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1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是小語新課程五年級上冊的一片略讀課文。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讓人終身受益的文章。是父親在我小的時候一句話,讓我有了在生活當中嘗試走“另一條路”的靈感和勇氣,最後我能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實,讓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教師在備課之中注意到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心,在教學之中能夠通過本單元的單元導讀指導學生學習理解文章的重點詞句以及中心句子,從而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對文章中心感受也比較深刻。但是,因爲這是一篇外國譯文,課文上體現出一些與以往課文的不同,思維跳躍性比較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有點困難。另外本文篇幅較長,又緣於對譯文的初次接觸,對於教學建議的一課時完成感到教學內容多,很好地完成教學感到有點困難。

在教學之中教師體現出來的不足:

首先表現在教師本身對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把握不夠好,教師是以主觀意識擔心學生對課文理解不夠好,理解不夠深,所以在教學之中對課文的引導太多,因此問題設計也有些瑣碎,反而影響了學生的獨立學文理解。

其次,教師的備課深度不夠。如,教師能夠根據課題引導學生:“不止”是什麼意思?不改變原句意思,你還可以怎麼說?但是在學生分別說了很多“不止”的近義詞之後,也說出了還可以怎樣理解這句話之後,教師卻不能夠再深入地引導學生,既然“不止”的近義詞這麼多,這句話還可以換爲很多種說法,那麼文章爲什麼一定要用“不止”?用這個詞好不好?爲什麼?

第三、教師的課堂語言不夠精闢,不能簡潔準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第四、教師對於新課程提出的教師角色轉變上認識和理解不夠好。在教學之中不能很好地體現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由於教師過度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讀文少,發言少,討論少。 一節課的教學之後,教師懂得,看似簡單的國小語文教學,如果不能認真再認真的備課是不能夠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這篇課文的不足之處說到底還是因爲教師本身在備課之時認真程度不夠,不能很好地處理好一些關係,另外,自身的教學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讓人終生受益的散文,它以三件小事爲框架構建出文章的大體內容,揭示出“條條道路通羅馬”的寫作意圖。這篇散文語言樸實,喻理於事,很容易被國小生理解接受。

在教學時,我先從“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一問題設疑,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分組討論,在文中尋找答案。在學生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激活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在老師稍做點撥後,學生們基本上能理清文章的敘事思路,對文章內涵有了大致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按文章的敘事線索來品讀課文。在閱讀作者“小時候與父親在羅馬的一座教堂塔頂上看底下的道路”這件事時,先讓學生想象“登高望遠”的情景與感受,再聯繫課文中父親的教導談認識,再結合生活中自己看到或者聽到的一些現象發表看法。這樣,學生對文章所要闡述的道理進一步加深了理解。

爲了加深並且拓展學生的思想認識,在品味課文的基礎上,我還有意讓學生想象:如果,你長大後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何面對失敗?如果你長大後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而你的好朋友卻遭遇了失敗,你如何勸慰他?通過對這這一問題的廣泛討論,學生對“條條道路通羅馬”這一道理有了直觀的理解。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老師的講解不宜過多。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教學重點確定在佈置學生“自學課文”上,通過老師的引導,獨立思考問題,然後互相交流意見,討論自己的體會,老師只是對他們不完善的答案進行補充。整個教學流程凸現出學生的主導地位,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比較深刻。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學中我創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機會,從而達到了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課文的境界。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教學反思3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篇課是美國的作家伊爾莎·斯奇培爾莉寫的一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讓人終身受益的文章。

文中“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這樣。”這句話給了我們人生極大的啓示。這是父親帶女兒登上教堂塔頂後對女兒說的話。前一句,是父親設法讓女兒看到的事實──條條道路通羅馬;後一句是父親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兒帶上高高的塔頂,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這兩句話看似直白,卻含義深刻。父親接下來講的話“假如你發現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就是對這兩句話的補述。當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千萬不能灰心,首先要有決定去走另一條路的信心和勇氣,這不僅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另一條路也許不那麼直接,但幾經周折,還是能夠到達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還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達目的'地的捷徑。

那作者所走的是一條怎樣的路呢?我預設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再次讀課文,帶着問題邊讀邊思,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想到的,也可以是從文中找到的詞語,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適當加以引導,關注到課文中的關鍵詞。“我”後來所舉的兩個例子,完全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要是因爲一條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條,那麼你就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人在這條路不通,走那條路;如走那條再不通,可走另一條路,只有不斷探索,才能逐步接近目標,最後走向成功的。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對建構主義思想的形象寫照。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多元化的,事物的複雜性、學生的差異性,使每個學生對知識意義的建構是不同的。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學中要創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機會,從而達到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課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