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教版畫風教學反思

《畫風》課文主要講了宋濤、陳丹、陳小藝一起畫畫,遇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即“誰能畫風”。是陳小藝首先動腦筋想出了辦法,最後還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變化描繪出了風的樣子。本課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要勤於觀察生活,遇到問題要動腦筋、善於合作、敢於創新。

2015人教版畫風教學反思

  《畫風》教學反思_篇一

《畫風》這篇文章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簡單質樸。引起了課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着,怎麼畫呢?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互相啓發,互相激勵,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我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風是怎麼畫出來的?”這個問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進入課文,覺得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在畫風,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課堂氛圍較好。特別是在最後一個環節“你是怎樣畫風的?”,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有畫氣球、畫驚濤駭浪、畫長髮飄揚、畫紅領巾飄揚、畫柳枝隨風舞動、畫風箏放飛、畫樹葉飄落、畫小草點頭、畫龍捲風、畫炊煙、畫曬在竹竿上的衣服、畫窗簾……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亞於文中的小朋友一節課下來,自己感覺上得非常成功。但靜下來細細想想,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抓住了重點,忽視了透徹;爲了幫助學生理解“三個小朋友是怎麼畫風的?”,我課件展示了他們的畫也讓學生配了課文中的句子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得快樂。但是由於對教材鑽研得不夠深,教材該挖掘到的沒有把握好,讓人有一種“走過場”的感覺,這樣的課堂就缺乏了一些內涵。二、重視了朗讀,忽視了個性;在本堂課上,我採用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懂得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但是,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如:學生都通過重讀“彎彎的”等詞語來表現風。現在想來,只要把表現風的那些重點詞“斜斜的、彎彎的、呼呼地轉”等再進一步挖掘下去,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這樣學生就會有不同的感悟,那麼朗讀時就會有不同的味道了。

這節課讓我明白了課上得有多深,關鍵在於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徹。今後我會努力提高自己鑽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個臺階。

  《畫風》教學反思_篇二

《畫風》一課主要講三個國小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並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風,進一步培養獲得美的享受,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且把想象到的畫風的方法寫下來,這樣就達到讀寫的統一。

成功之處:

1、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認識的七個字中有六個出現在課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識字教學時我以一個問題“誰在畫風?”自然而然地引入識字教學活動,宋濤、陳丹、趙小藝,在識字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識字,如: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同學的名字裏也藏有這些生字?給它們組組詞等,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效果也很不錯。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在理解“他們是用什麼方法畫出風的?”我通過找、劃、讀、編小詩等多樣化的形式,讓孩子對文本有了深刻的認識,也有效地進行了語言訓練。特別是編小詩這一環節,一開始孩子還不知從何入手,但漸漸地,孩子越來越來順手,連魯發財,班裏從不發言的孩子也編得很精妙。真正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向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樂於交流的好習慣。

3、你能畫風嗎?請開動你的小腦,以《風來了》續編小詩。這是對文本的拓展,不僅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也是對孩子地再一次語言訓練。首先以音樂渲染,“呼呼的風聲”孩子似乎就置身於風中,風兒迎面撲來。接着老師的'語言渲染:風來了,在風中自然界的好多食物發生了變化,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湖水邊,在碧綠的山坡上,在人們的身上、走廊上,等。在情境中,孩子們的思維得到了迸發,由於當時時間關係,沒有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展示的機會,這是第二節課孩子們的發言: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 頭髮 )吹(起 )了,風藏在( 飄起的頭髮裏 )。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 塵土 )吹(飛 )了,風藏在( 飄揚的塵土裏 )。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 裙子) 吹(起)了, 風藏在( 擺起來的裙子裏 )。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 (紅領巾 )吹(起 )了,風藏在(飄揚的紅領巾裏 )。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 稻子) 吹(彎)了, 風藏在(彎彎的稻子裏 )。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柳枝) 吹(斜)了, 風藏在( 斜斜的柳枝裏 )。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 雪花) 吹(斜)了, 風藏在( 飛舞的雪花裏 )。

不足之處:

1、應該在課堂中注重“以讀爲本”,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欠缺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學習完課文,應該回讀課文,讓學生對這篇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讀的形式比較單一,時間比較少,朗讀指導不到位。在讀上關注了量而沒有關注質的提高。學生朗讀不到位,

2、在文本處理上不夠精要,因而產生了拖堂現象。三位小朋友各自是怎麼畫風的?內容呈現形式單一,畫了什麼→指導朗讀→編小詩,在每一位小朋友上都平均用力,訓練重點不夠突出,給人一種單一、重複之感,也浪費了時間。如果,第一位小朋友畫風的教學是需要老師領着學,那麼後兩位小朋友畫風完全可以放手讓小孩子自讀、自編小詩,這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自主學習閱讀的能力,也節省了時間。其實這一環節在備課時,曾經也感覺這樣平均用力不是很妥當,但由於時間倉促,一時沒有想到很好的處理的辦法。只有到了課堂上,在評委的點評下,纔有一種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之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