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麼什麼樣的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10篇)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1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清潔富於變化。他講述了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侍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只個股是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積極,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之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對故事所蘊含的道理理解的也是比較透徹。

但這節課也存在以下不足:

一、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禮,說話咄咄逼人,而套管謙虛容忍,態度溫和友好。在練讀中,大家對鐵罐的傲慢、輕蔑、惱怒很感興趣,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動作、語氣,把盛氣凌人的鐵罐表現得活靈活現。而對謙虛溫和的陶罐,大家則表現的不溫不火,有點輕重倒置。

二、由於把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作文設計重點,用不同的步驟和方法烘托這個重點,整堂課的內容含量顯得有些單薄。

三、作業佈置上,拔高了學生的寫作要求。

通過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我認識到: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作爲從事一名中青年教師,我只有刻苦鑽研,不斷努力,在研修這條路上才能跟好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2

《陶罐和鐵罐》一文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爲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說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溫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備課時,經過反覆的思考,我認識到應該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爲主線,以分析朗讀爲主。在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欣賞課件,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緊接着提出問題“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啓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通過討論,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

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等多種方式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通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這樣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爲理解寓意作鋪墊。

這節課最讓我滿意的是,學生主動提要表演這篇課文,在表演過程中,角色定位中學生表演很到位,最後鐵罐消失了學生就自己跑到座位上以示消失 ,這一點我當時沒想到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只要放開他們的思維會出乎想象的。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積極,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3

《陶罐和鐵罐》一課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上冊七單元的一篇寓言,該課講述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持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爲了文物,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文章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學生自主閱讀,能讓學生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學會全面地看問題,在閱讀中繼續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應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做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明白寓言中蘊涵的道理並受到教育。

指導學生讀準生字的音,“恥、逝”是翹舌音,“荒”是後鼻音。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時,有些字可以通過和學過的形近字比較加以區別和識記。讓學生把課文中的生字按結構來分一分,學生觀察:“陶、謙、嘴、惱、吵”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結構、上長下短的字。“虛”是半包圍結構的字。這樣的安排不但讓學生熟記生字的字形,而且也爲學生的端正書寫作了鋪墊。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當時的心情,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興趣很濃。如在讓學生理解陶罐和鐵罐的第一次對話時,我問學生陶罐一開口就是“你敢碰我嗎?”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沒有把陶罐放在眼裏,它稱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說明它有沒有禮貌?(沒有)。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一個能夠體現鐵罐態度的詞來。(傲慢)。面對鐵罐的傲慢無理,陶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不敢,鐵罐兄弟”。陶罐有沒有生氣?(沒有)。它不但沒有生氣,還很禮貌地稱呼它爲兄弟,並承認自己不敢碰它,說明陶罐怎麼樣?(很謙虛)。這樣簡簡單單的小問題,讓學生既體會了陶罐和鐵罐不同的內心活動,又理解了“傲慢”與“謙虛”的意思。通過小組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同桌分角色讀,等等形式,學生讀得充分,對於人物說話的語氣、神態和動作的理解也都比較清楚。一節課上下來看到學生情緒高漲。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4

——品讀對話、感受內心、領悟寓意

《陶罐和鐵罐》是國小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爲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不與它計較,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爲文物,而鐵罐卻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中讀懂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在學習生字新詞的基礎上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在精讀環節,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四次對話,我在教學中採用範學式,先指導學習第一次對話,然後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學習第一次對話時,我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並通過指導朗讀,感悟人物性格特點,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之後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由小組長組織進行學習。在小組充分學習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讓我欣喜的是學生不僅能有感情地讀出人物的不同神態不同性格特點,有的小組甚至自告奮勇要爲大家表演一番,可千萬別小瞧孩子們,鐵罐和陶罐的特點被孩子們演繹出來了。看着孩子們意猶未盡的神情,我想這樣自主主動的學習,帶給孩子們的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吧。並請學生說說悟出了什麼道理,這樣讀寫結合,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儲存的信息,使學生有話可說,樂於寫作。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通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通過品讀,學生還知道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三、不足之處

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爲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直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啓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看圖談話,激趣導入。

(2)給足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在閱讀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並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識記生字詞。

(3)然後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讀讀課文,找找、畫畫從哪些語句看出鐵罐的傲慢、驕傲,陶罐的謙虛、寬容?在學生彙報交流中,我做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讀課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質,也潛意識領悟了故事的道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領略了祖國語言的精妙。

(4)延伸文本:“如果此時陶罐與鐵罐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對誰說句什麼話?學了課文你想對自己或身邊的誰說句什麼?”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話題寫寫。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在寫話中明白了道理,突破了難點,同時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還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能力。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5

《陶罐和鐵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教材第五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後,陶罐仍光潔如新,鐵罐卻完全氧化,不復存在了。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根據課標要求,我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語文內容,學習正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回顧公開課《陶罐與鐵罐》的教學,感受頗深。本課的教學目標,以人文目標爲基本點,通過文本的學習,與文本交流,感受本課通過神態和語言描寫表達人物內心的寫法。以期達到對學生待人處世方面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了朗讀,卻忽略了文本內涵的挖掘;對鐵罐的反面教育過於注重,卻忽略了以陶罐爲住的正面引導。縱觀整堂課,有收穫亦有遺憾,現反思如下:

(1)、本課教學中,爲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理念,我多次安排學生自讀,指名讀,表演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想一想這是一隻怎樣的陶罐和鐵罐,進行分角色表演朗讀,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激勵學生大膽的參與,努力調動每一個成員學習的積極性,目的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選擇權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獲得充分自主的發展。

(2)、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在課中,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陶罐和鐵罐說的語句,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來體驗。課後拓展設置瞭如果陶罐和鐵罐再次相遇,鼓勵學生進行續寫。但是對續寫考慮不夠周全,要求不夠明確。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通過神態和語言來表達人物的內心。

3、在教授本課時不僅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注重了通過反覆朗讀中對重要詞語的理解,如“傲慢、輕蔑、相提並論”等。在反覆朗讀和老師的激發下,以讀帶講,學生能夠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在講解輕蔑一次時,我查閱了資料,利用字理解學,讓學生感受這個蔑字,還讓學生通過動作體會當你這樣看人時心裏是怎樣想的,從而理解文本。這也是本堂課的一個亮點,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對於學生正確全面認識陶罐和鐵罐有很大的幫助。

4、本節課讓學生反覆自讀、展示讀的內容比較多。在課堂上,我對學生每一次的朗讀做出了鼓勵性的有效評價,不再是空空而談。比如:學生在讀到鐵罐帶着更加輕蔑的神氣時,我給出“通過你用眼角看人的眼神老師感受到了你的輕蔑。從你的動作和上揚的語調中我們知道了你瞧不起陶罐。”學生讀到鐵罐惱怒時,我給出“你眼睛瞪得圓圓的,從嗓子裏吼出的話語,我知道你惱怒了。你指着它,跺着腳,我感受到你惱怒了。從你咆哮的聲音中我明白你真的生氣了。”有效評價,不是“好,再來。讀得太好了!”而是要細心觀察學生課堂上的表現,給出準確、具體的指導。教師要融入其中與學生,還有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從而教師以讀代講,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5、由於太過投入鐵罐的角色,課上教態顯得略有生硬。課後有老師向我提出教態要具有親和力,語速再慢些,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會更好。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課文是一則很有啓發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作爲第二個課時,我主要把重點放在朗讀、體會人物的對話上。課文中的四次對話的感情是層層遞進的,在操作中要很好地駕馭,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我是這樣設計的:播放課文對話朗讀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留心觀察思考的基礎上也很好的把握了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接着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鐵罐說的話讓學生讀,並問他爲什麼這樣讀?學生回答是抓住了鐵罐的傲慢無禮的神態來讀的,再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很快掌握這種學習的方法。這樣既放手讓學生學會處理對話無形之中又讓學生抓住重點理解了文章。隨着對話的得感情層層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越發濃厚,對課文的對話理解的更透徹,朗讀的興趣非常高昂,紛紛爭着要求對話朗讀。

文章中有些詞語的理解我實這樣設計的:抓住鐵罐的第二次的說話“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引導學生:“鐵罐這樣用自己的長處去譏諷別人的短處,這就是課文裏說的——”學生很快就聯想到了“奚落”這個詞,又如:理解“和睦相處”一詞,“怎樣才能做到和睦相處呢?”,學生說:“兩人在一起不爭吵,要互相幫助”,把詞語的理解和分析文章,聯繫生活結合起來,而不是問學生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學生有了很大的學習興趣,而且對詞語的理解更深刻!可以很快應用到說話和寫文章中。

爲了更好的體會文章的重點,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也爲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完課後我設計讓學生演下這個故事的環節,以達到鞏固所學,檢查反饋的目的。學生爭着要求表演,積極性很高,表演的同學非常認真,演鐵罐的同學目不斜視,高昂着頭,一副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神態,把鐵罐那種傲慢、無禮、惱怒到憤怒的樣子表現的非常到位,演陶罐的同學同樣能很好的把握住陶罐謙虛、平和、寬容。整節課的時間和教學內容的安排比較合理,雖然沒有進行試教,但效果還挺好。

教學完後回顧一節課也還有很多的不足,總結了幾點:

1、語文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了先扶後放的方法,即我先來指導學習一次對話,然後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指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個性的時候,我主要通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的方法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然後體會人物的感情,再來有感情地朗讀他們的對話,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這個環節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我感覺不是很到位,學生討論的過程比較短,我在總結學法的時候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應該在細節方面講得更清楚,小組內也要注意到人員的合理分配,一個組內應該有一個組織者,能夠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也還需加強。

2、我覺得學生的朗讀有個別的地方有些重複,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人物的語氣和情感了,所以就不必再去重複練習朗讀了,如陶罐和鐵罐的第三次對話,學生已經能夠很好地把握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了,我讓學生自由讀,和同桌分角色讀,男女分角色讀,讀得太多了,以至時間拖沓,導致後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好。可見,讀也要有度,而不時非得爲了訓練而去讀,重在效果。

4.在教這篇課文時,考慮到課文的內容中四次對話的層次性,我一直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怎樣既可以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又不會使教學過程顯得雜亂無章呢?在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實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學生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已經能夠認識到了我所考慮的這個問題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學生讀課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這些分歧就會漸漸趨與統一,不要要求學生一次就能達到所想要的高度,而是讓他們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嚐到智慧的果實。作爲老師,我覺得自己在這個方面的經驗還不足,還放不開,怕學生跟不上自己的腳步,其實這些都是杞人憂天。要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夠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解決問題。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閱讀教學方面的不足,也非常同級組老師的幫助,大大提高我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7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生動搞笑,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這篇閱讀課文,我是把握着這樣的脈絡來教學的:初讀——說——品讀——表演——悟理——自編——自創。初讀是解決生字的讀音,說則在讀的基礎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資料,這時分主角進行品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之後帶上面具進行表演,對文章的精華瞭解更爲透徹,文章的靈魂得以昇華,像一個烙印一樣刻在學生的腦海裏,最後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悟出文章的真諦——道理。層層深入,步步緊扣中心,水到渠成。

這時有了必須的基礎後更加用活了文本,進行思維的拓展,即我設計了自編——自創,又給學生一個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臺階,讓他們順理成章、不自覺中就跨越這道屏障,由此到達創作積累語言的過程,完成了一個作家的工作,這時老師適當的鼓勵,將會激發孩子創作文學的激情。

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十分緊湊,一環扣一環,學生始終帶着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來完成教學,在再讀課文時,問他們你喜歡誰,理由是什麼?許多後進生或不愛發言的學生都能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可見他們對課文比較熟悉、感興趣。說用朗讀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平時愛好讀書的學生紛紛舉手,一比高下,並且還鍛鍊了合作精神。精製的面具及時對文章的理解使得他們躍躍欲試,營造了課堂上的小高潮。最後體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維中,老師的引話中提出了新問題,但在引導學生弄清二者優缺點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覺地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互換思維,並羣衆改編故事來讚揚鐵罐批評陶罐,對課文的理解到達新的程度。自創寓言則是讀寫結合,生成創造,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語言,培養學生的創造潛力,這樣既引導學生內化了語言,又充滿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因此更爲受益匪淺。

但再成功的課堂也還是留有不足和遺憾,在這節課中,時間過於緊張、倉促,以致於在面方面沒有注意到,後面創作寓言時間不夠,只能留於作業形式。當然作業佈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即照顧到各個層次、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可在三條中任選一條來完成。

總之,多嘗試、多實踐,我相信會更完善,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在反覆的鑽研教材的過程中,我對課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學理念在變化,教學設計也隨之改進。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說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溫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鮮而易見。在第一次試教中,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爲學習的主線,反覆朗讀對話的過程中加深對陶罐和鐵罐的印象。於是,大家對鐵罐的傲慢、輕蔑、惱怒很感興趣,他們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動作、語氣,把盛氣凌人的鐵罐表現地活靈活現。而對謙虛溫和的陶罐,大家則表現得不溫不火。因而整堂課的反面人物形象過於強調,突出了鐵罐而忽略了陶罐,輕重倒置,難怪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時候都選擇鐵罐。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輕蔑與惱怒的結果,其實這些詞語都是我們生活中貶義詞,只是幫助體會人物性格,無須過分強調,陶罐纔是一個正面的,讓學生有價值去體悟的人物形象。

在課後,經過反覆的思考和 老師的幫助下,我認識到應該讓學生感悟人物性格爲主線,整堂課以分析朗讀爲主。不論是對於鐵罐的話,還是陶罐的話,我先是讓他們讀通,接着找一找神態的詞語,最後讀好這樣一步步來設計的。在鐵罐的話中我主要抓住惱怒一詞,如,接着他變得(惱怒)了,誰來讀?“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實際上是說————,誰再來讀讀這句話。這就是惱怒的鐵罐,看圖看看他的神態怎樣?讓我們學着鐵罐的樣一起來讀讀。在指導陶罐的話中,我主要抓住謙虛、懦弱、爭辯等重點詞,特別是爭辯,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同學們,鐵罐說陶罐懦弱,其實在說陶罐怎樣?陶罐同意這種看法嗎?他認爲———— (再說什麼,你還有什麼想跟鐵罐比呢?)同學們,像這樣,認爲別人的觀點不全對,亮出自己的看法,叫(爭辯)。出示幻燈片,你能用爭辯的語氣來讀讀這句話?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始終想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但是在課件出示對話部分,我把陶罐和鐵罐的對話的內容,讓學生找出神態詞語,告訴學生該怎麼讀,原本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模仿課件上的語氣和老師的提示,更快、更好地讀出人物語氣,但是這樣急於發揮語文工具性的做法,卻起到畫蛇添足的反作用,讓學生失去了在對話中親身感悟的經歷,如果這裏我能創設情境,學生會興趣盎然,感受也會深刻。另外,我一直想着這一課教學任務完不成,於是,我加快速度趕,結果,忽視了學生,導致有幾個環節匆匆而過,學生感悟不深。

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的經歷中,雖然還有許多不足與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後教學生涯寶貴的財富。作爲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鑽研,看更多,聽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充實自己。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9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喜歡的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爲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說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溫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爲主線,以分析朗讀爲主。我首先提出問題“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啓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通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達能力。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臺給學生表演。學生在分角色朗讀課文時還加上了自己的動作,誇張的表情等。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老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臺。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爲理解寓意作鋪墊。今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篇10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很有啓發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三點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純粹的分析,對語文的課堂教學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纔會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陶罐和鐵罐兩個事物在很成一段時之間,二者之間發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學中如果單純地採用分析講解的方法,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索然無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爲一個整體。因此,我在教學時,注意了學生的感受。

讓學生畫一畫,抓住“人物”的特點。閱讀課文時,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說的話。爲了指導學生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同時讓學生畫出描述鐵罐說話時神態的詞語。學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輕蔑”的神氣、“惱怒”這些詞語;在理解這些詞語之後,學生再讀句子,將鐵罐的驕傲表現得淋漓盡致。

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讓學生分角色讀、表演讀。學生先選定自己樂於表演的角色,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教師還鼓勵他們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臺。

在上述畫、說、演的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出示“思考練習”的問題:從陶罐和鐵罐不同的結局中,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我先引導學生對比陶罐和鐵罐最終的結局,學生能很快找出,鐵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而陶罐卻依舊“光潔、樸素、美觀”。並說一說是不是喜歡陶罐,爲什麼喜歡或不喜歡。學生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爲它外表光潔、樸素、美觀;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爲它已是很有價值的古董;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爲它謙虛,對人友好、善良。學生各抒己見,學習情緒高漲。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