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墓在哪-魏延簡介

魏延墓在哪

魏延墓在哪-魏延簡介

魏延墓在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相傳蔣琬任蜀相後,以魏延前期有功,爲之禮葬建墓,並雕石馬於墓前。今墓不存,存二石馬,一殘破,一完整。於1973年移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

魏延簡介

中文名 魏延

民族 漢族

逝世日期公元234年(甲寅年)

別名文長

出生地義陽郡(今信陽市溮河區三裏店)

職業前軍師,徵西大將軍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攻下漢中後將其破格提拔爲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爲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爲馬岱所追斬,並被楊儀夷滅三族。

歷史評價

《三國志·魏延傳》:“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蜀漢)楊戲:“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東吳)孫權:“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爲禍亂矣”。 【貶】

(晉)張耽:“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然議者舉將多推宿舊,未必妙盡精才也。且韓信之舉,非舊名也;穰苴之信,非舊將也;呂蒙之進,非舊勳也;魏延之用,非舊德也。蓋明王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能,則授以大事。”【贊】

(北魏)李苗: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嘆息謂亮無奇計。【贊】

(唐)魏元忠:“夫才夫才生於世,世實須才。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資世?故物有不求,未有無物之歲;士有不用,未有無士之時也。志士在富貴與賤貧,皆思立功名以傳於後,然知己難而所遇罕。士之懷琬琰就煨塵、抱棟幹困溝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貧賤,安知其方略哉!故漢拜韓信,舉軍驚笑;蜀用魏延,羣臣觖望。此富貴者易爲善,貧賤者難爲功也。”【贊】

(宋)何去非:“蜀師每出,魏延常請萬兵趨他道以爲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憤惋。孔明之出者六,蓋嘗一用其奇矣。聲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關輔大震。卒以失律自喪其師,奇之不可廢於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務此也,此銳於動衆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嗚呼!非湯武之師,而惡夫出奇卒以喪敗其衆者,可屢爲哉?”【贊】

(宋)胡寅:“兵行詭道求勝而已,延之計可用甚明。而孔明不從。或謂孔明長於治國而短於將略;或謂孔明疑延不敢委也。”【贊】

(宋)洪邁:“魏延隨公出,輒欲請兵萬人,與公異道會於潼關,公制而不許,又欲請兵五千,循秦嶺而東,直取長安,以爲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史臣謂公以爲危計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謂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方以數十萬之衆,據正道而臨有罪,建旗鳴鼓,直指魏都,固將飛書告之,擇日合戰,豈復翳行竊步,事一旦之譎以規咸陽哉!”【貶】

(宋)裴松之:“由今觀之,皆以亮不用延計爲怯。凡兵之動,佑敵之主,知敵之將。邈之不用延計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馬懿輩不可輕也。亮欲平取隴右,且不獲如志,況欲乘僥倖,盡定咸陽以西邪!”【貶】

(宋)陳普:關羽不能當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陰。【貶】

(明)王夫之:“魏延請從子年穀直搗長安,正兵也;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趨秦、隴,奇兵也。高帝舍棧道而出陳倉,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勢散,拊其背而震驚之,而魏異是。”【贊】

(清)王縈緒:“武侯初伐曹魏,魏延直出褒中以取長安之計不用,紙上談兵者幾以爲千古恨事。然勞師襲遠,兵家所忌,且曹魏人才以之敵武侯而不足,以之敵諸將而有餘。即以街亭之事觀之,謖之才未必在延之下,一違節制,即敗於張郃。況千里襲人,萬一有張郃其人者,或拒於前,或斷其後,豈不損國威而敗乃公事乎?延之計,所謂行險以僥悻者也。”【貶】

演義傳記

本爲劉表部將,當劉備攜百姓前來投奔劉表之子劉琮時力主迎接劉備入城,爲此而與文聘敵對。劉備離去後轉而投奔韓玄。劉備派關羽攻打長沙時,韓玄認爲部將黃忠通敵而欲斬之,魏延大怒,一刀殺死韓玄,獻城投降,因爲此舉而被諸葛亮認爲其不忠不義,同時被指出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但劉備愛惜人才,仍將魏延收留。此後劉備率軍入蜀,魏延隨軍前往,於劉璋的酒宴上奉龐統之命起身舞劍,意在乘隙殺死劉璋,但被劉璋部將阻止。攻雒城時爲爭功反陷入苦戰,幸得黃忠所救。於馬超進攻葭萌關時出戰,擊敗馬岱,卻被敗中求勝的馬岱放箭射傷。於瓦口關之戰中曾奉命援助張飛。漢中之戰中無視曹操的招降而對曹操放箭,射中其人中;戰後被封爲漢中太守。

劉備逝世後,魏延隨諸葛亮平定南蠻王孟獲的叛亂。於諸葛亮北伐時獻“奇襲子午谷”之策,但未被諸葛亮採納;因此在奉命進攻箕谷時無視諸葛亮的軍令,險些敗北。於諸葛亮向天祈禱延命時進帳報告敵軍入侵的消息,不慎碰倒主燈,導致諸葛亮的.祈禱失敗。諸葛亮臨終前遺命楊儀統兵,魏延對此不滿,於諸葛亮病逝後率軍反-攻楊儀,而楊儀則根據諸葛亮的遺計挑釁魏延,魏延大喝一聲“誰敢殺我”後被潛伏在一旁的馬岱所殺。

三國傳記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爲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衆論以爲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爲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羣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爲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衆至,請爲大王吞之。”先主稱善,衆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爲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爲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爲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爲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爲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祕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爲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衆知曲在延,莫爲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千古奇冤

魏延之忠心日月可鑑,在《三國志》中記載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然而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卻寫成了腦後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爲當年被劉備親手提拔上來的牙門將,魏延很快就證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劉備手下時間短,在諸葛亮手下時間長。《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魏延一出場便帶着悲劇色彩。他殺韓玄、獻城劉備,功不可沒,卻被身爲軍師的諸葛亮認定“天生長有反骨,日後必然造反”。雖然當時諸葛亮沒能除之而後快,但他的這句話卻埋下了禍根。以至於後來,當魏延和楊儀同時告發對方謀反的時候,吳太后便想起了諸葛亮的這句話,使得魏延從此背上了 “反賊”的罵名。[1]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魏延曾經進獻過“子午谷奇謀”:“讓諸葛亮分撥自己一萬軍隊出子午谷,奪取雍州長安和潼關,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後異道會於潼關。”可以說這時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使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將雍州併入蜀地。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將軍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着與魏文帝曹丕的關係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一萬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咸陽以西可一舉而定。"今天的公論是: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爲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考慮到後來蜀漢滅於魏國之手,乃是由於魏國大將鄧艾採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諸葛亮對魏延提議的否決,便只能讓我們深感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