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社區服務調研報告範文

根據市委的部署,在這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經過深入思考,對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有了一些粗淺認識。

全市社區服務調研報告範文

一、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城市衛生工作的重點,是城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的基礎,是豐富社區建設內涵、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的有效措施,也是解決人民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有效手段。

社區衛生服務,是以家庭醫學和健康促進爲主要手段,以全科醫師爲骨幹,合理使用社區資源和適宜技術,解決社區主要衛生問題的有效、經濟、方便、連續的基礎衛生服務。最近幾十年來,社區衛生服務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它作爲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爲城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網絡體系的基礎,是醫療衛生服務的第一級提供者。國際國內相關研究表明,社區衛生服務是提高衛生資源使用效率和衛生服務的公平性,確保提供低成本、經濟有效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診療、慢性病干預措施及老年人、婦女兒童醫療衛生保健的最佳途徑,是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服務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市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2011年城市化率已達到58。18%,市區常住人口在80萬人以上。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大量集中分佈在各個社區之中。適應這一情況變化,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既是形勢發展之所需,也是提高人民羣衆生活質量、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服務目標的'要求。我們現在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經歷着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艱難過程,政府的人力、物力、財力難以全面兼顧,社會保障制度也不盡完善。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事業,提高醫療保障水平,關心脆弱羣體健康,拉近社會心理差距,實現一定意義上的社會公平,無疑會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安全網”和“減震器”的作用,爲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衛生服務方面的必要保障。

二、我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現狀

(一)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劃佈局。國家關於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佈局的要求是,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原則上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人口3—10萬人,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人口0。5—1萬人。根據這一原則,我市自1998年起,利用已有的衛生資源,對城市醫療機構和原街道門診部進行了結構調整和功能改造,將其轉型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同時,鼓勵二、三級醫療機構和社會力量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011年8月份以來,以加快構建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爲目標,制定了《市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進行了科學總體規劃。到目前,全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全市規劃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處、服務站63處,服務人口近97萬,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檔案68。9萬份,環翠區、高技區和經技區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按照規劃,至2012年底,我市市區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將達到100%,三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將達95%。

(二)現行的社區衛生服務政策。我市自1998年起,先後出臺了《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施方案》、《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管理辦法》、《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基本標準》和《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管理制度》,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三統一”管理,即統一規劃設置、統一標準、統一驗收發證。同時,把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機構。2011年8月,市政府出臺了《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施意見》,市衛生局、財政局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市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市政府購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施意見》及《市城市社區衛生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明確了財政補助政策,逐步構建起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政策體系框架。

(三)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情況。近年來,特別是2011年以來,我市不斷加強社區衛生機構隊伍建設,到目前,市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有工作人員197人,其中經過全科培訓的醫護人員120人。去年,我市組織40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75名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參加了全省首批社區技術骨幹培訓。2012年內我市將完成社區衛生機構技術骨幹省級培訓,組織開展醫護人員市級培訓,並採取“下來一批、培養一批、返聘一批、引進一批”的方式,改善社區衛生隊伍結構和素質。

(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施配備情況。從面上看,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困難。市區42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有20個服務站沒有業務用房,靠租房開展工作,佔47%,年租金總額60多萬元;有21個服務站房屋爲自有,有1個爲政府提供用房;有1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業務用房面積少於150平方米,佔到40%;還有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業務用房位於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工作條件較差。二是設備裝備配置也不齊全。基本醫療設備齊全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只有19處,佔45。2%;約有5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缺少心電、B超等小型醫療儀器和設備,一些常規檢查往往因爲設備不全而無法進行;缺少開展預防保健、康復理療、健康教育等設備,難以組織有效的疾病監測和健康干預促進等活動。三是信息化程度比較低,沒有形成統一的信息化服務和管理平臺。

(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業務工作開展情況。近年來,我市按照國家衛生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標準》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標準》要求,不斷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礎建設,去年以來,又對重點建設的10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統一視覺系統”:即統一門面、科室牌、人員工作牌等標識,統一員服裝、被褥、藥品櫃、出診箱等用品,統一門診處方、健康檔案、健康處方等文書。制定了《市政府購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施意見》,推動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2011年全市共爲居民建立健康檔案26萬餘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推行收費標準公開,取消了掛號手續和收費,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得到逐步提升。

三、我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單一。按照國家對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基本工作內容的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應當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這一功能定位,囊括瞭解決居民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多方面問題。但目前我市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有收入的醫療工作比較重視,沒有收入的工作開展得較少,普遍是以藥養醫、重醫輕防,其它功能只是部分到位或沒有到位。計劃免疫工作基本能夠完成,但康復和健康教育等延伸功能發揮得不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人員的服務觀念比較陳舊,未能真正做到深入社區、深入家庭,圍繞居民的健康需求拓寬服務領域,“六位一體”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防病功能未能很好落實。

2.社區衛生服務隊伍素質不高、人才匱乏。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護人員包括全科醫生、全科護士、預防保健醫生、康復醫生等,但目前我市多數社區衛生服務站往往只有1—2名醫生和1—2名護士,約5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不能提供24小時服務。尤爲突出的是全科醫生缺乏,不能滿足開辦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需求。全科醫療是提供社區衛生服務的基礎和核心,全科醫生是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骨幹。按每名全科醫師服務5000名居民的低限標準計算,市區至少需要124名全科醫師。而現實情況是,197名社區衛生服務人員中,接受過全科培訓的醫師,不到社區醫生需求數的一半。而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生多數由醫院下派或招聘,本身並非全科醫生,相當一部分社區醫生沒有接受過系統化的全科醫生崗位培訓,大多隻有中專或大專學歷,醫學基礎知識較差,業務素質偏低,無法獨立負責預防保健和疾病診療等多方面工作。

3.醫保政策不配套。市政府文件出臺後,但醫保配套政策仍未出臺,不能很好地促進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和老年病,家庭病牀及康復治療等服務項目也未納入醫保報銷範圍。致使不少康復期病人、慢性病病人、恢復期病人等,受政策性限制,只能放棄在社區治療或滯留於大醫院。居民到社區衛生機構與到大醫院就醫,報銷比例沒有差別,患者更願意到牌子響、級別高、技術力量雄厚的大醫院,難以達到把基本醫療服務從大醫院分流出來的目標。以2010年爲例,市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量19。2萬人次,出診服務1。48萬人次,僅佔門診總量的12。3%,遠未達到要求。

4.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尚需完善。硬件建設是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物質基礎和前提,由於缺少資金支持,我市的社區衛生服務基礎設施薄弱。社區衛生服務站用房緊張,醫療設施設備配備很不齊全,影響了醫療業務的開展和服務功能的拓展。2011年,全市社區衛生機構門急診32。57萬人次,門診人次費用45。4元,僅爲大醫院的1/3。

四、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一)理順管理體制,培育有序競爭的服務市場。認真落實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有關政策規定,實行機構管理一體化。堅持屬地管理,轄區衛生行政部門要統一規劃設置,科學管理,不斷健全包括基礎設施、基本設備、人員配備、服務流程、價格管理等社區衛生服務標準體系,建立以羣衆滿意爲核心的監督考覈評價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要堅持舉辦主體多元化,打破所有制限制,通過基層醫療機構整體轉型、大中型醫療機構舉辦、個體醫療機構參與等形式,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公開招標,擇優准入,嚴格考覈,動態管理,爲增強社區衛生服務活力和效率提供體制性保障。要堅持衛生服務規範化。儘快使社區服務機構統一標識、統一工作職責和制度、統一操作規範、統一服務流程、統一上崗培訓、統一收費標準等。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協作互動機制,確保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公共衛生服務功能落實到位。

(二)完善補償機制,構建政府主導的財力支撐體系。2006年《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政府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穩定的社區衛生服務籌資和投入機制,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同年,國家財政部、發改委、衛生部《關於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補助政策的意見》要求,區級和設區的市級政府承擔社區衛生服務補助的主要責任。結合現階段我市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狀況,建議政府設立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可採取政府購買社區衛生服務的方式,適當補貼,不足部分暫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醫療收入等彌補,以後隨着政府財力增長逐步提高補助標準。現階段可按服務人口(以常住人口計)年人均補助15元,市區兩級財政按1:2比例分擔。設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資金。按照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20萬元和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5萬元標準,統一配備基本設備,統一實行政府採購,由衛生行政部門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負責維護設備的正常運行,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退出時,需將政府出資購買的設施設備交與衛生行政部門。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培訓資金。對經崗位培訓取得相應的從業資格的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每人給予適當補助。

(三)落實配套措施,營造部門聯動的政策扶持環境。一是落實規劃建設政策。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區中,社區衛生服務設施要與居民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二是完善醫保政策。完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定點管理和醫療費用結算辦法,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納入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將診斷明確的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家庭病牀、術後康復等項目納入醫保統籌支付範圍。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醫費用,個人自付比例應明顯低於二級醫院就診自付比例,引導參保人員更方便、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社區衛生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比例。三是探索建立嚴格的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制度。衛生行政部門和勞動保障部門應制定統一的轉診條件、程序和監督管理辦法,推行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定點協作,資源共享、利益和風險共擔,逐步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二級以上醫院的一般門診、康復和護理等服務。

(四)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繼續實施“四個一”工程,即下來一批,組織二級以上醫院、預防保健機構等中級以上衛生技術人員,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返聘一批,返聘專業適宜、業務水平較高、身體狀況較好、願意到社區發揮餘熱的退休醫生到社區服務;培養一批,制定完善社區醫護人員培訓規劃,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崗位技能;引進一批,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優秀衛生技術人員進社區工作。

(五)逐步建立數字化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着眼長遠,穩步推進,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按照服務區域、服務人羣、功能任務等,逐步建立統一的數字化社區健康檔案系統、社區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直報系統和社區衛生工作評價系統,進而過渡到全市衛生信息系統一體化。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平臺,對社區居民健康信息進行動態監控和管理,實現家庭、社區、醫院、預防保健機構和管理部門信息互動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