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年級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_【1】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本學期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爲了使學生牢固的掌握並應用此規律。教學中柏老師做了如下安排:

2017年四年級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1、 設計情景,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開始,柏老師設計情景,當客人來你家,你是怎樣做的。我們最友好的方式我們要和客人一一握手,從而爲學習乘法分配律奠定基礎,並且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慾望。在練習時,教師通過有獎競猜遊戲,再一次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參與率很高。在判斷正誤時,教師出示了99×38+38=(99+1)×38,有的學生判對,有的判錯,利用學生已有的資源,組織了一場辯論,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矛盾迎刃而解。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

2、 注重學生對規律的理解。新教材只注重學生如何發現規律,好像對規律的理解關注的不夠。但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如果不理解規律的意義,應用時就很困難。所以教學時,教師很注重學生從乘法意義的角度去理解乘法的分配律,讓學生反覆說,從左邊說到右邊,從右邊說到左邊,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理解。

3、 設計開放性習題,注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學生在掌握了分配律後,讓學生根據乘法分配律把式子補充完整,並利用分配律進行簡算。

它既有助於學生理解分配律,又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乘法分配律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但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爲學生提供多種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課堂效果非常顯著。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_【2】

昨天,我與全班同學一起進行了乘法分配律探討學習,從作業的反饋中,一部分同學的作業相當完美,對公式的`應用,變形拓展都能應用自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的正確率很低,特別乘法分配律的“分別”相乘理解得不清楚,沒有把每個加數與因數相乘,造成作業正確率低。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些什麼,我積極思考,與同學進行交流,找出他們思維中出錯的原因,正確進行補救,以達到對乘法分配律的正確運用,靈活應用。

一、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時,注重從例題的解答中引導抽象出乘法分配律。強調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也要同時注重其內涵。

教材中植樹情境圖給出了以下的條件: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裏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擡水、澆樹,“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植樹活動?”這一問題,得到了如下兩種解答方法。

方法一:①每組有多少名同學? 2+4=6人

②25組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植樹? 6×25=150人

綜合列式:(2+4)×25

=6×25

=150(個)

方法二:①挖坑種樹有多少人? 4×25=100人

②擡水澆水的有多少人? 2×25=50人

③一共有多少人? 100+50=150人

綜合列式: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學們很容易得出(4+2)×25和4×25+2×25這兩個算式結果相等。這時同學們往往注意了等式兩邊的“外形”結構特點,即兩數的和乘一個數=兩個數的積的和,而忽視從乘法意義角度去理解。這時教師可提問“爲什麼兩個算式是相等的?”這裏不僅要從解題思路的角度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還要從乘法的意義的角度理解,即左邊表示6個25,右邊表示4個25加2個25,等於6個25,所以,(4+2)×25=4×25+2×25

二、注意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練習。

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時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把算式做成(80+8)×125

=80×125+80

=10000+80

=10080

爲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讓學生劃出分別相乘的箭頭如:

提醒同學把箭頭畫出來,把兩個加數“分別”與括號外的因數相乘,這樣儘量減少一些把一個加數乘掉的同學。

三、多進行分組練習

一組:15×(8+4) (80+8)×125 (40+4)×25

47×(100+1) 78×(200+2) (100-1)×125

在練習上述題後,讓學生觀察括號裏的數如果不運用乘法分配律會變成怎樣的一個算式:

15×12 88×125 44×25

47×101 78×202 99×125

這些算式我們如何將一個因數拆成兩個數相加的形式,這兩個加數儘量要拆成整十整百或是與外面的數相乘能得整十整百的數。

在讓學生在對乘法分配律基本公式的運用掌握較好之後,再進行第二組乘法分配律反方向運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