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調研報告15篇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農業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農業調研報告15篇

農業調研報告1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戰略舉措。爲從總體上把握和摸清我鎮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爲領導完善決策部署提供服務,我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對我鎮農業產業化情況進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高橋鎮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一)農業產業化組織發展迅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一是往年在花橋村委會種植食用菌50畝,正常種植36畝,品種有大球蓋菇、平菇、香菇。近年來,隨着四川、昆明、浙江等主產地的種植品種更新,食用菌的價格也在一路走高,特別是20xx年上半年,種植戶畝均可達9000元左右。產值達40餘萬元。如能在年中期保證玉米地種植的原料、資金及技術條件,種植前景不可估量。同時據調查發現,花喬地區的大球蓋菇在窩堵地區種植產量高於花喬,現在大量的種植戶也向窩堵地區轉移,當地特殊的水文氣候和農戶多年的種植經驗,相信食用菌種植將成爲當地增產增收的新亮點。

二是20xx年元謀閩中公司在高橋村委會承包220畝土地,種植香蔥,品種爲中國蔥、火蔥,雖然種植前期歷經波折,今年產量產值還未知,但前期有鎮黨委政府、縣農業局及當地農戶的熱情參予,公司還是將高橋當作種植基地來投入開發,在20xx年,還將引進德國米蔥進行種植,同時,進一步推廣、擴大出口西蘭花種植面積,預計發展帶動20xx畝。公司高層也經過實地考查,現正在籌備資金投入、土地徵集及加工企業建設階段。

三是馬鞍村委會段麗在下以壩承包80餘畝土地,種植大莢豌豆50畝,市場前景可觀,12月份上市可達9-11元/公斤。由於受氣候的影響,20xx年秋冬季損失達30萬元左右,但其本人還將在20xx年1月份種植西蘭花,主要品種黃選、玉秀。由於受資金投入、運距條件和技術成本的限制,該種植戶所種植的產品只能供給昆明部分市場用作散貨,但來年武定到昆明的高速公路打通,其產品就可直供昆明蔬菜市場的鮮貨,甚至出口,產值將翻數倍。同時,高速公路的開通,也將意味着武定、高橋成爲昆明“菜籃子”的前沿,昆明蔬菜基地的灘頭。

四是早青豌豆種植面積逐步趨於穩定。主要種植地區集中在上片西菊拉、小河、己梯、莊良等村委會,年種植面積約爲8000畝,產量達320萬公斤,產值6000餘萬元,下片大村、花橋、老滔等山區村委會面積也在逐年擴大。在來年只要依託品種改良和進一步合理調整種植茬口和節令,就可提高土地的複種指數,增加有限土地的高效產出。

(二)優勢主導產業趨於明顯。以上片爲主的早青豌豆種植;花橋村委會的食用菌種植;閩中公司高橋基地種植的香蔥;種植大戶段麗種植的西蘭花等產業,這些產業都體現了企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特徵,初步形成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模式。

(三)農業生產標準化逐年提高。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特色、無公害和綠色爲主的農產品生產要求,正認真組織上報上片早青豌豆和下片水稻兩塊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在來年將可使高橋地區近2.6萬畝土地認證爲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同時,將進一步爭取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農產品論證步伐。讓高橋適應新的農產品生產製度。

(四)常規農業發展走上正軌

一是受上級部門及鎮黨委政府的重視,體系逐步理順,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正在形成。我鎮農業科技單位以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爲突破口,積極服務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了我鎮農業科技創新,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二是通過新品種試驗示範、良種推廣面積逐年擴大。高橋屬於冷涼壩區,單一典型形小區域氣候使得水稻、及玉米品種發展受到極大限制,適應性、高產性品種較少,經過多年的摸索研究,以及各項試驗示範項目的完成,良種推廣面積逐年擴大,各項科技措施得以常規化實施。

三是農民培訓體系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通過示範縣項目建設品種培訓、高產示範區建設高產培訓、測土配方項目科學施肥培訓、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的實施,農民培訓工作已步入正常軌道,農民素質不斷提高。農業信息服務快速發展,縣鎮

兩級都建立農業相關網站,及時蒐集發佈農業信息,初步形成了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生產、技術、市場、供求、價格、進出口等信息服務的體系。

二、高橋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瓶頸”問題

高橋鎮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當中,老的單一農戶零散種植方式已然不合時宜,每一個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種植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土地,而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要是就是土地的高度集中,首當其衝的土地流轉問題也成爲阻礙高橋鎮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對此問題,特別表現在三點:

1、羣衆意識淡薄,對土地流轉的目的、意義認識不到位,認爲自己是農民,沒有土地我們還能做什麼,更有少數人拿着是草,放開是寶,寧願長草也不放開經營。

2、農田水利及道路條件等基礎設施較差,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什麼是自然災害,我個人認爲,要你下雨時你不下是災,要你乾旱時你不幹也是災,而放眼高橋的土地,不下雨時就旱,下雨時就澇,能排能灌的有多少。

3、少數領導幹部認識不到位,單方面認爲土地流轉是企業和農戶的事,與我何干?沒有充分認識到土地流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會主動的提前預見性的看待和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二)農民誠信意識缺失。誠信缺失的現實原因是農戶的短期利益與企業的長期利益相矛盾,產業發展長期性與市場競爭短期性相矛盾的結果。其實只要有第三方的介入,建立三方認同的一些長效保障機制,該問題自能迎刃而解。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帶動能力不強。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它的帶動能力的強弱決定了農業產業化的規模進程和效益,但現階段我鎮的龍頭企業處於發展初期,規模小,產權及產品結構單一,吸引的外來資本和社會投入不多,規模效益低,帶動能力不強,帶動面窄,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當有限。

(四)土壤、氣候等條件惡劣,部分土地貧瘠乾旱或者澇災嚴重,年頭旱澇冰雹災害頻發,年尾霜凍冰凍頻繁。

(五)輕商、輕種植戶現象存在,引進辦法不多,而引進後扶持及管理脫節。

三、20xx年農業產業化發展相應措施及發展規劃

(一)相應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必須紮實做好以下幾點。

1、切實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組織領導

切實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組織領導,不僅僅是成立組織,開協調會議,而是要突出圍繞發展農村生產力,整合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資源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解決好產業化發展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土地流轉問題,應按照農業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積極提供流轉服務。據一份來自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調查統計顯示,調查縣中已有85.5%的鄉鎮依託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建立了流轉服務組織,爲農民流轉土地提供流轉信息、法律政策諮詢、價格評估、指導合同簽訂、協調利益關係和調處流轉糾紛等服務。在50%的調查縣中,由鄉村組織提供服務的流轉面積已佔流轉總面積的50%以上。同時,我鎮應採取措施支持鼓勵流轉。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拿出專項經費支持鼓勵流轉。目前已有11.3%的縣(市)拿出專項資金加強土地整理和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爲通過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有5%的縣拿出專項資金對流轉雙方給予適當補貼。

2、切實加大投入力度

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科技、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保證科技創新方面的資金需求,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技術含量不高的瓶頸制約。

3、採取切實措施,培育發展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原動力。用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發展,其核心是要有一批拉動能力大,輻射範圍廣、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因此,要着眼於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本着“高水平、大規模、專業化、外向型”的思路,按照“以大型龍頭企業爲主,以中小型龍頭企業爲輔,多元啓動,羣體發展”的原則,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步伐。

4、是大力發展一批。吸引有雄厚資金的民營企業進入農業產業化領域,爲農業產業化增添新活力。通過興辦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轉化率。壯大龍頭企業的規模與實力,做強產業化經營的“火車頭”

5、切實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工作

從提升科學意識和基本技能着眼,從營造科普環境,培養科普隊伍,強化科普手段入手,以實用技術培訓爲重點,大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生產技能。

(二)20xx年發展規劃

1、依託各級各部門力量,引進及幫扶現有種植企業及種植戶,其中,發展小蔥xx00畝,西蘭花xx00畝,食用菌50萬平方米,早青豌豆擴大下片種植面積,提高品質,力爭種植面積達到xx000畝,產值達850萬元。

2、引進1-2家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發展新品種種植200畝。

3、爭取元謀閩中公司及種植大戶到高橋註冊公司,投資辦廠,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穩定種植農戶信心。

4、繼續做好常規農產品的試驗示範,良種推廣,優質農資供給。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及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5、完成20xx年武定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建設。

農業調研報告2

農業特色產業作爲促進麗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抓項目、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麗江市農業概況

麗江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萬人,其中農業人口萬人,佔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萬人,佔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經常用耕地面積爲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爲萬畝,糧食總產萬噸,農業總產值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麗江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污染,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採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採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採用各種類型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戶+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戶”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範農戶”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爲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製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着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1、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戶爲國家級龍頭企業,7戶爲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戶爲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戶20多萬戶。

2、建設一批市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末,全市共有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萬畝左右、加工型馬鈴薯6萬畝、優質米基地10萬畝、雜豆芸豆10萬畝,油菜7萬多畝。

3、發展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170個,會員達12700人,切實提高了我市農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樹立一批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全市共有農村能人34人,科技帶頭人25人,他們通過科技服務、大辦特色示範樣板、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示範帶動作用。

5、創建一批麗江農產品品牌:全市共註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37家37個產品,農產品發展呈現出品類齊全、快速發展的趨勢。

6、培育一批種養殖業大戶:我市種養殖業大戶已發展到797戶(其中種植業大戶333戶,養殖業大戶464戶),種植作物涉及到糧食、蔬菜、林果、花卉、藥材、烤煙等各類糧食、經濟作物,大戶種植面積達5萬畝左右,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規範管理的水平,促進了單產的提高,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項措施”

1、推廣經驗促增收:近年來,經過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一些典型經驗:如玉龍縣的“魯甸經驗”,期納鎮滿官村“黨建帶村建,村建帶民建”、“支部+協會”、“企業帶動轉移勞動力”的經驗,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成爲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

2、宣傳惠農政策促增收:通過及時貫徹減免農業稅、下發糧食直補資金、實行購機補貼等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

3、調整結構促增收:在穩定糧食總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從早、巧、晚、特四個方面來調整結構,打時間差、節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優質稻、烤煙、青梅、甘蔗、畜牧業、冬早蔬菜、魔芋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紅花、特色中藥材、朝鮮薊、花卉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使農業產業發展做到突出重點,各具特色,適度規模發展,充分發揮了各地的區域優勢,使農業生產的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實現區域產業的產業效益、基地建設的規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務促增收:大力推廣了農業新技術和優質高產新品種。

5、圍繞市場促增效。

6、勞務經濟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減災保增收。

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麗江實際,確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藥材、野生菌、雜糧、優質米、烤煙、魔芋、畜牧,勞轉”十大特色產業加以大力發展扶持,並相應在全市範圍內選定授予了“玉龍縣魯甸藥材之鄉、太安馬鈴薯之鄉,古城區七河生豬養殖之鄉,永勝縣三川優質米之鄉、期納冬早蔬菜之鄉,華坪縣榮將芒果之鄉,寧蒗縣新營盤蘋果之鄉”七個重點產業鄉鎮,積極引導農戶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

(一)種植業

1、水果產業

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年水果總產量萬噸,總產值億元。

①蘋果產業:目前,我市蘋果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萬噸,產值5000萬元。其中,寧蒗縣5萬畝,玉龍縣萬畝,永勝縣萬畝,華坪縣萬畝,古城區萬畝,其中,寧蒗縣的一萬畝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生產認證,兩萬畝a級綠色食品蘋果基地的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蘋果產業已經成爲當地產區羣衆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寧蒗縣新營盤鄉產值超萬元的農戶就有160多戶,且有省級龍頭企業寧蒗縣龍德綠色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蘋果產業的綜合服務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計劃到2010年,全市蘋果面積在鞏固的前提下發展至13萬畝,實現產值4億元左右。

②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全市芒果總面積萬畝,總產量萬噸,總產值2438萬元。主要分佈區華坪縣是雲南省獨有的優質晚熟芒果生產區,生產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澤鮮、品質優而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市、縣農業部門加快了芒果產業科技推廣和品種改良步伐,篩選優質晚熟芒果品種在最適宜區種植;組建了以芒果營銷加工爲主要經營項目的華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華坪縣芒果專業技術協會,並註冊了“金川紅”芒果商標;,華坪縣還獲得了1萬畝綠色食品芒果生產基地認證;如今該產業已成爲華坪縣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產業。計劃到2010年全市芒果面積增加到6萬畝,產值實現億元以上。

③雪桃產業:麗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優良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經濟價值較高。開發主要以新知圖書城下屬的麗江雪桃開發有限公司爲主。目前已在拉市鄉建成畝雪桃生產示範基地,300畝雪桃優質苗木生產基地,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公斤左右。計劃到2010年全市雪桃面積發展至3萬畝,預計產值億元左右。

④青梅產業:麗江現有青梅面積萬畝,產量萬噸,產值145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寧蒗縣兩縣。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綠丫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從事青梅生產加工。計劃到2010年全市青梅面積發展至3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

⑤龍眼產業:永勝縣是雲南省唯一的龍眼基地縣,現有面積萬畝,產量萬噸,產值900萬元。目前正積極開展品種改良及應用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的提質增效工作,並已見成效。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基地全部良種化,從而使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2、蔬菜產業

我市現有蔬菜面積13萬畝,產值億元。

①冬早蔬菜產業:“十五”規劃期間,我市冬早蔬菜開發以金沙江沿岸鄉鎮爲主,我市已種植冬早蔬菜5萬畝。到2010年,擬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萬畝。

②夏秋蔬菜產業:,我市種植夏秋冷涼蔬菜6萬畝。力爭到2010將年全市名、特、優蔬菜播種面積突破至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15萬畝),產量50萬噸,創立麗江無公害蔬菜品牌,實現產值3億元。

3、藥材產業

麗江是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椐不完全統計,至底,麗江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企業有八家,從事採購銷售的個體戶有1000多戶,種植戶有6000多戶,種植面積萬畝,年產各種藥材6500公擔,野生藥材5000公擔。麗江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以雲木香、雲南重婁、巖白菜、白芨等四個種類爲主。在“十一五”期間,計劃建成四種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值6億元。

4、野生菌產業

我市廣大山區和半山區有較多品種的野生菌,目前企業加工的品種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採集到近1000噸,產值在3000多萬元。“十一五”期間計劃在玉龍、寧蒗及永勝三縣的高寒冷涼山區建立5萬畝高檔名貴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龍頭企業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設施,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創建麗江天然無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麗江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永勝雷特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從事各種野生菌的貿易活動。計劃到2010年使該產業成爲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出口創匯產業。

5、優質芸豆雜豆產業

小宗糧豆(芸豆、燕麥、小雞豆)是麗江市的特色作物和優質品種,以玉龍縣aa級的芸豆生產基地,古城區爲主的雞豆(小扁豆)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聲譽和生產發展潛力。至底,我市芸豆種植面積萬畝,產值3000萬元。其中玉龍縣種植有芸豆6萬畝,是雲南省最早、面積最大的aa級有機芸豆基地,是麗江直接出口創匯最主要的農產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勝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從事該產業的開發,帶動農戶發展。

爲使麗江大粒型芸豆在質量、品種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芸豆產業成爲高寒冷涼山區的支柱產業,在“十一五”期間將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品種較爲齊全的芸豆“引、育、繁”試驗基地,我市將建成26萬畝的優質芸豆和雜豆生產基地,計劃產值達到9000萬元左右。

6、優質水稻產業

我市水稻面積佔糧食作物面積的,產量佔30%,今後,繼續保持水稻種植面積32萬畝,單產由現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總產量億公斤,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計劃“十一五”期間,全市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預計生產優質米1億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

7、烤煙產業

我市的烤煙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底,已累計種植萬畝,收購菸葉萬擔,農民收入萬元,財政收入萬元。我市菸葉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贏得了省外菸廠好評,呈現出暢銷的良好局面。根據麗江市烤煙種植區劃提供的數據,全市有最適宜區、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烤煙種植面積近8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4%。其中最適宜區和適宜區共有耕地43萬畝,按正常三年兩頭輪作要求,考慮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煙土地的40%種煙,全市每年可種植烤煙17萬畝,現有烤房32294座,菸葉收購站點39個,常年從事烤煙生產、收購各類技術人員1800多人,煙區廣大的菸農也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加速發展烤煙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一·五”期間烤煙生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抓住機遇,優化佈局,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把我市菸葉收購指標爭取到30萬擔,進入全國重點種煙發展區域。

8、魔芋產業

目前,我市種植魔芋8000畝,產量萬噸,產值2300萬元。我市正大力開展綠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機魔芋的基地建設,引進精粉加工先進技術與設備,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永勝縣鬆坪鄉的魔芋通過日本國的有機食品認證,產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進行該產業的生產與加工活動。計劃到2010年建成魔芋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量9萬噸,產值億元。

9、馬鈴薯產業

我市特有的立體型氣候資源,促使我市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有兩種方式,一是秋收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乾熱河谷爲中心的冬早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左右,其中優質專用馬鈴薯10萬畝,產值100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縣、寧蒗縣、永勝縣。麗江市從1998年開始進行脫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具有較好的種薯繁育設施條件,具備年生產試管苗200萬苗,微型薯800萬粒的生產能力。計劃到2010年全市馬鈴薯種植發展至30萬畝,總產30萬噸,產值2億元。引導扶持建立1-2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

10、優質油菜產業

我市主要有以玉龍縣和古城區爲主的油菜生產基地,分爲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區爲重點的秋收油菜基地,種植油菜萬畝,其中冬油菜1畝,秋油菜13000畝,秋油菜籽產量1300噸,產值3100萬元。目前,公司正積極在魯甸籌建菜籽油深加工項目,創建有機油、生態油品牌。到2010年“十一五”規劃末建成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預計產量3700噸,產值1億元。

11、雜交玉米制種產業

雜交玉米制種面積已達到萬畝,產量380萬公斤,產值2500萬元。雜j交玉米的種植以玉龍縣河谷區鄉(鎮)的山區、半山區和華坪縣的新莊、船房及永勝縣的三川鎮等鄉鎮爲中心。計劃到2010年將建成雜交玉米基地萬畝。

12、蕎麥產業

我市在寧蒗縣和玉龍縣的冷涼山區已種植蕎麥萬畝,產量1萬噸,產值8000萬元。計劃到2010年將建成蕎麥生產基地6萬畝。

13、優質茶葉產業

我市的茶葉基地主要分佈在華坪縣海拔1700-2100米左右的鄉鎮,到已種植茶葉萬畝,投產採摘面積萬畝,生產鮮茶葉1680噸,生產幹毛茶336噸,實現產值700多萬元,並已獲得7300畝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認證。

14、花卉產業與觀光農業

麗江具有生產百合、彩色馬蹄蓮等球根花卉種球的'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目前,永勝縣已建成70畝百合種球繁育基地,計劃到2015年球根花卉面積發展至萬畝,發展鮮切花萬畝,產值達到4億元;同時,麗江市作爲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具有豐富的野生觀賞園藝植物資源,具備開發觀光農業的一切環境條件;因此,花卉產業與觀光農業在麗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二)畜牧業

1、黑山羊產業

我市先後開展了4個養羊綜合區,優勢肉羊產業帶玉龍縣種羊場、永勝種羊場建設,加強了養羊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麗江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我市黑山羊存欄90多萬隻,預計羊存欄達萬隻,出欄肉羊萬隻,肉產值達757萬元。年外銷山羊17萬隻。

2、黑頭山羊產業

黑頭山羊是寧蒗縣地方優良品種,是當地農民羣衆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從1995年立項開展供種基地項目建設來,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建立了核心羣種羊場,扶持建立擴繁種羊專業戶106戶。黑頭山羊羣體數由1995年的萬隻增至目前的萬隻,增長。年對外提供種羊1260只,出欄肉羊萬隻,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

3、菊苣養豬產業

爲了推動種草養畜,發展生態養殖業,玉龍縣畜牧局引進鈺滇菊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拉市鄉培植龍頭企業,並建立拉市鄉菊苣養豬基地,成立了拉市鄉養豬協會,建立了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養殖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共推廣種植菊苣4056畝,發展菊苣養豬萬頭。目前菊苣養豬已通過省廳無公害產地認證。鈺滇公司在市區農貿市場開辦了2個菊苣豬肉專營門市,產品供不應求。

4、華坪白毛烏骨雞產業

華坪白毛烏骨雞具有耐粗飼、味美、滋補等特性,爲了保護和開發利用華坪白毛烏骨雞地方優良品種,在省廳的扶持下,培育和發展了烏骨雞選育養殖場2家,規模養殖戶20戶,促進了華坪烏骨雞的健康發展。華坪縣肉雞存欄48萬隻,出欄96萬隻,產值1516萬元。

5、蜂產業

我市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通過養蜂基地建設,中蜂科學飼養綜示區項目建設,扶持建立永勝滇峯蜂業公司,滇峯蜂業公司收購蜂品150餘噸,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6、麗江三川火腿產業

麗江三川火腿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得到發展狀大、產品的產量及效益通年增加,並獲得了“中國專利新技術博覽金獎”、“中國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民營企交易指定產品”、“雲南省放心食品”自營進出口權等多項殊榮。麗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噸,產值達6540萬隻,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

(三)勞動力轉移產業

據統計,麗江市底共有農村勞動力57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總數爲萬人。近幾年來,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已成爲增加農民收入的新亮點。截止底,全市累計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萬人,累計增加農民收入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62元。根據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2010年雲南省農村勞務輸出計劃的通知》,下達麗江市2010年勞務輸出計劃萬人,結合我市實際,改革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徹底拆除阻礙城鄉生產要素交流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制度壁壘”,構成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和就業體系,充分發揮市、縣(區)、鄉(鎮)已成立的農村勞動能力轉移機構和民間勞動力輸出組織的作用,大力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採取就地與易地、市內與市外、省內與省外、季節性與常年性相結合的總體開發戰略,千方百計擴大轉移輸出的渠道和規模,力爭到2010年實現農村勞動力及勞務輸出萬人,勞動力轉移收入達億元,2015年實現勞動力轉移收入億元。

(四)漁業產業

我市主要有西北古城區、玉龍縣、寧蒗縣湖塘庫冷水魚類增養區,水域面積佔;永勝、華坪的湖塘庫溫水魚增養區,水域面積佔。我市水產品總產量6855噸,養殖面積38916畝,水產品產值6855萬元,水產品加工300噸產值600萬元,其中:出口量150噸,出口額300萬元;預計水產品總產量8335噸,養殖面積49579畝,漁業總產值8335萬元,水產品加工1100噸,加工總產值2200萬元,其中:出口550噸,出口額達到1650萬元。

2010年漁業發展計劃水產品總產量14835噸,養殖面積67659畝,水產品總產值14835萬元,水產品加工4500噸,加工總產值9100萬元,其中:出口產品3350噸,出口額6700萬元。

四、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一)農技體制建設滯後,農技人員對農產業的發展沒有發揮出充分作用,基層科技創新與推廣工作難以開展,農產業作物品種老化,優良品種所佔比例較少,農戶管理初泛,缺乏標準化栽培管理的技術和手段。

(二)個別縣(區)實行的財政包乾體制政策性太強,沒有充分考慮到項目性和應急性,統管不靈活,弊病日漸突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產業開發及農產品的加工進程。

(三)農產品市場機制不健全,企業和農戶缺乏對市場信息進行快捷瞭解把握的渠道和平臺,生產存在盲目性,個別產地批發市場仍存在管理滯後和欺行霸市行爲,給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

(四)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勞動輻射能力弱,市場開拓能力不強,對農產業特別是畜牧業的帶動較小,同時,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不穩定,對農產業的發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五)近年來,畜牧業發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視了產業發展,造成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畜產品深加工的發展步伐滯後,商品效益不高。

五、今後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建議和打算

(一)建議再進一步搞好全省特優農產業開發的規劃,突出優質區劃,做到發展有目標、開發有針對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規劃中建議將麗江市的畜牧產業、優質水果(晚熟芒果、蘋果、龍眼、雪桃、青梅、日本甜柿等果種)、夏秋冷涼蔬菜、優質小雜糧(豆類、蕎麥)、藥材、野生菌類、魔芋等列入全省重點發展的農業特色產業。

(二)建議取消或調整財政包乾政策,下達經費或相應扶持時充分考慮政策性、項目性和應急性的綜合作用。

(三)加強農產品市場機制建設,努力爲企業和農戶創建方便了解市場信息的渠道和平臺,建設安全暢通、開放統

農業調研報告3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生態學活動中會,在陪同一把手下鄉調研時,我結合歷年來組織老君山景區旅遊規劃的體會,聯繫當前全國各地迅猛發展的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熱,對老君山景區發展農業生態觀光的現狀 潛力 優勢 發展方向以及政府須要採取發展的引導 扶持緊急措施作了調查,連同粗淺的思考,並報告如下:

一 國內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老君山景區隱脈的現狀

旅遊作爲項產業,在當前興起雖然只有20多年的時間,但特性已經發生演變了根本轉變,旅遊熱點已經從古都名城和名寺休閒古剎迴歸自然。隨着五節由大長假變爲本人長假和清明 端午 中秋等節慶的設立,中短途旅遊成了旅遊主流,而在中短途旅遊中,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就成了遊客首選。原因就是住煩了高樓大廈,要是體驗下土窯洞的感覺,吃膩了生猛海鮮,想吃土飯土菜換口味。據媒體報道,北京市每年有1000萬人次到京郊和河北 天津等地參加農夫日遊 樵夫日遊,吃農家飯,住農家炕,採摘新鮮瓜果,體驗農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雙休日每天有20萬人在郊區度過。陝西省合川縣利用祕雜燴本人灘上的塊開發的合川溼地旅遊區,則成了西安市民雙休日的旅遊熱點,成爲陝西省的旅遊緊點 收入大戶。運城市夏縣利用個本人型水開發的泗交漂流項目,每天都有幾千遊客。就連曲沃海頭村的全魚和洪洞縣的農家燉土雞,也吸引了臨汾城裏的人常常光顧,不預定還吃不上。相比之下,老君山比較發達景區的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卻起步晚 發展慢,都是些原野的,雖然屬於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的疇卻形不成產業的“個體戶”,老君山景區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目前仍處於溼地自發 無序 盲目的狀態,與全國 全省及至周邊市縣相比差距極大。

二 老君山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優勢和潛力

發展壯大老君山景區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有自然生態健康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的條件和基礎。

1 資源豐富。老君山景區作爲著名的道教聖地,國家級4a景區之,溪流 泉水 山嶺 森林以及古遺址,都是我們可以開發的煤炭資源,加之十分迅速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旅遊業,衆多的農家賓館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資源。

2 條件較。經過多年建設,老君山景區廣大農村交通 供電 供水 衛生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態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交通條件明顯改觀 農家賓館建設力推,荒山綠化 灘塗綠化 11 / 17 通道綠化 村莊院落綠化的成果都爲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創造了良工業市場條件。

具備了客源充足 資源豐富 條件較的優勢,只要充分利用 科學規劃 合理開發,老君山景區農牧生態觀光旅遊定觀光會盡快起步,並且由資源優勢變爲產業優勢,成爲農業產業中會中都的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 關於發展景點老君山景區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建議

()發展思路

我根據對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的粗淺認識,初步提出發展的思路和目標是:旅遊區以培育堯化旅遊觀光農業爲核心,以生態農業 田園風光 民情風俗 歷史古蹟和人化爲主線,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重點發展並形成“農業觀光遊” “休閒度假遊” “民俗化遊”和“自然生態遊”四種模式,通過業務整合優勢資源 打造旅遊品 擴大對外營銷,使老君山景區旅遊觀光農業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工作重點

1 加強組織協調。加快觀光旅遊農業發展是項工作,需要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議政府成立觀光旅遊農業發展領導組,統籌協調資源優勢各有關部門整合資源,密切配合,從資金 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領導組下設辦室,辦室移至老君山景區,掛牌爲老君山景

區農業旅遊辦,協調全省農業旅遊工作。同時引導組建縣級觀光旅遊農業協會會員,組織實施全區全市農業旅遊開發工作。

2 建立資金機制。當前農業旅遊開發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僅靠單企業,難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設中要廣開資金投入門路,加大投融資力度,實行多元化的投資渠道,要政府投入 企業投入 羣衆投入相結合,激發企業建設的積極性,解決農業旅遊發展面臨的突出難題。

3 完善配套設施。旅遊觀光農業是農業生產 農事活動 娛樂娛樂區爲體的新興產業,涉及到吃 住 行 遊 購 娛等多個行業,要搞基礎性配套組織工作,爲農業旅遊創造良的環境氛圍。要加快各景區綠化 衛生等配套配套建設,給遊客創造方便 快捷 舒適的旅遊條件。

4 開發旅遊產品。產品是旅遊業的基礎,特色是捕魚業的生命。結合觀光旅遊意蘊積極開發內涵農副產品 商業性本人手工製品 民間風味本人吃。起步階段要把開發設計特色餐飲作爲重點,除傳統的燴麪 羊湯外,要開發現宰現做的雞 甲魚 澇河魚等。要依託當地民風民俗,聘請能工巧匠銷售有鄉土氣息的紀念品,如根雕 奇石 花木盆景 草竹本人織 綠色農產品等,達到名勝既可爲旅遊本人提供參觀製作全程技藝的景點,又可購買旅遊紀念品,增加經濟效益,已經形成資源共享互用。

5 加大宣傳營銷。宣傳開發次要是打造旅遊品牌的關鍵。要善於包裝。要建立“政企聯手 部門聯合 上下聯動”的宣傳促銷機制,綜合利用幾種渠道,繼續接辦鄉村風情桃花會,還要根據發展個別情況情況舉辦荷花會等節慶活動,大力宣傳我區的觀光旅遊農業,擴大我區觀光農業的知名度。

四 政府要爲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提供保障

老君山景區發展旅遊觀光生態農業優勢明顯 潛力巨大 前景廣闊,區委 區政府已經把它列爲全區加快發展的,我認爲,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還應該與以下綠色生態工作有機結合:

1 把推進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推動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要讓城裏人到了農村,感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在確定新農村建設推進村時,蓬勃發展要把具有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優勢的村作爲重點。

2 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與農業調產相結合。在農業調產工作中其,要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的需要,有意識的將相同的稻米連片直13 / 17 截了當規模發展,形成壯觀的場面,如千畝辣椒 十里桃花,萬畝牡丹 千畝魚塘,甚至更大規模。

3 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相結合。凡是區裏規劃的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重點村,交通 供電 水利 衛生 環保 林業等部門都應該在科研項目項目安排和資金投入上給予傾斜。

4 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生態明建設相結合。爲了產業發展農業觀光旅遊,在新農村建設中,不能味追求排房 樓房,而要營建極富地方特色 鄉土氣息的農家本人該院,透發種依山傍水 雞鳴狗叫 炊煙裊裊的詩情畫意,尤其在綠化上,要克服除了楊樹克服就是樟樹的單樹種結構,做到喬灌結合 速生林與人文景觀樹結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 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傳承傳統化相結合,要保護名宅名院 名木古樹,建設農耕博物館,讓年青人更多的瞭解重新認識上層社會農業 農具和農民生活這種方式。

6 把發展戰略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招商引資。發展戰略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總之以本地村民爲主,又要吸引外來進行投資,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城裏人 外地人來創業合作開發。

7 把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與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相結合。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既可以促進農業調產 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態系統,推進新農村建設,各級各部門負責人要積極支持 強化服務 加強指導,而不能借管控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礙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的發展。綜上所述,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是三項農牧長期工作,不可能蹴而就,但只要做規劃,

堅持不懈地彭措林,三年起步 五年初見成效,十年以後,老君山景區農業在觀光旅遊生態爲城裏人提供休閒娛樂的同時,也爲農業調產 農民增收創造了條可以持續發展的道路。

農業調研報告4

爲全面掌握河南省__市農業信息服務工作情況,總結經驗,查找不足,研究對策,更好地做好農業信息化工作,加快我市農業信息化進程,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市農業局、市移動公司組織聯合調查組,於20__年3月14日—17日,對我市兩縣三區10個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6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20家種植、養殖大戶進行了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信息化建設基本現狀

(一)農業信息化對發展農村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種植、養殖大戶及農民經紀人的信息化意識不斷增強,信息運用取得明顯成效。20__年市農業信息中心通過互連網絡發佈信息18000多條,通過手機短信發送農業信息100多萬條戶,及時準確地爲農民提供了政策、技術、市場等信息,使農民獲得信息後,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召陵區老窩鎮下堤於村辣椒經紀人於樹理20__年購買電腦,接通互聯網,經常上網查詢政策信息、技術信息、市場信息等,對同行和羣衆無償提供信息服務,帶動致富人數達400人。20__年於樹理從網上了解到辣椒價格將有很大上升空間,及時以每公斤10元的價格收購5萬公斤,在較短時間內全部以每公斤20元的價格出售,獲得經濟效益數十萬元。臨潁縣王崗鎮樑崗村的辣椒經紀人黃根民20__年8月在__農業信息網、湖南辣椒網上發佈了辣椒供應信息,當月湖南省就有一家經銷商與其聯繫,一次交易就出售辣椒70多噸。

(二)全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初步形成。20__年我市建成了市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平臺,20__年成立了市農業信息中心,配備了專業信息技術人員。舞陽縣、臨潁縣、源匯區、郾城區建成了4個縣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平臺。20__年建成了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44個;培訓骨幹農民信息員106名,分佈在各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農業服務中心。農業信息化示範村建設紮實推進,規模逐步擴大。市農業局還組織20多名專家及技術人成立了涵蓋農業政策、農業技術、畜牧養殖、林果種植等10多個專業的專家組,開通了專家手機熱線,及時解答農民羣衆諮詢。市縣鄉村四級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三)農民信息化意識不斷增強,信息需求不斷拓寬。這次調查的8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信息化意識普遍增強,配有上網設備、專業的信息技術人員,臨潁縣聯泰食品有限公司、召陵區康達實業有限公司已建有自己的網站,宣傳企業形象,展示產品,提高知名度。郾城區新店鎮周莊草莓種植大戶權國強經常到鎮農業信息服務站上網查詢信息,帶動了周邊農戶草莓品種、種植技術的更新,提高了經濟效益。在調查中還發現,農民對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斷拓寬,農民關心的不僅是種植、養殖技術信息,農村政策、農村文化等信息同樣受到農民關注。種植、養殖大戶及農民經紀人對信息需求方面更加廣闊,不是僅侷限於掌握當地信息,還要了解全國的市場行情、產品信息和供求情況等。

(四)採取多種形式,開闢多種渠道爲農民提供信息服務。爲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我市採取多種形式,開闢多種渠道爲農民提供信息服務。市農業局與市移動公司20__年合作共同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通過移動短信平臺爲農民免費提供信息服務,目前,接收到農業信息的農民手機用戶已發展到近20萬戶;20__開展開展“送科技、送信息、送文化”三下鄉活動6次,舉辦專家現場諮詢活動20場次,接受農民諮詢達2萬多人次;印發農村政策、市場信息、技術信息等宣傳資料20__0多份,發放農業科技書籍500多冊,編髮《農業信息》53期。

(五)農業信息帶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發展。隨着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廣大農民,特別是農民經紀人及種植、養殖大戶信息化意識的提高,對信息的需求日趨增加,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爲農民提供信息服務,成爲一種行之有效的信息傳遞模式。召陵區老窩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工會聯合會配備了上網設備和專職信息員,免費爲農民提供信息查詢和發佈服務;設立了農業科技書籍專櫃,免費供農民借閱。源匯區空冢郭鄉金色農莊種(養)殖協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發佈市場信息,引導農民運用新技術、新成果,掌握市場動態。信息傳播、交流促進了農民增收,增強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帶動了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二、存在問題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我市農業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着一些突出問題。

(一)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個別單位有關幹部和工作人員對農業信息化認識不到位,沒有認識到農業信息化對加速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意義,對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把農業信息化建設簡單地看作是電腦網絡建設。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影響了農業信息化的快速推進。

(二)發展不平衡。目前我市農業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大部分縣(區)、鄉(鎮)的農業信息化工作已經有了明顯成效,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個別縣(區)、鄉(鎮)農業信息化建設推進緩慢,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和農民信息員作用沒有很好發揮,縣(區)之間、鄉(鎮)之間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不平衡,影響了我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整體進程。

(三)信息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目前我市僅源匯區、召陵區經編委批准成立了專門的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其他縣(區)均沒有專門的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和專職工作人員。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輻射面小,距離較遠的農民到農業信息服務站查詢信息很不方便,信息傳遞相對較慢,對於時效性強的信息就失去了意義;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工作人員少,掌握知識不夠系統,信息服務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村級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比較薄弱,全市村級信息服務點數量少,覆蓋面小,不能完全滿足廣大農民羣衆的信息需求。

(四)資金投入不足,網絡基礎設施薄弱。我市農業信息服務網絡雖已具備了一定基礎,但市、縣(區)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缺乏後續資金投入,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無財政資金投入,網絡完善及維護和農村信息員培訓經費不足。網絡設備、信息採集設備老化,市、縣、鄉三級農業信息服務機構的信息採集、整理和發佈手段都比較落後,信息處理、傳播過程緩慢,影響了信息發佈的時效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全市農村上網用戶6000多戶,佔全市農戶51.97萬戶的不足1.5%,部分農戶雖已購置電腦,但無法上網。

(五)信息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目前農業信息資源主要以農業部門和涉農部門擁有爲主,信息分佈比較分散,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各涉農部門之間以及各部門上下級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不暢、共享程度低。同時,在信息分類、分級、收集渠道和信息應用環境等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信息結構不盡合理。

(六)農村信息員隊伍不健全,農民信息化意識不強。目前我市農民信息員隊伍規模小,服務能力不夠強,信息互動性差,農民迫切需要的信息反饋不及時,導致部分信息不準確或失去時效性。農民信息化意識不夠強,接收信息、利用信息能力弱,成爲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三、幾點建議

農業信息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艱鉅而複雜的過程。因此,必須從我市實際情況出發,以服務“三農”、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爲中心,以促進農民增收爲根本,紮實地開展工作,快速推進我市農業信息化進程。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推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對促進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城鄉之間溝通,培育新型農民,助推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明確農業信息化工作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把信息化工作作爲服務農業、農村、農民,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作爲密切聯繫羣衆的重要手段,切實加強領導,縣(區)、鄉(鎮)政府要有領導兼管此項工作,明確工作職責,做好我市農業信息化工作。

(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我市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普遍比較落後,要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提高我市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級政府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農業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爲發展農業信息化創造有利條件和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信息服務體系。一是加強市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工作效率,使市級農業信息化工作步入更加規範、穩定的發展道路,爲加快全市農業信息化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加強縣級信息網絡建設。加快農業信息網絡下延步伐,促進全市農業信息化的穩步發展。加強郾城區、源匯區、臨潁縣、舞陽縣農業信息中心已有網絡平臺的升級、維護、完善、更新工作,重點抓好召陵區、高新區農業信息網站的開發與建設工作。三是完善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建設。完善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的基礎設施,加強規範化、制度化管理,提高服務手段和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其上傳下達作用。四是加強信息示範村建設。不斷擴大信息示範村規模,抓典型,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業信息化在農村的快速發展。五是加強農民信息員隊伍建設。通過多形式、多層次加大農民信息員的培訓力度,不斷壯大農民信息員隊伍,提高農民信息員整體素質,增強農村基層科技信息服務的實力和活力。

(四)加強協調,通力合作,進一步拓寬信息渠道。在開發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同時,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廣播電視網絡、電話網絡、報刊雜誌等傳播媒體,搭建多種信息服務平臺,以滿足不同層次信息用戶的需求。鼓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種植養殖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等信息重點用戶上網,並給予相應的資金扶持、技術支持。儘快開通“12316”農業系統公益服務統一專用號碼,以滿足農民千家萬戶、千差萬別的信息需求。

(五)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信息質量。要不斷加強農業信息專家隊伍和農民信息員隊伍建設,提高我市農業信息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完善市、縣、鄉、村信息互通機制,提高信息服務質量。擴大農業信息的覆蓋面,完善農業信息數據庫,改變宏觀信息多、微觀信息少,外地信息多、本地信息少,生產信息多、市場信息少的狀況。

(六)增強農民信息化意識,提高信息利用能力。農民作爲農業信息化的應用主體,培養其較強的信息意識,使農民真正認識到發展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尤爲關鍵。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增強農民信息化意識,提高農民獲取運用信息的能力,加快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農業調研報告5

辦事處位於科右前旗西南部,總面積239。2平方公里,轄10個村,29個自然屯,47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現有4806戶,其中農業戶4554戶,人口15946人,其中農業人口15115人,隨着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現實有農業人口1。2萬人。全辦事處現有耕地面積151699。84畝,其中川地32826畝,佔耕地比重的21。64%。氣候特徵乾旱缺雨,年平均氣溫4攝氏度,最高氣溫37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420毫米,無霜期127天左右,日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粱、馬鈴薯、葵花、大豆及雜糧雜豆。受所處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及氣候條件影響,自然災害尤其是旱災隨時威脅着農業生產,農民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較弱,在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情況下,爲避免自然災害後農民和農業生產受到嚴重損失,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是比較可行的方式之一,農業保險可以分散風險,轉移風險,使農民獲得必要的補償,有助於儘快恢復正常的農業生產。

一、辦事處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以xx年爲例,##辦事處農戶保險投保面積共計83401。78畝,保額共計170221。7元,其中:旱地玉米投保戶2387戶,面積59849。56畝,保額119699。12元;水澆地玉米投保戶414戶,面積7655。83畝,保額26795。4元;葵花投保戶968戶,面積10339。12畝,保額15715。46元;大豆投保戶669戶,面積5557。27畝,保額8001。72元。投保作物面積佔耕地面積的95。14%。xx年保險公司共分兩批對農戶進行了理賠,第一批理賠各類農作物畝數爲921。1畝,佔投保面積的1。1%,賠付金額爲69257。6元,佔保額的40。67%,第二批賠付金額10萬元,兩批共賠付金額爲169257。6元,佔保額的99。43%。同時,保險公司將農戶投保的170221。7元保金轉到xx年,爲農戶繼續參了保。

二、存在的問題

1、保險公司強行將農戶上一年的`保費轉到下一年,在部分農戶中產生不良影響,剝奪了農戶自主投保的權力。

2、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公司少,目前只有一家保險公司在辦事處開展種植業保險,無競爭,勢必導致其服務質量上存在問題,與農民的需求存在差距。

3、農業保險的理賠程序不透明,諸如:災年農業年成是怎樣界定的,理賠標準是什麼等等,參保農戶都不清楚,導致農民反響很大。

4、保險公司理賠時間過長,與農業生產週期不相適應。

5、理賠數額應嚴格按農業保險理賠標準實施,不能各鄉平均分配。這樣嚴重破壞了公平原則,也會使保險部門公衆形象大打折扣,影響農業保險業務開展,制約保險業發展。

三、幾點建議

1、強化政府引導。農業是高風險的產業,自然災害往往給農業、農村、農民造成巨大損失,而個體農民自身抗災能力極其有限,對於農民的損失以往主要靠財政補貼和社會救濟這兩種辦法來解決。由於政府資金有限,往往“救急救不了窮”,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農業保險則是化解農業風險的一個重要途徑。由於農業保險具有高風險、高成本、高價格、低收益的特點,一般商業性保險公司都不願意經營農業保險,農民由於收入低,大多數人缺乏爲其農產品投保的支付能力,要讓他們自願購買農業保險一時很難做到。因此,開展農業政策性保險工作,必須加大政府引導,但也要走出政府包辦的怪圈。

2、加大政策扶持與財政補貼力度。農業保險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它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單一依靠市場機制的配置會造成市場的失靈。純商業化經營的路子也難走通,這就客觀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觀調控和公共管理的職責,對農業保險這個準公共性產品給予財政補貼。除對農戶的保費補貼外,還要對農業保險機構的經營費用給予補貼,另外在稅收、貸款利率、再保險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國家政策扶持是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保障。

3、實行“三低”原則。“三低”即低保險、低保費、低保障。由於農業因災受損經常發生,有時損失還較爲嚴重,如果將各種自然災害損失都納入保險範圍全部給予補償,收取保費高,農民不願也無力接受,因此,實行低保額的初始成本保險,這樣既幫助農民抵禦農業風險,防止農民因災致貧,因災返貧,又解決了農民和地方財政經濟承受能力問題,將政府災後補助資金前移爲災前保險費補貼。

4、強化競爭意識。一個地區應形成多家保險公司參與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格局,引入競爭機制,給農民參加保險選擇機會,才能使保險公司提高服務質量。

5、公開保險程序,增加保險理賠透明度。參加保險後,一旦受災,農民對農業災年收成如何界定,怎樣界定,保險公司如何理賠,理賠的比例數額多少,標準是什麼,理賠的時限長短,農戶都不是很清楚,容易打消農民參保的積極性。

6、擴大風險保障範圍。農業保險比較複雜,風險控制較難,應根據自然生態條件特點和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目標開展工作,逐步增加農業保險產品種類,擴大風險保障範圍,例如應把馬鈴薯種植納入農業保險範疇,實現農村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穩步推進。

農業調研報告6

根據市政府研究室和區政府相關領導的指示,7月下旬,鶴城區政府經調室組織相關人員,對鶴城區的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通過調研發現,經過多年努力,鶴城區農業科技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鶴城區農業科技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還面臨着諸多困難和不足,必須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採取有效措施,促進農業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使農業科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發揮更大的基礎性作用。

一、鶴城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建區以來,鶴城十分重視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作用,要求科技部門加強指導、農口各部門積極支持配合,全區積極開展科技支農服務活動,科技支持新品種的開發選育,加強科技推廣示範基地建設,做大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取得較好成績。

(一)領導重視,部門合作,農業科技發展的氛圍良好

區委、區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作用,把農業科技的研究、創新、推廣滲透到效益農業的各個產業。一是制定多項規劃。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相繼出臺《鶴城區“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圈發展規劃》、《鶴城區林業發展規劃(20__—20xx)》、《關於進一步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的若干意見》等多項政策,把農業科技工作被納入《鶴城區經濟社會十一五發展規劃》、《鶴城區科學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使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20__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了51﹪。二是實施多項重點工程。幾年來,全區集中力量,開展了城郊高效農業精品工程、“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圈建設工程、生態經濟園建設工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程等,初步形成了石門高效農業示範園、楊村綠色農業示範園、鴨嘴巖良種畜牧繁養小區三大科技農業板快,培育了林果、蔬菜、畜牧、藥材等四大支柱產業,完成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認定5.2萬畝、產品認證15個。三是加強部門配合。各部門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農業科技的發展。科技部門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項目,農業部門開展農業科技的示範和推廣,新聞媒體積極傳播農業實用技術,宣傳科技致富典型,從各個環節保證鶴城效益農業在科技的推動下快速健康地發展。

(二)隊伍健全,素質提高,農業科技發展的基礎紮實

目前,全區共有農業科技科研、推廣、服務機構47個,農技人員683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201人,畜牧獸醫技術人員45人,林業技術人員130人,農機、農經等技術人員80人;有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163人,農業科技隊伍較爲健全。近年來,農技部門想方設法努力提高農技人員的專業水平。一是抓業務培訓。由農廣校舉辦了大專、中專後繼續教育大專、中專等學歷教育培訓班6期,493人。同時,還經常性地邀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家教授爲農口局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崗前、崗中、崗後專業素質培訓。到目前爲止已開辦畜牧獸醫、農業推廣、農學、園藝、植保等專業18個,畢業學員376人。二是努力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引進智力和技術。先後與湖南農大、省農業科研院、省蔬菜科學研究所簽訂了科技、教育方面的協議,聘請了15名外地專家作爲顧問,並邀請專家來我區講課,傳授拱架高產禮品西瓜、無公害蔬菜培植等專業技術。目前,全區100﹪的農技人員已達到中專或大專以上學歷。三是加大經費投入。將農業科技研究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年通過各種渠道,確保農業科研經費不少於10萬元。

(三)機制創新,體制創新,農業科技攻關的力度加大

一是加大優良品種的培育力度。建區以來,全區共培育新型雜交水稻品種鶴城1號、鶴城2號兩個;培育新型花卉品種紅桂花、紅葉石楠、金森女貞、日香桂、黃花槐等8個,推廣種植面積2500畝20萬株,培育油茶、無核棗、金秋梨等經濟林品種4個,推廣種植400餘畝6萬餘株,實現產值220萬元,果農年均增收726元;培育雪峯雞、鶴城青腳雞、快大青腳雞、湘黃雞等優質家禽品種5個,年出籠106萬羽,20__年產值達2600萬元,實現稅收12多萬元,利潤80多萬元,帶動300餘農戶年戶均增收400餘元,培育三元雜瘦肉型豬等新家畜品種2個,年出欄8萬餘頭,20__年產值達到9100多萬元,實現利潤750多萬元。

二是加大農業科技新品種引進推廣力度。建區以來,全區共引進推廣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新品種4個,分別爲優良牲豬,年產量達6萬頭,年產值4800萬元,優良水產品如加州鱸魚、工程鯽、美國大口鮎等,產量630噸,產值1200萬元,全區農民年均養殖業收入1176元,超級稻系列新品種,種植面積達到4.8萬畝,產值達到3860萬元,爲農民年戶均增168元,蠶桑種養生產加工,種植面積1500畝,產值750萬元。建區以來,引進先進技術27項,其中畜牧15項,林業3項,農業4項,農產品加工企業5項,均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平均每年實施市級星火計劃2—3項,市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計劃3—5項。

三是積極扶持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壯大。截止目前,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28家,其中畜禽15家,蔬菜10家,水產2家,林木198家,中藥材3家,實現總產值2.2億元,其中規模企業15家(具體情況見表格),省級示範龍頭企業3家,總產值1.6億元。

鶴城區農產品加工規模企業一覽表

加工單位名稱年產值(萬元)利潤(萬元)稅收(萬元)

區山水膠合板廠105102

瑞幫森工木業20__20__0

林融木業有限公司50010020

天揚牀具有限責任公司100010020

福湘木材加工廠100102

懷化市金氏木業加工廠100102

綠興源糖業16000(預計)5000(預計)1000(預計)

盛源油業120__012

富園油業1400408

懷化鴻大禽業260060020

“湘西情”臘製品公司600808

鑫龍魚腥草公司3439903

石門清水井蔬菜加工廠1000501

春芳中藥(正在籌建)3000(預計)1200(預計)98(預計)

懷仁製藥(正在籌建)8000(預計)4500(預計)400(預計)

四是加大對科技示範戶的扶持力度。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技術指導、單位幫扶等措施,全區科技示範戶數量增加較多。目前,全區有農村科技示範戶689戶,其中年收入50萬的有146戶,其中從事農業開發的科技示範大戶有8戶,分別是楊村的彭先文,主要從事魚腥草種植、加工和銷售,年收入達90萬元,創稅收3萬元;盈口的單戰剛,主要從事畜禽養殖和良種開發,年收入達53萬元;楊村的陳漢平,主要從事花卉生產,面積達300畝,年銷售收入達200萬元;黃岩的楊英蘭,主要從事花卉生產,面積達80畝,年銷售收入達60萬元。

(四)強化推廣,示範先行,農業科技發展的手段更加豐富

在發展我區農業科技的過程中,突出抓好三個層次的示範樣板。一是抓好示範基地建設。在石門清水井、鴨嘴巖溪坪、坨院的坨院村等地分別建立1000畝示範基地,對示範基地內的田、溝、渠、路、林進行綜合治理,建成高標準農田,引進高新技術、新品種和新種養模式,開展試驗、示範。在楊村、石門、鴨嘴巖等地分別建立萬畝高效農業示範園,“萬元田”模式已經呈現,並輻射帶動了全區農產品基地建設,推動了全區效益農業的發展。截止目前,全區共有規模高效農業示範基地18個,主要是:石門清水井無公害蔬菜基地3000畝,產值1200萬元;羅家灣生態農業示範園1000畝,產值300萬(預計);楊村魚腥草種植基地5000畝,產值2500萬元;楊村桑蠶養殖基地1400畝,產值700萬元;楊村花卉苗木基地300畝,產值240萬元;紅巖溪特種水產養殖基地100畝,產值500萬(預計);黃岩金銀花種植基地3000畝,產值900萬(預計);大康牧業養殖基地年生產商品豬50000頭,種豬10000頭,產值1100萬元;花背麻鴨養殖基地年出籠麻鴨18萬羽,戶平103羽,產值180萬(預計);鴻大禽業養殖基地年孵化種雞160萬羽,產值2600萬;石門力頭元優質楊梅生產基地1000畝,產值1000萬(預計);鳳坪楊梅生產基地3000畝,產值300萬(預計);黃金坳無公害蔬菜基地1000畝,產值300萬(預計);蘆坪禮品西瓜基地3000畝,產值120萬(預計);蘆坪八角界吳茱萸藥材生產基地200畝,產值200萬(預計);黃岩反季節蔬菜基地400畝,產值320萬(預計);鴨嘴巖長遠鵪鶉養殖基地,年生產種鵪鶉6000對,產值18萬(預計);鳳坪的牲豬養殖基地年出欄生豬10000頭,種豬3000頭,產值130萬(預計)。二是抓科技示範村建設。根據我區主導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盈口鄉團結村、紅星村,石門鄉金海村、清水井村、雙村村等爲市級生態科技示範村,全面實施改水、改廁、改路、改氣,建立專家諮詢大院,加強生態技術知識培訓,健全農技推廣服務網絡,抓好鄉鎮成校、村農民學校培訓陣地建設。三是抓好科技示範戶。各產業均建立了一批科技示範戶,以科技培訓爲先導,以農技人員“聯大戶(示範戶)、增效益”活動爲載體,推廣先進種養技術76項,培養了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科技骨幹860多人,帶動了千家萬戶效益農業的發展。

(五)加強培訓,建立網絡,農業科技服務的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區農民素質教育辦公室(區農校)負責區鄉農技人員及區級科技示範戶培訓,10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則成爲傳播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負責農業技術人員和各類種養大戶的培訓,38所村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室作爲村級培訓陣地,廣泛開展“一戶培一勞”工程、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等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建區以來,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523期,受訓人數達78152人次,發放《農業科技信息》等種養技術資料8.7萬份,開展各類技術諮詢服務8.9萬人次。“一戶培一勞”共開設了無公害蔬菜培植、“豬—沼—果(菜)”、水果套袋、測土配方等30多個專業,110個教育班,培訓243期,受訓學員16770人次,發放教材1.2萬套。發放科技資料35240份,接受技術諮詢25060人次。通過多層次、多專業、大規模的科技教育培訓,使全區農民由勞力型向智力型轉變,大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全區已有90﹪以上的農民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到目前爲止,全區有100餘名農民獲得了農民技術職稱,農函大畢業學員有100多人,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有6個,會員246人,區級以上科技示範戶689戶。形成了以區、鄉鎮科協爲樞紐,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爲基礎,廣大科技工作者、農民技術人員、科技示範戶爲骨幹,鄉鎮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爲陣地的社會化農業科技推廣網絡。二是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區委、區政府爲確保農業科技下鄉服務活動制度化、規範化、經常化,區裏自20__年以來,從相關職能部門抽出100名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組建了園藝、農作、花卉、特種水產養殖等6個科技下鄉,每年下鄉開展大型的科技服務8—10次,爲羣衆提供科技諮詢和麪對面地爲農民羣衆傳授農村種養技術。

二、鶴城農業科技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強化農民科技增收觀念是基礎。建區以來,鶴城強化農民科技增收觀念的轉變,重點在城郊的.石門、楊村、盈口、鴨嘴巖等“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區,大力傳播現代農業新科技,推廣農業科技新項目、新品種,使農民真正認識到科技給自身帶來實惠,使農業新項目、新品種的推廣由過來政府強推轉變爲農民自覺自願,由過來的盲目跟風轉變爲現在的市場運作,在不同程度上使農民的科技增收觀念得到了加強。據調查,在上述四個鄉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建區時的1980增加到4200元,而科技意識相對薄弱的北部四個鄉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仍只有1400元,相差較大。

(二)強抓科技示範基地和示範戶的帶動是關鍵。1999年,楊村彭先文試種魚腥草0.8畝,收入達6000元,比種水稻的收入高出10倍以上,20__年,彭先文擴大種植面積20畝,收益10萬元,在他的示範帶動下,目前,全鄉共發展魚腥草種植面積5000餘畝,創產值3000萬元,帶動5個村410餘戶戶均增收7200餘元。20__年,利用國家農業開發資金,啓動楊村花卉苗木基地建設50畝,20__年擴大到300文祕站版權所有畝,引進花卉苗木種植大戶16戶,在示範基地和外來種植大戶的帶動下,目前楊村鄉共有本地花卉種植戶90餘戶,種植面積達到3000餘畝。

(三)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黃岩地處高山臺地,溫度較低,發展返季節蔬菜和特種藥材很有潛力,但由於交通不便,一直沒有形成規模,自20__年拉通楊黃水泥公路以後,交通條件得到改善,返季節蔬菜迅速擴大到400畝,形成特種藥材種植基地2個,面積達到1.3萬畝,爲當地農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黃金坳鎮裏三元、潭家村等地有優質金秋梨500餘畝,年產量達850萬斤,優質高山葡萄50餘畝,年產量達到30萬斤,雖然達到了栽培技術要求,但由於交通不便,運輸過程中損壞較多,只能賤價賣給批發商,與市場相差1—2元/斤,有些只能爛掉,農民損失較大。

(四)形成規模農業是農民增收的保證。在我區過去農業生產中,由於沒有形成規模生產,農產品缺乏品牌和市場影響,農民收益不大。近年來,鶴城十分注重將農業科技的推廣與規模農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以規模生產和科技生產打造地方品牌,形成了魚腥草、金秋梨等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農產品。如楊村魚腥草已經發展到5個村400餘戶5000畝,成爲南方地區最大的魚腥草生產基地,9月份將申請國家藥監局GAP基地認定,由於產品規模較大,質量和管理水平較好,已大開了兩廣、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的市場,產品外銷率達到50﹪,四川雅安、江西上饒等地的藥廠紛紛前來定貨,並主動提供資金、技術、人員,要求與當地建立新的種植基地。

三、我區農業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各級各部門對科教興農的認識不一,各地農業科技發展的不平衡。

(二)全區缺乏資金充裕、技術力量雄厚、管理先進的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服務機構。僅有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生存艱難,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體制不完善,沒有發揮應有的科技服務功能。部分鄉鎮農技、農機、畜醫等站所人員老化、經費奇缺,基本上沒有開展相應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三)科技人員數量不足,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目前,全區共有具有專業技術職稱人員3820人,其中教育、衛生3225人,涉農部門只有170餘人,且大部分分佈在相應的區直機關,真正一線從事農業科研、推廣、服務的人數只有20餘人,自20__年以來全區沒有引進農學本科畢業生。全區農民只有100餘名獲得了相應的技術職稱。

(四)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科研、推廣、培訓設施簡陋,經費短缺。如全區各鄉鎮涉農服務機構25﹪的人員爲自收自支,35﹪的爲差額撥款,沒有工作經費保障,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由於我區財政壓力特別大,科技三項經費每年只能安排13萬,只佔財政支出的0.09﹪,與規定的1.2﹪差距較大,遠低於長沙等地2﹪的標準。

(五)目前農民科技素質仍然較低,對諸如無公害生產技術等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尚難以接受,農技人員的知識結構、人才結構不盡合理,適應不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新形勢的需要。

四、加強鶴城農業科技工作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一)建設和完善新型的農業科技發展體制

爲切實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必須進一步深化對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加快建設和完善新型的農業科技發展體制。

一是改革和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切實提高服務能力。穩定和發展區、鄉兩級專業農技推廣組織,鼓勵和扶持專業大戶、農業企業興辦各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服務組織,逐步建立以政府爲主導,科技人員、農民、農業企業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進一步轉變農技推廣機制,應大力發展各級各類農業科技示範場。切實加強對現有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逐步推行農技推廣從業資格證書制度,從根本上保證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加快以“農技110”和農業信息網爲重點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二是建立以政府爲主導,多元化、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農技推廣是一項以社會效益爲主的公益性事業,要依照《農業技術推廣法》規定,增加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鼓勵工商企業、農民投資效益農業,加強科技與金融的對接,拓寬農業科技特別是高新技術的融資渠道,逐步建立起國家、企業、農民等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市場化體系,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的狀況。

三是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爲核心,以市場爲導向,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努力創建名牌農產品,提高我區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四是建立健全農科教結合的農業科技發展機制。按照“統一目標、各有側重、互相配合、協作攻關”的原則,針對生產和科研中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以農業科技項目爲載體,以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農業科技示範場及基地爲依託,集科研、教育、推廣單位的優勢力量於一體,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全面提高我區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水平。

(二)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

一是圍繞調整農業結構和提高農產品品質,開展以種子種苗爲重點的技術創新。根據糧油、瓜菜、花木、畜禽等種子種苗產業的發展需要,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爲目標,選育、引進、推廣一批優質、高產、專用的動植物新品種,研究、開發種子種苗的快速繁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技術;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產業化發展的種子產業體制,實現種子種苗生產專業化、管理規範化、育繁推一體化的目標。糧油作物重點推廣優質、高產晚粳稻,高含油量高產量雙低油菜新品種。蔬菜、水果新品種的引進關鍵要注重特色、優勢和品質,其中蔬菜重點選育適於設施栽培的專用品種,水果重點選育早熟、鮮食和加工兼用品種。畜禽重點是豬的肉質遺傳改良、三元雜交商品豬推廣應用、優質食草動物的引選、優質高產家禽良種引進及地方優良品種的開發利用。

二是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省工、節本和高產、高效爲目標,開展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主要包括機械化配套的輕栽技術,設施農業和工廠化生產技術,優質、低耗、高效種養結構及規模化生產等技術的研究推廣。深化輕型栽培技術,進一步推廣拋秧、旱育秧、直播等水稻生產技術。開展水稻高產增效節水栽培技術的試驗和示範,研究推廣稻田養魚、蝦、鱉等綜合豐產技術。研究推廣機械穀物收穫、烘乾技術,機械化肥深施、(精少量)機直播、機開溝技術,水稻工廠化育供秧及機械化插秧技術,設施農業配套機具及大棚作業機械。研究推廣設施農業的新型覆蓋材料、週年綜合利用技術(包括保溫栽培、避雨栽培、降溫栽培、立體栽培、基質栽培)、新型棚架材料結構、高效節水微灌技術、二氧化碳施肥技術等。

三是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以保障食物安全、科學利用土地及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爲目標開展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推廣蔬菜、水果、大米等作物的無公害生產技術,綜合運用設施栽培、有害生物治理和平衡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防蟲網、滴噴灌、生物防治、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等實用新技術。抓好無公害生產基地建設,創建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知名品牌。推廣高效安全施藥技術,開發和引進生物防治、設施防治等技術,加快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的試驗、示範、推廣;大力推廣應用新型手動和機動噴霧機械及技術,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確保農產品安全,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推廣農產品農藥殘毒速測技術。推廣土壤改良培肥技術,繼續實施“沃土工程”,應用秸稈還田、冬種綠肥、豆科作物輪套種等技術。研究推廣平衡施肥技術,推廣應用各類作物專用肥、有機無機復混肥、多功能複合肥、高效葉面肥、肥、CA肥、酵素菌肥等。

四是圍繞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和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爲重點開展技術創新。主要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重點是稻、米的貯藏、包裝,果蔬產品保鮮;水產品保活、保鮮及運輸;畜禽產品的保鮮、保質;特色農產品的保鮮及包裝。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包括糧油精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果蔬的精加工及綜合利用等。

農業調研報告7

農業穩,則天下安,做好“三農”工作,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爲破解制約農村改革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推動寬城農業農村經濟加快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以茅壩鄉爲重點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就存在的問題、解決措施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基本情況

茅壩鄉位於縣城西南部,距縣城40公里,交通不便、有5個自然村,4800口人,幅員遼闊、地廣人稀,經濟發展滯後,村民人均收入較低,無村集體收入,大多數村民都是靠外出打工來賺取收入。村民無娛樂休閒場所,生產生活條件較差。

二、存在問題

通過座談了解,許多村民反映近年來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改善,人心整體穩定。村民普遍對《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高度認同,對黨中央提出的到20xx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任務滿懷憧憬。同時我們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差。茅壩鄉僅有通往茅壩鄉集鎮的4.2公里通鄉道路已經硬化,基礎設施差,“晴通雨阻”現象依然存在;全村至今尚未通自來水,農田水利配套設施爲零。從全縣看,至今仍有5個行政村和70-80%的自然村出行難;個別社未通自來水。一直以來,農業、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主要由農民自主解決,國家只給予適當補助。一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在農民無力投入下變得越來越差,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水、電、路、通訊、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基礎設施是代表。

二是支柱產業少。茅壩鄉村民的現金收入主要來源於縣內打零工和外出務工,養殖業中豬、雞出售獲取部分收入,種植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主要用於搞養殖,部分作物出售獲取一定經濟收入。農民80%以上的收入依然靠外出務工。可見,支柱產業的培植需要做大量工作,但由於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真正能夠在農民增收中發揮作用的產業卻爲數不多。

三是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經濟的發展給了農民面對市場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除天災之外的另一種風險,即市場風險,而破解這雙重風險的核心問題就是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就茅壩鄉村而言,沒有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大部分以其農副產品的初始形態面對市場,產品基本上沒有附加值。農民追求更多地是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屬於低水平發展,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

四是農民市場意識不強。農民市場意識不強。農產品供求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造成農產品區域性、結構性過剩,價格持續走低,農用物資價格上漲,農產品銷售難、增產不增收,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另外,由於農民生產和銷售成本都很高,處於無序的發散型經營,在生產上還不能順應市場需求,抗禦不了市場風險。

五是農民增收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一直是社會各方面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足見其嚴重程度和深遠影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雖然一直強調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並沒有出現明顯轉機。

六是農民開支負擔重。農民的收入主要支付農業生產、醫療費、教育投入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日漸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佔農民收入的比例也逐漸增加;農民一旦生病治療,醫藥費的支出比重也會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進一步加劇家庭貧困;農村中,接受初高等教育的學生也讓廣大農民開支加重,特別是子女從上高中開始到大學畢業的7-8年時間裏,每年平均需要10000元左右支付孩子學習費用,致使大多家庭無法擴大再生產。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通過調研,深入瞭解了農村的真實情況,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對如何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得出了幾點啓示:

一要着力統籌城鄉一體化生產力佈局。城鄉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目標,規劃是城鄉一體化的龍頭和基礎。要科學規劃,儘快形成一體化規劃體系,實現城鄉資源的統籌安排和利用。合理編制和完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產業發展、基礎設設施等專項規劃,着力構築城鄉聯動發展、整體推進的空間發展佈局。

二要合理選擇產業,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茅壩鄉之所以發展緩慢,就是因爲缺乏產業化支撐,單單依靠傳統的土地經營產出極爲有限,沒有自己的經濟收入,那就沒有“地位”,也難以有號召力。所以一是科學選擇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堅持“利益均沾,風險共擔”原則、農民自願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從發展趨勢看,我鄉農業將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生產經營格局。因此,應順應這種趨勢,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合理規劃生產基地,促使這種經營格局的形成。二是大力培育特色龍頭企業。應積極爲龍頭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要做強做大龍頭企業,以科技進步爲動力,延長產業鏈條,不斷開拓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以品牌開拓市場,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帶動農戶的牽引力。三是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連接市場、龍頭企業和農民的橋樑,是強化農村社會分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規模、推動農民整體進入市場的有效形式。應扶持、示範、引導農民依託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小城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

三要大力發展小城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推進城鎮化對於解決“三農”問題、開拓農村市場、緩解內需不足、增加農民就業、縮小城鄉差距、發展農村經濟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牢固樹立“小城鎮,大戰略”的觀念,把發展小城鎮作爲推進城市化的重要途徑,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完善功能,聚集人口,繁榮小城鎮經濟,提高小城鎮的承載能力和發展後勁,使之成爲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有效載體。全面改善農業農村基礎條件。

四要全面改善農業農村基礎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差一直是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大瓶頸。全面改善農業農村基礎條件是民心所向。下一步要認真謀劃、及時對接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和中央1號文件,抓好新村建設,加快推進農田水利、農業開發、生態林業、農村道路和文化、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農業調研報告8

近年來,玉屏鎮緊緊圍繞轉變農業經營方式,以土地流轉爲載體,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初步形成了以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爲基礎,合作經濟組織爲紐帶,多種生產經營主體共生的農業經營格局,有力推動了農業規模經營,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在對近年來全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對專業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情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現就玉屏鎮培育狀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進行以下報告。

一、發展現狀

圍繞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我鎮着力培育了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三大類新型經營主體,各經營主體正茁壯成長。

1、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鎮共12家,經工商登記註冊的7家,涉及種、養、加及供銷服務等衆多領域,其中種植業4個、畜牧業5個、漁業2個、加工運輸倉儲業1個、其他行業2個。其中康淋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於20xx年度獲縣級先進示範社;成員總數200餘人,戶均純收入高於全鎮農民戶均收入2倍以上。其缺點是制度不夠健全,尚有部份未通過工商註冊。

2、家庭農場。現有家庭農場5家,還未經工商登記註冊,農場通過示範引領、土地流轉、僱工等形式帶動農戶生產經營,經營面積100餘畝,戶均純收入高於全鎮農民戶均收入3倍以上。

3、專業大戶。全鎮專業大戶已成爲農村中當前比較有活力和影響的新型經濟體,現有9戶,其中種植業5戶、養殖業2戶、其他2戶,戶均純收入高於全縣農民戶均純收入2.5倍以上。

二、作用和成效

1、加速了土地流轉,解決了“誰來務農”的問題。新型經營主體通過租賃土地,農戶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加速了土地流轉,充分利用了農村的“四荒”,同時也避免了農村土地的撂荒問題;同時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全鎮800餘戶,有力構建起“經營主體+農戶”的有機銜接的利益共同體和產業鏈條,解決了“誰來務農”的問題。

2、優化社會服務,拓展“怎樣務農”的途徑。在各類經營主體的帶動下,玉屏鎮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產業實現全覆蓋,由傳統生產經營模式逐步向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方向轉變,由單一要素合作向勞動、技術、資金、土地等多要素合作方向轉變,由各自爲陣向聯合發展推進,提高了農業組織化程度,促進了分工分業和規模經營,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現代農業基礎不斷鞏固和優化,實現了提質增效。

3、推進綠色生產,夯實“吃得放心”的基礎。玉屏鎮力爭省級生態鄉鎮,近年來努力引導各經營主體依靠科技,推進綠色生產,確保“吃得放心”,抵制生產轉基因食品原料。蠶、茶、竹、畜、糧五大產業不斷向優質農業推進。努力爭創“無公害農產品整體推進鎮”、“綠化模範鎮”。目前在本鎮同堯村建立了初具規模的“林下生態烏雞養殖發展專業合作社”,玉聯村和九角村建立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社”,還將打算在玉聯、魚池、九角等村打造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興陽村的生態養牛,中棉村的生態養羊、兔,以及黑豚鼠(珍稀養生食品畜類),中心村的無公害糧食生產基地,河畔村的珍稀菌類—竹蓀的生產。所有的生產和養殖都力求綠色,無公害。

4、轉變發展方式,支撐“農業出路”的模式。圍繞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採取放活土地、改善手段的方式,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流轉,着力把農村有經管能力的農民培養成爲“專業大戶”、“小農場主”,大力培育新型產業化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大量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使農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獲得更多增收渠道。通過科技示範、良繁品種、生態精品、農產品加工等建設,不斷提高現代農業基地建設水平和綜合效益,逐步提高科技水平,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三、存在問題和困難

1、土地流轉難。土地零碎化,農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偏低,需要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全鎮農戶人均耕地不足一畝,且分佈零散,加上丘陵山區的地理條件,既不利於標準化生產和機械化作業,又增加了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難度,制約了機械化和規模經營程度的提高,勞動力和土地資產效益沒有充分發揮。加之承包農戶不斷分化,兼業化傾向明顯,農村大量土地複種指數不高甚至閒置擱荒。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尚處於發展早期,數量少、規模小,亟待加大培育力度。

2、思想認識滯後,務農意願淡薄。我鎮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與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不相適應,需要加快培養職業農民。農業勞動力已經呈現老齡化、低文化,出現了年齡段、季節性、區域性等結構性短缺,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務農意願淡薄。如果這一狀況得不到根本改善,將嚴重影響今後一個時期現代農業建設。爲此,必須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確保現代農業後繼有人。

3、農戶分散經營,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偏低,需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當前,農戶家庭經營多數仍屬於分散經營,存在着“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面臨着自然、市場和質量的“三重風險”。實踐已經證明,發展各類經營主體是從根本上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的有效途徑。目前,全鎮家庭農場尚處於起步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健全。爲此,迫切需要推進多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加快各類經營主體的培育發展。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設施配套差,經濟比較薄弱,人才缺乏,內部管理不到位,農業社會化服務不足。與當前專業化分工發展要求不適應,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伴隨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轉變,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了強烈需求。目前,農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普遍缺乏爲農民提供“統”的服務能力;經營性服務組織發育不充分,經濟實力弱,政策扶持不夠;公益性服務供需銜接不緊密,服務機制尚需健全。爲此,迫切需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以生產性服務爲重點的現代農業服務組織。

四、加快發展的建議

1、更加重視,加強組織領導。改田改土,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完成土地流轉是必經之路。要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努力實施改田改土,改變土地零碎化現狀,爲規模經營和實施農業機械化奠定良好的基礎。加快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盤活農民手中的`土地資源。幫助農民算好經濟賬,在引導廣大農民維護自身合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

2、創新方式,更加有效解決生產要素的瓶頸制約。聚力研發,全力推廣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化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大型農業機械,不但可以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節約勞動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還可以推動土地流轉,帶動土地規模經營,改變農戶經營規模過小、過於分散、過於粗放狀況。要加大研發力度,開發適宜高縣丘陵山區推廣使用的小型農業機械,同時,加大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加快推廣農業機械。

3、多管齊下,加大扶持,做強做大經營主體。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按照“確定標準、分級扶持”的要求,設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專項扶持資金,在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技術推廣、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等重點支農項目申報和資金安排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示範社申報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並鼓勵經營主體開展自主創新,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涉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對接,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和農產品核心競爭力。金融部門要創新信貸方式,簡化貸款手續,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同時,通過部分無償資助、無息、低息專項貸款、貸款貼息和稅費減免等方式,鼓勵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要建立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不斷建立健全相關的農業風險防範機制。

4、強化管理,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範運作。加大加強培訓力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除了需要新型職業農民,更需要一支有實力、懂管理、會經營的農村“能人”隊伍。要進一步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對農業科技、農業技術、農業發展、農業管理、農業生態以及法律政策進行系統培訓,努力培養一支“農村‘老闆’+農業經理人+新型職業農民”的現代農業生產隊伍。同時,要從政府補貼、社會保障、項目扶持、金融服務、土地流轉、職稱評定等方面創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創新精神、專業知識較強的大中專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員紮根農村、投身農業,在農業領域大顯身手。

農業調研報告9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基本途徑。爲進一步瞭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分析我縣建設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7月中旬,縣政協經濟委在於春華副主席的帶領下組織調研組成員先後到靈溪、龍港、橋墩、馬站等鎮,走訪了日月潭農莊、油茶基地、四季柚基地、錢通現代農業休閒園等10多個現代農業項目基地,聽取了縣農辦、縣農業局、縣林業局的工作彙報,並召集部分鄉鎮分管農業副鎮長座談。7月下旬,先後到山東壽光、棲霞等地考察學習,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一)現代農業區域化佈局基本形成。

20xx年起,我縣歷經5年時間現已建成2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一是馬站現代農業綜合區,於20xx年底通過省級驗收,總面積約4.6萬畝,涵蓋農業和海洋漁業;二是沿江現代農業綜合區,於20xx年底通過省級驗收,總面積9.04萬畝,涉及橋墩、靈溪、龍港等鄉鎮,涵蓋農業和林業。

(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初見規模。

我縣目前已形成九大特色產業基地:一是番茄產業基地,主要分佈在靈溪、龍港、馬站、藻溪等鄉鎮,20xx年種植面積3.94萬畝,總產量24萬噸、總產值8.4億元;二是四季柚基地,主要分佈在馬站平原,種植面積1.1萬畝,20xx年總產量6948噸,總產值7000多萬元;三是楊梅產業基地,主要分佈在橋墩、藻溪、馬站等鄉鎮,種植面積1.78萬畝,20xx年楊梅總產量1331噸,總產值2298萬元;四是葡萄產業基地,主要分佈在馬站、靈溪、錢庫、龍港等鄉鎮,種植面積2700畝,20xx年實現產量1995噸,產值2980萬元;五是茶業生產基地,主要分佈在橋墩及鶴頂山茶區,面積2.52萬畝,20xx年實現茶業總產量870噸,總產值6650萬元;六是中藥材產業基地,主要分佈在橋墩、馬站等地,種植有黃梔子、太子參等,面積1.57萬畝,20xx年實現總產量2316噸,總產值6485萬元;七是特色畜牧業基地,主要分佈在礬山、馬站山區、半山區鄉鎮,主要以發展羊、牛、兔等節糧型草食動物爲主,20xx年底肉牛存欄0.41萬頭、羊存欄3.3萬頭、兔存欄7.6萬隻;八是油茶基地,主要分佈在橋墩、礬山、馬站等地,面積3.5萬畝;九是毛竹基地,主要分佈在莒溪、橋墩等地,面積2.9萬畝。九大基地一年爲農民創收十幾億。

(三)現代農業休閒觀光園建設初顯成效。

我縣目前共建成和投入營業的休閒觀光農業園13個,直接從業人員521人,累計投資1.35億元,20xx年共接待遊客172萬人次,年產值1.85億元,其中門票收入2010萬元。目前主要以農業採摘型,如錢庫喜豐葡萄莊園、馬站中魁四季柚休閒觀光園、岱嶺富源早熟柑精品園;農業旅遊型,如日月潭農莊、龍港夢江南休閒觀光園;農家樂型,如靈溪鮮城有機農場。

(四)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創新初見成效。

一是創新經營機制,在耕地面積50畝以上的734個行政村組建了土地合作社,促進土地相對集中;出臺土地流轉實施意見及獎勵辦法等相關政策文件,縣財政每年撥出專項資金用於土地流轉補助和獎勵;不斷完善形成縣、鎮、村三級全覆蓋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截止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55.16%,其中規模經營面積(20畝以上)達16.5萬畝,佔流轉總面積的86.1%。二是創新生產機制。自20xx年開始實施農業科技示範推廣項目計劃,共實施農技推廣項目267項,建立示範基地413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691項。三是創新服務機制。完善“三位一體”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縣已有19個鄉鎮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通過省市級驗收。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縣的現代農業發展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現代農業的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是顯而易見的,現代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產業的'低、小、散狀況,粗放的經營方式狀況,無序發展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

(一)農業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中央在增加農業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縣逐年增加的投資,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緩解。但從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看,農業投入仍然嚴重不足。首先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不足,投資農業既要承擔氣候、環境等自然風險,又要承擔市場銷售風險,市場競爭力不強。其次農村經濟缺乏金融支持,農民除在信用社獲得小額貸款外,在其他機構很難獲得金融支持。一些涉農企業由於無資產抵押,也很難獲得銀行貸款。再者,扶持政策多變,2018年開始,中央和省資金不再支持油茶發展,油茶產業面臨資金問題,近年來,一直未安排資金用於毛竹、馬蹄筍造林,影響林業產業提升。

(二)土地問題制約現代農業發展。

由於受國家農保政策限制和我縣耕地農保率高等原因,農業配套設施用地很難落實,部分種糧大戶及合作社無法落實配套用地,建設農機倉庫及烘乾場所等功能設施,番茄大戶不能建設初加工整理場地等。如馬站昌蒲葡萄合作社,種植面積達1000畝,但是一直沒有配套設施用地;日月潭農莊食宿等配套設施用地,也遲遲未能解決。土地流轉服務體系還存在着諸多的困難和問題,部分農民擔心土地流轉會改變土地承包政策,難以實現集中連片流轉,如日月潭農莊內,至今還有部分土地沒有流轉,農民在土地上種植農作物,影響農莊的整體發展。

(三)農業產業化進程比較緩慢。

從產業結構上看,農業規模化以從事種、養殖業等初級原料生產爲主,全縣農業產業化整體規模不大、層次不高。在產業化帶動農民增收方面,各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整體效益不高。全縣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數量雖多,但佈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較低。同時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級產品、傳統產品、低檔次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少等問題,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村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化程度較低。

(四)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品牌建設滯後。

組織程度高、生產規模大、產品質量好的骨幹企業還爲數不多。目前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有3396家,總數佔全省第一,但市級以上規範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有39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絕大部分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停留在本村本組的小打小鬧階段,知名度不高,輻射力不夠,帶動力不強。如我縣馬站四季柚在我市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但在全省的影響力不高。我縣的茶業品牌較多,但在全省知名度與周邊縣市區有很大的差距。

(五)科技支撐力不足。

一是農業科技人員嚴重缺乏,部分鄉鎮農技部門名存實亡,僅有的農技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投入農村技術推廣工作,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約。二是政府扶持的力度和精準度不夠。三是科研方面存在無人員、無資金、無機構的現狀。新科技推廣力度不夠,科技推廣方式單一。

三、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多措並舉,健全現代農業投入機制。

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設施配套用地、融資、政策扶持等方面,要突破一些政策約束,使投資者有信心、幹部有信心,農民有信心。一是增加縣級財政投入。要保證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加大對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業發展後勁。2018年中央和省級不再安排油茶提升項目專項補助資金沒後續項目實施補助資金要由地方財政予以安排。二是要抓住國家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機遇,千方百計多渠道爭取資金。要探索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方式。統籌安排使用支農資金,圍繞發展主導產業進行整合,通過資金整合,既有利於集中財力辦大事,也有利於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三是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進一步優化農村投資環境,吸引民間資本更多地投向農業。加快農村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扶持農業信貸擔保組織發展,擴大農村擔保品範圍。加快發展農業保險,政策性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

(二)多輪驅動,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創新開發機制,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一是結合我縣實際,按照“依法、自願、有償、有序”的原則,制定相應的政策,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基礎上鼓勵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入股、出租、互換等方式,實現土地規模流轉和集中經營。二是加強現代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在政策許可的條件下,土地指標適度向農業大鎮如馬站、靈溪等地傾斜,完善現代農業配套設施建設。三是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開展多種模式的產業融合,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形成穩定的購銷關係。引進有經濟實力和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與我縣有條件的農村合作社進行合作,讓農民從產業鏈增值中獲取更多利益。

(三)加快農業品牌建設,促進我縣現代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爲重點,把全縣主導產業做強,把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大,把地方性特色產業做優。一是選擇一批發展潛力較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農業龍頭企業,實行重點扶持,制定優惠政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反哺農業、帶動農戶的作用。二是圍繞我縣番茄、四季柚、茶業、楊梅、葡萄、油茶等產業,進行品牌資源整合,打造核心品牌,實現共創共享的品牌效應。三是加大品牌宣傳力度,通過舉辦各種“採摘節”、參加各地展銷會和博覽會,結合電視、廣播、微博、微信等多種方式,宣傳推介品牌,縣財政要加大投入,單獨組團在省級或周邊省市召開展銷會,打響蒼南農產品品牌,提高品牌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四是提高農副產品加工能力,特別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如山東招遠的龍口粉絲產業模式,棲霞的蘋果產業模式都很值得我們學習。

(四)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創新。

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爲農業、農民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一是以科技興農爲中心,加強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科研開發、技術推廣、教育培訓三大服務組織網絡,建立與高等院校合作機制,着重培育技術人才,培訓從業人員。二是組建完善農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根據我縣確定的主導優勢產業,安排扶持資金,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避免千家萬戶闖市場帶來的高風險。對已有的產業要做精做好,在生產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要給予指導、幫助,使產業更大、更精、更好、更長。對新的業態,要精心培育,有序發展。三要加大農產品生產經營對外開放度,鼓勵和支持外來企業與區域內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經營,擴大規模,逐步實現分散到集中,形成整體優勢。四要培育壯大農業營銷隊伍,創新營銷方式,出臺扶持政策,鼓勵發展各產業專業營銷公司和民間中介組織,培養農產品銷售經濟人和營銷大戶,形成全方位的營銷網絡,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和空間。

(五)合理規劃佈局,充分打造旅遊觀光農業。

一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佈局。緊緊圍繞馬站、沿江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的總體規劃,結合縣情實際,做好我縣現代農業總體功能定位,並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重在質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杜絕“遍地開花”。二要做好與旅遊結合的文章,努力打造好一批新的生態旅遊景點、休閒農業觀光園、名貴花卉觀賞園等旅遊觀光點,開發旅遊項目,實現與旅遊部門的無縫對接。三要統籌結合,結合今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打造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各種形式的休閒、體驗、觀光農業,使農業功能從單純以生產功能爲主向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多功能融合轉變。

農業調研報告10

一、全縣農業發展現狀

(一)全縣農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1、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逐步確立

從指導農業生產情況看,指導農業生產的各級領導的思路不斷更新,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並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傳輸給了農民,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實踐和豐富的理論經驗。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發展產業化農業的經營主體看,廣大農民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產業化經營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也正在確立,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在建設現代市場農業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種敢闖、敢幹、敢拼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方向轉變。

2、產業發展的規模不斷壯大

3、農產品不斷豐富

圍繞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門的扶持引導下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相繼開發出了箕城牌白醬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雜糧面、趙國陳醋、西馬酸菜、主力阿膠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產品、野狼山莊肉羊加工等優質農產品。所有農產品的標準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同時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都設計了較爲精緻的包裝。優勢產品的開發,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擴大了市場佔有量。

4、市場銷售能力不斷增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髮展壯大,提高了產業化經營主體的組織化、市場化能力,推動了農業生產與市場銷售的有效對接。同時,新發展的優勢農產品“一品三證”建設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應,增加了市場的佔有份額,產品的市場銷售半徑也在逐漸向省內外延升,部分農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中形成了較爲固定的銷售網絡,銷量也在逐年增長。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思路的指導下,農業生產取得了質的飛躍,但橫向與周邊兄弟縣市比,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產業發展受地域條件的制約,規模小、產品少,品牌效應不突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層次低。農業生產尚未擺脫靠天吃飯和小農生產方式,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農業生產和產品研發的技術含量低,產業規模不大,大部分農產品的加工以傳統工藝爲主,特別是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沒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場佔有量小。

產量低。全縣糧食產量在正常年份可穩定保持在5000萬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雜糧特色產業產量偏低,特別是像笨雞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綠色、有機認證、地理標誌認證或登記的省優產品、名牌產品產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增收慢。對於農民增收來講,雖然每年都保持增長趨勢,但由於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主要靠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且大部分農業生產只爲農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導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緩慢,這仍將是“十二五”期間重點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資源條件的劣勢所致。縣域內的立地條件、資源條件相對差、產業發展難以突破自然資源制約,只能以小規模、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前進。

2、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資金制約。縣財政極度緊張,用於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農民缺乏原始積累,投入農業發展的資金有限;金融部門扶持農業發展,受金融風險、產業規模、政策導向等門檻的制約,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上級政策優惠難以打破縣級資金配套體制的束縛,特別優惠的政策和項目又難以落戶。

3、服務體制不健全。幹部隊伍的思想作風不能很好地適應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轉型發展,服務農業的質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現行的體制下,條塊分割、部門掣肘,導致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浪費。

4、市場體制不完善。市場主體、農民主體培育不充分,企業和農民對政府的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根據市場需求尋找發展空間,市場銷售還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網絡。

二、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及重點

在“十二五”期間,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大幅增收,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客觀審視的優勢和劣勢,努力將優勢變爲強勢,將劣勢變爲優勢,突出發展方式和方向的轉變,實現趕超式發展。爲此,“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爲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統籌全縣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產品優勢、地理區位、生產技術等各種要素,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示範、旅遊、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大系統,促進農業與二產、三產之間的滲透融合,形成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生產精細、開放廣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

實現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具體目標是:要保護優良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爲出發點,圍繞推進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在規劃區域範圍內,按照高效、集約、精準、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及產後加工業,使農業發展走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標準化作業、無害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特色化開發的路子,最終實現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目標,以“四優”目標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一)優良生態目標

要通過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資源,構築生態良性循環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在鞏固好18萬畝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實施好交通沿線、環城、村莊綠化以及雲竹湖周邊綠化工程;結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實施種養畜工程;加強水資源的涵養保護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設天藍、水清、山綠的生態,滿足都市人鄉村生態遊的需求。

(二)優美景觀目標

要在維護好優良生態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沿線綠化、新農村建設,實施好新農村試點村、重點推進村的幹水果經濟林工程,建設一批人居環境優美整潔的新農村和生態經濟景觀林。同時,按照全縣“中增綠”產業佈局規劃,在濁漳河、泉水河、武源河、雲竹湖下游沿線發展綠色生態景觀農業走廊,開發農業的生態、美學價值,滿足都市人農村旅途景觀遊的需求。

(三)優勢產業目標

圍繞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突出基地建設的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特色化特點,建設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觀光休閒、旅遊度假、瞭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爲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的格局,滿足都市人鄉村綜合遊的需求。圍繞此目標,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重點爲:建設好“三區、四帶、四基地”。

三區: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區爲主的山地丘陵生態區,重點建設好以穀子爲主的原生態小雜糧區8萬畝;以箕城、西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雲竹部分地區爲主的川地建設高效果菜區10萬畝;要以河峪、雲竹的雲竹湖周邊村莊、北寨鄉泉水河沿線村莊爲主,結合文化、旅遊產業的開發,重點建設休閒、觀光、採摘爲主的旅遊度假型綜合農業園區。

四帶:在濁漳河、雲竹河、泉水河兩岸建設專用玉米、蔬菜產業帶;在雲竹湖周邊、武源河、泉水河兩岸建設水果產業帶;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爲主的東西部山區建設穀子雜糧帶;在西馬鄉新村——白北溝一箕城鎮銀郊片、東匯片、濁漳河沿岸和雲竹、蘭峪、講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豐富的山莊窩鋪分別建設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產業發展,生豬生產和笨雞養殖爲主的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帶。

四基地:主要圍繞全縣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合理引導,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資源向四大主導產業合理流動、集聚,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規模生產基地,並做好地理標誌性品牌的保護。

(四)優質產品目標

以農業生產基地爲依託,圍繞現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費導向,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發展創意農業,突出品牌建設,做好優質農產品的文化注入,完成農產品的工藝化過程,提高農產品的觀賞性和附加值,生產滿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綠色、營養、質量安全的優質農產品,滿足都市人飲食需求。

爲此,今後農產品建設的重點是:要引導農業主體、市場主體,以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綠色時尚、營養健康、質量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我縣無污染、無公害、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的優勢,將產業規模小、產量低、產品技術傳統等劣勢轉變爲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護、文化美學價值內涵豐富的精緻產業、產品優勢,迎合當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別是要針對特色農產品的節日消費高潮和消費旺季,細劃消費羣體,實行分級包裝、加工,打造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進農民大幅度增收。具體從產品的開發上要引導農業主體包裝開發青、草、蓮、鯉、鯽、銀獨具雲竹湖淡水生態品牌的雲湖水產品系列;打造笨雞蛋、蜂蜜、笨雞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護的特色畜禽產品等;提升白靈菇、蘆筍、西紅柿、黃瓜、酸菜等取得無公害認證的綠色生態蔬菜的知名度,擴大銷售量;策劃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裝,發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飲品;提升具有認證層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蕎麥、苦蕎麥等系列雜糧產品的包裝檔次,發展具有品牌的陳醋、醬油、食用油、白酒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系列。以此來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和農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優質安全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同時,更要注重解決市場銷售難題,才能實現農民大幅度增收目標。爲此,要圍繞全縣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打造,採取多元化的現代營銷手段,開拓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佔有量,形成穩定完善的市場網絡。具體要引導農業主體,建設以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類產地批發市場和外地鮮活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綠色通道,建立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銷售網絡,優化整合資源,創立具有純天然、綠色品質和品牌特色的名優特農產品專營銷售網絡;借鑑嵐峪笨雞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關的經驗、引導農業主體探索發展與省內外、企事業單位直供的市場銷售模式;吸收知名企業利用農產品原料的生態品質、定製特色農產品,走從包裝設計、產品研發、宣傳推介到市場包銷全過程由企業負責的定製模式(如社城黑小米);發展由科研單位、客商、企業提供優良品種、技術服務、市場包銷的訂單銷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蘆筍種植模式)。此外,還要繼續引導農業主體發展節假日展銷、會展銷售、網絡銷售等模式,最終以多元化的現代營銷體系,促進農產品的通暢銷售。

三、構建完善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措施

爲快速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進程,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門聯動、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機制,重點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範功能,發展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生態農業模式。具體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七大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和建設新農村四個方面保障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夯實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努力爭取上級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制訂出臺夯實農業基礎建設的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發利用好雲竹湖、雙峯水庫、小型水庫等水利工程資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產要素潛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向服務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轉變,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實施打好物質基礎。

(二)建設完善七大保障體系

1、建立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規劃保障體系。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納入本鄉鎮、本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全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佈局的框架內,結合本地資源、市場、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制定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閒觀光旅遊業等具體規劃,儘可能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實用性。

2、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組織保障體系。爲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要成立由分管農業副縣長爲組長,各涉農部門、縣直各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鄉鎮長爲成員的領導組,使各部門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支持、參與、服務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形成縣鄉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3、建設好產業體系。在建設好農業產業和加強農產品開發的同時,更要開發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美學功能和文化內涵等。具體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開發,形成農業產業、旅遊產業、文化產業的滲透融合體系。特別要聚合旅遊業發展的“吃住行、遊玩購”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獨具特色的集農業產業開發、文化產業開發和休閒觀光爲主的旅遊產業相統一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

4、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各部門要結合各自的科技、示範、服務、引導等職能,聯動服務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遠程教育、信息網絡等農業信息技術,整合現有農業科技隊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等辦法強化科技、信息的服務功能。同時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畜禽防疫、綜合執法等方面建設,以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5、完善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牽動農戶型(如核桃產業)等生產組織模式;創新利用外援、招商開發、包裝農產品模式(如黑小米);創新定製、包銷、直供等市場營銷模式,以各種創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6、建設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資金投入體系。重點通過資金集聚的辦法,壯大農業投入。政府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主要用於扶優、扶強、教育培訓、包裝策劃、宣傳推介等方面;縣直有關部門要將各種投入農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項目整合實施,以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要強化與金融部門的交流溝通,建立擔保中介服務公司,爭取更多的資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對投保農戶給予保費補貼;以招商引資的辦法,集聚資金,發展農業項目,建設新農村。

7、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考覈評價體系。要根據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制定完善考覈辦法,把推進現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爲考覈各鄉鎮、各部門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同時加強督查,打分排隊,確保全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抓好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在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時期兼業化、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在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科技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市場等知識的培訓,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誠實、守信、淳樸、善良等民德民風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經營管理,既敢闖敢幹,又淳樸善良的新型農民。

(四)建設好都市郊區型新農村

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整合“三農”發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資源,全面推進新農村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建設,讓每個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都率先成爲推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鋒和表率。

農業調研報告11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我市是農業大市,爲全面摸清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發揮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建言獻策作用,近期,市政協農業活動組組織委員對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引導農業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效益化方向發展。有關職能部門着力把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作爲主要抓手,通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營造環境和強化服務等措施,有力促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快速持續發展。到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025元,糧食總產量41.61萬噸。廣水成爲全省糧食主產區、全國牲豬調出大縣。

1、農業龍頭企業得到進一步壯大。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9家,5000萬元以上的28家,億元以上的9家。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達到6.8億元,34家企業分別榮獲湖北省、XX市、XX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中,省級3家,市州級17家,縣市級14家。大自然農業、妙知未食品、高翔麥面、奶狗面業等龍頭企業,積極實施訂單生產,逐步建立起企業與農戶利益鏈接機制,農業企業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品牌整合、質量檢測等工作得以穩步推進。其中大自然農業年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塗氏農貿出口創匯60多萬美元。

2、農業產業基地得到進一步夯實。在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帶動下,區域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市優質糧、吉陽大蒜、食用菌、牲豬、水產養殖、果茶等六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特色板塊經濟初步形成。全市優質水稻面積已達到 30萬畝,優質小麥面積20萬畝,果茶麪積10萬畝,花生8.6萬畝,油菜10萬畝。吉陽大蒜5萬畝,主要分佈在太平、李店、陳巷、十里、駱店等鄉鎮辦事處。蔬菜基地4萬畝,主要分佈在長嶺、餘店、十里、武勝關,其中東晨農業種植的功能蔬菜,已達20xx餘畝,標誌着我市蔬菜種植從傳統型向科技型的轉變。食用菌3500萬棒(袋),主要分佈在吳店、郝店、蔡河、武勝關。全市牲豬年出欄64萬頭,水產養殖3.3萬噸,家禽出欄 20xx多萬隻,其中王鴿年出400多萬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業產業化格局正在形成,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86家,其中示範合作社12家。

3、農業產業質量安全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市先後建立了大蒜、“三白”蔬菜、茶葉、食用菌、馬鈴薯、蘿蔔、胭脂紅桃子、牲豬、水產養殖等八大示範基地,建立生產記錄檔案1.5萬冊。實行標準生產的農作物種植面積38萬畝,食用菌20xx萬棒袋,牲豬養殖35萬頭,水產養殖5.7萬畝,標準化覆蓋率達到65%。同時我市的吉陽大蒜、胭脂紅桃子被列入全國標準化生產示XX縣市。連續兩年,農業部和農業廳組織對我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進行了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全市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4、農業品牌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近幾年,我市涉農企業從過去的小作坊式逐步向公司化發展,品牌意識逐步增強,品牌建設得到各企業的重視,擁有農產品註冊商標和“三品”認證的企業逐步增多。一大批農產品取得了“三品一標”的認證。如:胭脂紅桃子和吉陽大蒜,分別於20xx、20xx年被國家認證爲地理標識產品;先後取得認證的還有楊林溝茶場的“楊林溝”牌茶葉爲有機茶,星光集團的“花山魚”爲綠色食品,鄂北米業的“武勝關”牌大米爲綠色食品,餘店的“三白”蔬菜爲綠色食品,“吉陽”牌大蒜爲綠色食品,大自然公司的小龍蝦爲無公害農產品,長嶺李畈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李畈”牌蘿蔔爲無公害農產品。XX市仁健食品 “家裏客”商標,XX市奶狗面業“奶狗”商標獲湖北省著名商標稱號。這些產品認證和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逐步提升,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

5、休閒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是農業發展方式的一種改變,能極大地促進農民的就業增收。廣水地處南北交匯地帶,地形地貌及飲食文化特色明顯,近幾年休閒農業發展迅猛。目前,全市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達76家,總資產5000餘萬元,年營業額3800萬元,年利潤1000餘萬元,帶動農戶數260家。其中雙龍泉生態園、長嶺水泊梁山被省農業廳和旅遊局授予“湖北省休閒農業示範園”。

二、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市農業產業化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農業產業鏈條長、見效慢、不可控因素多,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傳統產業萎縮,新型產業優勢不明。近幾年,我市部分傳統產業正逐步萎縮。如:食用菌產業,前幾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發展較快,但近兩年卻大幅滑坡,種植數量由高峯時的5000萬棒(袋)左右下滑到20xx年的不足3500萬棒(袋),且主要集中在吳店、郝店、武勝關等鄉鎮。曾經在市場上比較暢銷的餘店“三白”蔬菜、吉陽大蒜,現在種植面積正逐步萎縮。近兩年新興的多功能蔬菜、王鴿養殖、中草藥種植等產業,由於規模、品牌、市場等原因,比較效益不高,尚缺乏產業發展優勢。

2、企業與基地脫鉤,帶動作用不強。我市農業生產基本上仍是農戶分散性經營,機械化水平不高,勞動力投入大,且大多又是“4050”人員,科學意識談薄,技術知識更新慢。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些農業產業化企業,由於在家勞動力減少、土地流轉不暢、種植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沒有建立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企業與基地嚴重脫鉤,造成有企業無基地現象,導致有較多企業存在原料不足的`困難,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也沒有很好的發揮出帶動作用。如:近年發展較快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高祥麥面,由於基地建設滯後,本地小麥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大部分是從外地調進。今年剛投入生產的新吉陽公司,由於菇農種植積極性不高,企業未能建立生產基地,全年僅收購東晨農業公司種植的白靈菇116.26噸,開工生產僅32天,導致企業舉步維艱。

3、品牌意識淡薄,市場竟爭力不強。我市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部分是科技含量低的簡單粗加工,主導產業和產品存在有市無優,有量無質,品牌效益差等問題,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低。雖然有吉陽大蒜、楊林溝茶葉、“三白”蔬菜、王鴿等一批叫得響的農特產品,但大多數屬分散經營,整體規模不大,品牌優勢沒能顯現。全市糧食加工行業成規模的廠家有達10多家,但絕大多數爲低端產品,有的甚至沒有品牌,靠走量來獲得微薄利潤,難以進入高端消費市場,市場竟爭力不強,幾乎沒有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沒有一個在市場上叫得響的暢銷品牌。

4、融資、用工困難,人才缺乏,發展後勁不足。市場融資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要素。我市農業龍頭企業都是民營實體經濟,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糧油加工、種養殖產業等農業產業化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收儲加工等環節需要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可金融機構對這些企業的放貸額度小、門檻高、手續繁雜,融資難成爲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我市大多數農業產業化企業是滾雪球式發展,實行家庭式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技術創新和市場研發開拓上缺乏人才支撐。由於生活環境、工作待遇等原因,有的引進了技術人才也難以留住,企業難以發展壯大。此外,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都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量大,季節性強,而本市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在家勞動力不僅年齡偏大且遠遠不能滿足用工要求,用工困難也是困擾企業發展的又一難題。如大自然農業公司在旺季需用工300餘人,不得不到外省招工,不僅增加了企業成本,也不利於成熟產業工人的培養。

三、加快發展我市農業產業化工作的建議

1、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力度。針對我市龍頭企業少、小、弱的狀況,研究制定關於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真正做到扶持一個,發展一個,壯大一個。一是積極開展科企、銀企對接活動,政府要在資金、稅收、人才、信息、技術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要解決好企業融資難、滾動發展的問題。二是政府要出臺土地流轉鼓勵政策,讓土地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幫助企業建設原料生產基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部門與企業的協調、服務,全力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四是加大對農戶的服務引導,增強農戶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充分調動農民種養殖積極性,爲企業提供土地、勞動力等保障。

2、加大龍頭企業培植力度。建立農產品產、供、加、銷一體化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按照“依託板塊引項目,圍繞龍頭建基地”的思路,要在“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條銜接上下功夫,幫助企業逐步走出有龍頭無基地、有基地無龍頭的困境。結合我市特色農業板塊,做好企業與基地的對接,增強龍頭企業對生產基地和農戶的輻射帶動能力,給予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融資和政策項目的支持。重點扶持大自然農業、高祥面業、妙知未食品、深廣物流、永泰牧業等企業,力爭在3年內實現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零的突破。

3、加強資源整合培優創特。政府要出臺政策,着眼企業的長遠發展,鼓勵企業實行強強聯合,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讓企業做大做強。加大我市茶葉、糧油、王鴿等品牌、資源的整合,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加快農產品檢測監督體系建設,通過技術改造升級,充分發揮科技對農產品加工的支撐作用,促進農產品的加工質量和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對廣水傳統的吉陽大蒜、平林蘿蔔、“三白”蔬菜、胭脂紅桃子等特色產品,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這些特色產品進行深加工,進一步拉長拉粗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4、加強農業產業佈局規劃。強化產業引導規劃,進行區域化佈局。各地要在各自傳統種養殖的基礎上,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確定本地的主導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促進農產品的轉化升值,增加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益。形成北有食用菌、牲豬,南有糧油、吉陽大蒜加工,東有茶葉、中草藥、功能蔬菜,西有蔬菜、養殖、休閒農業等農業板塊發展格局。

農業調研報告12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注重農產品的品質、品牌。發展品牌農業已成爲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如何打造優質名牌,實現我縣農業生產由重量向重質、重效的轉變,推進農產品上檔次、上水平,推進農民增收,這是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我縣品牌農業建設現狀

近年來,我縣以三品一標爲抓手,主要爲提升優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美譽度,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引導和培育有一定規模和發展潛力的生產主體,效益逐步顯現,促進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截止到目前,我縣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生產主體有30家,三品一標產品總數93個,有效認證面積40.79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22家,產品80個,面積22.1萬畝,綠色食品生產主體5家,產品個,面積1.54萬畝,地標產品3個,認證面積17.43萬畝。上述獲證產品中,蔬菜類47個、糧食類19個、果品類21個、玫瑰產品3個、魚類2個、禽蛋1個。

目前,我縣一些歷史悠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產品被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和消費者所熟知和了解,民樂享大白菜、天源玫瑰乾花蕾、九州玫瑰乾花蕾3個產品被評爲山東省名牌農(林)產品,民樂享馬鈴薯、大白菜先後榮獲濟南市十大農產品品牌,騰龍山雞腿菇被評爲濟南市市民最喜愛的十大品牌農產品。我縣玫瑰製品、食用菌、綠色蔬菜等品牌農產品的`影響正逐步擴大。

二、我縣品牌農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品牌農業覆蓋面小。我縣三品一標新認證數量每年穩步增長,但認證產品大部分都是初級產品,加工產品少,而精深加工產品則更少。

(二)企業品牌意識淡薄。由於目前實施市場準入制度進展緩慢,很多市場農產品優質不優價,無論認證與否產品都可以進入市場,導致企業參與三品認證的積極性不高,品牌意識淡薄,求精求高意識不強,不少獲證農副產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加工產品階段,加工精度和開發深度不夠,科技含量不高,品牌產品包裝設計檔次不高。

(三)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品牌農業實施主體需要大量生產資金進行基地建設、配套相關設施,品牌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使我縣現有三品一標品牌較爲混雜,存在小、散、弱現象,管理難度大,品牌作用難以發揮。

(四)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三品一標生產仍以農民分散種養爲主,組織化程度低,生產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基地農戶的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聯結機制還不緊密、不完善,農業標準化技術、質量安全可追溯化記錄難以真正落實到農戶、到產品。部分農產品仍存在質量安全隱患,違規、違法、超範圍用標現象仍然存在。

三、發展我縣品牌農業的建議

(一)強化行政推動,加強品牌認證宣傳。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年度認證計劃,把三品一標認證爲重點的品牌農業創建任務分解到鎮街,嚴格考覈,加快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平臺和科技下鄉、諮詢、發放明白紙、示範培訓等形式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宣傳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農業三品一標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提高農產品生產主體的申報積極性。

(二)扶持龍頭企業,培育品牌主體。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行業協會、種養大戶、家庭農場是打造農業品牌的主體,培育品牌必須抓住主體中的龍頭。大力支持具有知名品牌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着力擴大品牌農產品的生產規模,依託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信息、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優勢,制定實施企業品牌發展規劃,建立品牌農業基地,開發品牌產品。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向龍頭企業傾斜,鼓勵開展以品牌爲紐帶的資產重組,通過聯合、兼併、股份合作等方式進一步做強做大。

(三)嚴格認證監管,提高產品質量。在三品一標申報認證工作中,嚴把認證環節各個關口,落實各項監管制度並實行全程監控,嚴格執行審查標準,規範工作程序,嚴格審查申請主體質量監管體系,確保產品質量,認定一個產地,帶動一片標準化生產,發展一個產品,保障一方產品安全。按照全程質量控制措施的要求,對全縣有品牌的生產單位的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記錄、生產操作規程落實、基地標牌、檔案管理、產品抽檢等,開展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認真清理、打擊獲證三品一標企業不用標、不規範用標以及沒有認證的企業亂用標的違法違規行爲,強化獲證單位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確保品牌農產品質量。

(四)完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提升品牌農業競爭能力。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監管要求,以現有農產品質檢機構爲基礎,結合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以特色主導產業爲重點,建設佈局合理、職能明確、專業齊全、運行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優化整合檢測資源,配備現代化檢測儀器設備,加強檢測機構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和水平。支持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購置檢測設備,加強生產環節質量監控,爲品牌農業創建提供保障。

(五)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針對農產品標準質量不統一,造成市場混亂,降低市場競爭力的問題,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創建一種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一個能夠展現xxxx農業特色,爲市場和消費者廣泛認可的公用品牌,提升xxxx境內名優特農產品的形象和效益。例如章丘市,在區域內就打造了百脈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了章丘農產品的美譽度。

農業調研報告13

一、基本情況

××鎮位於××區西南方向,距城區20公里,全鎮區域面積爲98平方公里,下設××、××兩個管理處,轄30個行政村,5793戶,18172人(其中農業人口17495人),耕地面積20422畝,山林面積82400畝,共有基層黨支部47個,其中:行政村黨支部30個,部門支部10個,非公有制企業支部7個。共有黨員874名(其中農村黨員665名)。20xx年度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801萬元,工業總產值3.62億元。完成財政稅收5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505元,20xx年經全縣綜合考覈名列第六名。

二、經濟結構現狀

1、工業經濟發展現狀

我鎮共有企業180家,其中:個私企業169家,股份制企業2家,村集體企業9家。主要有四大塊狀經濟組成:一是造紙印刷行業10家,實現總產值6491萬元。其中:造紙行業4家,產值達4561萬元。印刷行業6家,實現產值1930萬元;二是電子儀表行業1家,實現產值828萬元;三是食品加工業14家,實現產值4761萬元。其中:園中園牛奶食品公司1家,實現產值921萬元;四是木材加工企業50家,實現產值7665萬元。其中新蘭村30家,實現產值4050萬元,已成爲木材加工專業村。

2、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我鎮農業產業經濟20xx年度實現農業產值3801萬元,其中經濟作物產值1160萬元。目前主要培育了以裏陽村爲主的西瓜生產基地3000畝,以山後金村爲主的冷水茭白基地1000畝;以新蘭、上盛等村爲主的茶果生產基地3000畝,以上盛、泉口、白沙盧、浩仁村爲主的奶牛基地20xx餘頭,以上盛、泉口等村爲主的烤煙生產基地227畝;以新蘭社爲主的木製品加工基地45家;以上盛、泉口、馬坦等村爲主的佛等基地5.6萬盆,約200畝。爲保障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順利進行,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20xx年度投入農田水利設施工程建設400餘萬元,主要項目有:澆築三面光渠道6000米,清障清淤水渠2萬餘米;土地整理工程××畈5000畝,大巖販5800畝,病險水庫除險加固3處。

三、發展工農業經濟的主要做法

1、在發展工業經濟工作中,一是認真貫徹執行“產權清晰、政企分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管理體制,對鎮屬4家集體企業和股份制企業進行了徹底的改制;二是積極推進二次創業工程建設,通過二次創業活動的開展,新增企業15家,技改項目11個,新增投入1515萬元;三是重科技創新,着力提高工業企業的科技水平。如:永盛紙業有限公司與上海科技單位掛鉤,引進塗布新技術;自動化儀表公司與杭州科研單位合作,取得了“智能型自動化儀表”開發權,成爲市高新技術示範企業;金泰、恆泰、福利造紙廠設備改造,製作A級白版紙等;四是本着以質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的思想,注重企業的經營管理。

2、在農業產業經濟中,一是積極開展內樹外引促發展活動,採用走出去請進來和身邊典型示範帶動的方法,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二是採用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三是開展培育基地創特色活動,優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四是採用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學習的方法,服務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五是採用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法,保障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1、工業經濟發展思路是:全面發動抓三引、上下合力優服務、抓大放小促平衡。重在質量求效益。其具體措施爲:一是擴大招商引資的範圍,增加招商引資的力度,認真實施“引得進、留得住、富得起”的戰略,積極營造良好的'工業發展環境;二是立足於企業科技含量的提高,做大工業經濟量的擴張和質的提高的文章;三是要加快工業園區的發展步伐,按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構思,實行多渠道、多途徑、多方位的投資方式,積極做好工業園區的建設;四是積極培育和樹立典型骨幹企業,努力改變我鎮工業企業全價生產企業多,來料加工企業少的局面,促進工業經濟的全面發展;五是強化大農業經濟意識,進一步提高各涉農部門的服務質量,健全和完善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經濟的崗位目標責任制,嚴格獎懲措施,積極營造“投資在××、興業在××、安居在××”的合力扶工氛圍。

2、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思路:鎮黨委、政府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鼓勵和支持農民以市場爲導向,加快調整農業結構,提高效益農業發展水平”的工作重點。以“調結構、優產業、創品牌、上規模、佔市場” 爲主線,積極推行農業發展的“十、百、千、萬”工程。即:培育十大農產品生產基地,樹立一百個身邊的種養殖典型示範戶,實現農業產值增千萬元,完成萬畝糧田土地面積的平整工作。其具體措施爲:

①堅持從實際出發,認真落實好“十、百、千、萬”工程,充分發揮本地優勢,以內樹外引、抓典型示範爲抓手,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全鎮多品”的優高農業,達到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全村推全鎮上規模的目的;

②選準並確立優勢產品和主導產業,積極培育好農產品示範基地;

③以本地資源爲基礎,以商品生產基地爲依託,以市場爲導向,選好選準農業發展的路子,培育和做大農業龍頭企業;

④加大科普知識的宣傳培訓力度,有計劃地組織種養殖專業戶參加科技知識培訓,有針對性地組織外出參觀考察學習,及時提供信息技術等服務;

⑤加強領導,形成合力,把農業產業化工作列入幹部年度崗位目標責任制考覈內容,促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五、制約我鎮工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1、白龍橋至琅琅公路小與差,以及古方道口經常性受阻。

2、市區引水工程與我鎮生活、生產用水的矛盾。

3、由於金蘭水庫的阻隔,制約了東、西坑兩村的經濟發展,兩村158戶共472人,去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

4、部門、單位的撤併,職能服務部門減少。如:工商、財稅、交管、法庭、營業所等,致使配套服務工作難以跟上。

5、由於鎮財政財力不足,對農業經濟扶持力度缺乏。

六、建議與要求

針對我鎮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如下建議和要求,希望有關職能部門予以幫助、扶持。

1、近些年來,我鎮食品業發展速度較快,其中固體飲料生產企業存在着“商品近似”和部門產品內質與配方不完全相符的問題,市場整頓確實需要,但市、區級工商、技監經常檢查,往往以罰款代替教育,工商、技監部門能否改變方法,在重教育、重服務上多做文章。

2、我鎮部分老企業在1998年前,由於當時的稅收徵管政策不同,存在着欠稅,這不完全是企業的過錯。新婺城區成立後,婺城區國稅局以不交清欠稅爲由,不予領增值稅發票,強行追繳欠稅款。如:金華自動化儀表公司,1998年前企業未改制所欠稅款13萬元,企業改制後不但要繳清欠稅,還要追繳滯納金3萬元。我們認爲這次大範圍追繳欠稅的做法未免有些過激,企業承受壓力大,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

3、我鎮有4家造紙廠,加入世貿組織後,對造紙業的影響是首當其衝,根據我鎮工業經濟發展思路,把4家造紙廠組建成鬆散型集團或公司。做大造紙業文章,設想以福利造紙廠爲基礎組建鬆散型集團或總公司,把此集團或公司以福利企業的性質予以上報,懇請市、區民政部門予以批准。

4、白龍橋——××公路的現狀已嚴重製約我鎮招商引資和經濟的發展,要求交通、公路管理部門儘快給予解決。

5、妥善處理和解決好市區供水與我鎮村民的生活、生產用 水問題;及早恢復因引水工程所涉及本鎮××徐、泉口、東山、水碓、馬坦等5個村約300畝糧田的耕種。

6、要求儘快協調東、西坑兩村下山脫貧及與金蘭水庫的矛盾。

7、對農業產業鏈、基地建設提供優惠政策:如泉口、浩仁等村奶牛生產基地,已經規劃上報,望早日給予批准。

8、希望有關部門及時提供信息服務,經常性組織科普下鄉,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力度。

9、有關涉農部門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不斷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農業調研報告14

爲進一步搭建農產品銷售和深加工平臺,打造現代精品農業示範區,__鎮立足本鎮農業資源優勢,狠抓招商引資,通過外引內育着力打造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一、外引內育,抓好現代精品農業“擴展”工程

一是狠抓招商促轉型。__針對本土農業種養特色,重點引進蔬菜和水產等項目,不斷創新招商方式,拓寬招商領域。在年初成立農業招商工作小組後,鎮主要領導以小分隊形式7次赴溫州、上海等地招商,有意向項目由農業分管領導和相關部門人員及時跟進洽談。截止4月份,該鎮共引進嘉善縣新源種業養殖場、嘉善縣海星青魚專業合作社、嘉善綠和果蔬專業合作社(上海特供蔬菜基地)等5個農業項目,同比增長100%,總投資達1520萬元,農業招商取得了新的突破。二是培育優勢助提升。充分發揮__在番茄、柑橘、蝦、蟹等方面的種養優勢,今年重點建設好界涇港村200畝番茄示範點和漁民村六塔鱉513畝精品示範點,擴大規模,提升檔次,拓展精品農業規模效應,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同時,注重專業技術培訓的及時跟進,通過外請專家+內建“能人講師團”的方式,加大技術幫扶指導力度,實現標準化、一體化生產。

二、軟硬兼施,抓好現代精品農業“提質”工程

一方面抓硬件投入,按照集中投入、綜合配套、資源共享的思路,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加強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今年以來,該鎮立足農業產業化佈局,重點加大對番茄、柑橘、甲魚、蝦蟹等種養殖基地建設的投入力度,截至4月份,全鎮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近183萬元,其中,投入150萬元建設甲魚和番茄兩個精品示範點,並推廣了200畝的滴灌技術。另一方面,注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增強現代農業的軟實力,促使農產品增長由產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今年以來,該鎮以接軌上海、服務世博爲契機,通過打造世博定供基地不斷優化管理手段,實現標準化種植。今年,該鎮引進寒秀1號和2號兩個番茄新品種;投入107萬元用於“六塔鱉”精品養殖基地建設,引進了優質憋種和新型投餌機,並採用先進生物製劑,提高產品檔次。同時,通過開展科技服務、專家培訓、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培育一大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農村能人,發揮其種養示範作用,充分調動農民發展特色種養業的積極性。今年,我們組織30多名種養業和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能人”組成講師團,通過菜單式點題、集中性輔導、田地裏傳教等方式,給農民傳授致富“金鑰匙”。

三、產銷並重,抓好現代精品農業“增收”工程

__鎮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重視農產品的營銷。一是培育品牌,量升價增。依託專業合作社,以市場爲嚮導,強化品牌意識,走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合作經營的道路。目前,__共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社12家,最典型的是六塔水產專業合作社和東泉專業合作社,通過生產標準、質量標識、產品包裝、品牌營銷等管理體系,“六塔鱉”和東泉牌番茄名聲鵲起,量升價增,並輻射全鎮其他農戶。目前,該鎮甲魚養殖面積0.14萬畝,年產商品鱉250噸,產值1400萬元,今年“六塔鱉”單價可賣80元/斤,同比增長15%。東泉專業合作社建立了200畝核心示範基地,在提高蔬菜產量的`同時,提高產品品質和安全性,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接軌上海,定供“世博”。爲進一步加強與滬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合作與交流,搭建農產品銷售平臺,該鎮成功與兩家上海世博會農產品定供企業簽定蔬菜產銷對接協議,讓世博貼上了“__標籤”,爲__的農產品在上海高端市場的銷售找到了突破口。由於沾了“世博蔬菜”的光,今年,__番茄收購價在每公斤3.30元,價格比一般營銷戶高出每公斤0.2元左右,按價格平均提高0.15元計算,每畝效益可提高1500元。

農業調研報告15

爲了提高農民收入,發展特色經濟,近期,我辦就全區特色農業現狀與發展規劃進行了專題調研。我區特色農業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但存在問題也很突出。針對這一現狀,我辦在充分研究探討基礎上,大膽謀化,多措並舉,努力推動全區特色農業向縱深發展。

一、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一)現狀

20xx年全區共有耕地4.7萬畝,總播面8.92萬畝,其中糧田8.2萬畝,菜田0.71萬畝,其他濟作物0.1萬畝。設施播面0.25萬畝,主要集中在方村鎮方村和西京北兩村。20xx年全區實現農業增加值689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94元。

全區確立了優質專用糧、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導產業。一是無公害蔬菜產業。主要分佈在方村鎮方村、西京北兩村。其中集體規模生產面積0.25萬畝,建有溫室580棟,涉及農戶23戶。主要生產品種有黃瓜、西紅柿、等普通蔬菜品種和名、特、優、新品種。二是糧飼兼用糧產業。經過近幾年來的種植結構調整,糧飼兼用玉米所佔比重不斷增大。全區特色糧飼兼用生產面積達2.1萬畝。主要分佈在宋營、方村兩鎮,生產品種邯鄭單958、蠡玉14、農大1xx等。

(二)基本特點

1、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特色農業區域化佈局和規模化發展框架基本形成。

農業結構調整一直是我區農業工作的重心。近兩年來,在頻繁徵佔耕地的情況下,我區種植結構調整堅持以“壓縮普通糧食作物,穩步發展優質專用糧、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產業,增加特色品種”爲原則,優化產業佈局,調整品種結構。實現了特色產業區域化佈局。引進名、特、優蔬菜、花卉苗木品種,提高農產品市場佔有率,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檔次。

2、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質量大幅度提高。

引進名、特、優蔬菜花木品種,並有計劃地進行試驗、示範和推廣;搞好先進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聘請專家,技術能手進行不同形式的技術培訓,印發各類技術資料,取得了良好效果;通過信息網絡收集、整理農業信息,爲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並通過網絡向外推介我區特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知名度。

(三)存在問題

一是對農業工作的認識不到位。部分幹部羣衆認爲我區已成爲主城區了,農業工作已經不重要了,在領導力量、資金、技術等方面對農業工作的`支持有所鬆懈。二是傳統農業比重大。糧田佔總耕地面積的85%,結構不合理,缺乏有特色拳頭產品。四是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提高緩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

二、特色農業發展規劃

(一)工作思路:

立足本區特色,按照農業資源比較優勢,壓縮和淘汰低效糧食作物,發展蔬菜、花卉苗木勞動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優勢特色產業,提高特色農產品市場佔有份額,增加農民收入。

(二)工作重點:

1、全面改造提高種植業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的轉變,使種植業的發展切實轉變到以質量效益爲中心的軌道上來。壓縮糧食麪積,增加優質蔬菜、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將傳統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二元結構逐步調整爲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三元結構。

加大蔬菜產業發展力度。擴大保護地生產面積,擴大名優新特蔬菜品種的引進。減少大路貨品種的種植面積。

2、培育開發特色農業園

在方村建立特色農業園區,將自由採摘、休閒娛樂、農事體驗、生產銷售於一體的高科技園區,帶動周邊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三)辦法和對策

1、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特色農業發展的有效手段,而推進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搞好生產基地、加工企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市場、科技園區帶動等龍頭建設。因此,我區要加大對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前途的龍頭扶持力度,不斷增加龍頭牽動能力。

2、增加特色農業科技含量,加快科技興農步伐

推進特色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進步,健全完善農技推廣網絡,加快優質新品種,節本增效新技術的引進、示範、推廣,增強競爭力,實現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本着“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技術培訓,把特色農業生產真正納入依靠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軌道上來,實現科技興農工作的新突破。

3、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提高對特色農業發展的引導和服務水平

圍繞轉變職能這個中心,在信息、科技、維權服務上下功夫,並切實加強對特色農業工作的指導,積極做好規劃制訂、政策宣傳、信息服務、典型示範、科技推廣服務等方面。加強調研,及時總結、推廣各區縣創造性的經驗和好的做法,抓好典型,搞好示範,以點帶面,積極穩妥地推進特色農業發展。

農業調研報告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間,先後組織了農委、畜牧局、中小企業局、旅遊局等相關部門,圍繞全縣“十二五”規劃編制,針對“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課題,深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四大特色產業基地詳細瞭解情況,並召開了不同層面同志參加的座談會,在進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認真討論、反覆醞釀的基礎上,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