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歷史與發展

論文摘要:比較文學是一門研究跨越國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學思潮、流派、運動、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學發展有關的各種現象的學科。縱觀世界比較文學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累進式發展的三大階段,即影響研究的歐洲階段(法國)、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階段(美國)和跨文化研究的亞洲階段(中國)。

淺析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歷史與發展

在當今世界學術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無疑是最引人矚目的學科之一。自它在中華大地上覆興以來,發展迅猛,至今仍然方興未艾。

  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概念

比較文學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較文學》藝術中對比較文學進行了定義:“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支;它研究國際間的精神關係,研究拜倫與普希金、歌德與卡萊爾、司各特與維涅之間的事實聯繫,研究各國文學的作品之間、靈感來源之間與作家生平之間的事實聯繫。比較文學主要不考慮作品的獨創價值,而特別關懷每個國家、每位作家對其所取材料的演變。”

美國學派代表人物雷馬克對比較文學進行定義:“比較文學是超越一國範圍之外的文學研究,並且研究文學和其他知識領域及信仰領域之間的關係,包括藝術(如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簡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

我國學者季羨林先生對比較文學曾下定義:“顧名思義,比較文學就是把不同國家的文學拿出來比較,這可以說是狹義的比較文學。廣義的比較文學是把文學同其他學科來比較,包括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錢鍾書先生的說法是:“比較文學作爲一門專門學科,則專指跨越國界和語言界限的文學比較。更具體的說,就是把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文學現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它們在文藝理論、文學思潮,具體作家、作品之間的互相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比較文學定義爲:比較文學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懷來從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學科之間的跨越式文學比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種跨越中文學的同源性、類同性、異質性和互補性,以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爲基本方法論,其目的在於以世界性眼光來總結文學規律和文學特性,加強世界文學的相互瞭解與整合,推動世界文學的發展。

 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

比較文學作爲一種專門的學科,是沒有什麼疑問的,但是,中西比較文學是否也能成爲一種專門的學科,猶如“紅學”之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魯迅學”之於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我們認爲,把中西比較文學從比較文學中獨立出來,進行專門的、深入的研究,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義。固然,對於中外文化交流,取異域文學之長,補我國文學之短,中國文學與朝鮮、日本、越南文學的比較,以中國文學爲主體的東亞文學與以印度文學爲主體的南亞文學的比較,乃至中國文學與中東文學、拉美文學、非洲文學的比較等等,也都是有待深入開發的研究領域。但是,對於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來說,從來沒有任何一種文學像西方文學那樣,對我們民族的文學衝擊那麼大,發生過那麼無孔不入的影響。直到現在,世界各國的文學傳統仍在受歐美文學傳統的衝擊。我們現在的.文學教科書,甚至包括中國古代文學在內的教科書,都在使用着歐美文學的概念。我國當代的作家,仍在自覺或者不自覺、直接或者間接的接受着西方文學的影響,我國一般大學的外國文學課實際講授的是歐美文學課。因此,作爲專門學科的中西比較文學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中西比較文學,包括兩個相互聯繫的大的研究領域。一是現代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二是中國古代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前者應側重於法國學派正統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即影響研究,後者應側重於美國學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中國新文學的歷史不長,而古代又有着悠久的文學傳統和豐富的文學遺產,這個傳統總在有形無形地對中國新文學發生影響。因此,隨着中西比較文學研究的深入,應該把研究的重點從現代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移道中國古代文學與西方文學的比較上來。

 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歷史與發展

曹順慶在《比較文學史》中談到“整個比較文學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徵和實施,就是研究範圍的不斷擴大,一個個‘人爲圈子’的不斷被衝破,一堵堵圍牆的不斷被跨越,從而構成整個比較文學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走向。”[1]縱觀全世界比較文學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較爲清晰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發展的學術之鏈。這條學術之鏈歷經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三大階段,呈累進式的發展態勢。

第一階段,在比較文學歷史上,法國學派是最早出現的一個學派,從19世紀末開始至20世紀20年代已具雛形。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巴爾登斯貝格、梵第根、伽列及基亞等人。法國學派所進行的影響研究可以概括爲:其一,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國與國之間文學的事實聯繫和實際的影響關係,在有些學者那裏,對這種聯繫和影響的研究甚至被嚴格的限定在兩國之間,如梵第根就持有這種觀點。所以法國學派學者嚴厲,比較文學一詞是一門系統而科學的學科沒有起好的名字。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強調實證主義。認爲要使學科建立在堅實的科學性上,只有對文學關係的事實聯繫進行細緻的、慎重的考察求證,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主張把比較文學看成爲文學史的一個分支。

法國學派對比較文學的貢獻是巨大的。它在比較文學形成之初就爲學科發展開闢了一條科學、嚴謹的研究道路,爲學科理論和研究範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礎。雖然法國學派在學科定位、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偏狹的觀點,但影響研究至今,認識比較文學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一個始終充滿生命活力的研究領域。

第二階段,1958年9月在國際比較文學協會第二次大會上,耶魯大學教授韋勒克做了題爲《比較文學的危機》的發言,向法國學派的理論觀點提出了直截了當的挑戰。這個發言被認爲是美國學派的宣言書,此後不僅打破了法國學派的一統天下,也確立了美國學派在世界比較文學領域中的地位。

美國學派對文學進行的平行研究在與法國學派爭論中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其理論重點和對學科發展的貢獻可小結如下:第一,擴大了研究的領域,把不同學科引入到文學研究中來;第二,把比較文學研究的目光轉向了文學的內部,更加關注作品的結構、語言、層次等方面的問題;第三,開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張針對不同作品、不同問題運用不同方法,或綜合運用多種方法。

在第三階段,學科自我發展的又一次機遇是東西比較文學研究的崛起。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臺港及大陸比較文學研究的迅速崛起,爲開拓比較文學的領域,尤其是東西方文學的跨文明比較做出了實績。這種跨越東西方異質文明的比較文學研究,將全世界比較文學引向了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爲比較文學拓展了更加寬廣的視界,將比較文學導向了又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中國學術界正在探索甚至正在建構跨越東西方異質文明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新體系。臺港學者對於東西方文化“模子”的比較文學研究和對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探索,已邁開了比較文學新的學科理論建設的步伐。而近年來中國大陸學者對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基本理論特徵——“跨文明”的提出及其方法論體系輪廓的初步勾勒,更進一步奠定了學科理論建設的堅實基礎。可以說,全世界比較文學正面臨着一個重大的戰略性轉變,新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這是一個更加廣闊的視界,是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新階段。

中國比較文學乃至世界比較文學今後邁向何方?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跨文明研究”,或者說着眼於在中西文明衝突、對話與交流的跨越東西方文明的比較文學研究,將是中國比較文學乃至世界比較文學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