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1

一、基本概況

東坪村地處開縣大德鎮東南角,東與寶安村相鄰,南與九嶺村接壤,西與磨樑村相鄰,北與雙龍村相鄰,海拔在600米至 xx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26.83 萬元,農業總產值300.69萬元。農民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收入,人均純收入3486元。該村現有鄉道公路35.72公里。現有黨員46人,建黨支部 個、黨總支部 個。

二、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總的歸納爲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二是人畜飲水困難。三是離鎮中心太遠,路也尚未修好,多數道路晴通雨阻。四是生產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難度大。五是缺少企業支撐,村級集體經濟脆弱。

經調查分析認爲,產生上述主要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該村屬一面坡地形,水源貧乏,限量蓄水。二是該村山高坡陡,道路維修任務重,資金欠缺。三是該村產業結構單一,以傳統的糧食、生豬等產業爲主,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經營,受市場調節因素影響大,附加值低。四是多數村民接受教育少,文化、專業技術知識欠缺,受傳統觀念影響較重,思想不解放,接受新鮮事物慢,多數外出務工從事重體力活,就業難度大,收入較低,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

三、對策與建議

根據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新農村建設方針,現結合該村調研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主要對策:一要解放思想,認真解決黨員、幹部和羣衆的思想認識問題。充分利用農閒時間,組織黨員、幹部和羣衆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政策法規、市場經濟知識,組織部分骨幹力量外出參觀學習,開闊眼界,轉變思想觀念,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的眼光來帶動全村經濟發展。二要加強學習培訓,增強農民致富本領。及時瞭解就業形勢,掌握市場動態,有針對性地組織農民培訓市場需求量大的相關技術,讓全村人民都懂得幾門實用技術知識,讓富餘勞動力能走得出,用得上。三要計劃在未來幾年修建多口飲水池,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四要組織村民籌資投勞,維修完善道路交通設施,確保道路暢通。五要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步伐,帶動全村經濟發展。六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七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全村社會穩定、農民安居樂業。八要抓好村級活動陣地建設,擴建村民活動中心、衛生室。九要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爲全村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不斷健全落實黨組織的“三會一課”制度、兩委崗位責任制度、黨員學習培訓制度以及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等,規範村兩委班子的工作,增強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確保全村各項工作開展順利。

建議: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爲該村人畜飲水工程、道路工程建設給予項目、資金投入和技術指導。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2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xx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爲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爲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着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爲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爲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0xx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爲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爲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爲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爲1567人。根據XX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爲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爲主。以XX年爲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爲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爲主,以林果業爲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爲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爲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

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 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 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

2、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

3、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

4、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3

今年,按照縣的安排,本人選派參加了第九批新農村建設工作隊,擔任松鶴村主任助理並駐松鶴村委會。自XX年3月1日開始,駐村以來,通過會議、座談、走訪,實地調研和查閱相關資料等形式,廣泛深入瞭解松鶴村委會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我認爲該村委會近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總體來看是比較好的,但從現實及今後要求發展要更快更好,還需作較長時期的艱苦努力。

一、基本情況

松鶴村民委員會地處舊城鎮南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6千米,全村土地面積23。8平方公里,有松鶴、樂業、三家三個村小組,耕地面積xx年實現糧食總產1498噸,烤煙150300公斤,蔬菜643040公斤;出欄生豬13552頭、牛382頭,羊1196只,肉類總產量達1230噸,;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079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475元。

近年大規模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來,松鶴村委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方針,因地制宜,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有力地推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多年來,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該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從關係人民羣衆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入手,大力發展小城鎮、農田水利、交通、通信建設及教育、文化等事業,因地制宜,大力引導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成效很大,但仍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低。該村委會屬板橋河水庫灌區,境內沒有像樣的水資源可利用,歷史以來大部分耕地依靠板橋河水庫開閘放水來栽種。

2、經濟總量不大,發展能力不強。該村委會經濟總量不大,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存在收入普通偏低,增收困難的問題。表現得尤突出的是貧富差距極大,相當部分羣羣衆還比較貧困。

3、種植結構單一,設施農業滯後。該村委會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烤煙及部分蔬菜,除烤煙外,大部分屬傳統生產方式經營,且種植結構單一,設施農業(現代農業)嚴重滯後,土地產出效益不高。

4、產業調整困難,羣衆意識不高。鎮、村都積極想方設法,努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但困難極大,阻力不小。如今年全縣大面積推廣種植的萬壽菊生產,在當地特別是三家、樂業村小組,相當部分羣衆意識不強,急功近利,未把耕地的科學種管當回事。

5、第三產業發展慢,品味檔次不高。該村委會商飲服務等第三產業起步較早,但發展較爲綬慢,且檔次不高,大多屬粗放式的經營管理,這與其地處交通要道,集貿中心區,人流物流集中的地位相不相稱,第三產業收入在總收入的比重不到15%。

三、對策措施及建議

發展農村經濟,壯大農村實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當務之急,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要按照州委提出的建設小康村、文明村、生態村、和諧村“四村”具體目標,應紮實抓好以下工作,切實加快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1、加大幫扶力度,夯實發展基礎。加快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仍需從加強基礎設施,特別是水利設施這一關鍵環節入手,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千方百計爭取支持。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特別是乾旱年景,羣衆生活用水卻極爲困難,更談不上生產用水。因此,除完善現有水利設施外,還應把重點放在家庭水窖,田間水窖的建設上來,爭取80%以上農戶建有水窖,省效緩解缺水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發展的問題。

2、抓好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培植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要以市場爲導向,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挖掘潛力,積極進行產業的培植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除抓好傳統支柱產業烤煙外,應大力發展蔬菜、花卉、藥材、養殖等產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現代農業,走多業並舉的路子,增收致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3、加強科技培訓,實現增產增收。以科技爲先導,加大農村適用科技特別是現代農業科技的培訓力度。針對不同產業及各個時節,有針對性邀請相關方面的科技人員對羣衆進行科技培訓,提高科技素質,以科技來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實現增產增收,加快發展。

4、做好宣傳引導,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發展,農業發展已到了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要積極做好宣傳引導工作。鼓勵農民承包土地適度流轉於種田大戶、種田能手上,特別象靠臨礦山的村民小組更應如此,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同時,在有條件的地方組建是相應的合作社,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逐步發展壯大農村經濟。

5、提升品味檔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商飲服務等第三產業在當地起步早,隨着小城鎮建設的不斷髮展完善,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車流、物流的增多,第三產業發展在該村委會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應本着鞏固、完善、提高的原則,支持鼓勵當地羣衆發展第三產業,使其成爲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6、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以黨組織爲重點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配齊配強基層組織班子,強化基層組織建設,使之真正成爲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雁,羣衆增收致富的帶領者。同時,要按照發展黨員的“十六”方針,把年輕的、積極性高的、責任心強的、追求進步的作爲重點培養對象,吸納進黨員幹部隊伍來,爲基層組織輸送新鮮血液,培養後備人才。

7、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注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通過“文明村”、“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多創建活動形式,大力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久,社會主義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掃除陳規陋習,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優秀文化,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把該村逐步建成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4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伴隨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環境問題也越發需要得到人們的關注,在20xx年暑期,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老師的要求下,我前往山西省五臺縣溝南鄉羅家巖村進行了爲期四周的,以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與環境問題調查爲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程度以及環境保護程度的調查,得出一份調查實踐報告。

溝南鄉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城南部,全鄉有行政村34個,在這個暑期,我前往的是溝南鄉的羅家巖村進行的社會實踐,通過對當地村委會進行諮詢以及向村民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當地的近幾年來的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係作出了統計與歸納。其中調查問卷以及媒體發表見本報告附表。

由這次的調查顯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總體上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姿態,近幾年來一直處於增長的狀態,面對我國甚至世界都日益複雜的經濟形勢,農村作爲我國經濟結構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更加具有深刻的意義,各級鄉鎮政府需要在保持相關政策基本穩定時,增強政策調控的靈活性。

於此同時,農村的環境保護雖然一直處於薄弱的環節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越發意識到環境保護對於人們生產生活以及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只有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發展綠色經濟,以促進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以及當地政府部門幫助可以看出,近幾年來,農村的經濟一直在發展,但是環境保護問題也日益迫切,開始進入到羣衆視野。雖然農村環境保護這一塊相對來說比較薄弱,但是這種環保意識的興起,對於以後農村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調查,我發現農村經濟與環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一)農村經濟雖然發展,但是基礎生活條件並未完全跟上。

在環境退化的前提下,個別村民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由於山西海拔較高,山路較多,有些村民家中沒有水龍頭,吃水成爲一個大問題。並且由於環境的退化,人們已無法向以前一樣採集食用雨水等。近年來,資源供應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爲影響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當地村民雖然有環保意識,但是行動卻跟不上。

雖然當地村民近幾年來由於切身體會以及教育的普及都開始有了環保的觀念,但是由於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以及對於經濟增長的渴望,人們在環保的路上實際行動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村莊裏,經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並且裏面有大量白色垃圾,據說,該村還是會保留秸稈焚燒等習慣,這對環境而言是危害很大的。

  (三)當地政府的區域經濟發展觀念亟需更新。

部分鄉鎮過多地強調客觀理由,認爲無資源、無項目,所以選擇犧牲環境爲代價,發展不科學環保的經濟模式,不能積極主動挖掘發展潛力,創造發展優勢,不但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而且隨着時間推移環境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使當地經濟雪上加霜。

以下,我將提出幾點對於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的幾點

(一)抽出部分經濟用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硬件設施建設上實現突破,從而提高農村環境質量。

通過對農村硬件設施的建設,例如修建路燈來,完善排水防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發展下水系統,合理使用水資源等,這樣不但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條件,還可以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轉變幹羣思想觀念,鼓勵村民多與政府交流,將對於農村建設的想法與要求及時與相關部門交流。

人文環境是形成整體環境的基石和根本,軟環境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只有加強人民與政府的聯繫,才能更好的將政府的政策實施好,將人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處理好,實現和諧共贏的生活場景。

(三)增強當地村民環保意識,加大宣傳,同時發動羣衆將想法落實到實踐。

通過加大相關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力度,提高羣衆知法守法水平,提高村名環保意識。爭取將現在生活中類似於秸稈焚燒,污水亂排放等不文明行爲漸漸消除。改善當地生活環境。

(四)合理規劃農民田地位置,在不影響經濟的情況下退耕還林,保護山林裏的生物多樣性。

在此次調研中,村裏老人都表示,近十幾年來,山林裏的野兔野雞以及其他野生動物越來越少,山林裏由於無人管理,亂砍亂伐現象也時而有之,導致當地生物趨於單一化,我認爲這種情景雖然現在對農村環境與經濟的影響不大,但是隨着時間的發展,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必定會威脅到人們的生活。而到那時再想到治理,可能就會爲時已晚。

(五)完善政府職能,加強政府對於經濟與環境的調控作用,合理把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健全當地的環境管理體系,加強環保執法力度、深度。將環境整治與經濟發展工作緊密結合,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法規與標準體系,在已有的法規基礎上,逐步制定、完善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有關的食,農藥、化肥、地膜污染防治的法規標準等,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這樣,才能更有力的提高當地村民的行動力,根本上實現對環境的保護。

(六)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收益、誰負擔,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保證穩定有效的環保資金投入。

使當地的財政政策逐步向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傾斜。另外,還需根據工業反哺農業有關精神研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渠道融資機制,保證穩定有效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要求裏,我們應當積極採取對策,重視把農村環境問題,不能重蹈之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5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XX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xx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爲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爲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着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爲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xx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爲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0xx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爲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爲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爲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爲1567人。根據20xx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爲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爲主。以20xx年爲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爲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爲主,以林果業爲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爲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爲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 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 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於“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着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20xx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爲1050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於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薑、核桃種植纔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佈局。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

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羣衆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製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組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國小、國中程度文化還佔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後勁不強,在帶領羣衆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羣衆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爲主體,充分調動羣衆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羣衆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羣衆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佈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對於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國小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着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薑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200畝核桃種植;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戶的養殖力度,爲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並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爲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範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幹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羣衆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爲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爲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爲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幹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6

__鄉是全縣唯一的民族鄉,多年來一直被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和傾斜支持,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實施災後重建和各類項目建設,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中央、省、市關於維護民族地區穩定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更加優越,各級領導十分重視,優惠政策疊加,發展機遇空前,幫扶力度加大。如何全力維護穩定,推動民族地區轉型跨越、和諧發展,是擺在聯鄉單位和鄉黨委政府面前緊迫而重要的課題。爲此,按照縣委蘇書記在該鄉草河壩村鄉村幹部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和馬主席的安排,縣政協組成調研組,採取進村入戶問計問需於民、召開鄉村幹部及鄉直單位負責人蔘加的會議尋找對策等方式,就__鄉經濟社會發展有關問題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下:

  一、基本情況

全鄉轄16個村,51個村民小組,2834戶,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戶,2545人(在外工作人員除外)。國土面積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782畝,20__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94元。16個村中有純藏族村4個,藏族自然村14個,藏漢雜居村7個。純藏族村中,麥貢山村100戶,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戶,172人。入貢山村92戶,392人。強曲村163戶,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戶,216人。枕頭壩村68戶,236人;藏漢雜居村中,舊寨村中嶺山藏族村小組24戶,102人。景家壩村夾石山藏族村小組9戶,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組11戶,42人。草河壩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組62戶,237人。寨科橋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組33戶,112人,寨科橋9戶,35人。石門溝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組57戶,253人。李子壩村楊尕山藏族村小組6戶,30人。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關心下,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鄉幹部羣衆艱苦努力,完成了農村居民災後重建,實施了扶貧整村推進、鄉村公路、文化教育衛生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狠抓水力電力開發,大力開展白馬民俗文化挖掘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引導羣衆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人居環境得到改善,藏漢羣衆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實施了“一池三改”項目,硬化了村內道路,修建白馬民俗傳習所5個,新建了中、國小教學樓、鄉衛生院醫技樓和鄉政府辦公樓。全鄉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勢頭。

  二、潛力優勢及困難和問題

__鄉除政策優越之外,有着較好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水力資源豐富,白馬河橫貫全鄉,36條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於水利電力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較高,草場面積大,白馬河上游地區特別是邱家壩等區域生態景觀宜人,棲息着大熊貓、金絲猴、紅腹錦等多種珍稀保護動物;多樣性垂直氣候明顯,“一溝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中藥材、山野菜、食用菌種類繁多,有利於發展多種農業特色產業;白馬民俗文化古老獨特,享譽較高,已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利於發展生態民俗相結合的旅遊產業;人口較多,耕地較少,富餘勞動力較多,有利於開展勞務增收。

雖然有着上述優勢和潛力,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於自然和歷史等因素的影響,與縣內其他鄉鎮相比,發展相對緩慢,還存在着較多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自然條件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內山大溝深,土地瘠薄,人均佔有耕地1.5畝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爲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農作物增產增收難,農業生產效益低。

基礎設施滯後,迫切需要加強。以鵠鐵路爲主的鄉村公路雖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較差,存在晴通雨阻現象,部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馬河沿線5處古廊橋年久失修,影響通行,特色建築面臨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滿足藏漢羣衆生產生活需求,更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水利設施老化,沿川地區灌溉水渠基本屬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滲漏現象較爲普遍,如鐵樓村白馬渠、舊寨村八一渠、強曲和石門溝村團結渠、肖家山村桂家溝渠、景家壩村陽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設施都需要修復完善;中、國小教學樓雖已竣工使用,配套設施不完善,樓後未建護坎,存在安全隱患。部分村級組織活動室缺少設施,各村缺少衛生室,鄉村醫生不能有效發揮作用。5處民俗文化傳習所缺設施,缺乏文化廣場;麥貢山、下墩上兩村沒有實施農村電網改造,不能滿足羣衆安全正常用電。

教育衛生落後,迫切需要提升。通過災後重建和項目建設,教育衛生硬件設施得到改善,但師資力量短缺,醫技人員缺乏,致使教學質量不高,學生流失嚴重,羣衆就近就醫存在困難,嚴重影響着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全鄉有國小、村學11所, 7至12歲適齡兒童694人,在校學生384人,流出外鄉310人,有教師47人,其中民辦轉公辦18人,高樓山農場工人轉教師3人,學歷合格的僅有26人,缺少英語和音、體、美教師。有國中一所,13至15週歲適齡兒童540人,在校學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師26人,其中代課教師3人,特崗教師5人。缺少英語和數理化教師;有衛生院一所,醫務人員7人,其中助理醫師2人,藥劑師1人,醫技人員短缺。

經濟發展緩慢,迫切需要加快。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爲產業優勢,白馬民俗文化利用剛剛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狀態,沒有帶來經濟收入。市場發育程度低,沒有農貿市場,沒有信用社,非公企業處在初始階段。農業效益低下,保護區內保護動物損害農作物的問題較爲突出,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學管理,基本處在種糧食吃飯、種花椒用錢、打工養家過日子的狀態。

  三、思路和打算

__鄉處在轉型跨越、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把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放在首位,搶抓優惠政策疊加、各級領導關注的良好機遇,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做到長計劃與短安排有機結合,學好用好政策,強化資源利用,加快基礎建設,壯大富民產業,加強組織建設,統一全鄉思想,花大氣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項工作落實。

1、抓好旅遊開發。按照《藏族鄉村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白馬河旅遊發展詳規》,抓好生態民俗相結合的旅遊產業開發,實施“兩點一線”旅遊發展戰略。以石門溝爲中心點,輻射帶動小溝橋、強曲、入貢山,以草河壩爲中心點,輻射帶動枕頭壩、寨科橋、李子壩,連接邱家壩,着力打造白馬河風情線。對白馬河所有古廊橋、水磨坊儘快進行修復,對全鄉所有古樹木進行掛牌保護,建立白馬文化藝術團,引導扶持能人大戶興辦民族特色的農家樂,在邱家壩恢復建立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馴養場。

2、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從長遠謀劃,不放鬆對平鐵公路的爭取。從當前思考,必須升等改造23.5公里的鵠鐵公路,硬化鐵樓至邱家壩19公里的旅遊公路,硬化強曲、石門溝、入貢山、枕頭壩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強曲至朱林坡、舊寨至中嶺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復白馬河沿線的5處古廊橋;完善修復沿川地區灌溉設施,修建景家壩、舊寨、鐵樓、草河壩等村河堤;實施麥貢山、下墩上兩村農網改造;修建鐵樓初級中學、中心國小教學樓樓後護坎。

3、抓好富民產業。一是抓好農業特色產業開發。依據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徵,白馬河中下游地區鞏固提升花椒、核桃產業,在景家壩至舊寨段推廣種植油橄欖,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欖種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緣地帶發展山野菜、食用菌,擴大板慄,種植漆樹,高半山地區發展青稞、苦蕎、高粱、糜谷等小雜糧。二是抓好農業示範點建設。確定肖家山村核桃坪爲優質核桃基地,寨科橋村芝麻河壩爲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農機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強化科學管理,以“兩點”示範帶動全鄉農業特色產業,促農增收。三是抓好勞務增收。發揮富裕勞動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幹事創業能人大戶的優勢,搭橋牽線,加強聯繫,強化技能培訓,做好組織輸送和維權工作,提升勞務輸轉工作水平。四是採取政策扶持,政府幫助等辦法,帶動非公經濟發展。支持魏家咀釀酒、養殖,舊寨獺兔養殖,鐵樓梅花鹿養殖和白馬機磚廠等私營企業。強化引導,強化服務,擴大規模,提質增效,使其爲區域經濟發展做貢獻。

四、意見和建議

1、重視民族宗教和維穩工作。把維護穩定作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視民族宗教工作和綜治信訪工作。統戰宗教部門和鄉黨委政府,要對全鄉兩大宗教派別,15個宗教場所,1100多信教羣衆,經常開展宗教政策宣傳,加強依法管理,防止邪教滲透,引導他們遵紀守法,愛國愛教,爲維護和諧穩定做貢獻。發揮好司法調解作用,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教育引導藏漢羣衆,消除爭草場、爭地界、各自爲政的觀念和陋習,樹立“兩個離不開”和“兩個共同”的思想,爲加快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環境。

2、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鄉黨委自身建設,強化學習,提高執行能力和駕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帶隊伍,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高度重視教育衛生事業,特事特辦,傾斜政策,配齊配強師資力量和醫務人員,加強業務技能培訓。制定出臺優惠政策,提高藏族鄉幹部職工福利待遇,使其進得來、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實實工作,樂意爲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做貢獻。完善村級組織活動室各類設施和村級衛生室,使廣大羣衆能就近就醫,真真讓村級組織陣地發揮作用。

3、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各項目單位要站在維護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高度,全力爲民族鄉報項目、跑項目、落實項目,不僅要作爲工作責任,而且要作爲政治任務去謀劃和落實,規劃設計要有前瞻性,切合實際,突出特色,有利於長遠發展。鄉黨委、政府要營造好投資建設環境,協調解決好各類問題,確保項目能落地、能動工、能順利完成。

4、共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建議交通部門對鐵樓鄉農村公路建設繼續給予傾斜,對通鄉、通村、通組公路及時進行勘測設計,結合“聯村聯戶、爲民富民”活動,整合資金項目,儘快予以實施。鐵邱公路硬化項目,要充分利用現有6.5米寬有效路面,着眼長遠,從有利於發展旅遊事業出發,變更設計,至少按7米寬砼路面標準實施,做到一步到位。保護局應發揮自身優勢,想方設法爲鐵邱路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爲保護區的保護與發展做出貢獻;建議旅遊、文體、交通、扶貧等單位,通盤思考,共同出資,及時對白馬河沿線5處古廊橋進行完善修復;建議文體、財政、旅遊等部門共同籌措資金,做好設計預算,對5處傳習所完善設備,新建文化廣場;建議組織、財政、民政、衛生部門整合力量,完善各村村級組織活動室、衛生室各類設施;建議發改、水利、水保、國土、環保、教育等部門整合資金項目,對鐵樓各村護村、護地河堤和教學樓護坎工程,及時協商研究,現場規劃設計,予以動工修建;建議水利、扶貧等單位,及時對沿川地區水利設施進行普查,分別予以修復完善;建議電力部門儘快實施鐵樓35KV送變電工程和麥貢山、下墩上兩村農網改造,變電站地址應確定在鐵樓村以上區域。

5、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創造條件。建議農牧、林業、水保、扶貧、科技等單位,給予傾斜支持,按照職能爲培育壯大民族地區農業特色產業提供有效服務,創造各類條件。提供好苗木和技術指導,根據需要架設引水管道,提高成活率,開展好科技培訓,辦好示範點,真正把農業特色產業辦成富民產業。

6、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和能源建設。鄉黨委政府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引導羣衆多栽樹、少砍柴,保護好生態資源,注重環境衛生,轉變傳統觀念,樹立新思想、新風尚。扶貧辦要繼續重視民族鄉村的扶貧開發工作,對尚未實施整村推進項目的村要繼續實施,確保全覆蓋。推廣完善“一池三改”,實現村村有太陽能,戶戶有沼氣池,村容整潔,人居環境極大改善的目標;環保局要做好電站建設項目的環境評估和監測工作,根據實際爲各村修建垃圾屋,鄉村幹部要落實措施和辦法,確保垃圾屋發揮作用。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7

力量,培養一批農民林業發展技術人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三是推動產業發展。堅持企業化經營,產業化發展,通過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做強竹筍、花卉苗木、經果、白茶等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社,培養經紀人隊伍,打造品牌文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將林業發展與發展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

  一、基本概況

清方村位於盧湖南部丘陵山區,地形狹長,被全鄉12個行政村(社區)環繞,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併而成,轄19個村民組,943戶,人口3220人。設一個黨總支,下轄二個黨支部,四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總面積19 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現有耕地1302。1畝,山林21917。5畝,其中毛竹4549畝,用材林2960畝,經濟林766畝。有國家級和省級環保公益林 1。5萬畝。集體林場一處,總面積1700餘畝。村民收入主要來源以林業和外出務工爲主。20xx年度農民人均收入7400元。近年實施 “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11。1公里。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外欠債務十餘萬元,是XX縣典型的難點村和貧困村之一。

  二、發展優勢

一是發展提速,歷史機遇好。縣委縣政府提出“四位一體,四區同城”的發展戰略,一些重大項目相繼落地盧村,盧村迎來大發展的歷史機遇。近年來,清方村通過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提出“建設美好家園,爲美好鄉村建設夯實基礎”的口號,農村面貌顯著改善,爲加快發展凝聚了民心,營造了聲勢,奠定了基礎。

二是黨旗引領,發展勢頭好。深入開展黨旗引領工程,力促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村增收。20xx年以來,新建村組道路一條,維修道路四條,初步改善了羣衆生產生活條件。生態效益初步顯現,涌現了以廣德品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爲代表的生態農林業示範典型。20xx年,與蘆湖竹海情侶灣生態園藝場簽訂租賃協議,盤活了村級集體閒置資產,大力發展油茶、綠化苗木基地,發揮生態林業的典型示範作用。

三是生態優越,發展潛力大。清方村依山臨水,生態良好,20xx年創成省級生態村。市委副祕書長詹長春來村調研時,深有感觸地說,“清方,真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轄區畫屏山(垮皮山)已由縣旅遊辦徵用,待開發,畫屏山風光被縣政府站採用爲首頁背景,成爲廣德宣傳名片之一。

  三、存在的困難

一是水源保護壓力大。清方村處於水庫庫尾,地處XX縣水源保護區,保護水源的任務艱鉅,責任重大,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第二產業的發展。第一產業尚未做強,第三產業發展不快,旅遊輻射作用尚未發揮,短期內效益不明顯,良好的生態優勢沒有很好的轉化爲發展的優勢,羣衆對加快發展的願望十分迫切。

二是傳統林業效益低。傳統的一家一戶粗放式經營,成本高,產出低,羣衆林業收入總體偏小;農村人才技術缺乏,外出務工人員多,致富能手帶動農村發展少;林業生產中,毛竹是林農的主要收入來源,羣衆對發展經果林,苗木花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受人均山場面積偏少,山多地少和市場風險等制約,林業集約化經營難以推廣;由於生態環境好,植被覆蓋高,荒山面積少,新增林業面積的潛力不大,發展後勁不足。

三是生產基礎條件差。由於清方村部分民居處在淹沒區,盧村水庫蓄水,水位上升,部分村組道路被淹沒,山貨不能下山,生產生活不便,由於資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壞,年年修,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羣衆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的願望比較迫切。

  四、初步設想

立足清方的實際,提出 “1+2+3”的工作思路。即:唱響一個口號,打造二個基地,實施三個工程。

“一個口號”即“打造生態清方,全面建成小康”的口號。千方百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讓人民羣衆共享發展的成果。

“二個基地”即生態白茶基地和油茶苗木基地。將林業開發與生態旅遊開發結合起來,依託廣德品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蘆湖竹海情侶灣生態園藝場,通過跟蹤服務和技術支持,動員社會力量投資生態林業,嘗試和探索建立1—2個高效林業基地,提高林產品的附加值。

“三個工程”即建成一座橋樑,兩條道路,分別是紅廟村民組水毀橋樑重建工程,關塘村民組水庫淹沒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塢裏山場道路建設工程。多方爭取和籌措資金,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實施三個工程,千方百計地破解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穩步改善羣衆生產基礎條件。

  五、基層的幾點期望

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扶持,上級的關心和社會的關注。基層對農村發展有以下幾點期望。

一是加強政策扶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對經濟林業發展進行扶持;加強金融機構對接,解決經濟發展貸款難的問題;爭取項目資金扶持,扶持培育林業發展示範基地;整合涉農資金,完善山場道路等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激發羣衆投資興業的熱情。

二是實施科技驅動。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培養新型農業人才。通過組織外出考察學習,開展技術培訓交流,探索與高校及農業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係,引進智力支持和技術力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8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和部署,爲紮實推進“三進五大”活動的有效開展,12月5日至元月15日,我先後四次深入XXXX鎮,組織召開了幹部座談會,考察了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及城鎮化發展現狀,慰問了部分老黨員和困難羣衆,回訪了結對幫扶的“窮親”,並全面瞭解該鎮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查找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分析和思考了對策措施。

一、“三進五大”活動概況

根據活動方案的總體安排,我和XXXX鎮主要領導同志深入農村,到羣衆中去,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幹農家活,開展調查研究、組織政策宣講、解決羣衆困難,活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爲民解憂,多項措施密切幹羣關係。爲進一步瞭解羣衆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怨,我結對幫扶的11戶“窮親”進行了回訪,給他們送去了慰問的大米和食用油,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在走訪慰問中,我主動參與信訪接待,爲基層羣衆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困難。在喻家塔村開展慰問時,我瞭解到部分60歲以上的老人由於戶籍更正、二代身份證換髮不及時,沒能領到這次適齡老人基礎養老金。爲此,我安排XXXX鎮負責同志,督促派出所搞好戶籍證明材料,及時向人社部門補領基礎養老金。在考察XXXX珠寶公司時,公司反映加工技術有待改進,我立即給經濟局聯繫,在20xx年的技改擴能項目中予以扶持。

深入羣衆,多種形式收集社情民意。爲全面瞭解XXXX鎮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社情民意,我通過召開鎮幹部座談會、組織村幹部訪談,以及開展問卷調查等形式,調查研究鎮村發展思路和措施、城鎮化發展的困難、“三農”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深入瞭解農民對國家政策的瞭解程度、村幹部待遇問題、農村土地流轉、留守老人贍養和留守兒童的教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瞭解“三新”活動開展情況,瞭解村支兩委換屆選舉和基層黨員服務發展的情況,熟悉了農村工作實際。

潛心調研,多種途徑學習先進經驗。我考察了聖水茶場、康華建材、秦家河礦業等規模企業和在建企業,體驗了企業家們創業的艱辛,分享他們創業的酸甜苦辣,並勉勵他們積極奮鬥,艱苦創業,爲縣域經濟發展坐貢獻。參觀了施洋路社區,對新形勢下推進基層黨建創新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參觀了計生服務中心人口信息綜合平臺,對新形勢下的計劃生育工作有了新的瞭解。

研究討論,多項建議促進經濟發展。在XXXX,我參加了黨委政府 “三新”活動研討會,每位同志結合工作實際,對XXXX的發展提出了很多科學、合理的意見建議,鎮黨委表示將吸納好的意見和建議,完善下一階段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規劃,我深受啓發。

二、XXXX鎮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XXXX鎮是竹山西部的經濟、文化和物流中心,地理環境優越,交通條件便利,礦產資源豐富,是著名勞工大律師施洋烈士的故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湖北省第二屆楚天明星鎮、省級文明鎮、國家級扶貧連片開發和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鎮、竹房城鎮帶城鄉一體化試驗區建設區域中心鎮。全鎮鎮國土面積188平方公里,轄28個村、1個居委會,20724戶64977人。

1、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20xx年,全鎮實現農村社會總產值16.77億元,工業產值8.27億元,財政收入1365萬元,招商引資465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1541億元,新增年銷售收入100至500萬元的中小企業17家,輸出勞動力1.4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92元,主要收入來源爲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收入。

2、產業結構調整情況。

XXXX爲傳統農業大鎮,在穩步發展農業的基礎上,工業、商貿和旅遊業也獲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生態有機茶、塑料製品、珠寶飾品和建築建材四大核心產業。農業主要以種養殖業爲主,有以茶葉、林特爲主特色產業基地3.5萬畝;有優質花生1.6萬畝;盛產優質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花生、生豬、畜禽水產等農副產品。重點企業15家,個體工商戶3000多家,超市26家,從業人員萬餘人,商貿市場輻射縣內外消費羣體25萬人,年交易額達15億元。旅遊業爲該鎮輔助產業,女媧山風景區是國家3A級景區,目前正開展風景區二期工程建設。

3、基層設施建設情況。

全鎮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車裏程315公里,並全部納入養護;建村級水廠3座,安全飲水點19個,受益人口3.6萬人;完成三改一建”配套建設3500戶;設垃圾處理點2個,排污網健全;集鎮工業園區、商貿流通區、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齊全;29個村都配備了黨員羣衆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廣播電視、移動電話實現村村通。

4、公共事業發展狀況。

全鎮有學校19所,幼兒園2所,在校學生總數1.3萬人人,教師389人;有敬老院2個,有中心衛院1個,村級衛生室29個,農業科技服務單位2個,農業技術人員26人。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掌握的情況看,XXXX鎮經濟社會發展雖取得較爲顯著的成績,但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存在較多制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鎮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較大。

影響該鎮發展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區域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農戶自身因素等。就自然因素而言,XXXX鎮轄區29個村(場、社區)中有 個村位於305省道竹房城鎮帶沿線,經濟條件較好,但其他 個村都位於南、北部山區,基礎設施改造難度較大,人畜飲水、電力電網、通訊設施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導致與305省道沿線各村發展不均衡。就制度和政策因素而言,一方面隨着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林牧漁、第二三產業共同發展,農民職業發生分化,促進了城鎮居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貧困村仍然保持了傳統的“糧豬”二元經濟結構,產業發展落後,沒有形成一村一品、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農戶自身因素方面,家庭人口數量、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個人能力等因素也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農業結構調整困難,增收致富渠道單一。

XXXX鎮主要以茶葉爲支柱產業,輔助發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產業結構較爲單一,沒有形成開放型和多元化經濟模式,未能形成農業產業化大格局。市場培育相對滯後,雜糧、綠野山珍等特色農產品“難出去”,產、供、銷脫節的局面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農民從中獲益不明顯。同時,產業結構調整資金不足、農村基礎設施滯後、市場信息不對稱、留守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等也是制約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從而影響了農民增收致富。此外,農民思想不夠解放也制約了致富增收,以土地流轉爲例,村民普遍比較看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個體經營性較強,缺乏大規模經營意識,加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機制的缺失,農民缺乏衣食保障,外出務工。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9

實現上述目標,建議在以下五個方面下功夫見實效:

1.強化教育培訓,着力在提高羣衆素質、增強致富能力上下功夫見實效。堅持以培育新型農民爲目標,以政策法規、實用技術、勞動技能爲主要培訓內容,採取印發資料、召開會議、現代遠程教育、“村村響”、舉辦專題培訓班等方式,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着力提高全村羣衆的法律意識、道德水平、文化素質、科技技能和發展創新水平,促進全村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強化法律法規知識培訓,重點加強對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計劃生育、婚姻法、繼承法等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增強農民羣衆通過法律手段正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維護利益、化解矛盾的觀念,引導農民增強民主意識,激發農民有序參與村民自治的熱情。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推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組織羣衆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崇尚勤儉節約,營造健康文明的社會新風尚。紮實開展惠農政策宣傳培訓,重點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及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羣衆掌握和運用政策的水平,激發羣衆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農民羣衆建設新農村的熱情,進一步融洽黨羣幹羣關係。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聯繫組織涉農專業技術人員深入村社、農戶、田間地頭,採取現身說法、現場指導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農時重點抓好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溫棚養牛、黃改凍配、飼草青貯技術和病蟲草害防治、農業設施應用與管理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努力把種養殖大戶、村社幹部培養成科技明白人、科技示範戶。打造一批農民技術員隊伍,組織開展“一戶一技能”和一幫一結對扶貧,一對一傳幫帶等培訓活動,使全村所有勞動力普遍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面向農村初高中回鄉畢業生和青壯年,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務工技能培訓,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就業技能。

2.強化產業結構調整,着力在拓寬致富門路、幫助羣衆增收致富上下功夫見實效。農業結構調整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出路所在,只有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堅持把產業調優、產品調特、規模調大、市場調寬,才能把效益調高,讓農民增收致富。根據石塘村現有的土地資源特點和傳統種植習慣,要把畜牧業作爲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未來八年通過加快品種改良、加強肉牛養殖基地建設、提升科學養殖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加大專項人才培育、技術服務力度等措施,使牛產業發展得到進一步增強。着力改變獨戶養殖、形不成規模的現狀,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在養牛示範點建設的基礎上,突出抓好以肉牛小區爲主體的優質品種基地建設,同時把小區建成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的示範基地。肉牛小區實行“五統一分”管理模式,即統一配種、統一出欄、統一青貯、統一防疫、統一飼料配方、分戶飼養,至20xx年全村養牛小區達到4個。強化飼草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開展草粉加工、秸稈青貯等加工轉化工作,研究設計多種類型的飼養模式和飼餵營養配方,按養畜戶的具體情況,提供不同的設計方案,並派專業人員到戶指導,實現科學飼餵,優畜優飼。注重優化品種結構,以本地黃牛爲基礎,引進秦川牛、利木辛牛、南德溫牛等國內外優良品種開展雜交,提高後代生產性能。圍繞畜牧業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進一步提高畝產效益,加大良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種植比例,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力爭川地良種玉米全覆蓋,山地牧草和糧食種植比例達到 1:1。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提供致富信息,拓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渠道,努力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逐步建立起勞動力轉移的長效機制。

3.強化政策落實,着力在維護羣衆利益、保障社會和諧上下功夫見實效。貫徹落實好惠農惠民政策,確保各項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戶手中,是密切黨羣幹羣關係、維護羣衆利益的重要方面。紮實開展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宣傳,通過印發宣傳資料、張貼宣傳標語、會議宣講、面對面交流等多種形式,把政策送到羣衆手中,讓農民羣衆達到“四個明白”(明白惠民政策的目的意義、明白惠民政策的具體項目、明白自己家庭享受的政策及標準、明白惠民政策收益對象的確定原則和審批程序)。要做到公平公開,民主透明,紮紮實實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真正吃透情況,摸清底子,在執行政策上不漏不偏,客觀公正,自覺接受羣衆監督,尤其在農村低保、危舊房改造、惠農資金髮放等工作中,要健全評估機制,嚴格評估程序,結合“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通過召開羣衆大會、羣衆代表會議評議等措施讓羣衆自覺參與到資金落實的每一個過程,讓每一筆惠農資金的分配、發放都公開透明,切實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給每一戶羣衆。要搶抓機遇,整合資源,主動融入百里鄉的遠景發展規劃,以“聯村聯戶、爲民富民”行動爲契機,加大爭取產業發展項目的力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特別針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落後現狀,要積極爭取項目,招商引資,重點解決吃水、行路、居住等突出問題。

4.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着力在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建設新農村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儘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的狀況,是廣大農民羣衆共同的願望,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加大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全面實施農田改土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要求,進一步改善耕地質量,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地力,改善羣衆生產條件。分年度完成全村20xx畝山地的整修任務,20xx年在大溝灣和橋溝兩社實施1000畝梯田建設工程,突出解決道路不暢、耕作困難的問題。加大農村生產道路建設力度,達到社社通農用車路,塊塊耕地實現機械化耕作。20xx年配套梯田建設工程,新修大坡(大溝灣—鵲兒山—西山)的生產道路,使大溝灣、橋溝1000畝山地全部實現機械化耕作,降低勞動強度,節約生產成本,爲產業發展奠定基礎。加大人飲工程建設力度,徹底解決人畜飲水困難,20xx年新列120戶自來水入戶項目,累計達到148戶,解決70%戶的吃水困難問題;對於無條件引自來水入戶的羣衆,採取政府投入、個人集資等方式,在自家院子或各社劃定地點打深水井,解決水量不足等問題。對村內現有的3口深水井,投入資金進行改造,固定井沿,硬化井邊地面,修建改造危險井房,保證羣衆正常用水。加大農村能源項目建設力度,積極推廣沼氣、太陽竈等清潔能源,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加快普及戶用沼氣,充分利用牛糞等物料,提高沼氣原料的使用率,節約利用現有能源,保護環境,改善羣衆生活條件。全面實施“三清五改”,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村莊整體規劃,重點解決村內道路、垃圾處理、人畜混居等突出問題,提高美化、亮化水平,今年新列危房改造戶101戶。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村學教育教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抓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加強村衛生所建設。

5.強化村級班子建設,着力在夯實發展基礎、凝聚發展合力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強黨員幹部的培訓教育,依託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農家書屋”和村村響工程,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黨員羣衆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瞭解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學習掌握產業結構調整和增收致富的技術技能。組織村社幹部赴外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啓迪工作思路,促進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能力素質的提升。強化村務公開,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開展村級事務,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小組、村民理財小組的作用,加大監督力度。紮實開展以“黨員羣衆商議、鄉鎮黨委審議,黨員羣衆測評、鄉鎮黨委考評”爲主要內容的“雙議雙評”活動,極大地激發黨員羣衆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廣泛開展各類議事決策活動。加強村級陣地建設,搬遷新建村部,加強文化娛樂設施建設,建設村羣衆文化活動廣場,安放健身器材,開放農家書屋,真正把村級活動場所建成黨員羣衆廣泛參與的議事決策中心,實用科技、致富技能的集中培訓中心,先進文化、各種信息的傳播交流中心,羣衆文體娛樂活動中心、村民健康生活的醫療保健中心。積極開展以“致富星、孝愛星、守法星、誠信星、新風星”爲主要內容的“和諧五星”創評活動,每年創評“五星戶”8戶以上,樹立先進典型,形成先進帶後進、齊心促和諧、共同求發展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