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國小落實新學期學校安全工作情況彙報

“學校安全重於泰山”。新學期伊始,是學校意外安全事故防患的薄弱環節,針對這一情況,我校認真學習教文體局下發的《秋季開學校園安全工作落實、排查、整改》的文件,以確保師生安全爲目的,從增強師生安全意識,強化學校安全教育和責任落實入手,召開了班子會議、教師會議及全體師生會議及培訓,通過分解任務,明確責任,建立健全了各項安全制度和應急預案,學校與班主任、學校與各專用室教師、任課教師分別簽定了《安全責任狀》,讓每一個韶山人,都能將安全工作內置於心,時常自查校內外的安全隱患,確保學校平安,現將開學以來的工作落實情況彙報如下:

韶山國小落實新學期學校安全工作情況彙報

一、嚴格按照文件要求,切實加強新學期安全隱患的排查和整改

1、9月4日學校專門安排了一次新學期的安全工作會議,傳達了文件,提高教師安全意識,人人明確安全大檢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點是一年級的放學及各室的常規安全排查,同時召開安全班會活動,要求各班主任,結合學生家庭地域和環境特點,重點對學生進行防溺水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做到千叮嚀萬囑咐,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到實處,做細作做紮實。一年級有必要召開家長會,講清接送的要求和時間。

2、9月17日,學校特別組織一次“安全法制”主題教育大會,聘請清華派出所法制副校長佟強警官結合學生身邊的事例做

安全法制報告,重點加強防溺水、交通安全、防火災、防觸電、防陌生人、文明上網等爲主要內容的安全教育。特別是防止溺水事件、交通安全事件發生,加強安全宣傳,努力讓學生在身邊鮮活的事例面前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

二、認真檢查校舍和校園安全設施,確保完好使用,堅決杜絕責任事故發生

9月14日學校組織全校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安全隱患排查,重點對學校校舍、圍牆、教學設備、體育設施、供電設施、實驗室、幼兒園、食堂等人員聚集場所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立即安排維修,做到有隱患及時發現,及時排除,排除要徹底不留死角,同時由各室安全負責人簽訂排查登記表,確保新學期學校無安全隱患。

三、安全工作自檢自查情況

開學初,我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對學校校舍、消防、食堂、門衛、各室及學校周邊進行了一次安全工作檢查,做到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及時整改。具體情況如下:

(1)校舍安全:我校是2004年搬進的新校舍,教學樓內,各室、各教室的電源、暖氣等,暫無安全隱患。

(2)消防安全:我校的消防設備齊全,安全出口、安全通道暢通,滅火器每年定期檢驗,已制定火災、地震應急預案,並已演練。

(3)飲食衛生安全:學校食堂是租賃的,營業執照齊全,

有購買臺帳,工作人員均有健康證,嚴格實行消毒制度,學校隨時監督其安全衛生工作執行情況,開學初學校已開展春季傳染病預防講座和晨檢工作。

(4)學校周邊安全:學校校門口每天放學總值領導、值周

教師、保安維持秩序的交通管理模式,確保上學、放學時間學生的安全,但經檢查:學校出大門口外50米處道路上車輛很多,雖有明顯安全標識,但上學、放學仍有佔道經營的現象,學校正在與其交涉,目前已有好轉,學校值周教師每天協勤。

(5)門衛安全:學校已對保安進行培訓,從文明用語到登

記時間,再到責任的細化,以及方位器材的使用和維護要求,現在我校保安已明確任務,並能夠認真完成。

(6)教學安全:實驗室及體育課的教學設施和設備均在課

前進行測試和安檢,實驗前和活動前教師均向學生做好講解,提出要求,確保課程安全、順利進行。

(7)用電安全:開學已進行檢查,現在線路沒有氧化現象。

(8)其他方面:嚴格實行安全責任首問制。學校建立安全

工作領導小組,值周領導帶領值周教師每天對校園進行巡視,各位教師發現問題應在第一時間內進行處理和報告,層層簽訂安全責任狀,實行事故責任追究制,實行安全事故0報告制度。

綜上所述,我校在安全管理中,嚴格執行上級的有關要求和精神,爲學生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條件和環境,是我們不容辭的責任。新學期,我們將向管理要安全,向道德要安全,並以“科

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爲指導,切實做到認識再昇華、責任再增強、作風再轉變、措施再到位,上下一心、左右聯動,深化整治、紮實工作,確保學校安全及校園周邊環境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發生。

韶山國小落實新學期學校安全工作情況彙報 [篇2]

根據教育局《全縣學校和幼兒園安全檢查工作方案》和鎮教辦通知精神,我校於3月1日對我單位的國小和幼兒園進行了安全檢查,現將檢查情況報告如下:

安全工作是學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一貫重視安全教育,對安全工作常抓不解。根據教育局文件精神,我校成立了由校長爲組長,教導處、政教處、總務處等成員組成的安全自查小組,對學校、幼兒園安全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檢查,通過檢查我們認爲學校、幼兒園安全工作開展得細緻紮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的確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韶山國小落實新學期學校安全工作情況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