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營管理調研報告

一、調查目的

農村經營管理調研報告

黨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並將新農村建設納入“十一五”國家建設的重點內容,這是農民的福音,也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機遇。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角度看,要妥善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鄉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將公共財政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必須有衆多領域專門人才的智力支持,帶領廣大農民走一條靠知識、靠科技致富的新路。新農村建設既是農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是時代賦予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歷史使命。

從現實來看,我國有九億多農民,35歲以下的農村青壯年勞力佔2億多,但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不足9.1%,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不足5%,而發達國家農業從業人員中受過正規農業教育者高達45%~65%。我國有自然村 70餘萬個,如果每個自然村每年吸引1~2名農科大學生,則全國農村每年需要上百萬的農科大學生。

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面臨着土地、水等農業資源稀缺及國際競爭力低下等問題,現實表明,粗放型增長方式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與科學發展觀相悖,必須充分利用土地等農業資源,提高土地生產率和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換言之,農業增長方式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集約型生產方

第1頁

銅陵智通職業技術學校教務處 式最終取代粗放型生產方式,需要大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複合型農業人才,短期培訓和科技下鄉活動無法從根本上滿足這一需求,而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在某些方面的優勢使其成爲科學而合理的選擇。首先,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對“三農”有着與生俱來的特殊感情,與其他高校的畢業生相比,他們更願意紮根農村,更能艱苦創業,可以在廣闊的農村找到自己的落腳點,爲新農村建設建功立業。其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知識結構與農業緊密相連,投身新農村建設可以很好地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帶領廣大農民克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大力發展集約農業、規模農業、生態農業,推動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建設。第三,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對信息時代與農業發展的關係有深刻和具體的理解,他們善於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捕捉機遇,掌握信息,幫助廣大農民迴避市場風險。第四,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投身於新農村建設,其影響力將會大大超出這一事情本身,不但會引導大量青年農民回到自己的家園,開創自己的事業,而且還會吸引大量的城市資本投入到農村,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以城帶鄉,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

我校開設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正是適應國家需要,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正確做法。爲了更好的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我校特安排相關人員進行社會調查活動。

二、調查方法與調查內容

第2頁

銅陵智通職業技術學校教務處

(一)實地企業調查法:訪談權威性的行業專家和企業負責人,重點對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學生從事的崗位及能力需求進行調查。

(二)文獻調查法:通過網絡、報刊雜誌等渠道進行文獻檢索,搜尋項目研究需要的資料數據。重點調查數控技術應用行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人才需求狀況。

三、調查分析

1、國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經濟的發展軌跡大體經歷了產業演進的過程,即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度,並且實現工業化,最後發展到後工業化,最終走向現代化。所以,其對農業人才的培養可以說是在發展的最初階段。並且由於其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性質,在人才的需求上就非常側重於實踐能力和實際能力。因此,在教學上,能否按照適應市場需要的模式來進行人才的培養,便成爲衡量教學教育的重要指標。這就使得其教學安排及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充分注意實踐環節,必須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從而在課程及教學環節的安排上,將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提高作爲評判教學成功及其功效的重要指標,不論是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還是在教學設施配備及人員結構安排上,都緊緊以增強和提高學生能力爲出發點。如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啓發式、案例式、參與式,充分地展開和運用互動方式來進行知識的傳授,以增強教學效果。在課外教學環節中,也十分注意鼓勵和督促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與有關農場、試驗站或者相關企業建立合作或協作關係,要求學生利用

第3頁

銅陵智通職業技術學校教務處 假期或業餘時間參加一些實踐性的活動,以增強其個人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這樣,就無疑成爲其人才培養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由於他們對人才個性的發掘和考慮,在日常的教學中,使得有意識地運用各種方式來加強對學生能力的鍛鍊。例如在美國大學的類似專業中,組織不同形式的活動並積極吸引學生參與,有些情況下還以是否參加過相關的社會活動作爲對學生的考覈內容。等大學畢業時,每個學生便基本具備了較高的進入社會和參加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見,以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增強學生進入社會和參與競爭的重要方式,是發達國家基於市場壓力考慮而對學生和社會的負責。

《農村經營管理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