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彙總

《第一次抱母親》,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情感型文章——母親病了,兒子第一次抱起母親,卻禁不住難過愧疚!這就是文章的文眼,抱母親,多麼的溫馨!內心應該有着深厚的愛意,爲什麼兒子會產生這麼複雜的心思?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彙總

  範文一

到目前爲止,我讀過好多篇關於寫母親的文章,看過日本《我的母親》電影,母愛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早已經定型,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着母親,其實享受母愛都有着自己的體現。沒有讀這篇課文,我們的思考其實不由自主的在頭腦中就有了,當然也會有這篇文章所介紹的母愛不會有多少創新的心理。我讀完這篇文章後,第一想法是我錯了,也許老師們和我一樣。也許是我閱讀這類文章太少了,不過在我頭腦中存在的歌頌母愛的文章來看,這一篇是最美的,有着心在流血的感覺。對於億萬人來說,真的如此抱母親恐怕了了無幾。我想這篇文章給予學生的震撼也在此。我讀這篇課文之前,也思考過課題,我把眼球停留在“抱”字上,我想這個“抱”應該是“擁抱”吧,但閱讀之後,發現這個“抱”不是“擁抱”,這種“抱”我找不到什麼詞來命名,最後一段這樣寫的:“我坐在牀沿上,把母親抱在懷裏,就像小時候母親無數次抱我那樣。爲了讓母親容易入睡,我將她輕輕地搖動。護士不忍離去,靜靜地站在邊上看着。母親終於閉上眼睛。我以爲母親睡着了,準備把她放到牀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見,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下來。”看這一段,想一想,我找不到答案,只有與“我”同時感動。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看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的課堂實錄,從於老師的課堂可以看出,學生讀那麼幾遍其實就有了感動。我想只要一遍閱讀,然後放下課本,靜靜地想一想,留在大腦中的信息一定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教學中每一次閱讀後,最後要求學生放下課本,合上書,看看每一次閱讀留在頭腦中是什麼,反覆這樣做着,學生就會自動產生一種思考衝動。

怎麼教這課呢?一遍遍地讀,用心去,用心去想,想自己的母親,想父母親的母親,其實就行了。所以,這一課,我非常欣賞於老師引導學生的讀。這篇文章引導學生“讀”起來,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當然這裏面還有一種讀我們不能忘記,就是把課文中三個人的話語拿出來一個個讀,那感覺又不一樣。

“我”說的話:

(1)我趕緊說:“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2)我說:“我沒想到我媽這麼輕。”

(3)我說:“我以爲我媽有100多斤。”

(4)我說:“如果你跟我媽生活幾十年,你也會看不準的。”

(5)我說:“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背上揹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爲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6)我突發奇想地說:“媽,你把我從小抱到大,我還沒有好好抱過你一回呢。讓我抱你入睡吧。”

護士說的話:

(1)護士在後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

(2)護士問:“你以爲你媽有多重?”

(3)護士說:“虧你和你媽生活了幾十年,眼力這麼桊。”

(4)護士問:“爲什麼?”

(5)護士動情地說:“大媽,你真了不起。”

(6)護士把舊牀單拿走,鋪上新牀單,又很小心地把邊邊角角拉平,然後回頭吩咐我:“把大媽放上去吧,輕一點。”

(7)護士說:“大媽,你就讓他抱一回吧。”

母親說的話:

(1)母親說:“我這一生,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

(2)母親笑了笑說:“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

(3)母親說:“快把我放下,別讓人笑話。”

請同學們一遍遍地反覆讀這三個人的話,讀着讀着,學生就能夠明白一切。

真的第一次抱母親,讓我非常感動。我有了這份感動,一定能夠讓孩子們永遠擁有這種感動。

  範文二

《第一次抱母親》一文重點記敘了“我”與護士、母親的對話,簡潔生動地寫出了我抱母親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着濃濃的親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然而,我在“備學生”中,瞭解到四年級的學生對母愛的理解大都是片面的,是膚淺的,更有甚者認爲母愛就是理所當然。基於這樣的認識背景,要學生走近母愛,感受母愛,進而孝順自己的母親,成爲了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更是難點。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在一次評課中這樣說過:“語文課並在追求花哨的亮點,如果真要說我的語文課有什麼亮點的話,那麼歸結起來,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它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我在本課教學中,以朗讀爲面,以關鍵詞句爲點,以生活鏈接爲線,建立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朗讀——感悟——朗讀中接受母愛這場春雨的充分滋潤。

一、“輕”“重”之間,掂量母愛之沉

作者無意之間第一次抱了母親,就抱出了許多的“沒想到”。“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裏很難過”,這一抱,抱出了意外,更抱出了一份自責,一份難過。母親到底有多重呢?她沒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說了句:“我這一生,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我們可以想象,在母親最年輕健壯的時候,她也才89斤。現在年紀大了,身體病了,體重之輕可想而知。而“我”,卻疏忽了。

母親的身體是“輕”的,可母親幾十年來身上的擔子卻一直不“輕”。“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背上揹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我們長大了,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沒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在這部分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一“輕”一“重”,讓他們從中真切地掂量出母愛之沉。母親不是力大無窮,她是用母親的責任、母愛的力量,扛起了那麼重的“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