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包糉子(15篇)

端午節包糉子1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就在這天投江,後人爲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有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囊、賽龍舟等風俗。

端午節包糉子(15篇)

端午節這天,老媽一大早就把我從溫暖的被窩裏拽了起來,嚷嚷道:“快起來,學包糉子了”。我慵懶地坐起來整理着頭髮,慢吞吞地洗漱。等這一切都進行完,我默默地走到餐桌旁,看到桌子上昨天就泡上的江米,花生,紅豆,還有幾天前就買好的蜜棗問媽媽:“我幹啥呀?”媽媽說:“你拿上透明膠跟着爸爸先把艾葉插門上。”“好嘞!我爽快地答應着。”艾葉的味道非常香,我喜歡它的味道,而且它還防蚊蟲呢。接下來就是包糉子了,起初,我是一點也不會,手足無措的站在那裏,傻傻地看着爸爸媽媽在包糉子,看了一會兒,感覺也沒那麼難,我也學着媽媽拿起兩張糉葉疊在一起,然後用手捏住糉葉的兩端,捲成漏斗形,可是糉葉不聽我使喚,卷出來的形狀奇奇怪怪的,媽媽看到後手把手的交我,還一直鼓勵我。好了,漏斗形弄好了,我抓了一小把江米,放上三個花生,一個蜜棗,當我蓋上糉子葉準備用繩子扎的時候,手抓不住糉子鬆開了,裏面的東西全撒了出來,我有點生氣,氣自己太笨了。媽媽再次鼓勵我:“你再試一次,可以用牙齒咬着繩子,一隻手抓糉子,一隻手纏糉子,這樣你手上就有勁了。”我又開始了第二次嘗試,前面的動作已經熟練掌握,到了後面,我怕還弄不好,我沒有放那麼多東西有點扁扁的,媽媽也一直提醒我慢點,不要急。我用了媽媽交給我的方法,拿着繩子,抓緊糉子,在糉子外面纏了好幾圈,最後紮緊打結,終於包好了一個。拿給媽媽看,媽媽一直誇我,我心裏美滋滋的。

“呼”我們總算包完了全部,累死我了。想着以前都是媽媽自己一個人提前準備材料,一個人包。我感覺到了媽媽的辛苦,媽媽的累。媽媽說“休息休息,等着吃糉子吧,自己包的吃着更香。”“出鍋嘍”隨着爸爸地喊聲,我們聞着糉香味走過去,一人拿了一個自己包的品嚐起來,好香呀!

端午節這天,我們一家人邊吃自己包的糉子,邊看電視,其樂融融。我一連吃了三個,嗯,還是自己做的東西最好吃。

端午節包糉子2

又是一年端午節,早上爺爺對我講,"今天中午吃糉子,我們一起來包吧"。我興奮極了,立即拿了一些米,糉葉和紅棗,跟着爺爺學起了包糉子。

爺爺先拿兩片糉葉,捲成三角形,然後倒一半米,在中間放幾顆紅棗,再把米填滿,把糉子卷好後用線捆好。不一會一個糉子就包好了。看起來很簡單的樣子。於是,我也拿起糉葉,想自己試試,但是怎麼卷都卷不好,米也不聽話的總是向下漏。

原來,包糉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確很難。爺爺耐心在一邊指導我,手把手的交我怎麼卷葉子好看,怎麼加米不會漏。練習了幾次後,終於比較像樣了。看着自己包的糉子放到鍋裏蒸,我特別期待。半個小時候後,香噴噴的糉子出鍋了。我在裏面找到了自己包的糉子,興高采烈的吃了起來,我覺得自己包的糉子吃起來特別的香。媽媽回來知道我包了糉子,特別高興,誇我又懂事又能幹。

端午節包糉子3

在今天的戶外課中,有許多活動,但最讓我深刻的還是包糉子的環節。

包糉子的材料有:雪白的糯米、像玉米粒似的綠豆、兩片像手掌似的葉子、還有鮮美的肥肉,好像糖果似的鹹鴨蛋黃。

我們先看阿姨們怎麼包糉子,不到兩分鐘,阿姨就把糉子包好了。我覺得非常簡單,就立刻動手包糉子,結果,我一個都沒有包成功。我再看看旁邊的同學,包了有十幾個,有的像沙漠裏的金字塔、有的像一座座高山、還有的像一個福袋一樣,帶給我們祝福……可我看看自己的桌子上,什麼都沒有,阿姨看到我着急的樣子。阿姨看到我着急的樣子,就再給我做了一次示範,我看得非常認真,終於,我把三個糉子包完了,心裏非常的開心。

原來包糉子沒有那麼簡單啊!我們一定要保護好這個習俗,不要讓它像其他的習俗一樣,永遠失傳。

端午節包糉子4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提前幾天,奶奶已經準備好了糉葉、糯米、乾菜、肉等。這時,開始包糉子了,看上去簡單,做起來有點難,我好不容易包好一個糉子,看來看去都不像糉子。

奶奶一看,哈哈大笑,“寶寶,糉子這樣包可不行哦!”奶奶拿起糉葉教我“包糉子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急,把糉葉上下疊好,注意別拿反了,把糉葉靠近葉尖的那一半折成三角鬥裝,手心向上,用拇指壓住折過來的葉尖部分,其餘四指在糉葉下面拖住,先放肉、乾菜,把尖的地方堵嚴,再放入糯米,蓋住肉、乾菜,再把糉葉長出來的部分折回來蓋住包嚴,拿繩子捆好紮緊,多餘的糉葉和線剪掉。”

我照着奶奶的方法去做,三下兩下就把一個糉子包好了,哈哈!一位勇士誕生了,我給它繫上皮帶,它更加帥氣了。

中午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好像吃了蜜一樣,這次端午節包糉子可真有趣啊!

端午節包糉子5

五月五,是端陽;糉子香,包五糧。糉子出鍋嘍!我忙不迭地剝開一個給奶奶品嚐。奶奶用筷子夾起糉子,微微張開嘴,咬了一小口,細細咀嚼品嚐後,連聲說:“好吃,好吃!這次的糉子是從哪裏買的?”嘻嘻,這可不是買來的,而是我親手包的。聽着奶奶的誇讚,我的心裏像喝了蜜一樣甜。

事情是這樣的。端午節前一天,媽媽在微信羣裏看到物業公司正在組織住戶們端午節一起包糉子,就給我報了名。端午節一早,我急吼吼地拉着媽媽趕到物業大廳。物業公司的叔叔阿姨爲我們準備好了糯米、糉葉、麻繩、紅豆、醬肉等許多材料。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先把兩片糉葉疊起來,折成“小喇叭”的形狀,再塞進去一把混合着紅豆的糯米,用力按兩下壓實。接着,用餘下的糉葉把“喇叭口”封住,再用麻繩把糉子五花大綁,一個地道的紹興三角糉就包好了。不一會,我和媽媽就包好了八隻糉子,排成一列,看上去就像一隊昂首挺胸的士兵,隨時準備赴湯蹈火。

糉子包好以後,就是下鍋煮了。我耐心地等着,30分鐘後,糉葉混雜着糯米的清香飄滿廚房,聞着這味道就讓我口水直流,難怪奶奶嘗過連說好吃呢!

端午節包糉子6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六月的天空是湛藍深遠的,六月的小夥伴是活潑開朗的,六月是炎熱的。端五節坐着龍舟,脖子上掛着香包,頭上扎着艾葉辮子,吃着香噴噴的糉子,向我們駛來。

端午節的前夕,媽媽就開始包糉子了。吃糉子可是端午節習俗裏不可缺少的。它的味道可佳了,讓人吃了還想吃。媽媽包的糉子可是天堂美食,跟商店裏買的沒什麼兩樣。新鮮的糉葉,大盆用醬油調好的糯米,還有香噴噴的肉餡都準備好了,就要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先把糉葉折成漏斗形,抓了一些糯米均勻地鋪在底下,然後夾了一塊肉餡,放在中間。接着又鋪上一層糯米。疊上糉葉的尾巴,把糉葉的頭折成尖角。最後,把繩子紮好,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我見媽媽麻利地包糉子,我的手也癢癢的,想試一試。別看我說說簡單,做起來難多了。我包的糉子一會兒“喂”得太多了,糯米都從糉葉縫裏“逃”出來;一會兒“喂”太少了,還沒“吃”飽;一會兒糉葉被我折得亂七八糟的,糉子包得奇形怪狀……我灰心喪氣,乾脆不幹了。媽媽見了,鼓舞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氣餒,我們一步步來,總有一次會成功。”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心情好多了。在媽媽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接二連三地包出了一個個有模有樣的糉子。

媽媽把糉子放進鍋裏煮,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鑽進我的鼻孔,我饞得直流口水。媽媽拿出一個糉子,解開繩子我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吃着自己親手包得糉子,我明白了:做事要一步一步來,不要急,越急越做不好事,就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今天,我很開心,爲什麼呢?因爲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可要吃糉子啦,不過,那可愛的糉子是怎麼包的呢?我還不會,所以,今天我要學習包糉子了。是不是很興奮呢?如果你也想學,就跟着我一起來吧!

包糉子還要看材料,如果你想包出好吃的糉子,就得用上好的糉葉,優質的糯米,以及新鮮的肉餡。今天,我很開心,爲什麼呢?因爲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可要吃糉子啦,不過,那可愛的糉子是怎麼包的呢?我還不會,所以,今天我要學習包糉子了。是不是很興奮呢?如果你也想學,就跟着我一起來吧!

包糉子還要看材料,如果你想包出好吃的糉子,就得用上好的糉葉,優質的糯米,以及新鮮的肉餡。將糯米洗淨,泡3小時備用;把豬肉切成長約4公分,寬2公分的長條;香菇泡軟後,去蒂切成條狀;再將豬肉、香菇以醬油、五香粉、鹽、糖等調味料醃2小時。洗淨糉葉及糉繩,取2張糉葉,在三分之一處折成漏斗狀,在漏斗中舀入一半糯米,放入豬肉、香菇、鹹蛋黃等餡料,再加上糯米填滿,接着將多餘的糉葉折回蓋住漏斗包裹好,用繩子在糉腰處紮緊打結,做好後放入鍋中,以水蓋過糉子,用中火煮2小時,熟透了便可食用。

哦,我學會了包糉子。我真開心!

端午節到了,我家正忙着包糉子呢。

今天,天剛矇矇亮,我們都起牀了。媽媽讓外婆做餡,讓小姨洗糉葉,讓我發糉葉和繩子,她做糉子。至於“大名鼎鼎”的“大廚”老爸嘛,就負責煮糉子。

外婆先用玻璃瓶碾碎事先泡好的綠豆,加上水和一些調味料,就做成了一盆香味四益的綠豆餡。外婆又把一些煮熟的糯米放進另外一個盆裏。最後,她拿出一些豬肉,放進一個小碟子裏。只聽一陣“嘩嘩”的水聲,小姨也把糉葉洗好了。我把兩片糉葉和一條繩子遞給媽媽。只見媽媽熟練地把一片糉葉折成鬥型,再把兩勺糯米、一勺綠豆和幾片豬肉放進糉葉裏,再在上面壓上一片糉葉,然後把多餘糉葉向內折,最後綁上一條繩子,一個糉子就做好了。就這樣,一個、兩個……一共做了四十多個。老爸接過糉子,把它們裝在兩個壓力鍋裏,在把壓力鍋都放在煤氣爐上。他一會兒看看這鍋,一會兒看看那鍋,忙得不亦樂乎。過了二十分鐘,糉子煮好了。廚房裏充滿了糉香。

我拿了一個糉子,去了葉,便狼吞虎嚥了起來,沒到一秒鐘就吃完了。

自己家包的糉子就是好吃,我明年還要吃。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糉子。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糉子的糉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糉子。她拿起一些糉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糉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糉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糉子包完後,她就把糉子放進鍋裏,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裏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裏抓起一條糉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裏,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糉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端午節包糉子7

吃完了晚飯,奶奶把餐桌收拾乾淨,把下午已經洗好的糯米和紅棗拿到了餐桌上。我又去幫奶奶把勺子和糉葉拿了過去。奶奶告訴過我,包好的糉子要在水裏泡一泡,可是現在奶奶年紀大了,拎不動這麼多水了,我就過去幫奶奶把水提到了餐桌旁。這些都準備好之後,我和奶奶就開始包糉子了。

讓我最苦惱的就是封口了,奶奶讓我捏住最前面的一個角,把多出的糉葉折下來,捏住同樣的地方,再把多出來的向右邊一折,用繩子牢牢地把糉子綁住就可以了。包完糉子,我問了奶奶一個問題,爲什麼要把包好的糉子放到水裏泡一泡呢?奶奶告訴我,米在水裏就會發脹,蒸熟後更加軟糯好吃。

糉子煮好了。有那麼幾個散的,那是我包的.。看來這技術還有待提高啊!糉子熱熱的,摻雜着糉葉和紅棗的香味,讓人特有食慾。蘸一點白砂糖,甜滋滋的,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也許是因爲吃自己動手做的東西吧。

自己動手的感覺真好!這一天,我心裏都像糉子的味道一樣,甜滋滋的。

端午節包糉子8

今天是端午節,怪不得糉香四溢!

今天,奶奶也從菜市場買了許多糉葉和糯米,以及肉和蝦。

我也幫忙包糉子,這糉子可真難包啊!要先折一個漏斗形的東西,但地下不能有口,然後再把糯米放下去。我突然發現我包的糉子怎麼裝也裝不滿,呀,原來是底下漏洞了!

好不容易,所有糉子都包好了,又放到蒸爐裏蒸,很快,糉子就出爐啦!

端午節包糉子9

一看見大院樓下坐滿了提着一隻桶的阿姨和奶奶,我就明白端午節沒幾天就要到了。因爲只有這個時候,常年甩着手在樓下散步的她們會變成忙活得不得了的“織女”,給我們整個大院裏的人們包端午節必吃的一種食物——糉子。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家鄉是一定會吃糉子的。然而,糉子不是每家每戶都有人會包的。我們大院裏的阿姨和奶奶們,平日裏是喜歡多管閒事的“八婆”,在這個日子裏,卻變成了喜歡樂於助人的好人,她們會笑盈盈地接過你交給她們的裝有糉葉和糯米的桶,一字排開坐在大院樓下進行“編織”,一個不會包糉子也許要包上好幾天的糉子,在她們的巧手下,一兩個小時全部搞定。

還有的熱心阿姨,她們會邀請你提着她們爲你包好的糉子,去她們家用專門的鍋,把握時間將糉子煮成一咬下去就滿口留香的糉子。這一環節如果是不懂糉子如何煮的人,也許就會將糉子煮成半生不熟的狀態,將一桶包好的糉子給浪費掉了。

每年到了端午節的這個時候,往日裏對那些喜歡議論是是非非的阿姨奶奶們的積怨也一併在她們的熱情下融化散開了。她們雖然喜歡八卦,但她們包的糉子是真的好吃。如果我不是腸胃不怎麼好的話,我一次就能吃兩三個。

端午節來我家的客人也愛吃這些糉子,每次吃了之後會問我媽媽是怎麼做的,媽媽告訴她們是大院裏的阿姨奶奶們幫忙做的後,她們也會想要那些阿姨奶奶們幫忙包糉子,而每一次媽媽不好意思說明白的請求,那些阿姨奶奶們都笑盈盈地接過,一會兒就包好了,從不覺得麻煩。

我不知道未來我或者我的媽媽會不會包糉子,但這些阿姨奶奶們包的糉子是真的好吃,而且她們的好也融化了我對她們的積怨,糉子似乎是專門來化解一切的禮物。

端午節包糉子10

今天,老師教我們大家包糉子。

首先,我把泡了12小時的糉葉拿出來,把它折成漏斗形。再把糯米和肉包進去。然後,再把它做成糉子,不讓米和肉漏出來,再用繩子把它繫好。就這樣一個綠油油的糉子包好了。

它像一隻小豬胖胖的,圓鼓鼓的,真可愛!

我拿給媽媽品嚐了一下,媽媽對我說:“這是媽媽吃過的最好吃的糉子了。”

端午節包糉子11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當到了這一天,人們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就有了包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外婆早早地去買了糉葉和包糉子的材料。外婆先把糉葉放到鍋裏煮,在這段時間裏可以把其他材料準備好,有糯米、鮮肉、大棗、板栗……準備好了,糉葉也煮好了。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首先,外婆拿出兩片糉葉,我們也學着外婆的樣子拿出兩片糉葉。再把一片糉葉放在手心裏,捏成一個小山洞,然後把糯米塞進去,把另外一片糉葉包在糯米上面,最後,用紅繩把糉葉固定起來。我剛拿起紅繩,弟弟一把搶了過去,原來弟弟不會包糉子,只會來繫繩子。我大方的把繩子和糉子遞給了弟弟。看着弟弟臉上甜甜的笑臉,我心裏無比快樂,因爲我又當了回姐姐。

包好糉子,外婆把它們放到鍋裏煮。我一走出家門,小區裏撲來了陣陣糉子的香味,聞着就讓人流口水。走到了家門口,糉子的味道撲鼻而來,跨進家門第一步,口水真的情不自禁的從嘴角邊流了下來。糉子出鍋啦!我們一家坐在餐桌旁津津有味的吃着糉子。

吃着自己包的奇形怪狀的糉子,覺得這個端午節過得非常有意義。

端午節包糉子12

好象是從去年開始,端午也放假了,在我印象中,每逢過節就是吃不同東西的日子,而端午就是吃糉子和五黃。我知道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而吃五黃是爲什麼我不是很清楚,大概是爲了身體健康。

自從媽媽學會了包糉子,每年端午節她都會包許多的糉子,今年也不例外。因爲外面買的糉子都有肥肉,而媽媽不吃肥肉,又不喜歡吃甜的,所以平常她基本不吃糉子,只看我們吃,後來是大概是饞蟲爬上來了,就上百度學包糉子,開始包得很難看,但我們照樣吃的津津有味,多做了幾次也越來越好看了。今年的糉子有三種,一種是肥肉+瘦肉,爺爺奶奶和爸爸喜歡的;一種是瘦肉+板粟,媽媽的最愛;而我最喜歡的是豆沙的,媽媽今年自己做豆沙,她說外面買的現成豆沙不放心,特意買了紅豆自己做。媽媽分配給我的任務是把已煮熟的紅豆搗碎,加紅糖和白糖,並捏成一個個橢圓形。還有一個任務是把做好的糉子按種類做好記號。我給自己喜歡的繞上紅線,媽媽喜歡的繞上藍線,這樣混合在一起煮也沒關係了。

一陣陣的香氣從鍋子裏飄出來,我和爸爸不停的問媽媽有沒有煮熟,媽媽叫我們彆着急,熟了會說的。 等到糉子煮熟,剛從鍋子裏撈出來,還很燙,我就剝了一個開始吃,啊!真是太好吃了!我連吃了兩個。媽媽說等到我再大一點也學包糉子,她說:自己動手纔會豐衣足食。

端午節包糉子13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糉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可都是充實又溫馨的哦!

提前幾天媽媽就買好了糉葉、紅棗、花生、還有香腸。全家起了個大早開始包糉子,包糉子看起來簡單,包起來可有點難了,我好不容易包出了一個糉子,卻像個“受傷的兵”,東倒西歪,好不容易扶起來又倒下了。媽媽看看不像樣子的糉子拿過棕葉教起我來:“包糉子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急,把葉片上下疊好,注意別拿反了,把糉子葉靠近葉尖的那一半折成三角鬥裝,手心向上用拇指壓住折過來的葉尖部分,其餘四指在葉子下面拖住,先放一顆紅棗把尖部堵嚴,再放入江米蓋住紅棗,再把棕葉長出來的部分折回來蓋住包嚴,在拿繩子捆好紮緊,多餘的葉和線剪掉。”

我聽了心想小小的糉子還有那麼多學問,還是乖乖學吧!我把兩個差不多大的糉葉按順序疊好,做成了漏斗狀,先放了一顆棗再放入糯米,三繞四卷,哈哈!一位大將軍出現了,給他繫上腰帶他更神氣了!

中午,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真實又香又甜啊!我吃着糉子便問;“媽媽,糉子是怎麼來的?”媽媽說:“說來話長,屈原是我國一位著名的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在他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流放期間,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秦軍攻破,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江身死。因此,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怕他的真身被魚龍蝦蟹吃掉,做了糉子投入江中。”我不禁的敬佩起屈原來了。

端午節包糉子14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是人們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舉行包糉子、賽龍舟等活動。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去奶奶家玩,到了奶奶家,發現奶奶正準備包糉子,我高興極了,對奶奶說:“奶奶,讓我也嘗試一下,看能不能包成糉子。”奶奶說:“好,趕快去洗下小手,來幫奶奶包糉子。”我洗乾淨手後,去包糉子,奶奶把從超市買來的糉葉、糯米、紅棗、紅豆、繩子等都準備好了。奶奶首先把糉葉放在熱水裏侵泡,使糉葉變柔軟,這樣能更好的包糉子,使糯米不易掉出來。糉葉準備好後,奶奶開始逐步教我包糉子,奶奶先拿出兩張糉葉,把它捲成圓錐形,然後放上糯米、紅豆和切好的紅棗片,摺好後,用繩子捆結實,一個糉子就包好了,雖然沒有奶奶包的好看,但是看到自己第一次包成功的糉子,我還是很開心。

糉子全部包好後,最後一步就是煮糉子了,奶奶把包好的糉子放到大鍋裏煮,一個多小時後,香噴噴的糉子出鍋了,我找到自己包的糉子,吃了一口,太好吃了!這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

端午節包糉子15

端午節到了,我們要吃糉子、鹹蛋等等。但這次的端午節遇上了我們全世界的兒童最喜歡節日,那就是兒童節,當然歡樂和快樂必定加倍。

今天我要和奶奶一起包糉子。首先,我和奶奶一起把糯米放進水裏洗一洗,然後把糉葉洗一洗,還讓糉葉曬乾,再準備一些像紅棗,蛋黃,牛肉等等。之後,再把糯米放在下面,然後再把你喜歡的餡兒放進去,接着鋪上一層糯米,最後放進鍋裏煮下,這樣美味的糉子就做好了。

接下來我要講講端午節的來源了。幾百年前,有一位愛國者叫屈原。有一天他愛的國家被敵國打敗了,後來屈原因爲傷心而跳江了。他在死前說了一句話,那就是;國滅我也滅。之後人們被屈原的愛國精神打動了,所以人們包糉子投入江中,讓魚兒不要把屈原吃了。所以後來就有了吃糉子的習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