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有哪些兒子和女兒

雍正統治十三年是清朝統治的重要時期、承上啓下、爲以後乾隆時期的繁榮盛世打下了基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朝雍正有哪些兒子和女兒,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朝雍正有哪些兒子和女兒

清朝雍正有哪些兒子和女兒

皇子(10人)

1.愛新覺羅·弘暉,皇長子,幼殤。生母爲孝敬憲皇后。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殤,年八歲。乾隆帝即位,追封端親王。

2.愛新覺羅·弘昐,未齒序,幼殤。生母爲齊妃李氏。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殤,年三歲。

3.愛新覺羅·弘昀,皇次子,幼殤。生母爲齊妃李氏。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殤,年十一。

4.愛新覺羅·弘時,皇三子,稱三阿哥。削宗籍。生母爲齊妃李氏。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5.愛新覺羅·弘曆,皇四子,稱四阿哥。(即乾隆帝。)生母爲孝聖憲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寶親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爲乾隆帝。嘉慶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

6.愛新覺羅·弘晝,皇五子,稱五阿哥。生母爲純愨皇貴妃耿氏。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和親王。乾隆三十五年卒,年六十。諡曰恭,即爲和恭親王。

7.愛新覺羅·福宜,未齒序,幼殤。生母爲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康熙六十年正月殤,年二歲。

8.愛新覺羅·福惠,未齒序,稱八阿哥,幼殤。生母爲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殤。以親王禮葬。乾隆帝即位,追封懷親王。

9.愛新覺羅·福沛,未齒序,幼殤。生母爲敦肅皇貴妃年氏。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殤。

10.愛新覺羅·弘曕,皇六子,稱圓明園阿哥。生母爲謙妃劉氏。雍正十一年六月生。後出繼爲果毅親王愛新覺羅·允禮嗣,襲果郡王。乾隆三十年三月卒,年三十三。諡恭,即爲果恭郡王。

皇女(親生女4人)

皇長女(1694),幼殤。生母爲懋嬪宋氏,時爲藩邸格格。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殤。

皇次女,和碩懷恪公主(1695—1717),大公主。生母爲齊妃李氏,時爲藩邸側妃。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生於藩邸。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封多羅格格;七月晉和碩格格;九月嫁那拉氏星德。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卒,年二十三。雍正元年(1723)追封和碩懷恪公主。額駙星德(又作性德,興德)(?-1736),雍正十二年(1734)奉命往達裏剛愛操練蒙古兵,乾隆元年(1736)正月召還。乾隆元年卒。

皇三女(1706),幼殤。生母爲懋嬪宋氏,時爲藩邸格格。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殤。

皇四女(1715—1717),幼殤。生母爲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爲藩邸側妃。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殤。

養女(3人)

和碩淑慎公主,二公主。雍正帝次兄廢太子、理密親王允礽第六女,生母爲側福晉唐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月八年級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四年(1726)十二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觀音保。封和碩淑慎公主。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十日卒,年七十七。額駙觀音保,爲孝惠章皇后母家從孫。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授理藩院額外侍郎。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卒。

養女,和碩端柔公主(1714--1754),三公主。雍正十六弟莊恪親王允祿長女,生母爲嫡福晉郭絡羅氏。康熙五十三年(1714)二月二十九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古特氏齊默特多爾濟。雍正九年(1731)四月封和碩端柔公主。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十二日卒,年四十一。額駙齊默持多爾濟,郡王羅卜藏喇什之子。雍正三年(1738)襲科爾沁郡王。乾隆四十七年(1782)卒。

養女,和碩和惠公主(1714-1731),四公主。雍正帝十三弟怡賢親王允祥第四女,生母爲嫡福晉兆佳氏。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初十日生。雍正初撫養宮中。雍正七年(1729)十月十六日嫁喀爾喀博爾濟吉特氏多爾濟塞布騰。封和碩和惠公主。雍正九年(1731)十月九年級日卒,年十八。額駙多爾濟塞布騰,爲喀爾喀智勇親王丹津多爾濟之子。雍正十年(1732)十月封世子。雍正十一年(1733)七月因其父冒功誤軍等罪連坐削爵。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卒。

雍正皇帝簡介

名稱:雍正

拼音:yōng zhèng

開始時間:1723年

結束時間:1735年

所屬王朝:清朝

所屬君主: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前一年號:康熙

後一年號:乾隆

重要事件: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始設軍機處改土歸流,火耗歸公,整飭吏治攤丁入畝,官紳納糧,廢除賤籍

別稱:hūwaliyasun tob

年號歷時:13年

信仰:佛教、道教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廟號:世宗

陵墓:清泰陵

民族:滿族

職業:皇帝、政治

出生日期:1678年12月13日(戊午年)

逝世日期:1735年10月08日(乙卯年)

代表作品:《雍邸集》

軼事典故

在中國最早穿西服的是雍正皇帝,至今在故宮尚保留他的這一畫像。這位精力充沛的皇帝喜歡玩賞鐘錶等西洋事物,他穿西裝更多的是滿足追新求異的獵奇心理。

爲政舉措

政治

強化密摺制度

雍正帝擴大密摺的範圍和內容。密摺起於康熙二十年。密摺有助於皇帝更好地瞭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爲充分發揮密摺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摺的範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則擴大到生計、風俗等方面。

設軍機處

爲了加強皇權,順治恢復明朝的內閣。康熙成立南書房都旨在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利,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爲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可見,軍機處本爲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住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

軍機處成立之後,排除了王公貴族,也排除了內閣大臣,使皇帝朝綱獨斷——既不容皇帝大權旁落,也不允許臣下阻撓旨意。皇帝通過軍機處直接向各地方官員下達命令,努爾哈赤以來的議政處就漸漸形同虛設了。

作爲輔助皇帝決策與行政的機構,軍機處漸漸成了處理軍國要務的中樞。軍機大臣沒有定員,少則二人,多則九人。主要職掌:每日晉見皇帝,商承處理軍政要務,以面奉諭旨名義,對各部門、各地方發佈指示;面奉諭旨,起草公文,由朝廷直接寄發,稱爲“廷寄”。封函標明“某處某官開拆”字樣,由兵部捷報處發送;撰錄保存公文,就是將皇帝批閱的奏摺,撰錄副本,稱爲“錄副奏摺”。這項制度使大量文獻檔案得以保存。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就有了固定助手,可以及時處理政事了,所以他的權力比明太祖還要集中,以前的其他帝王的權力更沒法與他相比,他是真正的集權力於一身,天下庶務。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着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勤政

與康熙帝(Kangxi king)一樣,雍正帝非常勤於政事。後人收集他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和隆科多。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爲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成功後封爲一等公,成爲實際的西北王。隆科多爲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爲“舅舅”。兩人都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年羹堯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時雍正興起文-字-獄打擊兩人勢力(汪景祺案和錢名世案)。

雍正一朝寵信四位臣工:李衛(江蘇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其中李衛、田文鏡和張廷玉爲漢人,田文鏡爲漢軍旗人,足見雍正確實瞭解並重用漢人。

祕密立儲

鑑於康熙帝在預立太子問題上的失敗,雍正帝於元年八月宣佈密建儲位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御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覈對。這個方法,避免了皇子爭權而引起的激烈鬥爭。後世幾代都效法他。改善祕密選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佈繼承人,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啓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使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民族政策

在民族政策上,雍正帝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歸流”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此外,雍正亦宣稱“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嚴防漢族士大夫階層離心。

整飭吏治

雍正帝重視吏治。雍正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如田文鏡、李衛在河南、浙江清查錢糧做得好,被譽爲“模範督撫”.康熙末年財政虧空嚴重,雍正即位後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他組織了一個得力的領導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親王允祥事務,皇舅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尚書朱軾會同辦理。清查虧空首先在中央進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進行。清查不力的官員,則予以調查處理.

清查使財政好轉但要說明的是、康熙朝末年存銀爲2000多萬兩、 雍正朝末年存銀也爲2000多萬兩、 電視劇裏康熙朝末年存銀爲800萬兩的說法是不對的、極大的誇大了雍正朝理財效果。

但是,雍正也有嚴重的過失和侷限。他在位期間雖沒有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但零散的反抗經常發生,雍正的鎮-壓措施十分嚴厲。不論具體情節,抗官者即以反叛論處,斬殺不赦。甚至拒捕時,有人"共在一處,雖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觀,即系同惡共濟"、均斬立決。對民間祕密結社,囑咐官吏們"時時察訪,弋獲首惡,拔樹尋根,永斷瓜葛"。蘇州手工業工人要求增加工資,罷工叫歇,雍正嚴加懲處,立碑永禁叫歇。

軍事

雍正帝繼續執行滿洲的.擴張政策。康熙帝三徵噶爾丹,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支持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20萬人進攻西寧反清,雍正命年羹堯、嶽鍾琪率兵討伐,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滿清帝國版圖。

雍正五年派遣策凌爲首席代表與俄國簽訂《布連斯奇條約》,第二年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劃定了清俄中段邊界,穩定了清俄邊界局勢,促進了清俄邊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貿易。

經濟

主要措施和成績

一、“攤丁入畝”

雍正元年,雍正帝從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徵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到乾隆時,這一政策推廣到了全國。

二、“耗羨歸公”

清初沿襲明制,各地徵收錢糧,加收“火耗”(碎銀加火鑄成銀錠時的折耗,亦稱耗羨)。實行中,官員任意加派,一兩可加至數錢。因不在上交正額之內,官員從中任意侵貪,成爲官場公行的陋習。康熙帝曾說,清官也取火耗。康熙末年,各地官員以火耗爲名,肆意橫徵中飽,已無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錢糧時,山西巡撫諾眠與布政使高成齡在雍正二年奏請將該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庫,以二十萬兩補完該省虧空,除公用外,分發給地方官員,稱爲“養廉”。雍正帝指出,歷來火耗皆州縣徵收而加派橫徵,侵蝕國帑不下數百萬。原因是各州縣徵收火耗分送上司,種種饋送,名目繁多,州縣肆意貪污,上司曲爲容隱,這是從來的積弊,應當消除。他採納山西官員的建策,說“與其州縣存火耗以養上司,何如上司撥火耗以養州縣。”(《世宗實錄》卷二十二)州縣養上司是公開的非法賄賂。上司撥州縣便成爲合法的“養廉”,即官俸的補貼。山西實行後,各省相繼仿效,以火耗補完虧空的錢糧,並分撥州縣養廉。一七二七年,又命各省督撫,就該省情形酌議具奏,着爲定額。這一改革形成制度,稱爲“養廉”,又稱“耗羨歸公”,即由上級官府依定額發給官員。以後火耗一分爲三:一份給地方官養廉,一份彌補地方虧空,一份留地方公用。這樣,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有助於廉政。

三、官紳納糧,一體當差

古代收稅,只到老百姓家,官紳自外。老百姓還要當差,即服兵役和徭役,官紳是屬於統治階級,不必當差不交稅!“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讓他們也交稅當差,當然不是真要他們服兵役和徭役,可用銀兩兌買。但由於觸及官紳利益,因此實行起來有較大難度。但爲了鞏固王朝的統治,必須暫時犧牲官僚士大夫的利益,而官僚士大夫的這種暫時的利益犧牲是爲了王朝鞏固之後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利益。

弊病:

重農抑商

雍正帝繼續執行先王發展生產的政策。他像前輩君王一樣鼓勵開荒,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十二年,全國田地從735萬頃增至890萬頃,疏浚了衛河、澱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隸營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黃河、運河堤岸。雍正帝繼續蠲免錢糧政策。據《清史稿·世宗本紀》,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災區的賦稅和一些地區的漕糧。

但是、他過分重農抑商、他說"農爲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羣趨爲工,則物之製造者必多,物多則售賣不易,必至壅滯而價賤,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於農,而並有害於工也"。根據這一理論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他又認爲:開礦"斷不可行"。因爲開礦將引誘人們離開農本,追求末業,而且礦工聚集一地,易於鬧-事。

急於求成、手段過嚴

雍正做事急於求成、 正因如此,故河南墾荒,四川清丈,陝西挖井,直隸營田,本意爲利民,卻勞而無功,反成民間之累。他的性情偏急,喜怒無常,手段過於嚴酷,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他死後,乾隆繼位,一反雍正苛嚴之治,實行"寬嚴相濟"的方針,昭雪冤案,釋放囚犯,緩和了社會矛盾。故後人評:純皇帝(乾隆)即位,承憲皇帝(雍正)嚴肅之治,皆以寬大爲政。

文化

文-字-獄

雍正時文-字-獄日益頻繁,汪景祺因"諂附"年羹堯而立斬梟首,查嗣庭因趨奉隆科多而戮屍示衆,陸生楠因議論時政而被軍前正法。最爲轟動的是呂留良案,呂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學者,已去世40年,後有曾靜、張熙讀呂氏之書,受其影響,竟去策反嶽鍾琪,要他反清復明,釀成大案。呂留良被開棺戮屍,其兒子、學生處死刑。雍正朝文網甚密,株連人衆,處刑嚴酷。知識分子動輒得咎,形成閉眼不敢看現實,緘口不敢談政治的沉悶風氣。同時又將唯唯諾諾已經去世40多年的湯斌入祀“賢良祠”,樹立爲正面典型令漢人效仿。

民族

改土歸流

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取消了土司,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改土歸流對於減輕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有幫助,對清朝實施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有重要意義,但清朝在推行改土歸流時過度強調使用武力,對一些地區的反抗採取了殘酷的武力鎮-壓,也給西南部分少數民族帶來了災難。

外交

開始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福百姓生計困難,同意適當開禁;雍正二年降旨準廣東人移民臺灣。但對外洋回來的人民仍有戒心。

當時外國商人來華貿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卻不許中國商人出洋貿易,設置種種障礙,聲言"海禁寧嚴毋寬,餘無善策"。後來,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雖稍稍放寬海禁,但仍加以種種限制。尤其對久住外國的華僑商販和勞工,"逾期不歸,甘心流移外方,無可憫惜,不許其復回內地"。當時,西方先進國家正在鼓勵海外貿易,而中國即使是傑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對外交往,故而成爲國際潮流中的落伍者。

社會

廢除一類人賤籍

雍正帝在人權方面有一項改革,那就是削除一類人的賤民籍。雍正元年,山西、陝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編入“樂戶(官妓)”籍的後代,雍正命令摘除其“樂戶”籍,使其成爲民戶,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紹興曾反對朱元璋的那些人後代的“惰民”籍,使其成爲民戶,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粵東“蜑戶”籍,使其成民戶。

人物評價

《清史稿》:“順治之初,睿王攝政。入關定鼎,奄宅區夏。然兵事方殷,休養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親總萬幾,勤政愛民,孜孜求治。清賦役以革橫徵,定律令以滌冤濫。蠲租貸賦,史不絕書。踐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於衽席。雖景命不融,而丕基已鞏。至於彌留之際,省躬自責,佈告臣民。禹、湯罪己,不啻過之。書曰:‘亶聰明作元后,元后爲民父母。’其世祖之謂矣。”

伏爾泰:“新帝雍正愛法律、重公益,超過父王。帝王之中無人比他更不遺餘力地鼓勵農事。他對這一於國民生計不可缺少的百藝之首亟爲重視。各省農民被所在州、縣長官評選爲最勤勞、能幹、孝悌者,甚至可以封爲八品官。農民爲官,並不需爲此放棄他已卓有成效的農事耕作,轉而從事他並不瞭解的刑名錢穀。”

史景遷:“雍正的父親康熙爲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平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與養廉銀)。”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胤禛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時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是康熙帝第四子。德妃烏雅氏所生。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沒有撫育的資格,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佟貴妃撫養。康熙皇帝曾評價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後經胤禛請求,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語。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用“戒急用忍”訓喻他。胤禛早年隨康熙巡歷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爲太子。同年封胤禛爲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爲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爲激烈。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康熙諸皇子儲位的傳奇猜疑很多。胤禛由於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的信賴。康熙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登基爲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胤禛即了帝位之後,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爲廉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爲"阿其那",意爲待宰的魚。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爲"塞思黑",意爲討厭的人。皇十子胤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禎(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爲傳位遺照有滿漢文兩種文本。在漢文本中,繁體的“傳位於皇四子”應寫作“傳位於皇四子”,字形差異很大,無法把“於”改成於,也無法在“皇”和“四”中間刪去“十”字。在滿文本中,皇子前面有皇子的封號,即雍親王,滿文寫作hūwaliyasun cin wang。“貝子”一詞,滿文寫作beise。由此可見兩者無法修改。在滿文本詔書中提及皇子姓名時,“胤禛”寫作in jen,“胤禎”寫作in jeng;“四”寫作duin,“十四”寫作juwan duin。綜上所述,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不成立。

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爲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爲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爲儲君。

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爲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

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爲廉親王和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鑑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創立了祕密立儲制度。

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限制地方橫徵暴斂。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內分年帶徵。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同時削隆科多太保,後圈禁致死。並因此株連出汪景祺《西征隨筆》案和查嗣庭試題案。

雍正七年(1729年),發生曾靜遣其徒張熙策動川陝總督嶽鍾琪謀反的投書案,牽連到已故理學家呂留良,世宗遂大興文-字-獄,以作爲控制思想、打擊政敵、提高自己權威的手段。同年,爲適應西北用兵之需,始設軍機房(十年時改軍機處),選親重大臣協辦軍務。軍機大臣只能繕述皇帝命令,本身無贊畫權,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權於一身。他還在題本、奏本之外,命督撫布按等地方大員密摺奏事,以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

清世宗把他批閱過的奏摺選擇一部分輯成《硃批諭旨》。他對臣工的諭旨,由張廷玉等紀錄編成《上諭內閣》、《上諭八旗》。他的各種體裁的文章被後人輯爲《御製文集》。

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過度死於圓明園。葬於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