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謀士有哪些?

董卓的謀士有哪些?

董卓的謀士有哪些?

李儒、李肅、賈詡

李儒簡介

中文名:李儒

籍貫:涼州隴西臨洮(今甘肅臨洮)

性別:男

國籍:東漢

職業:郎中令

李儒,三國人物,正史中無此人(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有此人),演義中他是董卓的女婿、謀士,爲董卓所親信,大小事宜均與之參謀,堪稱智囊。董卓趁亂進京、說降呂布、廢立皇帝、遷都長安等舉動,均離不開李儒的參謀之功。漢少帝劉辯被廢后不滿,李儒奉董卓之命,親自帶人入宮,毒死劉辯。后王允使“連環計”離間董卓、呂布,李儒勸董卓放棄貂蟬而換取呂布的效忠,董卓最終沒有聽從,死於呂布之手。

李儒與董卓

李儒是三國第一謀士,第一個出現的謀士。

他是董卓的女婿,死心蹋地地爲董卓服務,開創了董卓時代。

當時董卓奉詔前來。李儒勸他說,:“今雖奉詔,中間多有闇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

所謂大事可圖,可見他們有獨霸天下的野心。在李儒的勸說下,董卓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坐享其成。

爲了成就自己的霸業,董卓準備收降呂布,徵詢李儒的意見。李儒曰:“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

董卓對李儒的話是言聽計從,欣然與之,更與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贈與呂布。

結果,呂布成爲董卓成功的最主要干將。

董卓執政後,李儒給董卓的第一個建議是擢用名流,以收人望,並薦蔡邕。董卓命徵之,邕不赴。董卓大怒,使人謂邕曰:“如不來,當滅汝族。”。卓見邕大喜,一月三遷其官,拜爲侍中,甚見親厚。

曹操欲刺殺董卓,董卓以其事告之。李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

董卓然其說,馬上查明事實的真-相。

李儒曰:“此必有同謀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

於是卓遂令遍行文書,畫影圖形,捉拿曹操,擒獻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

要不是碰上陳宮,曹操的命就沒了。

後來,曹操召集十八路諸候征討董卓,勢不可擋。李儒又出一計:“溫侯新敗,兵無戰心。不若引兵回洛陽,遷帝於長安,乃保無虞。”爲了發展董卓的實力,李儒又出了一個主意,“今錢糧缺少,洛陽富戶極多,可籍沒入官。但是袁紹等門下,殺其宗黨而抄其家貲,必得鉅萬。”

結果董卓安然退到長安,實力沒有消耗。而十八路諸侯則不戰而退。

董卓從洛陽撤退到滎陽後,李儒獻計說,丞相新棄洛陽,防有追兵。可教徐榮伏軍滎陽城外山塢之旁,若有兵追來,可竟放過,待我這裏殺敗,然後截住掩殺:令後來者不敢復追。”

董卓從其計,令呂布引精兵歇後。呂布正行間,曹操一軍趕上。呂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

曹操出馬,大叫:“逆賊劫遷天子,流徙百姓,將欲何往?”

呂布罵曰:“背主懦夫,何得妄言!(曹操先背叛董卓,呂布說得也沒錯。不過呂布背叛的次數更多。)”

此次戰爭結果,曹操肩膊中箭,被兩個軍士擒住,幸虧被曹洪所救。曹操來時,聚三萬人馬,此次回去,只有殘兵五百餘人。

第七回“袁紹盤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中,袁紹與公孫瓚對陣。有人來長安報知董卓。

李儒對卓曰:“袁紹與公孫瓚,亦當今豪傑。現在盤河廝殺,宜假天子之詔,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順太師矣。”

卓曰善。次日,便使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齋詔前去。二人來至河北,紹出迎於百里之外,再拜奉詔。次日,二人至瓚營宣諭,瓚乃遣使致書於紹,互相講和。二人自回京覆命。瓚即日班師,又表薦劉玄德爲平原相。

這件事極大地提高了董卓的威信和影響力。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中,李儒看出了董卓和呂布的矛盾,以及其中的連環計。他於是是勸董卓和好呂布。他說,昔楚莊王絕纓之會,不究戲愛姬之蔣雄,後爲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今貂蟬不過一女子,而呂布乃太師心腹猛將也。太師若就此機會,以蟬賜布,布感大恩,必以死報太師。太師請自三思。

董卓沉吟良久曰:“汝言亦是。我當思之。”要說董卓還是有一定氣度的。

不過,董卓又被貂蟬的眼淚改變了主意。

李儒聽說後,仰天嘆曰:“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過去,董卓對李儒是言聽計從,而現在董卓得勢,已經聽不進李儒的勸告,離死也就不遠了。

董卓的成功,李儒立了大部分功勞,收呂布,敗曹操,擢名流,立朝庭,攫財富,拒諸侯。李儒人聰明,懂兵法,還有戰略眼光和心胸,儒具備一流謀士的條件,可惜其主不行。否則很有前途。

李儒初次出場:進京勤王

卓婿謀士李儒曰:“今雖奉詔,中間多有闇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臣敢鳴鐘鼓入洛陽,請除讓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這就和劉備提出要“光復漢室”是異曲同工。當時得知董卓要進京,朝中是怎麼說的?

侍御史鄭泰諫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

盧植亦諫曰:“植素知董卓爲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禍患。不如止之勿來,免致生亂。”

何進掛了以後,鮑信找到士族代表袁紹和朝中大臣代表王允又說董卓要反,結果此二人都是:“且容商議。”李儒這一名正言順要進京勤王的聲明,就在這個時候成了關鍵。人家是響應號召以勤王的名義來的,而且又握有重兵,只要沒有謀反的事實,誰也動不了他。

二次出場:挾天子以令諸侯

李儒曰:“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

有人可能要說李儒這一手沒有曹操救天子於危難,恩威並施來的高明。但這裏有一個不同點,董卓這個時候是西涼軍閥,他只能在京城中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曹操後來是在自己的地盤上迎天子。

三國那個時候是很看中出身的,董卓作爲一西涼軍閥,在朝廷裏的人看來就是暴發戶,實力確實夠強,但沒有號召力。袁紹“四世公卿”一出,壓都壓死他。那他要把持朝政就只能採取鐵血手段,這一個計策是沒有錯的。等到曹操挾天子的時候,曹操已經在許都有了勢力,而且國都覆滅,許都又是中原地區,遷都順理成章。董卓要是用曹操那一套,難道遷都到西涼去,搞笑的吧。

看看董卓要把持朝政時衆人的反應。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於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發大語?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妄議廢立!汝欲爲篡逆耶?”此人就是丁原,那時候丁原跟袁紹王允他們比起來也就是個小角色,連他都敢這麼搞,可想而知董卓當時面臨的環境(不要說是因爲呂布給他撐腰啊,在朝堂上只聽說手下靠老大撐腰的,沒聽說老大靠手下撐腰)。要不是依照李儒的鐵血政策殺之,誰還會聽董卓的。

所以李儒這個早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完美的。只不過董卓此人實在無腦,瞎搞,才搞得天下之兵盡伐之。

三次出場:袁紹不可殺

且說董卓欲殺袁紹,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殺。”

這句話什麼意思,朝廷江山還沒坐穩,不能在這個時候殺袁紹。事後侍中周毖說了一句話:“袁紹忿忿而去,若購之急,勢必爲變。且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傑以聚徒衆,英雄因之而起,山東非公有也。”可見袁紹殺不得。

四次出場:擢用名流,以收人望

李儒勸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薦蔡邕之才。

這沒錯吧。只不過蔡邕確實名副其實,就是不給你董卓面子。要是換了曹操,你不給我面子我還是供着你,就像對徐庶、關羽那樣。董卓要是這樣的話,估計情況會好很多。只不過董卓是個SB,拿刀架着蔡邕來上班,那有用個P,這可怪不得李儒。

五次出場:殺帝奪權

卻說少帝與何太后、唐妃困於永安宮中,衣服飲食,漸漸少缺;少帝淚不曾幹。一日,偶見雙燕飛於庭中,遂吟詩一首。詩曰:“嫩草綠凝煙,嫋嫋雙飛燕。洛水一條青,陌上人稱羨。遠望碧雲深,是吾舊宮殿。何人仗忠義,泄我心中怨!”董卓時常使人探聽。是日獲得此詩,來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詩,殺之有名矣。”遂命李儒帶武士十人,入宮弒帝。

此時的董卓已經把持朝政,你皇帝做傀儡就好好做,你要來一句“何人仗忠義”那不是找死嗎?都在叫人來殺董卓了,難道董卓還能容你?這個做法和曹操後來的做法是一樣的。

六次出場:識破曹操

布對卓曰:“適來曹操似有行刺之狀,及被喝破,故推獻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說話間,適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

這個就不用說了吧,看曹操後來的反應。操不曾回寓,乘馬飛出東門。門吏問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緊急公事’,縱馬而去矣。皆被李儒言中。反董計劃徹底告吹。

七次出場:示弱退兵

李傕抱頭鼠竄,回見董卓,說孫堅如此無禮。卓怒,問李儒。儒曰:“溫侯新敗,兵無戰心。不若引兵回洛陽,遷帝於長安,以應童謠。近日街市童謠曰: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臣思此言‘西頭一個漢’,乃應高祖旺於西都長安,傳一十二帝;‘東頭一個漢’,乃應光武旺於東都洛陽,今亦傳一十二帝。天運合回。丞相遷回長安,方可無虞。”

後來怎麼樣,聯盟軍連追都不追,人心渙散了。

八次出場:設計曹操

且說董卓行至滎陽地方,太守徐榮出接。李儒曰:“丞相新棄洛陽,防有追兵。可教徐榮伏軍滎陽城外山塢之旁,若有兵追來,可竟放過;待我這裏殺敗,然後截住掩殺。令後來者不敢復追。”

結果呢,曹操果然帶兵追來,被呂布等人殺得大敗。呂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

九次出場:識破連環計

呂布怒恨而歸,路遇李儒,告知其故。儒急入見卓曰:“太師欲取天下,何故以小過見責溫侯?倘彼心變,大事去矣。”卓曰:“奈何?”儒曰:“來朝喚入,賜以金帛,好言慰之,自然無事。”卓依言。

儒曰:“恩相差矣。昔楚莊王絕纓之會,不究戲愛姬之蔣雄,後爲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今貂蟬不過一女子,而呂布乃太師心腹猛將也。太師若就此機會,以蟬賜布,布感大恩,必以死報太師。太師請自三思。”卓沈吟良久曰:“汝言亦是,我當思之。”

要是李儒早點知道有這個情況,估計就勸董卓把貂蟬讓給呂布了,董卓根本就不會娶貂蟬。以後也不會有呂布謀反一事了。縱觀董卓行事,但凡李儒的'建議他還是都聽進去了的。好歹也是稱霸一方的人,判斷意見的正確與否的能力還是有的。加上李儒是他女婿,連呂布都比不上的親信。

十次出場:料定敗亡

次日,李儒入見曰:“今日良辰,可將貂蟬送與呂布。”卓曰:“布與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賜與。我只不究其罪。汝傳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儒曰:“太師不可爲婦人所惑。”

卓變色曰:“汝之妻肯與呂布否?貂蟬之事,再勿多言;言則必斬!”李儒出,仰天嘆曰:“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眼見董卓受貂蟬迷惑,不再聽信忠言,李儒就已經料定了呂布謀反的結果。可比賈詡。

十一次出場:敗局已定,自了餘生

卓又喜而不疑。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

這個時候其實李儒已經知道董卓的敗局了。要不怎麼偏偏他這個最親信的人沒出現在這種場合。

卻說當下呂布大呼曰:“助卓爲虐者,皆李儒也!誰可擒之?”李肅應聲願往。忽聽朝門外發喊,人報李儒家奴已將李儒綁縛來獻。

這裏我個人感覺是李儒爲了不連累家將而自己自首的。要知道董卓一系的勢力是根深蒂固的。看看呂布奪權以後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的反應,董卓勢力幾大將領沒有一個買呂布的賬,都不投降呂布。難道平日裏在董卓、李儒身邊的這些人不是他們的親信?會這麼容易就把李儒綁了,那個時代可是最恨這種賣主求榮的小人,能進到李儒日常生活中的人絕大多數肯定都不會是這樣的人。即使有一兩個,也沒有把李儒綁出去的能力。

總結:算無遺漏,如遇良主,大業必成

縱觀李儒一生,算無遺漏。若不是董卓性情中人,早已成就大業。但無奈是以董卓姻親身份出道,註定無法另擇良主,只能對董卓從一而終

悲兮,哀兮!

李肅簡介

李肅(?-192年),漢騎都尉。永漢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是時,天子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布使同郡騎都尉肅等,將親兵十餘人,僞着衛士服守掖門。布懷詔書。卓至,肅等格卓。卓驚呼布所在。布曰“有詔”,遂殺卓,夷三族。後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典兵別屯陝,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略陳留、潁川諸縣。卓死,呂布使李肅至陝,欲以詔命誅輔。輔等逆與肅戰,肅敗走弘農,布誅肅。

演義內容

李肅,董卓帳下武將,任虎賁中郎將,呂布的同鄉,主動請命爲董卓說服呂布來降。諸侯聯軍伐董卓之際,李肅協同華雄鎮守汜水關,爲華雄出謀劃策,擊敗缺糧的孫堅軍。后王允、呂布策劃誅殺董卓,拉攏李肅同謀,李肅因久不升遷,心懷不滿,與呂布一拍即合,共同謀殺了董卓,又爲呂布先鋒與牛輔軍交戰,兵敗後被呂布斬首示衆。

歷史傳記

李肅,騎都尉,呂布同郡之人,協同呂布刺殺董卓,隨後受派遣,前往陝地征討牛輔,被牛輔擊敗,退至弘農,爲呂布所殺。

人物評價

總結:官欲重。理由:爲升官,說呂布,不升而怨;爲升官,殺董卓。

賈詡簡介

本名:賈詡

別稱:文和

所處時代:東漢→曹魏

民族族羣:漢族

出生地:武威郡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

出生時間:公元147年(東漢建和元年)

去世時間:公元223年(魏黃初四年)8月11日

主要作品:《鈔孫子兵法》《吳起兵法注》

主要成就:奇謀百出,算無遺策 魏朝開國元勳

職業:謀士、軍事理論家、重臣

官職:太尉

封爵:壽鄉侯

諡號:肅侯

個人影響

賈詡之謀,與荀攸相若,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此二人時說:“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賈詡有良、平之奇。察孝廉爲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氵千千)?,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爲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熲,昔久爲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餘悉死。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鹹此類也。

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爲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壻中郎將牛輔屯陝,詡在輔軍。卓敗,輔又死,衆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爲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衆以爲然。傕乃西攻長安。語在《卓傳》。後詡爲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又以爲尚書僕射,詡曰:“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會母喪去官,拜光祿大夫。傕、汜等鬥長安中,傕復請詡爲宣義將軍。傕等和,出天子,佑護大臣,詡有力焉。天子既出,詡上還印綬。是時將軍段煨屯華陰,與詡同郡,遂去傕託煨。詡素知名,爲煨軍所望。煨內恐其見奪,而外奉詡禮甚備,詡愈不自安。

張繡在南陽,詡陰結繡,繡遣人迎詡。詡將行,或謂詡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詡曰:“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爲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詡遂往,繡執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詡說繡與劉表連和。太祖比徵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鏽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繡乃服。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爲仇,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衆從之,必不以我爲重。曹公衆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繡從之,率衆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詡爲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參司空軍事。袁紹圍太祖於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並兵出,圍擊紹三十餘里營,破之。紹軍大潰,河北平。太祖領冀州牧,徙詡爲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衆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太祖後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並求任子。詡以爲可僞許之。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詡謀。語在《武紀》。卒破遂、超,詡本謀也。

是時,文帝爲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顧。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深長,懼見猜嫌,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文帝即位,以詡爲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邑三百,並前八百戶。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訪爲列侯。以長子穆爲駙馬都尉。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羣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鏚而有苗服,臣以爲當今宜先文後武。”文帝不納。後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詡年七十七,薨,溢曰肅侯,子穆嗣,歷位郡守。穆薨,子模嗣。

人物評價

陳壽評曰: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評曰: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生平背景

賈詡少時並不出名,只有當時名士漢陽閻忠異之,說賈詡“有良(張良)、平(陳平)之奇”(《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初時察孝廉爲郎,因有病辭官,西還至汧,路上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數十人皆爲氐人所抓。賈詡爲脫身,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當時太尉段熲,因爲久爲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熲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餘的人卻都遇害了。史稱賈詡此舉是:“權以濟事,鹹此類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永漢元年(189)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爲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賈詡在此時以太尉掾爲平津都尉,後升討虜校尉。時董卓之婿中郎將牛輔屯兵於陝,賈詡便在牛輔軍中輔軍。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等人誅殺,牛輔也死,衆人恐懼。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無所依靠,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王允爲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爲,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

賈詡當時因爲是董卓所部的官吏,爲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他們,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衆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衆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爲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此計爲衆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爲名,聯絡西涼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10餘萬之衆。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攻而不克。後由城內叛兵引導李傕軍入城,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爲揚武將軍、郭汜爲揚烈將軍、樊稠爲中郎將。李傕又殺司棣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可以看出,賈詡一句話雖然是爲自己考慮,然而卻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東漢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說:“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後賈詡爲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爲侯,賈詡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爲尚書僕射,賈詡說:“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素不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於是拜賈詡爲尚書。雖然如此,李傕等對等賈詡總是“親而憚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時賈詡之母去世,賈詡辭掉官職,被拜爲光祿大夫。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襲佔長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權後,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多次打鬥起來。賈詡每次都以大體責之,所以三人雖心中不和,但表面上還過得去。於是三分長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騎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間矛盾日益激化,開始交兵。李傕請賈詡爲宣義將軍,以助自己。後二人罷兵,賈詡便上還印綬。

當時將軍段煨與賈詡同郡,屯駐華陰,賈詡便去投告段煨。賈詡向來知名,爲段煨軍所望。段煨怕賈詡奪其兵權,所以表面上對賈詡禮遇甚厚。賈詡看出後,心中不能自安。

南陽張繡與賈詡暗中有來往,張繡便派人去迎接賈詡。賈詡臨行時,有人對賈詡說:“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賈詡說:“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爲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至張繡處,張繡大喜,果然率子孫前來迎接。而段煨知賈詡去,也果然善待其家屬。

建安二年(197年),在賈詡的說服下,張繡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合。從此,二人便成爲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多次率軍攻打張繡。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繡,包圍張繡據守的穰城(今河南鄧縣)。此時,曹操聞悉謀士田豐勸冀州牧袁紹趁虛襲取許都(今河南許昌東),欲迎獻帝號令天下,立即從穰城解圍撤退。張繡率兵尾隨追擊。五月,劉表派荊州軍佔據安衆(今河南鄧縣東北),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後,速行北撤。張繡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也,追必敗”(《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後所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繡說:“促更追之,更戰必勝。”張繡說:“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賈詡說:“兵勢有變,亟往必利”(《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遂聽從賈詡意見,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得勝後,張繡問賈詡:“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賈詡說:“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大爲佩服。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戰前,袁紹遣人招降張繡,並與賈詡結好。張繡準備同意,賈詡於繡坐上對來使說:“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張繡驚懼地說:“何至於此!”並暗中對賈詡說:“若此,當何歸?”賈詡說:“不如從曹公。”張繡說:“袁強曹弱,又與曹爲仇,從之如何?”賈詡說:“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衆從之,必不以我爲重。曹公衆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繡從其言,於十一月率衆歸順曹操。

張繡的歸順使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避免了兩面作戰,所以曹操聞後大喜,親自接見賈詡,執其手說:“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遂拜賈詡爲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同時拜張繡爲揚武將軍,並讓其子曹均娶張繡之女爲妻。

時冀州尚爲袁紹所佔,賈詡便留參司空軍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後曹軍軍糧方盡,曹操便問計於賈詡,賈詡說:“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曰善。十月,袁紹又遣淳于瓊率兵萬餘護送軍糧,至距袁軍大營40裏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此時,許攸聞其家屬犯法下獄,憤然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衆人皆疑,只有賈詡與荀攸力勸曹操,曹操欣然採納其計,率軍出擊,大敗袁軍。河北平定後,曹操領冀州牧,遷賈詡爲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破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賈詡勸阻說:“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衆而江東稽服矣”(《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驍將馬超、韓遂爲首的十部聯軍,聚集10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參見渭南之戰)。馬超受挫後,提出劃河爲界的議和條件,被曹操拒絕。馬超多次前來挑戰,曹操堅守不出,使馬超欲急戰速勝不得。九月,再次提出劃地爲界的要求,並送子爲人質。賈詡認爲可以表面上假意應允,麻痹對方,實際積極準備,伺機殲敵。曹操又問計於賈詡,賈詡說:“離之而已”(《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用其計,利用過去與韓遂的友誼,故意在兩軍陣前和他敘舊;又故意塗改給韓遂的書信,使之落到馬超手裏,引起馬超的疑忌,促使他們內部矛盾激化。曹操視時機成熟,主動對關中軍發起進攻,大勝而歸。

當時曹操未立太子,曹丕爲五官將,而臨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計於賈詡,賈詡說:“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丕從其言,深自砥礪。後曹操爲太子事屏退左右問賈詡,賈詡閉口不答。曹操說:“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賈詡說:“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曹操說:“何思?”賈詡說:“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大笑,於是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爲太子。

賈詡認爲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爲報賈詡之恩,封賈詡爲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食邑三百,前後共八百戶。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賈訪爲列侯。以長子賈穆爲駙馬都尉。

黃初四年(223年)三月,曹丕首徵東吳,以失敗而告終。當初,曹丕便問計於賈詡:“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賈詡說:“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羣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鏚而有苗服,臣以爲當今宜先文後武”(《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丕不納,果然無功而反。

黃初五年(公元224年),賈詡去世,終年77歲,諡肅侯,長子賈穆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