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

實踐有着諸多的含義,經典的觀點是主觀見之於客觀,包含客觀對於主觀的必然及主觀對於客觀的必然。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 1

我從教多年來,與家長溝通了解較多,發現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無外乎考高分、上名牌大學,不少孩子放學回家後,除了要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外,還要完成家長佈置的“課課練”“每日一刻鐘”、奔赴各種輔導班。孩子實踐活動的機會就這樣被剝奪了,學生成了學習文化知識的“機器”,這顯然與現代人才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

在培養孩子實踐能力方面,我認爲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有責任心。不少家長因忙於生計,對孩子的學習往往只注重書面形式的作業,而對老師佈置的實踐性作業無暇顧及;有的實踐作業需家長配合,不少家長視而不見、不理不踩,久而久之,實踐性作業也就被孩子視爲次要的。

二、要放心。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有些父母將孩子除了學習之外的一切都代辦了,留給孩子唯一的任務就是讀書。殊不知,孩子終究要長大,要離開父母走上社會,他們將來也要爲人父母,不從小培養其獨立自理能力,放手讓其參與社會實踐,他們長大後會無所適從。因此,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儘量讓他們自己做。

三、要有誠心。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不僅是學校的任務,更是全社會的任務,尤其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任務更重。面對孩子的實踐需求,父母應真心實意地支持。比如,孩子需要蒐集一些家庭信息,像父母及爺爺奶奶的年齡、生活用水量、用電量、家庭日常開支等,家長應如實告知,給孩子創設一個實踐空間,養成生活即實踐的品質。同時,應教育好孩子哪些實踐活動暫時不宜做,如有些危險性大的實踐活動暫時不宜盲目去做等。

四、要熱心。家長作爲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當孩子萌發探索、實踐願望時,應積極引導鼓勵;當孩子在實踐活動中遇到挫折時,應給予關懷、幫助。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不少發明家小時侯就有愛動腦、愛動手的良好習慣,這與家長的關心支持也是分不開的。作爲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實踐活動給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質幫助。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 2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起點。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存在是一個人求知的起點,是創新精神的原動力。如果一個學生對語文這門課程根本不感興趣,那又怎能談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呢?因此,從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激情,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環境中學習是啓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實踐能力的基礎。

1、激發興趣,保護學生的求知慾。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利用上課的前幾分鐘創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比如講故事等活躍課前氣氛,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求知慾。 那麼,如何來培養他們的興趣呢?一是要善於從學生的諸多不足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讓他們明白學習語文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爲成功能讓學生產生自信,因爲自信,求知的慾望纔會增強。因此,作爲教師應給每一個學生以成功的機會。一方面,要注意每個學生的語文最近發展區,讓他們跳起來能夠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學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現使他們經常受挫的現象。另一方面,發揮學生的特長和愛好,創造條件滿足他們的表現欲,讓他們挖掘自身潛力,享受成功的喜悅,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爲基地,引導他們向語文方面遷移。二是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考試分數對他們的壓力,讓他們輕鬆愉快地學習。學習負擔過重,分數壓力過大,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這是導致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師特別是有些語文教師,爲了讓學生鞏固知識,掌握所學詞語,佈置大量的機械性的作業,把詞語抄寫十幾遍或幾十遍。其實這樣非但不能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和強化。相反,還勢必會令學生產生不滿情緒。因此,我們必須摒棄無效的練習,做到以少勝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要淡化分數意識,不能以分數爲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此外,上課時,教師儘可能多地用抑揚頓挫、語調豐富、風趣幽默、充滿誘因或懸念的語言,並配以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寬鬆的教學環境。在和諧寬鬆的課堂氣氛,可以使學生們懷着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大膽發言,積極思維,不斷產生積累、感悟、運用的慾望。

2、創設情景,保持學生的興趣。

我們通過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把教育的根本立足點由知識傳授轉移到開發潛能上來。一個人的個性與創造性有着密切的聯繫,營造一種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鬆氛圍,乃是培養創造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例如在教學《春》這一課中,課前佈置學生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有關春天的詩。上課時請學生起來充滿感情地朗讀這些優美的詩句,在老師的提示下,春景彷彿一幅幅地呈現在學生們的眼前,通過詩句意境的引導,學生們進入了春天的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中,學生自然能夠較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去大膽的想象來創設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這一首詩時,爲了讓學生體會出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以及詩人與主人的深厚友誼,我讓學生去大膽的想象詩人與朋友“把酒話桑麻”時的情景。他們除了“話桑麻”,還說了些什麼?詩人爲什麼還要“還來就菊花”?學生思考後,有的說:“詩人還與主人說起了今年風調雨順,是個豐收年”;有的說:“詩人與主人談起了往事”;還有的說:“詩人不請自來賞菊,說明他愛菊花,同時也說明他以前也許與主人一起飲過菊花酒。”創設情景讓他們自由地施展個性,保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習內驅力自然逐步增強。在我的實踐中,我認爲在課堂中創設較爲真實的情景有助於保持學生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活動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二、主動質疑是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實踐能力的關鍵。

古人曰:“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常常是疑。過了這一番以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著名教育家費科夫也指出:“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古今中外許多事例都早已證明,只有善於思考、敢於發問,纔會有學業的進步,事業的成功,發明創造的出現。 要激發學生內存的學習動機,引導他們主動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轉化,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我認爲,就必須突破“教師問,學生答”的注入式教學模式,變教師“自我設疑”爲學生“主動質疑”,從而形成“學生問,師生答”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聰明才智,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疑”是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將課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以待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解決。引導學生質疑,就是引導學生打開思路,促使其發問,讓他們在“思”和“問”的興奮狀態中進行學習。由於學生對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們提出問題範圍較廣,內容較雜,往往缺乏典型性。鑑於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問有質量的問題,有意識地建立一種“提問”氣氛。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能從中發現其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並及時地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揭示規律,爲學生質疑問難引路,爲學生積極的思維創造了條件,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比如,在講授《孔乙己》一文時,我們就可以這樣引導學生:“作爲現代文學旗手的魯迅,其作品的思想與技巧確有高人一籌之處,然而,有時又很令人費解,同學們在閱讀《孔乙己》時,一定會發現一些難以理解的內容,現在不妨把它們提出來,讓我們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於是,同學們就會提出諸如以下許多問題。小說開頭爲什麼介紹魯鎮酒店格局?“我”是魯迅本人嗎?作品寫“我”的意義何在?孔乙己是“大約”還是“的確死了”?作者這樣結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劇,然而全文沒有一個“悲”字出現,貫穿全文的一個字是什麼?作者這樣安排線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種人對孔乙己的取笑? 這樣,學生一旦發現了問題,提出了疑問,就會主動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然,引導學生多疑多問的方式也非常豐富,它涵蓋文章中字、詞、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個人提問,也可以小組質疑 ;既可以口頭提出,也可以書面報告。總之,讓問題走進課堂,強化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多思多問,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大膽發言,抒發心聲是培養學生個性思維的重點。

現實生活中,面對同一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道理。同樣一個道理,對於同一個問題常常有許多種解決辦法。更何況有人說過“人的創造力就是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打破常規,擴散思維,強調思考問題時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獨我性,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個性特長、個體優勢的獨立創見,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後塵,而是多元化尋找問題信息並個性化地予以表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可以擺脫傳統習慣的禁錮,突破常規束縛,提出新穎獨特的見解,抒發自己的心聲。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呵護學生的自由想象,喚醒學生的智慧潛能,激發學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學生大膽發言,激勵學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維的自我完善甚至靈感與創新的火花,將在自尊、自信的背後閃現。例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在歸納主題時,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寫作本文時的社會背景。學生會通過想象和聯想,得出兩種、三種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這時老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學的知識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就充分培養了學生的語文擴散思維能力和個性思維能力。

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於生活,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開放的環境,因此我們要變小課堂爲大課堂,要讓學生在大課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創新才能,有意識地讓學生成爲活動的主人,他們纔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滿足自己參加興趣活動的願望。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主要有課內與課外兩條渠道。開展課外活動有利於學生手腦結合,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個性,促進全面發展,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課外活動呢?一是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如朗讀小組、作文小組、書法小組、讀書角等,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二是開展多種活動,如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故事會、優秀作文展覽等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在這些活動中,鍛鍊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選擇地將千姿百態的社會信息引進校園,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會,讓他們步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如開展野炊、社會調查等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產生一種親身從事改造世界的實感,體驗和確認自身的創造力。比如在九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雨的訴說》活動課中,課前,把學生分成三組進行活動準備,第一組:“聽聽我的足音”。讓學生在不同時空諦聽雨的聲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各個角落去採集雨聲,用錄音機錄下來(有條件的還可以用攝像機),準備在課堂上播放並描述給全班同學。第二組:“說說我的功過”。讓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關於雨給人類帶來的福祉與災難的資料;也可以有所擴展,如不同地區和季節,雨的不同形態;雨的各種奇特現象及成因等。第三組:“讀讀我的韻味”。讓學生蒐集寫雨的文學作品或片段,並準備簡要的評點,準備好音樂,在課堂上進行配樂朗誦。還可以進行專題性的作品蒐集,如寫雨的古詩詞集錦,小說、戲劇中的雨;寫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歡樂、憂鬱、興奮、淒涼等各種心境下的雨。第四組:欣賞、評論關於雨的歌曲──尤其是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蒐集相關作品,分析它們是怎樣寫雨、唱雨的;第五組:舉辦雨景攝影展、繪畫展。可以詩畫相配,增添情致。這樣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由於活動內容新穎、形式活潑,又是獨立自主地開展,它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活動中,學生不是旁觀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從而培養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並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以和諧發展。

總而言之,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長期的積累。新課程需要創新型的教師,如果教師不能夠常教常新,就不可能培養出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很強的學生。因此我們還應該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真正成爲適應新課程的新型教師。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 3

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首先需要在實踐生活中培養自主意識,這就需要家庭 、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來培養。這種實踐活動包括遊戲、家務等,通過無形的教育讓他們的意識漸漸形成。

孩子擁有自主能力,纔是其獨立性的代表,可以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加順利一些,作爲父母和老師,就需要共同努力,幫助孩子早日建立自主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人在剛剛降生時是非常軟弱無力的,他們的命運的確掌握在別人手中。兩歲以後,孩子的能力發展了,這時的孩子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寶寶幹”,因爲孩子知道了快樂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而得到。但是“現在你幹不了”、“你別摔着了”等,家長這些充滿愛意的話卻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無能,也讓孩子知道了即使自己不用動,家長就會給自己帶來滿足。家長都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心含在嘴裏,爲孩子包辦一切,而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要聽話,好像聽話就是好孩子。 而孩子到了幼兒園,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上廁所,玩具自己玩……而孩子長大了,進中學了,父母還要爲他們收拾書包,送他們上車。有的孩子考大學了,考什麼專業都是父母原先擬定的,沒有一點自我的意願。我認爲,矯治獨生子女自私、懶惰、做事膽小、依賴性強等弱點,應從幼兒時期入手,尤其是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尤爲重要。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利用以下幾種方式來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

一、遊戲中體現自主

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遊戲過程中的玩具和活動場地是幼兒最直接接觸的。同時,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最能發揮主動性;它不僅使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再現,而且爲幼兒各種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在遊戲中教師常常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老師不參加遊戲實踐過程,只是提供豐富的玩具和材料,讓幼兒自主活動。另一種則是老師參加遊戲實踐過程,只做幼兒的夥伴,不操縱遊戲過程,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尊重幼兒的活動。在遊戲中,幼兒自主、自由,活動類型老師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兒自己選擇,玩什麼,怎樣玩均由幼兒自己做主。幼兒在遊戲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盡情玩耍。老師只是作爲遊戲夥伴參加遊戲,並以飽滿情緒感染影響幼兒,對幼兒的活動表示支持、讚許。爲幼兒營造寬鬆、民主、自由的遊戲氛圍,讓遊戲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流露出幼兒的真實感受。 當然在遊戲中,老師也並非完全放任,而應做到心中有數。並依平時對幼兒活動特點的觀察和了解。進行相應的指導。當孩子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可以積極鼓勵幼兒,自己動腦想辦法,去克服困難,在活動中我們允許孩子有失敗,鼓勵孩子再試一試,孩子就會在一次次嘗試失敗的過程中獲得經驗、發展能力,從而體會到了克服難關之後的愉悅。

二、啓發語言表達

愛說愛問是幼兒的天性,對幼兒提出的各類問題,老師要表現出很濃厚的興趣,花一點時間同他們進行討論,並認真做出解答,以後他們就會大膽地表達想法。在教育過程中,不能過多地限制幼兒說話,老師要圍繞教育內容積極引導,選擇有吸引力的話題。引導得當了,孩子們就不會說題外話,而是圍繞教育內容向老師左問右問。這樣不但不會影響教學,而且能使教育內容在幼兒頭腦中打下更深的烙印。 比如主題活動《小雨傘》中,讓幼兒認識了傘的開與合,站在不同角度觀察傘的不同形態後,老師可以讓幼兒想雨傘有什麼用途,幼兒的回答令千奇百怪。“下雨的時候打傘”、“下雪、天氣熱的時候打傘”、“我過生日的時候,媽媽送給我小傘做生日禮物”、“我看見電視裏面小朋友拿着小雨傘跳舞”、“我看見時裝模特拿着傘進行表演”……小朋友有的邊想邊表演,有的拿着雨傘去操作,通過不斷的探索,幼兒增加了對雨傘的認識,能夠比較清晰的表達出雨傘的形象,並積極考慮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

三、自己處理問題、想辦法

孩子是一個有別於大人的獨立個體,他們總想掙脫大人的控制,要自己動手做好每一件事情,除非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地方外,孩子要做的事情是不想要大人插手的。讓幼兒自己解決問題,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意識,還提高了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幼兒辦錯事或自己能處理事情時,儘量讓他們自己處理或參與,使他們成爲主角。 在教育、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對所有孩子的想象給予鼓勵,肯定他們,使他們從自己的創造成果中感到莫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