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項目調研情況彙報

爲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二屆八次全委擴大會議和全市旅遊發展大會精神,使旅遊業成爲發展生態經濟的先導產業和建設通道經濟特色市的重要內容,提升旅遊業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根據市政協棠委會會議安排,市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並邀請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負責同志,通過實地察看、查閱資料、座談討論、赴外考察等形式,對全市旅遊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旅遊項目調研情況彙報

一、現狀和特點

我市旅遊業發展經歷了外事接待(1980年前)、外事接待型向經濟創匯型過渡(1980年至1990年)、開發起步(1990年至2000年)和快速發展(2000年以來)四個階段。2000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張掖市旅遊業管理暫行辦法》,編制並批轉實施了《張掖市旅遊業發展規劃》和《張掖丹霞地貌旅遊區發展規劃》,縣(區)及主要景區發展詳規逐步制定與實施。特別是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市委二屆八次全委擴大會和全市旅遊發展大會精神,旅遊業的組織領導進一步加強,目標定位更加準確,宣傳氛圍更加濃厚,項目建設不斷加強,基礎設施逐步改善,旅遊業呈現出快速、

健康發展勢頭。止目前,全市已建立國家A級旅遊景區15家,其中4A級景區3家,3A級景區4家,2A級景區8家,國家級水利名勝景區6家,省級風景名勝區3家,省級森林公園5家,省級地質公園1家,國家級觀光農業示範點1家。各類賓館206家(其中星級賓館9家),接待牀位總數達10020張,100個餐位以上的酒店餐廳178家,娛樂場所120多家,旅行社14家。同時,形成了以石崗墩國家級高科技農業旅遊觀光示範點爲龍頭,全市20多家休閒度假村爲骨幹,城郊400多家“農家樂園”爲主體的鄉村休閒旅遊。2017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16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15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2.16%,旅遊-行業從業人數達到1.05萬人。主要有以下特點:

1、思想認識統一,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氛圍日益濃厚。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認真分析我市資源稟賦,結合張掖實際,把培育和發展旅遊業放在區域發展戰略優先位置,確定把旅遊業作爲加快生態經濟建設的突破口,作爲強市富民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和帶動第三產業的龍頭行業來培育,提出了建設生態旅遊強市、文化旅遊名市和旅遊產業大市的目標,這些戰略部署、目標任務爲我市發展旅遊業指明瞭方向,廣大幹部羣衆思想認識統一,全市上下抓旅遊促發展的願望強烈、氛圍濃厚。

2、狠抓項目建設,旅遊景區景點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通過爭取國債項目、吸納社會資金等方式共投資近8億元完成了一批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先後實施了張掖大佛寺、肅南馬蹄寺和高

臺烈士陵園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景區修建21座三星級旅遊廁所。馬蹄寺2351.78萬元世行貸款項目正式實施,投資4473萬元的丹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面啓動,張掖溼地公園、濱河新區大規模開發建設,張掖大佛寺、肅南馬蹄寺、高臺駱駝城三處國家級文物列入絲綢之路中國段申遺推薦名單,以項目帶動的旅遊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

3、強化宣傳促銷,金張掖知名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張掖旅遊品牌,在中央、省、市報刊、電視臺大力推出七彩丹霞、張掖溼地公園、絲路明珠金張掖等專題節目和系列報道。邀請海內外、省內外多家知名衛視來張掖採風,拍攝觀光片,積極參加和舉辦各種節會,建立金張掖旅遊網站,擴大旅遊項目的宣傳,吸引了衆多的中外遊客,對宣傳張掖旅遊資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多種形式宣傳促銷,“七彩丹霞、溼地之城、裕固家園、戈壁水鄉”的金張掖旅遊目的地形象日趨鮮明。“宜居宜遊、綠洲張掖”的旅遊品牌已在旅遊市場產生一定效應,客源範圍更加廣泛。僅今年1-7月份,就接待境內外遊客102.4萬人(次),同比增長50.8%,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09億元,同比增長70.4%,全市旅遊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4、加強行業管理,旅遊市場日益規範。旅遊部門依法行政,嚴格執行國家頒佈的旅遊-行業標準,實施一年一度的旅行社、星級賓館、A級景區的年檢、複覈工作;加大檢查力度,重點整治涉及超範圍經營、安全隱患、無證上崗、星級賓館服務不達標等問

題;全面推行旅遊合同標準化工作,強化旅遊責任保險和意外保險,實行統一投保;認真落實旅遊安全工作責任制,加強對飲食、賓館、運輸等企業的安全監督管理;大力整頓規範旅遊市場,嚴格查處零負團費、欺客宰客等現象,旅遊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旅遊項目調研情況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二、優勢和潛力

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甘肅各市州少有的高品味綜合旅遊資源富集區。1986年張掖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17年,張掖市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發展旅遊業比較優勢明顯,主要體現在:

1、區位優勢日趨明顯。我市位於河西走廊中部,南臨青海,西通新疆,北靠內蒙,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東西文化交流、南北民族交融的十字路口,有“居中四向”的交通區位優勢。特別是蘭新鐵路第二雙線、軍民合用機場項目的開工建設,張掖被列爲全國179個公路交通樞紐站之一,蘭州至張掖鐵路增建三四線即將開工,張掖至西寧高速公路項目的列項,張掖至阿拉善盟高等級公路項目正在爭取,我省將設立通用航空公司、建設通航起降點,這些都將使張掖立體交通樞紐的框架進一步清晰,通道區位優勢更加明顯,衝破了自古河西是東西單向瓶頸的走廊格局,構建了河西立體交通樞紐的雛形,爲加快發展旅遊業搭建了平臺。

2、人文資源豐富多彩。全市現有各類歷史文物古蹟57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單位13處,省級文物單位47處,各個時期的文物藏品3萬多件;張掖大佛寺寺內的臥佛是世界最大的室內木

胎泥塑臥佛,寺內金經爲我國稀世之珍;肅南馬蹄寺石窟是我國最古老的石窟藝術,金塔寺內的高肉雕彩塑飛天是中國洞窟藝術的珍品;高臺駱駝城遺址及漢墓羣是中國之最;山丹境內明漢長城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城段。

3、自然景觀得天獨厚。我市自然資源豐富,地形地貌齊全,有冰川、雪山、森林、綠洲、溼地、戈壁、荒漠、草原構成了風格獨特的自然景觀。現有2000多年曆史的山丹軍馬場是世界最大的馬場和中國最美七大草原之一;窗櫺狀宮殿式丹霞和彩色丘陵構成的張掖丹霞地貌是全國最美的六大丹霞地貌之一;中國離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離城市最近的張掖國家溼地公園和張掖城市國家溼地公園,這些都是我市發展旅遊業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後發優勢。

4、紅色旅遊資源豐富。紅西路軍悲壯的歷史留下了血戰高臺、肅南縣紅石窩會議和臨澤倪家營戰役舊址等歷史遺蹟,其中,高臺烈士陵園被確定爲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國際友人艾黎捐贈的山丹艾黎博物館和艾黎與何克陵園,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5、民族風情獨具特色。張掖是多民族聚集地區,傳統的民俗風情具有濃郁的西部特色,肅南裕固族是全國獨有的少數民族,熱情好客的裕固、藏、蒙、回等民族用別具特色的服飾,優美的歌舞,吸引着四方來客。

三、問題和不足

1、全局意識有待加強,大旅遊、大產業、大市場的理念尚未形成。在加快旅遊業發展上雖然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識,但就如何發揮旅遊業在通道經濟中的作用,認識上還有差距,各縣區對旅遊業發展的定位、制定的規劃與市上銜接不夠,全市沒有形成統一的宣傳品牌、營銷方案,在特色創建方面沒有統一的規劃和重點,還存在各自爲政的現象。

2、資金投入不足,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作爲優秀旅遊城市,至今沒有旅遊信息服務中心、客服中心、購物中心,沒有能夠展示張掖文化內涵和城市品位的博物館、文化館、體育館,旅遊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城市功能不完善,直接影響了城市整體形象的宣傳和旅遊業服務水平的提升。部分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通往景區的道路進入性差,旅遊標識系統不清,景區品位不高,接待能力不強。

3、管理體制不順,旅遊資源有待整合。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的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不能實現有效分離,景區之間未形成有效對接,一些景區景點還存在資源整合困難,互相牽制掣肘的形象。特別是丹霞景區、大佛寺分屬不同的縣區和部門管理,在開發建設上各自爲政、條塊分割,缺乏協調配合,無法統一規劃和整體宣傳,形不成拳頭產品,嚴重影響了景區整體效益的發揮。

4、旅遊人才匱乏,管理服務水平較低。旅遊人才的培養、培訓和引進工作相對滯後,管理人才缺乏,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服務水平低,影響了全市旅遊業總體水平的提升。

5、文化旅遊融合不夠,景區景點的文化內涵挖掘不深。在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上,文化、旅遊部門溝通配合不夠,存在“各唱各的戲,各打各的牌”的現象。旅遊資源文化價值、商業價值挖掘不夠,許多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項目,沒有轉化成產品進入旅遊市場,張掖深厚的文化內涵沒有挖掘出來,文化資源價值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

6、產業要素髮展不完善,旅遊產業鏈條沒有形成。飲食文化特色不突出,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賓館接待標準和接待能力弱,全市僅有一家4星級賓館,旅遊旺季住宿難問題突出;沒有專用的高檔旅遊交通用車;旅遊商品開發不足,文化品位不夠,缺乏便於攜帶、物美價廉的特色旅遊產品和旅遊定點購物場所;旅遊景區娛樂項目少,遊客參與性不夠,留不住遊客。產業鏈條不完善,直接影響和制約着旅遊收入的增加。

《旅遊項目調研情況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爲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二屆八次全委擴大會議和全市旅遊發展大會精神,使旅遊業成爲發展生態經濟的先導產業和建設通道經濟特色市的重要內容,提升旅遊業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根據市政協棠委會會議安排,市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並邀請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負責同志,通過實地察看、查閱資料、座談討論、赴外考察等形式,對全市旅遊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旅遊項目調研情況彙報 第2張

一、現狀和特點

我市旅遊業發展經歷了外事接待(1980年前)、外事接待型向經濟創匯型過渡(1980年至1990年)、開發起步(1990年至2000年)和快速發展(2000年以來)四個階段。2000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張掖市旅遊業管理暫行辦法》,編制並批轉實施了《張掖市旅遊業發展規劃》和《張掖丹霞地貌旅遊區發展規劃》,縣(區)及主要景區發展詳規逐步制定與實施。特別是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市委二屆八次全委擴大會和全市旅遊發展大會精神,旅遊業的組織領導進一步加強,目標定位更加準確,宣傳氛圍更加濃厚,項目建設不斷加強,基礎設施逐步改善,旅遊業呈現出快速、

健康發展勢頭。止目前,全市已建立國家A級旅遊景區15家,其中4A級景區3家,3A級景區4家,2A級景區8家,國家級水利名勝景區6家,省級風景名勝區3家,省級森林公園5家,省級地質公園1家,國家級觀光農業示範點1家。各類賓館206家(其中星級賓館9家),接待牀位總數達10020張,100個餐位以上的酒店餐廳178家,娛樂場所120多家,旅行社14家。同時,形成了以石崗墩國家級高科技農業旅遊觀光示範點爲龍頭,全市20多家休閒度假村爲骨幹,城郊400多家“農家樂園”爲主體的鄉村休閒旅遊。2017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16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15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2.16%,旅遊-行業從業人數達到1.05萬人。主要有以下特點:

1、思想認識統一,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氛圍日益濃厚。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認真分析我市資源稟賦,結合張掖實際,把培育和發展旅遊業放在區域發展戰略優先位置,確定把旅遊業作爲加快生態經濟建設的突破口,作爲強市富民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和帶動第三產業的龍頭行業來培育,提出了建設生態旅遊強市、文化旅遊名市和旅遊產業大市的目標,這些戰略部署、目標任務爲我市發展旅遊業指明瞭方向,廣大幹部羣衆思想認識統一,全市上下抓旅遊促發展的願望強烈、氛圍濃厚。

2、狠抓項目建設,旅遊景區景點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通過爭取國債項目、吸納社會資金等方式共投資近8億元完成了一批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先後實施了張掖大佛寺、肅南馬蹄寺和高

臺烈士陵園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景區修建21座三星級旅遊廁所。馬蹄寺2351.78萬元世行貸款項目正式實施,投資4473萬元的丹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面啓動,張掖溼地公園、濱河新區大規模開發建設,張掖大佛寺、肅南馬蹄寺、高臺駱駝城三處國家級文物列入絲綢之路中國段申遺推薦名單,以項目帶動的旅遊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

3、強化宣傳促銷,金張掖知名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張掖旅遊品牌,在中央、省、市報刊、電視臺大力推出七彩丹霞、張掖溼地公園、絲路明珠金張掖等專題節目和系列報道。邀請海內外、省內外多家知名衛視來張掖採風,拍攝觀光片,積極參加和舉辦各種節會,建立金張掖旅遊網站,擴大旅遊項目的宣傳,吸引了衆多的中外遊客,對宣傳張掖旅遊資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多種形式宣傳促銷,“七彩丹霞、溼地之城、裕固家園、戈壁水鄉”的金張掖旅遊目的地形象日趨鮮明。“宜居宜遊、綠洲張掖”的旅遊品牌已在旅遊市場產生一定效應,客源範圍更加廣泛。僅今年1-7月份,就接待境內外遊客102.4萬人(次),同比增長50.8%,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09億元,同比增長70.4%,全市旅遊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4、加強行業管理,旅遊市場日益規範。旅遊部門依法行政,嚴格執行國家頒佈的旅遊-行業標準,實施一年一度的旅行社、星級賓館、A級景區的年檢、複覈工作;加大檢查力度,重點整治涉及超範圍經營、安全隱患、無證上崗、星級賓館服務不達標等問

題;全面推行旅遊合同標準化工作,強化旅遊責任保險和意外保險,實行統一投保;認真落實旅遊安全工作責任制,加強對飲食、賓館、運輸等企業的安全監督管理;大力整頓規範旅遊市場,嚴格查處零負團費、欺客宰客等現象,旅遊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旅遊項目調研情況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