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自信心

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於冒險,敢於探索,善於競爭,富於創造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無一不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時代發展對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在衆多心理素質中,自信心的培養顯得尤其重要。國外一些心理學家跟蹤調查了數百名智力發展水平較高,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大致相同的少年。當這些被調查的對象步入顯示成果的年齡時,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有的成了事業上的佼佼者,有的卻無所作爲。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心理定勢在成才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自我肯定的內心傾向較穩定者,其成功率大都超過自我否定傾向較明顯的人。自信心作爲一種積極進取的內部動力,其發展水平是與活動的成敗相對應的。正如範德比爾特所說:“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事業總是一帆風順的,而沒有信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踏進事業的門檻”。說明自信心作爲成才的重要條件,它在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已被社會各界人士所接受。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自信心

人是一個高度自我調節的系統,一切外來的影響都要通過自我調節發生作用。人們大都根據對自身力量的自我分析,自我評價來指令自己的行爲,由此而來的行爲積極程度又直接聯繫着活動的效能。在現實生活中,盲目自信,企求過高,力不從心,導致失敗的事固然時有發生,但在學生當中,更多的卻是自我評價過低,在能夠完成的事情面前,認爲自己幹不了,於是畏縮猶豫裹足不前,壓抑了內在能力的發揮。過強的自我否定評價就是通常所說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學生行爲怯懦,處處依賴老師、父母和同學,活動效率低微。國小生處於生理髮育和自我意識迅速發展階段,情緒的兩極性較爲明顯。老師的疏忽或入教育誤區很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那麼作爲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呢?

一、對學生要多作肯定性評價。

學生判斷能力較弱,老師心理投射是他們形成自我評價的主要來源,這在國小低年級尤其明顯,學生需要從老師給予的肯定性評價中確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寫成績報告冊時,能評價他聰明,能幹。寫些激勵性語言,他就認爲自己確實是這樣,遇事敢於自己動手去做;如果你平時老是講他傻、沒出息等有損自尊的語言,他就覺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動手去做的信心。英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美國一所國小做實驗,以18個班的學生,作了預測未來的測驗,然後把具備“最佳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交給老師。這種暗示堅定了老師對這名單上的學生的肯定。使這些原本是隨意指定的學生感到異樣的自信、自尊、自愛,敢於提問、回答。8個月後複試,這些學生進步快、活潑、可愛。實驗表明:教師對學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評價形成了期待效應。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我們爲何不滿足他呢?既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讓學生學會自主、自強、自信、自立,還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態,何樂而不爲呢?

二、珍視學生的成功。

當學生自己動手幹一些事,或根據老師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師所給予的'肯定和鼓勵,能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適當的讚美言辭是滋潤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說:“你能跟同學愉快的相處,老師真高興。”這會使學生在交往中充滿自信心。學生向你提出某種意見,你傾聽後說:“你的建議值得我接受,並且使我欣慰。”學生從你的反應中體驗到自己具有判斷力。相信學生,鼓勵他們參與。美國教育家羅達·貝克梅斯特爾說:“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自信,我們就必須相信他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賴學生,他說:“我加入兒童生活中,便發現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在學校,教師要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還可以委託他們做一些有一定難度的事。對於學生的過份保護,過份操縱,不放心他們獨立介入生活中的“難題”,自己一手操縱,這是對學生的力量估價過低的表現。剝奪實踐,不僅障礙了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學生喪失獨立的生活態度和自信心。聰明的老師是從不壓抑學生躍躍欲試的願望而鼓勵他們獨立學習的。

三、多給學生提供擺脫失敗,虛擬成功的機會。

挫折雖然會使人失去信心,但另闢積極的途徑卻可使它轉化。蘇霍姆林斯基對四年級以下的學生從不打不及格分數,而讓他們重新做失分的題目,讓他們在進步中得到好成績,並從中發現自己的力量。可見教師要在教學中,活動中不斷地虛擬成功的機會讓自卑的學生不知不覺地參與當中來享受成功的快樂,獲取足夠的自信心,如果學生在創設的機遇中沒有把事情做好,老師就加以指責,甚至挖苦、諷刺,這不僅會使學生失去信心,而且會跟你對立。

四、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自信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