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市場調研報告(精選9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力資源市場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力資源市場調研報告(精選9篇)

人力資源市場調研報告 篇1

摘要:人力資源市場是進行人力資源分配,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服務平臺,是將傳統的由人事部門組建的人才市場、勞動保障部門組建的勞動力市場(或職業介紹機構)以及教育部門組建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統一融合而成的現代人才服務平臺。而就業問題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對此的調查研究也層出不窮。爲解決就業問題,首先不得不做的就是充分了解當前的人力資源市場的狀況,依此爲依據對症下藥。爲此,文章就南京的人力資源狀況進行了調研,分別從現狀、原因、措施三方面進行闡述,對相關人力資源市場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些建議。

調研目的:

1、瞭解當前的人力資源市場狀況,熟悉所學專業的相關背景;

2、熟悉調研活動的流程,鍛鍊相關的調研技能;

3、瞭解當前的就業行情,爲專業學習提供指導,並能依此正確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4、明白人力資源市場調查對企業制定招聘計劃的重要性,理解相關的人力資源管理流程,鍛鍊相關的實務操作研究能力。

調研時間:2011年11月7日至2011年12月30日

調研對象:南京相關的人才市場、勞務市場

調研方法:以文案調研爲主

一、當前南京人力資源市場狀況

(一)概況

2011年第三季度,用人單位通過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招聘各類人員爲7.94萬人,進入市場的求職者爲6.64萬人,求人倍率爲1.20。與上季度相比,本季度的需求人數和求職人數分別減少了1.82萬人和4.59萬人,各減少了18.69%和40.88%,求人倍率比上季度上升了0.33。與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需求人數和求職人數分別減少了2.88萬人和4.48人,各減少了26.6%和40.31%,求人倍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23。

(二)特徵

根據數據資料分析,當前南京人力資源市場存在以下幾點特徵:

1、總體而言,勞動力需求大於供給

2、93.8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二、三產業

3、 商業和服務業人員、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既是用人需求的主體,又是求職人員集中的職業。

4、在所有求職人員中,就業轉失業人員所佔比重爲39.85%,新成長失業青年的比重爲8.69%,外埠人員的比重爲16.02%。

5、分性別來看,求人倍率男性略低於女性,男性爲1.19,女性爲1.2;分年

齡來看,45歲年齡組求人倍率高於其他年齡組,爲4.44;分文化程度來看,國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求人倍率較高,分別爲1.5和1.18。

6、各技術等級的求人倍率均大於1。

二、當前人力資源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當前經濟環境不景氣,仍未走出經濟危機的陰霾

2017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仍繼續影響着當前的人力資源市場,尤其是對製造業的影響更大。隨着金融危機的發展,國內諸多中小企業面臨破產,失業人數增加,造成了勞動力供需矛盾的加劇,實現充分就業已成爲當前的熱點話題。

(二)勞動力需求大於供給,企業面臨“招工難”

當前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突出,南京人力資源市場已由買方市場轉變爲賣方市場,勞動力需求大於供給,企業面臨“招工難”問題。並且,據統計,近期南京人力資源市場中已幾個季度求人倍率大於1,以下便是2011年第三季度南京人力資源供求狀況(表一)及2011年三季度江蘇省人力資源供求狀況(表二):

表二:2011年三季度江蘇省人力資源供求狀況

由此可見,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給人力資源市場帶來了巨大挑戰,求人倍率持續大於1意味着企業“招工難”問題日趨嚴重,這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引導人力資源市場的發展,緩解勞動力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實現勞動力供需均衡。

但需要注意的是,應屆畢業生就業市場供過於求,求人倍率小於1,大學生面臨“就業難”問題。

(三)人力資源市場分割依然存在

人力資源市場分割與我國當前的二元經濟結構有關。它在當前的人力資源市場中主要表現爲:城鄉分割和地區分割阻礙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行業壟斷造成了人力資源市場的行業分割,突出表現在行業間同工不同酬的工資差別上;人力資源市場存在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分化,體制性分割造成了勞動者就業機會的不平等。人力資源市場分割也影響了人們的擇業觀,擇業首先考慮的是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其次是單位性質,最後纔是職業本身。這也造成了我國部分地區人才過剩、部分地區人才嚴重不足的不合理現象。因此,南京人力資源市場出現了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及大學應屆畢業生,這對本地人就業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四)勞動者素質技能不高,難以滿足企業用工需求

勞動者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等,而當前高技能型的人才需求很大,一般勞動者技能水平無法滿足企業用人需求,而高技能人才有要求頗高,成本較大,因此這使企業面臨兩難境地。求職者也因此而求職困難,就業壓力增大。

(五)應聘者期望過高,沒有正確客觀地對自己作出評價

一些求職者沒有對自己做出客觀評價,尤其是應屆大學畢業生,期望很高,好高騖遠,幾番面試都不滿意而無法就業。這不僅對求職者自身造成影響,而且還增加了社會的就業壓力,不利於人力資源市場的管理與完善。

(六)企業招聘成本增加,所付工資不能滿足勞動者需求

由於求職者期望的增加,“招工難”現象的出現,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的招聘成本不斷增加。爲減少因招聘帶來的成本損失,經營狀況一般的中小企業對於普通職工的工資支付量則不願增加。這便造成了一般求職者,即技能性不高的求職者無法找到滿意工作,從而“招工難”問題加劇,導致惡性循環。

(七)相關制度體系不完善,勞動者就業得不到真正保障

人力資源市場的相關制度包括:戶籍管理制度、市場運營管理制度、監控制度、就業服務體系、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等,這些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嚴重影響了人力資源市場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同時,制度體系不完善使得勞動者就業面臨諸多困難,如就業信息不通暢導致勞動供求雙方無法獲得有效信息,無法保證雙方利益都得以實現;戶籍管理制度的存在使得外來務工人員相關權利無法得到保障,造成城鄉、地區間的勞動力流動困難,遷移門檻與成本增加;人力資源市場運營機制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導致就業者相關權益得不到維護,從而加劇了人力資源市場內的各種矛盾,使其存在不安定因素,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

總之,上述問題的存在束縛了人力資源市場的健康發展,要想市場能持續穩定的發展必須採取一定措施解決這些問題,以求人力資源市場能正常運營。

三、相應的措施建議

爲解決上述人力資源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我根據調查分析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措施:

(一)改善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也就是戶口制度,是隨着國家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制度,是指通過各級權力機構對其所轄範圍內的戶口進行調查、登記、申報,並按一定的原則進行立戶、分類、劃等和編制。

然而,當前戶籍制度的存在已嚴重束縛了勞動力的流動與經濟的發展。爲此應改革戶籍制度,促進勞動力有序流動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實行開放式管理,降低勞動力在城鄉之間、不同城鎮之間、不同農村地區之間流動的遷移門檻和成本。推廣一元化戶籍制度管理模式,取消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限制;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向城鄉居民提供無差別的就業服務;將對城鎮居民提供的各項就業扶持逐步擴大到所有城鄉居民;逐步取消附加在戶籍之上的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差別,以及保障性住房、城市公用設施補貼等社會福利差別。從根本上剝離戶籍制度中的福利成分,把戶籍制度僅僅作爲一種人口登記的制度,而不是

用戶籍制度來識別“身份”。另一方面,採取“一攬子”改革措施,確保戶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性。從而促進人力資源市場分割狀況的改善,打破原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二)完善人力資源市場運營機制

良好的市場運營機制能帶來人力資源市場的有序發展。爲此首先,我們要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市場中的配置作用,完善相關運營機制,使得人力資源市場科學健康發展;其次,要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的管理,包括對人才市場、勞務市場、職業中介機構、用人單位、求職者等的管理,利用行政手段與法律手段對市場進行管理與引導,確保市場運營的規範;最後,要完善市場監管機制,對人力資源市場中非法、不合理的招工、應聘現象進行監督與管理,確保市場運營的安全與穩定。

(三)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中國的就業服務體系包含職業介紹、就業訓練、失業保險和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等四項主要內容。對此首先,我們要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實現城鄉網絡互連,將就業信息、培訓信息、政策諮詢、職業介紹等公共服務延伸到社區、鄉鎮,爲城鄉勞動者提供平等的、便捷有效的公共就業服務,改善就業信息不通暢的現象;其次,要加強市場服務質量的提高,規範人員准入退出機制,保障服務水平,還要引進新型高效硬件設施,確保服務質量;最後,應以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爲重點,建立企業、勞動者和服務機構三方合作的機制,提供面向勞動者需要和用人單位需求的一站式就業服務,並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失業人員的相關就業服務,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保障失業人員相關利益。

(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優撫、社會互助和個人儲蓄積累保障。這就要求我們要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城鄉養老保險體系;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探索城鄉居民一體化的醫療模式;加快推行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爲就業者提供平等的失業和工傷保障;擴大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覆蓋面,重點解決農民工、失地農民、靈活就業者的社會保障問題;逐步提高基本保險的保障水平,合理界定各類人員的待遇差距,增強制度保障水平的公平性。同時要加強對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監管力度,加強對企業“五險一金”制度實施狀況的監管,督促其保障工人的相關權益。

(五)加強相關的就業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建設

政府政策、法律法規是政府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對人力資源市場進行管理的有效途徑。因此,政府部門要完善政策和法規,包括相關的勞動法規、經濟法規、就業促進扶持政策、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等。另外,政府部門還要充分發揮監管職能,加強對人力資源市場運營的管理與引導,努力爲勞動力供求雙方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就業環境。

四、調研總結

當今社會,人力資源已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對人力資源市場的研究也流派

衆多。通過本次對南京人力資源市場的調查,我熟悉了當前的人力資源市場狀況,理解了人力資源的有效管理對於企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有着深刻的影響,也使我對所學專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當然,由於客觀條件與自身理論知識的限制,本次調查也存在諸多不足與缺陷,希望能在以後的學習實踐中逐步改進。

人力資源市場調研報告 篇2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是每個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是直接爲勞動力市場服務的,因此,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如何適應勞動力市場,如何被勞動力市場接受,是各個國家職業教育研究的重點。但各個國家,以及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勞動力市場不盡相同,所以職業教育培養人才必須與時俱進,對職業教育培養人才模式的研究也必須與時俱進。 目前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方興未艾,但職教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壓力越來越大。結合東莞各大人才市場現狀研究來看,企業難以找到合格的技術工人——招工難;而從職業院校又反映畢業生畢業後難以找到對口的工作崗位——就業難。爲什麼會造成這種供需矛盾?

調研分析

本次調研針對東莞最大的人才市場——智通人才市場進行相關訊息的調研和了解,對近百家制造業企業的HR管理人員進行調查瞭解,得出本次分析結果。

1、大環境影響下,企業對人才的選擇更具針對性

經受金融風暴影響,東莞絕大多數企業都以裁員規避風險,同時在人才招聘上更加的謹慎。據調查瞭解,有60%以上的企業對人才的選擇條件都比較集中,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對於人才的要求更高。以至於招聘效果不甚理想,專業技術人才更是重金難求的定向人才。

2、製造業企業對於人才選擇更具階段性

東莞產業轉型,加上金融風暴後不少工廠/企業遷徙或者倒閉,因此對於人才的選擇出現新的變化。在本次調查中50%以上製造加工企業的人才需求更加具備階段性,特別是一些外貿類工廠毗鄰節假日前一段時間普通人才需求大增,然而到今年年底對於一些中高級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則增加不少。

3、現在社會上大部分人才不能滿足企業需求

當談及現今社會人才狀況時,不少企業的HR們表示:現在社會上流動的所謂人才,更多的還是處於底層操作階層,對於稍微高一點的技術崗位就很難滿足。而且,社會上流動的學生佔據主流,由於缺乏實踐操作而停留在一些純粹理論基礎上,則更難滿足企業的技術要求。

4、大多數企業對定向人才培養抱有興趣

關於企業需求人才的定向培養是,絕大多數企業代表都表示有很大的興趣。針對企業需求定向培養固定技術人才,能夠更好的滿足工廠的特別崗位的人才需求。但是由於不少企業在人才要求短時間到位,而培養又要花時間和成本的情況下而覺得短期內不適合企業需求。只有部分大型企業表示,在企業自身提前進行人才需求規劃完善、有完整的人才梯隊情況下,願意接受

人才定向培養。

5、社會上企業對於常規職業教育培養人才興趣缺缺

當談及社會常規職業教育培養人才時,半數企業代表對此表現平平。其最大的原因在於,大多數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工作崗位需求,而且部分畢業生所學的內容已經滯後,不符合工廠最新的需求。

結論分析

針對人才市場所得訊息,結合現階段部分職業院校對人才培養相關模式進行對比,從專業、師資、內容方面得出些許結論。

1、職業院校專業設臵滯後,很難滿足社會企業的人才需求

多數職業院校的專業設臵都是多年前所設,而且長時間沒有進行適時的進行更新和升級,使得專業滯後,與現今社會上企業最新需求錯位,由此直接導致培養出的人才與企業需求錯位,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對此,強化職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進一步將雙方的需求進行調和與對接,使得職校能夠深度瞭解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以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

2、職業院校師資力量單一,且與企業需求切合度不理想

從瞭解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上相對比較單一,基本上沒有雙師型講師,更多的集中在理論的教學上,缺乏實際的技術操作,即使所謂的“操作經驗”也是停留在多年以前的經驗上,因此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講師比較缺乏。

對於雙師型講師的培養成爲限制東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對此強化雙方的溝通與交流,如可行老師定期進工廠進行實訓進修,及時瞭解企業需求,以便於更好的培養社會適用的技能性人才。

3、多數職業院校更加註重商業運作,對社會關注程度不足

現今的職業院校成立之初就以商業盈利作爲目標,因此招生成爲各職業院校的頭等大事。因此在專業設臵、課程更新、講師培養等方面都相對力度不足,因此大部分職校在整體的人才培養成效上相對不足。

對此,需要更多的從政策導向上刺激和引導職校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結合社會企業需求有針對性的提升講師素質、完善專業內容,且有必要和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及時給講師充電,給學生實踐機會,提升培養人才的社會實用性。

後記: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東莞是中國製造業之都,技術性人才是支撐整個製造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因此,建立完備的技術人才培養機制,推動東莞製造業的順利發展,其道路則任重而道遠。

人力資源市場調研報告 篇3

一、何爲“用工荒”現象

“用工荒”是最近幾年出現的最具中國特色的新現象。一邊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另一邊卻是企業招不到人。其中,餐飲服務業、製鞋、食品加工、製衣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普通操作工最爲缺乏。春運的返程潮正在繼續,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內地的“用工荒”也在繼續,今年的農民工迴流出現了人數減少和速度放緩的情況。

在南京,國內第三大勞務市場的安德門民工就業市場提供了近兩萬個就業崗位,但在春節開市後一週,僅有1 000多農民工上崗,用工缺口超過90%。在上海虹口足球場、上海人才大廈、浦東人才市場、八萬人體育場春節後同時舉行了四場規模較大的招聘會,不少企業通過加薪15%吸引應徵者,然而企業卻發現“工人更難招了”。在武漢、重慶、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一張張印有招聘信息和求職提醒的《春風卡》發放給車站候車的農民工。在武昌火車站發放的《春風卡》提示,2月9日至3月11日,武漢將舉辦117場免費招聘會,8 000多家企業將提供24萬個就業崗位。春節後,各地區上演了愈來愈烈的“用工荒”。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隨着用工需求的不斷增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枯竭,“用工荒”現象將越來越嚴重。當勞動力供需矛盾達到一定限度時,將會出現“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

如圖1所示,橫軸表示勞動力供給,縱軸表示工資水平。在需求曲線AD1向AD2移動的過程中,勞動力過剩,工資水平長期保持不變。隨着AD2右移至 AD3,到了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E,即劉易斯拐點。過去民工勞動力一直供大於求,隨着特定的背景因素的變化,農民工勞動力由供大於求轉變爲供不應求,企業如果不漲工資就招不到人,於是出現“民工荒”現象。

圖1劉易斯拐點

二、“用工荒”原因分析

1.經濟回暖,用工需求增加。金融危機之後,隨着世界各國經濟的復甦,外需的逐步回暖以及國內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國內經濟,使得中國經濟形勢穩步回升,企業生產訂單迅速增加,隨之而來的用工需求快速增大,當用工需求大於農民工的供給,企業用工短缺的矛盾逐漸凸顯。

2.產業結構不合理,粗放的勞動密集型生產難以爲繼。中國地大物博,有着豐富的資源優勢,因此在加入WTO以來佔領了一部分國際市場。然而,在中國各省、各地區的產業結構以及出口結構非常類似,都是生產廉價、簡單的中低檔產品,並且規模出口,激烈的競爭加上低附加值的特點,讓這種高度可替代的產品到了國外,價格被打壓地越來越低。此類資源勞動密集型產品需求彈性較小,國際市場又是十分有限,因此必須削減價格以達到保證出口的目的。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原材料價格下降幅度有限,只能通過減少農民工工資來從整體上減少生產成本,這就使得許多小企業只能提供微薄的工資給農民工,來維持微利生存。然而,現在“80、90後”的農民工逐漸成爲打工主體,由於受到相對先進的教育,他們的擇業觀點、思想觀念以及對生活程度的要求水平,已經不再像“60、70後”的農民工那樣,“只要求解決溫飽問題”,他們對生活條件以及生活水平的追求已經截然不同。有限的工資已經很難吸引他們,他們不再滿足於流水線上的普工,而是更加註重今後的發展以及較好的生活條件。因此,如果企業家提高工資薪酬,對新時代的農民工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企業並沒有這麼做,究其原因,是企業已經沒有提高農民工工資的支付能力了。

3.社會保障的缺位以及地區間工資水平差距的縮小。勞工具有高流動性的特徵,嚴格的戶籍壁壘以及各種社會保障政策的不完善,導致民工無法享受其應有的社會保障待遇。諸如他們在醫療、養老、工傷等方面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證。此外,中西部農民工到東部、南部沿海較發達地區工作,每年回家探親都面臨較高的交通運輸等費用,這些,也無疑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農民工的支出。同時,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和崛起給當地農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中西部與沿海地區工資水平的地區差異也在不斷縮小。在同等條件下或者稍微偏低一點的條件下,很多農民工放棄了背井離鄉,選擇在離家鄉相對比較近的城市工作。

4.國家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加大,提高了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成本。近年來,國家對三農重視程度逐漸加大,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同時,中國經濟不斷髮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也不斷增加,這使得農民工外出打工所花的機會成本越來越大,而所獲得的收益卻由於投入力度加大相對越來越少,因此,很多人選擇在家務農,而非外出打工。

三、措施及建議

1.提高農民工工資待遇,爲農民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提高農民工工資,改善農民工待遇既可以擴大消費需求,提高全社會消費水平,爲國家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又能調動農民工積極性,改善其自身素質,爲農民工自身的深造轉化提供資金支持。作爲無固定工作和穩定經濟來源的廣大農民,最擔憂的是自己老了由誰來供養的問題,社會上出現的農民工退休後無保障和看病難的現象,着實讓一些農民工處於矛盾之中。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切實保障農民工應得的權利。因此,高待遇和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吸引大量農民走出農村,爲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防止用工荒的頻繁發生。

2.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企業集約化經營。現在國內存在兩種情況,一邊是不少企業主招不到工人,工廠無法開工。另一邊卻是工人工作極其難找。這兩種情況都是以前粗放型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式發展到一定程度帶來的影響。中國大多數企業都屬於製造業,使用較爲廉價的工人和低端的技術。“用工荒”現象的出現,促使企業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改變粗放經營,逐步提高加工產品的檔次和質量,提高用工素質,減少用工數量,促進傳統的僅依靠數量的粗放型生產模式向注重質量的集約型生產模式轉變,是中國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這樣,既減少了用工的總體需求,又可以提高員工的薪酬水平。同時,政府需進一步引導廣大就業人員到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增強中西部地區對廣大務工人員的吸引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多管齊下,統籌規劃,解決“用工荒” 與“就業難”並存這個看似悖論的問題。

3.加大職業培養力度,積極提高勞動力素質。通過培訓調整勞動力的供給結構,認真制定就業培訓的總體規劃,以市場需求爲導向,按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組建職業培訓基地,完善職業培訓體系,提高勞動力的文化素養和職業技能,從而適應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要求。政府部門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爲就業培訓計劃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並且建立一定的獎勵機制,從而調動勞動力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並且可以結合地區實際,創立有特色的自己的品牌,培養新型人才,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基地,形成集團化培訓。

四、總結

“用工荒”是個危險信號,它的頻繁出現,爲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敲響了警鐘,並呈現出新的特點:中西部地區開始與東部地區激烈爭搶農民工,使得一些企業陷入困境;不同規模企業用工缺口不同,小企業用工缺口最大,行業用工缺口差異明顯。很多時候,並非市場上沒有充足的勞動力,而是民工對自身價值的待價而沽,勞動報酬過低,生活成本太高,到大城市打工對很多農民工來說失去了以往的誘惑力。然而,“用工荒”並不可怕,它的出現,使企業不得不提高用工待遇,改善用工條件,同時也促進了中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有利於提高農民工的生活水平。

人力資源市場調研報告 篇4

一、當前分局人力資源使用的現狀及問題

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三個分局作爲市局的派出機構是在我市食品藥品監管系統1999年成立後,根據監管工作需要,於XX年相繼成立。每個分局承擔3個至4個區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任務。每個分局覈定人員編制爲7人,目前三個分局已經基本滿編。其人員基本通過調入和考入兩個途徑進入分局工作,其會考入人員佔65%,學習法律、醫藥、食品等專業的佔75%。在人員的安排上,基本是按需調入,按考定位,定向安置具體工作,根據其調入和考入的職位安排具體工作,如按照藥品、醫療器械監管、食品安全綜合監管、法制、辦公室等方面進行工作分工。日常工作運轉上,分局局長負總責,其他人員分工負責,各司其職。對於某一階段的集中工作,如市場檢查,則由分局局長、具體負責藥械市場的人員牽頭,其他人員配合,組成若干個檢查組實施檢查等。這種傳統的人力資源配置符合常規工作需要,對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強化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在我局成立初期,對於促使人員儘快的熟悉業務、進入角色、開展工作的確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隨着監管工作步入常軌,這種人力資源配置不是十分符合分局的實際工作需要,實踐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1、限制了整體監管工作水平的提高。這種人力資源配置方式,看似每一方面工作都有人負責,但是,由於每項工作的內容、任務量不同,特別是分局是跨區監管,造成了每個人的工作量懸殊很大,工作績效失衡。如藥品的監管工作量較大,有時要求時限很緊,由幾個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去做,顯然很難保質保量的完成;由其他人員配合去做,由於其不具體負責此方面的工作,不熟悉業務,也很難要求其負責任的、高質量的完成工作。這種情況長期下去,勢必影響監管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時,由於某人長期負責某一項工作,受其個人業務水平、思想惰性、思維慣性的影響,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監管水平的提高。

2、爲“執法難”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的條件。在分局,藥械的監管最能體現權力,此項工作長期由某人負責,受人情、關係等的影響,就會不同程度的產生“執法難”的問題。

3、不利於幹部的全面發展和監管工作的長遠發展。這種單一的分工負責制的人力資源配置方式,一是會造成工作人員只對所負責的某一方面的業務深入鑽研,而對其他的業務不去學習,形成了幹部業務能力的單一性和對學習的惰性,而對所負責的業務也因爲限於個人的學習能力和相對與其他同志的業務優越性而限制了業務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二是由於分局每個人的職責、業務、任務不同,個體之間缺乏可比性,很難進行工作的評價,不利於建立獎懲激勵機制,不利於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三是這種人力資源配置方式可能造成幹部只學習本職業務,業務知識相對單一,不利於實施工作崗位間的交流,雖然保持了短期工作的相對穩定,但是不利於監管工作的長遠發展。

二、對人力資源合理使用和培養的建議

根據分局人力資源配置和使用的現狀及監管工作的實際,現對合理使用和配置分局人力資源,最大限度的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個人和整體的效能,提出三點不成熟的建議。

1、應採取“線面結合式”的人力資源配置和使用方式。“線”式的資源配置方式,就是目前分局普遍採用的傳統的、常規式的人力資源配置方式。即每一方面工作都確定由某個人負責,如藥品監管由某某負責,具體要負責掌握分局轄區內藥品監管的全面情況,協助分局長負責全轄區的藥品監管的指導,負責對各責任區藥品監管的監督、檢查和評價工作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是如此。“面”式的資源配置方式就是對分局的轄區按照某一依據劃分成若干監管責任區域,根據人員情況,合理配置,以兩人爲一組,落實監管責任區。任務是具體負責監管轄區的藥品、醫療器械、食品、野生藥材資源等全部工作,要做到全面掌握責任區的情況,對責任區的全面工作負責,接受分局的檢查和評價,接受分管“線”的人員的業務指導。這種“線面結合式”的資源配置和使用方式優越性在於:一是做到了職責明確、分工合理、責任到人。“線”上的工作有人負責,“面”上的工作也有人管,每一方面的工作和每一責任區的工作任務、責任都落實到了人,任務均衡得到分解,責任最大限度的得到明晰。二是有利於促進幹部素質的全面提高。這種“線面結合式”的工作配置,要求每名幹部即要熟練的掌握分管的“線”上的工作,又要懂得責任區的藥品、食品、器械、野生藥材等全面的工作,從而促使幹部要深學、精學、博學業務,有利於在實踐中瞭解、培養和發現幹部。三是有利於對幹部工作績效的綜合考評。採用“線面結合式”的人力資源配置和使用方式,由於每個人的工作量和內容都大致相當,彼此之間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以採取某種方法、制定某種考評細則,建立起考評的長效機制,用機制激勵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四是有利於解決“執法難”的問題。“線面結合式”的人力資源配置和使用方式由於實現了“權力”的分解,責任的明晰,一定程度的約束了執法人員不敢執關係法、人情法。同時,這種配置方式有利於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責任轄區間的交流,可以在分局內部進行責任轄區間的交叉檢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執法難”的問題。五是有利於相對解決轄區間空間距離帶來的交通、經費問題。除了必須的集中檢查之外,日常監督檢查可以由責任區人員採取乘坐火車、公共汽車,個人購置電動車、摩托車等方式到達轄區,並可全天的工作。避免一件“事”出一次車,跑一圈等造成的過路費、油脂燃料等的浪費,有效解決工作效率不高和執法成本高的問題等。

2、應在分局內建立幹部的`長效考覈激勵機制,有效激發幹部工作的積極性。

當前,在分局普遍缺乏一種考覈激勵機制,幹部對工作的投入精力往往憑領導或上級的督促和個人的責任心,這種機制往往缺乏長效性,很不穩定,也不利於工作的長遠發展。應該建立一種長效的考覈激勵機制,用機制激勵幹部自覺的積極開展工作,用機制改變那種幹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被動應付工作和主動積極工作一個樣的狀況。應建立一種什麼考覈激勵機制?我個人認爲建立幹部的日常考評機制不失爲一種好的辦法。對幹部的考評就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幹部及其相關工作進行事實評判或量值與價值評判的過程。對幹部進行工作的考評是人力資源日常管理中最爲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最爲核心的環節。公平、公開、公正的幹部考評機制有利於形成工作積極、正面的導向作用和工作氛圍,有利於激勵幹部積極主動工作,有利於反映和反饋實際工作效果,有利於加強對幹部的管理、教育和改進工作。具體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要建立一個考評標準和實施方案。這是做好考評工作的基礎。可以根據分局全年工作任務和每個人的具體職責,將分局全年的主要工作進行分解、量化,確定完成時限,完成質量、權重分值等等。二是要進行科學、有效、合理、公正的考評。組織實施考評是整個考評的關鍵。可以採取集會考評、(即每年兩次組織分局全體人員,依據考評標準,對每個人的工作完成情況進行集中評價)羣衆評價(即採取畫票、打分等形式對每個人的工作進行評價)、領導點評(即上級相關部門和分局領導根據平時掌握的情況對每個人的工作進行評價)等相結合的方法對每個人的工作作出最後的評價。三是要兌現考評結果。這是整個考評工作能否發揮作用的的根本所在。根據考評結果對每個人的工作作出不同層次的評價後,依據考評方案對工作好的給予獎勵,並作爲晉級、提職等的主要依據,對工作不力的必須給予相應的警示、警戒等。

3、應立足長遠,對分局幹部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教育,爲食品藥品監管工作事業培養和積甸人才。

對幹部進行培訓是一種對人的投資,其概念是對幹部傳授完成本職工作所必需的相關知識。這裏所說的培訓和教育是指對幹部的在崗培訓。做好乾部的教育和培訓工作,一是要樹立以人爲本,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決策者站在食品藥品監管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審視和重視幹部的教育和培訓工作;分局幹部也要堅持與時俱進,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把學習作爲工作的第一需要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作爲謀求發展、把握未來的基本能力和人生的永恆主題,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努力適應發展變化的食品藥品監管工作需要;二是要克服資金不足等因素,採取送出去的方法,有計劃的組織幹部走出去,參加必要的培訓和學習,開拓視野,學習先進的經驗;三是要眼睛向內,採取請進來等有效的方法,加強內部的學習和交流,苦練內功。在幹中學,在學中幹,通過堅持不懈的實踐提高素質,迎接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