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國小生活的交流彙報材料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是以“難忘的國小生活”爲主題的,我校帶過畢業班的老師在2011年之前都是以傳統方法進行這一語文綜合性主題活動的,也就是就教材而教,的確,語文綜合性學習對於我們來說,應該如何去上,這是令我們教師感到非常困惑的。

難忘的國小生活的交流彙報材料

2011年,在金鳳一小首次開展這一主題實踐活動,對老師來講是陌生的,對學生來講是新奇的,在老師的陌生與學生的新奇中,完成了這一主題活動,形成了第一本《難忘的國小生活》畢業留念冊。版塊有老師給孩子的離別留言 ,“難忘的國小生活”教師指導方案 ,有學生致校長的一封信和建議書。還有學生的優秀作文

2012年6月,李月萍校長帶畢業班親自指導畢業班的學生開展了“難忘的國小生活”這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才令我們茅塞頓開。她從教師指導方案的制定,到指導學生制定小組活動方案以及開展的各種綜合性學習活動,每一個環節都紮實進行,最後就製作成了這本《難忘的國小生活》畢業紀念冊。除了傳統的版塊,新增設了兩個版塊,有學生“難忘國小生活”綜合實踐活動方案,還有學生的個性寫真,學生親生經歷了怎樣把一張張紙片製作成一本本圖文並茂、文質兼美的書,這些文字都是學生自己輸入的。這對畢業班的每個孩子來說,經歷就會難忘,因此他

們在這本書中,確確實實表達了難忘之情。

2017年,我擔任畢業班語文教師,借鑑李校長的成功經驗,我又指導我所帶的畢業班學生製作了第三期《難忘的國小生活》畢業紀念冊。現結合本人開展的六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課《難忘的國小生活》,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把握學科特點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範圍是廣闊的,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要充分把握學科特點,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才能使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體現濃濃的語文味。

1.要突出語文特色。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不同於其它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也不同於班隊課,它要上出濃厚的語文味。在本次開展的“難忘的國小生活”這一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許多活動內容的語文特點是比較明顯的,如寫離別贈言、寫建議書、寫信、詩歌朗誦、製作手抄報等與語文學習密不可分,目的是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活動中整體發展,語文素養在活動中有所提高。這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大好機會。因此,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機會。

2.要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注重跨學科學習”。“提倡領域學習與其它課程相結合。”我在本次綜合實踐中努力做到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如學生課前蒐集資料、整理資料時要與信息技術整合;在課外,訪問爸爸媽媽與自己童年有關的事,在課內,寫自己難忘的童年

趣事,再展示成果,這樣就把課內與課外充分結合起來了。對於這些活動,教師要因勢利導,使活動開展得更加豐富多彩。

3.要體現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我在開展“難忘的國小生活”這一主題實踐活動中,開放了課堂,讓學生從封閉的課堂走出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把周圍的一切作爲語文學習的環境。在活動的準備階段,我與學生共同制定活動方案,以增進師生互動,達成目標共識,明確活動意圖,引導每個小組按方案活動,以提高活動的實效性。在活動的實施階段,學生根據活動方案從各個渠道去搜集、整理資料,進行具體的活動操作,獲得實際的實踐體驗。在這一實踐活動中,不僅使他們獲得了知識,還學會了如何面對困難,如何解決問題。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學到了比書本上更爲珍貴的東西,正所謂: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扮演好引領者的角色

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自始至終是一位熱情的參與者,精心的組織者,讓學生自主選擇主題,自主組合小組及自行選擇成果交流的方式等都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新型教學方式。

1.從傳統走向開放。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語文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它要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爲主旨。傳統的教學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一般語文來教,失去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我以前也是這樣,讓學生讀一讀閱讀材料對內容

稍作分析,然後就分成若干個小組,圍繞一個主題開展活動,第二天語文課上開始彙報展示,學生只是在課下蒐集點資料,課上在小組內分工讀一讀,就算完成了。幾個小組依次彙報完了,我再小結,然後就往下一板塊走了。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中提到:“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題,積極開展活動”。我細細研讀後,改變了自己以前不當的做法。這次綜合實踐活動“難忘的國小生活”,我精心設計,把活動的時間真正留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真正還給學生,我讓他們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己確定活動主題,自己制定活動方案,確定成果展示形式……我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是參謀。在學生需要幫助時爲其出謀劃策,爲學生的自主活動創造條件,使活動真正開放。

《難忘的國小生活的`交流彙報材料》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