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範例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獨龍族作爲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有屬於自己的風俗習慣。那麼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呢?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獨龍族有哪些風俗習慣範例
  獨龍族的風俗習慣

木刻“請柬”

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選定過年的吉日後,各家都邀請親友一起來過年。他們在特製的木條上刻上缺口,這就是“請柬”,派人送往邀請的村寨。木條上刻了幾個缺口,就表示再過幾天后要舉行儀式,慶祝年節。接到木刻“請柬”的人,要帶上各種食物,前往致意祝賀。賓主相見,要共同飲一筒水酒,相互對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着客人歡聚一處,圍着篝火,一面品嚐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鍋莊舞”,共同慶賀一年一度的豐收。男子一邊祝詞,一邊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拋入懸掛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禍福,碗口朝上爲吉兆。

黥面遺俗

--遠去的黥面遺俗

灰敷面:雲南獨龍族最後一位

文身,古代稱“雕題”、“黥肌”、“黥面”、“繡腳”、“繡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針、刀等尖狀銳器在皮膚上刻刺花紋或符號,滲入顏色,使之保存終生,永不褪落的身體裝飾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膚體上繪畫以爲裝飾或進行宗教活動的習俗發展而來的。曾廣泛流行於亞洲東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原始民族中。至今,這些地區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視爲一種不可替代的裝飾,舉族摯愛不輟。中國的東南、西南地區,古代文身之風也很盛行。直到近現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獨龍、基諾、佤、怒、景頗、珞巴、高山等民族中,這種習俗還殘留有一定的遺蹟。

獨龍族婦女文身的部位主要側重於臉部,因此常稱之爲“畫臉”、“文面”。每當少女長到十二三歲時,便要文面,以象徵成年。施文時,由老年有經驗的婦女先用竹籤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然後用小木棍敲擊荊棘的硬刺或帶針的木棍,使之依圖案刺破皮肉,再將鍋底灰或草汁揉入傷口,脫痂後即成青藍色紋樣。紋樣大致可分兩種:獨龍河中上游地區,多自眉心至鼻樑文刺相連的菱形紋五六個,然後以嘴爲中心,向鼻翼的兩側展開,繼續刺聯綴的小菱紋,經雙頰至下頜處匯合,組成一方圈,方圈內豎刺條紋,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橫刺點狀紋。整個圖案就像展翅欲飛的蝴蝶。獨龍河下游地區比較簡單,一般只在下頜處文二三行豎條紋。其他部位不文。

獨龍族婦女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的傳說,獨龍族婦女紋面習俗的由來,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近兩三百年來,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隸主的勢力不斷深入獨龍族地區,對獨龍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特別是藏族察瓦龍土司,每年都要向獨龍族人民強收名目繁多的貢賦,甚至連嘴、耳、鼻、頭髮都要徵稅。如繳納不起,便強擄婦女到藏族地區爲奴。特別是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婦女,常常面臨着被擄走他鄉的危險。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獨龍族婦女爲了免遭擄掠,逃避土司的蹂躪與踐踏,只好採取一種消極的自救辦法:用鍋煙子塗抹臉頰,甚至寧願忍痛把自己的臉染刻成永遠洗不掉的“黛墨青紋”,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紋面的習俗,並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所以,紋面在歷史上是獨龍族婦女反抗民族壓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種消極鬥爭形式。

刻木結繩

獨龍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國成立以前,一直靠刻木記事或傳達信息,用結繩來計算時間。

獨龍族的刻木記事使用廣泛。刻有各種符號的木刻起着與普通文字、文書相同的作用。可記載和傳達土司的命令、民間債務、聘禮清單等。政府(土司)所發的木刻較大,形如木劍,寬20釐米左右,長約七八十釐米。中間略厚,兩側扁平,頂端呈斜尖狀,下端有把。不同的內容要刻不同的缺口或線段、圖形等。如用於傳達土司徵稅派款的木刻,左上邊刻一個大缺口,下刻幾個小缺口,就表示要來一個大管事,幾個隨從。右邊刻一個大缺口,兩個小缺口,則表示要求來一個頭人、兩個百姓迎接。木刻下面有時還附帶箭頭、辣子、雞毛等不同的.物件,,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箭頭表示很快抵達,辣子表示如不服從必嚴厲制裁,雞毛表示迅速傳遞等。這種木刻一般都由持送木刻的人邊送邊作解釋。

民間使用的木刻較小。常用於記載債務和財禮等事項。如某家祭鬼無牛,從親友家借牛時,須測量和記下牛的大小。具體方法是:先用一竹篾量一下牛的胸圍,然後用拳頭測量竹篾的長度,並將拳頭數對應地刻在一塊木片的兩邊。最後將木片從中間一分爲二,雙方各執一半。還牛時如法測量,出現差額用糧食找齊,多退少補。然後將木刻投入火中焚燬,絕無紛爭。

結繩計時使用也很廣泛。它是指用一根細麻繩打結計時,每一個結代表一天。如外出辦事,走一天打一個結。回來時則一天解一個結,這樣能準確計算日期和行程。一年一度的年節,是獨龍族人民最歡樂的時刻。但因沒有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都需臨時約定。約定的辦法也多靠結繩來完成。如決定10天以後過節,便準備若干條打有10個結的繩子,送給親友,過一天解一個。待最後一個結解完,便表示節日來臨,大家殺豬宰牛,載歌載舞,歡度新年。

民風淳樸

獨龍族地區民風純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古風至今猶存。不論何人,路上拾到東西,絕不會據爲己有。或就地等候失主回來尋找,或設法打探失主去向,儘量及早物歸原主。人們遠路出門,常將隨身攜帶的糧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掛於樹上或放於巖洞等處,留待回程時食用。過路人無論怎樣飢餓,也絕不會擅自取食。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隨時隨地放於路邊,只要上壓一塊石頭,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別人是不會拾取的。

獨龍人路不拾遺,更從不偷竊。他們的糧倉大都建於房後,甚至離家較遠的山上或地邊。倉門上只橫插竹條或木棍,從無被盜之虞。即使離家外出,房門也是如此簡單處置,絕不會有人私自進入的。

獨龍族的傳統美德還表現於其他許多方面。如一家有事全村幫的團結互助的美德;尊老愛幼、撫貧濟困的美德;禮貌待人、熱情好客的美德,等等。

食俗

獨龍族喜愛飲水酒、喝茶、抽旱菸。獨龍人釀酒的方法奇特。在地上挖一個土窖,四面用芭蕉葉圍住,把煮熟的玉米或米飯拌好酒麴,放進窖裏,蓋上一層芭蕉葉,用泥土封口,在上面燒火加溫,三五天後,將土坑鑽一個小洞,如有濃烈的酒氣,便釀造成功了,扒開封口泥口,把玉米或米飯掏出,放在盆裏揉搓搗爛,濾出的汁液,就是食用酒。 無論飲酒 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也平均分一份。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 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爲邀請對方的請柬,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爲吉兆。 獨龍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認爲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

民族婚俗

獨龍族行族外婚,爲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戀愛自由,獨龍族青年男女相愛之後,便會相互贈定情物。姑娘送給小夥子一牀自己精心編織的獨龍毯,小夥子送給姑娘一把鋤頭或自己編的揹簍。

到了提親的時候,小夥子會請一個能說會道的男子去女方說婚。說婚人去時要提上一個茶壺,背囊中帶上茶葉、香菸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對方態度如何,說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茶壺灌滿水,自己走到火塘將火燒得大大的,放上茶壺。然後從背囊中取出茶葉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櫃中拿出碗來,做好泡茶準備。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與否,都只能圍在火塘邊等候。水一開,說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順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後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後是姑娘自己。接下來,就開始說婚事,說的無非是小夥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歡姑娘等。

說到一定時候,姑娘家的人雖沒有說什麼,但只有姑娘的父親或母親將茶一飲而盡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將茶喝了,這門親事就算成了。如果說到深夜,茶水還是沒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來。如果接連三個晚上仍是沒人喝茶,說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還想說,需要等到來年再來。

獨龍族的婚禮比較簡單,在儀式上,男女雙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兒子女兒的情況,勉勵新人要相互關心,將來一方的手、腳斷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離。然後一對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獨龍舞,便算儀式結束。

獨龍族的婚禮禁忌:1、嚴格恪守族外婚制,禁族內婚。舊時,各家族之間還有固定的婚姻集團。2、定親或迎娶忌無彩禮。3、忌離婚。若妻棄夫,家中尚有妹,則由妻妹來抵,否則要退全部彩禮。若夫棄妻,妻家可少退或不退彩禮。4、禁與藏族通婚。舊時,獨龍族禁與藏族通婚,但現已改變。

以前,獨龍族的婚姻狀態較複雜,幾乎包含了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的各種婚姻形態。解放後,人民政府幫助獨龍族人民發展生產,進行經濟建設,改善交通,開闢郵電,把文化、教育、醫療送到獨龍河谷,從根本上改變了獨龍族聚居區的面貌。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婚姻法在獨龍族地區逐步地得到了貫徹,舊的婚俗有了很大改變。一夫一妻制已經確立,妻姊妹婚,夫兄弟婚,非等輩婚,以及固定的家族外婚制,已經基本廢棄,買賣婚姻的情況也比較少了。

剽牛祭天

獨龍族人民爲慶賀豐年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一般爲每年秋季擇日舉行,最主要的也是規模最大的是年節"卡雀哇"上的儀式。

剽牛祭祀儀式由巫師主持。儀式開始,用於祭祀、身披獨龍毯的牛被牽入場內,拴於一根粗大的木樁上。人們以牛爲中心,自動圍成圓圈,敲起鋩鑼,揮刀弄矛,舞蹈跳躍。

待其它祭品擺好,主祭人點燃松明和青松毛,口中唸唸有詞,向格蒙禱告,祈求他保佑人畜平安,諸事順利,使祭祀典禮進入高潮。接着巫師用鋒利的竹矛向牛的腋下猛刺過去,牛被剽倒至死。然後大家煮肉分食。巫師還要身背牛頭,率衆圍繞“祭牛”跳舞。此時,過年的氣氛達到最高潮。大家邊飲酒吃肉,邊載歌載舞,獨龍江畔,變成了歡樂的海洋。最後,所有參加剽牛儀式的人都平均分得一份牛肉,大家喝酒聚餐,共慶佳年,並祈願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通常爲期二天或四、五天。年節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剽牛祭天”。

剽牛時先由年節主持人將牛拴在木樁上,然後由年輕女子在牛背上披蓋麻布毯,給牛角是掛珠鏈,擺好祭品後,點燃松明和松樹毛(松葉),最後由一名父母雙全的青年男子,用鋒利的竹矛將牛刺死,然後就地將牛肉切割,當即用大鍋煮食。節日期間所有的獨龍族都要以家族爲單位,互相問候,共同祝賀。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爲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

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廣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爲吉兆。

有的寨子在宴請的第二天,還要舉行射獵慶典,並用蕎麥麪拌蜂蜜捏出各種動物的頭,在日出時供奉在屋後的坡地上,然後青壯年射手持弓箭射事先擺好的靶子,最後把用蕎麪製作的祭品分送給圍觀的人。

婚宴時獨龍族多以殺豬、殺雞置酒待客。婚後每當婦女生一個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頭牛或一件其他東西如鐵鍋、一把刀等表示感謝。[4]獨龍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認爲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凡建屋蓋房,婚喪嫁娶,都要主動相助,遇獵物或殺豬宰牛,都要邀請遠親近鄰聚餐,並在聚餐結束後主動饋贈禮品。

喪葬習俗

獨龍族大多實行土葬,死後的當天,村裏的人及遠近親戚都要送糧食、酒、雞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屬領村人到自家倉庫當場開倉煮酒,一起共享。有的還殺豬待客,以示酬謝。屆時,家屬成員及親友也送去禮物,這種治喪酒席,通常從下午開始,一直吃到深夜,吃酒中要不斷地分給死者一份,同時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給死者家送去。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獨龍年

獨龍族人叫“卡雀哇”。是獨龍族一年裏唯一的節日。他們以十二月二十九日爲除夕,三十日爲新年之首。

相傳很久以前,獨龍江畔生活着兄弟二人。他們自幼失去父母,以深山老林爲家,以弩射獵,苦度光陰。一天,兄弟倆身背長刀,手執硬弩,來到擔打力卡雪山上的必拉桶打獵。這天天空烏雲密佈,禽獸不出巢穴。待到午後,才見到一隻瘦小的岩羊。兄弟二人,分頭包抄。哥哥迷失了方向,攆進了一個羣峯競秀,危巖兀立的高山深谷。

當夜幕籠罩山巒時,弟弟到事先約好的地方等候。可是,等呀等,一彎月亮掛上了高黎貢山的山尖,也不見哥哥的蹤影,弟弟帶着一顆焦慮的心,鑽進深山峽谷,去找自己唯一的親人。不知翻過多少個山頭,穿過多少條急流深澗,整整找了九年零十一個月又二十九天。就在十二月三十日這天,哥哥突然回來了。兄弟倆見面,悲喜交集,哥哥悲切地對弟弟說:“我的好弟弟,不是哥哥忍心把你丟下,自從我們弟兄失散,我被一個惡魔困在龍潭虎穴。惡魔見你尋找哥哥心切,自今天開始,讓我每年十二月三十日回來與你見面。”哥哥接着說,“我們相會的這一天就是歲尾年首,就把它稱作過年吧。”弟弟爲了慶賀弟兄散失後的團聚,特地爲哥哥準備了用各種珍禽異獸做成的菜餚和用各種穀物做成的米飯。吃罷晚飯,弟弟爲能與哥哥相會激動萬分,敲起鍩鑼,燃起火把,請出山寨裏的父老兄弟,把這個喜訊告訴大家,讓哥哥和鄉親們一起歡歌樂舞。從此,兄弟相會這一日就成爲獨龍族人的獨龍年。

節日裏,每個氏族和部落都要集體獵取野物;殺豬羊,獵物分給各家各戶。部落主婦則將年食分送給每個家庭。他們稱爲“分食”。過去,在除夕就餐時必須等部落的每一個成員到齊,缺少一人,則不開鍋。歲首清晨,曙光初照,山寨裏就響起了鍩鑼。迎接新的一年的來到。早餐過後,人們隨着鍩鑼的敲響,不約而同地來到山寨的曠地,用古樸的習俗,歡慶新年。人們不分年歲、性別、家庭,大家手牽着手,跳起本民族的傳統舞蹈。長老們用編制精巧的獨龍藤器,盛着可口的菜餚,以傳統的方式給每個人分食。一時間,歌唱聲、歡呼聲、舞步聲交織在一起。

  獨龍族的民族歷史

獨龍族是我國尚保存着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徵的少數民族之一。儘管在總的發展趨勢上已走向日益解體的道路,但在生產力、土地形態、社會組織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顯特徵。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爲“撬”。明清時稱爲“俅”或“曲”。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作爲民族稱謂。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佔主要地位,採集和漁獵仍佔較大比重;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還沒有從鋤耕過渡到犁耕;社會分工不明顯,只有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交換仍處於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獨龍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沒有商品交換,採用刻木結繩記事,在鐵製工具未傳人獨龍地區以前,獨龍族人民普遍使用樹枝的天然勾曲部分製成的小木鋤挖地。小木鋤尖如鶴嘴,獨龍語稱之爲“戈拉”,是獨龍族最先使用於鋤耕農業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徹底改變了這一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