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形態學到文藝形態論比較文學的世界文藝關係觀論文

 一、文明形態論與斯賓格勒的“歷史形態學”

從歷史形態學到文藝形態論比較文學的世界文藝關係觀論文

人類文明史上一個極爲重要的成果是文明形態論。文明形態論的核心內容是對多元、多態的文明世界進行形態上或結構上的分析,以期揭示人類文明的本質與規律。雖然泰勒、摩爾根、弗雷澤、維柯、榮格等大家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系列關於人類文化同源論、人類心智同一論的觀點,但在現實世界中,由於民族、羣體彼此之間的地理隔離,不同自然環境的改塑,最終使人類文明/文化的存在呈現爲各別的形態“形態”幾乎成了世界文明/文化的最重要特徵。 近代以來,歐洲的文明形態論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時間及成就看,俄國學者尼古拉·丹尼列夫斯基爲該領域的先驅者。他在《俄國和歐洲》中,將“文化·歷史類型”作爲衡量歷史的單位,將傳統的歷態線性的歷史改寫爲共態生動的歷史。他把人類文明分爲十大類型: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一胖尼基、希臘、羅馬、伊斯蘭、猶太、新閃米特或阿拉伯、日耳曼一羅馬或歐洲等類型。根據“單一(孤立)型”或“繼承(或持續)型”的性質,他把中國、印度劃爲前一種類型,把埃及、巴比倫、胖尼基、希臘、羅馬、希伯萊、歐洲歸爲後一種類型。

另一位著名的文明形態論者,美國學者菲利普·巴格比將文明區分爲“一般概念文明”和“綜合體文明”。繼而,又將“綜合體文明”進一步分爲兩大類型,與尼古拉·丹尼列夫斯基的“單一型”/“繼承型”相似,一類稱爲“大文明”(或“一次的文明”),另一類稱爲“周邊文明”(或稱“二次的文明”)。所謂大文明,即保持着自身獨立性的文明,所謂周邊文明,即雖然依存於大文明,但依然維護着自己的精神命脈,不爲大文明所同化的文明。按巴格比的分類,埃及、中國、印度、巴比倫(或曰美索不達米亞)、古典(或曰希臘、羅馬)、祕魯、中美洲、西歐、近東九大文明,屬於大文明舊本、朝鮮、安南(越南)、尼泊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西文化範式發生的神話學研究”(12BZ W128):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個體論視域下的比較文學研究”基於藝術與文化關係,斯賓格勒還提煉出了“風格論”。他說:“不是藝術家的個性、意志或心智創造了風格,而是風格塑造了藝術家的類型。……在一種文化的一般歷史圖象中,只能有一種風格,即文化的風格。”②在斯賓格勒那裏,風格不是藝術家的個體性力量,而是特定文化活力充盈瀰漫、奔騰突進在個體無意識深處的轉化。

  二、從“歷史形態學”到“文藝形態論”

本文在斯賓格勒“歷史形態學”理論的基礎上,對之進行改造與補充,提出一種類似文明形態論的“文藝形態論”。③文藝形態論與歷史形態學都是關於“形態”,即關於結構的言說,兩者的區別是:一是歷史形態學的視點是歷史,而文藝形態論的落腳點是在文藝。二是歷史形態學注重的是不同文化的歷時性、生命形態的相似性,而文藝形態論重視的是各種文藝生命體的空間性、形態的類同性。從歷史形態學衍化而成的文藝形態論概念,有以下觀點,限於篇幅,不展開論述。

第一, 每種文藝均是一個相對自足的生命體,具有不可重複的個性。斯賓格勒認爲,每一種文化都具有獨質性、不可複製性,世界並不存在具有“普遍意義”與“永恆價值”的文化。每一種藝術“正如每一種植物各有不同的花、果、不同的生長”,④“藝術在生活中可能只屬於一個小範圍,是特定地域和特定人類的自我表現形式。⑤文藝形態論與斯賓格勒在這一觀點上的區別是:

首先,文藝形態論認爲,應以發展的觀點看待文化的“自足性”,藝術中“自足性”與“種性”就如物種在隔離進化中形成的規律一樣,物種中的“種”是穩定性與發展性的辯證統一,不宜用凝固、靜比的觀點觀察具體的文化形態。點。文藝與哲學不同,哲學要用高度抽象的方式,而文藝常用象徵的方式。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說:“語言和科學是對實在的縮寫;藝術則是對實在的誇張。語言和科學依賴於同一個抽象過程,而藝術則可以說是一個持續的具體化過程。”①可見藝術比起哲學,更趨似於一個有血有肉的文化生命。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藝術家的作品如一個小宇宙,小宇宙是自然大宇宙的縮化,小宇宙藏含大宇宙的本真密碼。宗白華引用亞里斯多德的“詩是比歷史更哲學的”一語,說明詩歌比歷史更趨近於真理。因爲詩歌表現人的普遍情感,而歷史則是記載個別事實;詩歌捕捉人生的必然性,而歷史則敘述事物的偶然性。因而,詩歌更加近哲學、通真理。②王國維認爲只有詩歌才能直指人生,才能真正表現世界。因爲文藝是直觀的,沒有概念雜乎其間。這些都有力地闡述了“文藝比歷史更哲學”的觀點。同類項(同功)。當下有些比較文學者所倡導的尋找比較文學的“可比性”之舉,是一個僞命題“可比}h}”隸屬於比較文學者一定的世界文藝關係觀,如文藝形態論、文藝傳播論等。 其四,該“平行研究”關注文化的多樣化與異質}h},異文藝之間的異質度越大,其比較價值就越大,相反就越小。也即是說,異文藝的異質度與其比較價值成正比。

  三“凌藝形態論”包含的“平行研究”形構

作爲觀審世界各種文藝之間關係的一種觀念,文藝形態論對比較文學研究③的'影響是深刻的。當比較文學者以文藝形態論投視於比較文學時,一個“平行研究”的形貌便自然地展現出來。歸納起來,文藝形態論的觀點是:各種文藝具有自足性、不可重複性、等價性;各種文藝具有同構性;文藝的本質在於其文化屬性;多樣化是文藝的本性。這一內容實際上己包含了一種“平行研究”的“五臟六腑”。例如,該研究的目的、任務、可比性與比較價值: 其一,該“平行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異質文化中文藝的同構性比較,揭示並認識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建構一種尊重各種文化個性的多元世界文化。 其二,該“平行研究”的任務是“兩求”,即結構同類項的求異與功能同類項的求同。結構同類項是指各種文藝中結構意義上同項形態,如各自的詩歌、小說、戲劇;功能同類項是指各種文藝中功能意義上的等項,如中國詩歌與希臘戲劇,中國的山水畫與希臘的雕塑。 其三,該“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包含在它的任務之中,即各種文藝之間的結構同類項(同構)與功能 從文藝形態論中包含的“平行研究”形構,可以發現文藝形態論與該“平行研究”存在一種聯動關係,這一聯動關係就如弗洛伊德冰山理論中的“水下冰山”與“水上冰山”。該“平行研究”所呈現的而貌,給人們展現的“樣子”(如目的、任務、可比性等),就像浮現於海而的冰山,只是表象的部分,而文藝形態論則是沉浸於海中的“水下冰山”,它纔是深層的、根性的、動力的部分。

四、從“文藝形態論”到“平行研究”的啓示

文藝形態論只是“水下冰山”之一態,不同形貌的“水上冰山”總是隱藏着自己的“水下冰山”。本文認爲,可將各種“水下冰山”提升到一個理論的高度,把它們概稱爲的“世界文藝關係觀”。所謂“世界文藝關係觀”,即是關於比較文學學者對跨民族、跨國家、跨語言、跨文明等世界文藝間的同構關係與影響關係的基本觀點。同構關係指各種文藝之間的同源、同類、同功等“平行關係”;影響關係指各種文藝之間的互動、互構、互文等“影響關係,。“世界文藝關係觀”具有不自覺性、隱蔽性特徵,它的形成與比較文學學者自身的學術境界、知識結構和文化信。通過對文藝形態論與“平行研究”的聯動關係揭示,以及對“法國學派”的“水下冰山”深層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基本的規律:當比較文學學者、某一學派崇信於文藝傳播論時,他們容易走向“影響研究”,他們要尋找的是各民族文學傳播與被影響之間的線索與關係。當比較文學學者立足於文明形態論或文藝形態論時,他們便偏向於“平行研究”,他們要探索的主要是文藝之間的同構或同功關係。可見,比較文學研究者的“世界文藝形態論”是一隻左右“水上冰山”形貌的隱形之手。

然而,在當下的比較文學研究中,人們往往只見“水上冰山”,不見“水下冰山”;人們多半熱衷於“表象”的分析,而忽視了表象背後“觀念”的挖掘。本文的論述從文明形態論到文藝形態論,從文藝形態論到其孕含的“平行研究”,再在文藝形態論的基礎上推繹出一個學理新視點—比較文學研究者的“世界文藝關係觀”,以圖在比較文學研究中叩啓“水下冰山”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