掉了。

2.用一湯匙料酒,一湯匙生抽,半湯匙老抽,二湯匙香醋醃漬20分鐘。

3.撈出洗淨控水備用,炸制金黃。

4.鍋內放排骨,醃排骨的水,三湯勺白糖。半碗肉湯大火燒開,調入半茶匙鹽提味。

5.小火燜十分鐘大火收汁,收汁的時候最後加一湯匙香醋。臨出鍋撒蔥花芝麻,少許味精。

-桂花糯米藕-

難度指數:★★★★美味指數★★★★

糯米的香和紅棗的甜在小火熬製中一點一點地煮滲透蓮藕中,最後再澆上香味十足的糖桂花。在吃大魚大肉之餘,消食清渴的`蓮藕來得正是時候呢!

做法步驟

1.將藕洗淨,切去一端藕節(藕節留着待用),使藕孔露出,再將孔內泥沙洗淨,瀝乾水分,冰糖砸碎待用。

2.糯米淘洗乾淨,晾乾水分,由藕的切開處把糯米灌入,用竹筷子將末端塞緊,然後在切開處,將切下的藕節合上,再用小竹扦紮緊,以防漏米。

3.用一沙鍋或銅鍋,先用灌好米的藕,再放入清水,以水沒過藕爲限,在旺火上燒後轉用小火煮制。

4.用一扣碗墊放網油一塊,將藕削去外皮,切去兩頭部分,切成1.5釐米厚的圓餅扣入碗內,放入白糖、冰糖、桂花糖,蓋上網油上籠蒸到冰糖完全溶化時取出,去掉網油渣和桂花渣,翻撲盤內,然後再去掉面上的網油渣即成。

中秋佳節慶團圓,在假期裏和家人認真的準備一次中秋的家宴,用家給自己溫暖的安慰吧。

  中秋節小報資料:中秋風俗習慣

傳統活動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爲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爲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爲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爲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爲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爲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爲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