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精選9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精選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精選9篇)

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1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由來,敬重屈原。

2.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瞭解有關節日的一些風俗活動。

活動準備:

有關端午節的錄像片斷:賽龍舟、吃糉子。實物糉子一串。

活動與指導:

1.出示一串糉子,尋問幼兒這是什麼吃食?你吃過嗎?是什麼節日吃的?要過什麼節了?引起幼兒渴望瞭解的興趣。

2.老師講糉子的由來和屈原的故事。

3.請幼兒觀看錄像片斷:包糉子、划龍舟、瞭解節日的民間慶祝活動。

4.請幼兒品嚐糉子。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設計一氣合成,在活動中運用故事來讓幼兒更加深切的體會感受端午節。瞭解端午節的由來。通過錄像的教學方式讓更加有興趣參與到活動中來。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引導每位幼兒都能看了錄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綱要中出,讓幼兒學習互助合作與分享,在最好環節讓幼兒一氣分享品嚐糉子,讓孩子們感受到這種傳統節日的風俗和有趣。

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2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感知、實驗認識艾葉和菖蒲,知道它們都是草本植物,具有防蚊蠅的功能。瞭解“惡月”的含義。

2、積極參加實驗活動,並能夠細緻地觀察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1、每組備有艾葉、菖蒲若干。

2、收集一小瓶蚊子。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艾葉和菖蒲的外形特徵,知道它們是草本植物。

2、通過仔細觀察小實驗,知道它們中含有的芳香油能夠驅除蚊蠅。

3、通過討論“端午節爲什麼要在門上掛艾葉和菖蒲”瞭解“惡月”的含義。

4、拓展話題:如何防止蚊叮蟲咬?

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3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受糉子的特徵,體驗吃糉子的快樂。

2、知道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

活動準備:

每組桌子放上大小形狀味道各不一樣的糉子一盤,溼巾紙若干。

活動過程:

1、猜猜摸摸今天老師在桌子上的盤子裏放了一樣好吃的東西食品,猜猜看是什麼?——幼兒聞一聞是什麼味道的,猜猜會是什麼?——幼兒摸一摸,是什麼感覺?是什麼形狀的,再猜猜會是什麼?(是什麼形狀的,像什麼?)——這一會兒像……有一會兒像……會是什麼呢?——哇,原來是是香香的糉子

2、嚐嚐說說——好香的糉子,你吃過嗎?什麼味的?你們還想不想吃?——幼兒吃糉子

A、每位幼兒拿一個小糉子,自己來剝,剝下的糉葉放在盤子裏。糉子外面衣服叫什麼,你知道嗎?

B、幼兒邊吃糉子邊隨機問:你的糉子是什麼形狀的?吃的是什麼味道的糉子?

C、吃完後提問與小結:——吃糉子的時候先把什麼解開。(繩子)然後剝開什麼?(糉葉)——你剛纔吃的糉子是什麼味道的,糉子外面是什麼?糉子裏面有什麼?——我們吃到了各種味道的糉子,有的小朋友吃的是鹹鹹鮮鮮的肉糉,有的是甜甜的豆沙糉,有的是淡淡的白米糉、赤豆糉。

3、介紹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我們爲什麼要吃糉子?什麼日子纔會吃糉子呢?——端午節是幾月幾號呢?——原來端午節大家都要吃糉子。——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會有什麼活動呢?(遷移活動:瞭解端午節的傳統風俗)寫王字掛香袋

4、拓展遊戲——QQ糉子店環境創設:QQ糉子店材料:QQ糉子、各種可以做餡的圖片玩法:幼兒剪下做餡的圖片,貼在QQ糉子上,送到糉子店,講講它的味道。

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4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於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動準備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

2、準備端午節的資料、風俗

3、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糉子、香袋(荷包)、鹹鴨蛋等過節物品

4、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活動前環創區角創設:

1、科學角: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荷包(香袋)

2、美工角:擺放製作荷包、五彩線、和製作糉子的材料

3、遊戲區:賽龍舟的圖片,屈原的圖片等

3、閱讀角: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三、活動過程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3、學習端午節的兒歌,《快樂的端午節》兒歌五首。

(1)

五月五,是端陽;龍船雙雙鬧長江;

兩邊坐着划船手;中間坐着打鼓郎;

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鏘。

(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

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3)

五月五,過端午,

賽龍舟,敲鑼鼓,

端午習俗傳千古。

(4)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

(5)

雄黃酒,灑庭戶,小孩頭上畫老虎。

一,二,三,四,五,家家戶戶過端午。

4、動手操作:各班開展包糉子,製作荷包、編制五彩線等活動。

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5

活動目標

1、調查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過的傳統節日之一。

2、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練習包糉子,獲得更多端午節的經驗,體驗端午節的民俗氛圍。

3、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糉葉、泡好的米、棗、細線等。

活動過程

1、教師與幼兒交流,說出端午節的名稱和日期。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叫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2、與幼兒一起探討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與幼兒一起閱讀故事《端午節的由來》,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這天爲端午節。

(2)交流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葉、帶香囊或五彩線。提示幼兒可用語言表達、圖片繪畫、動作表演等方式表現這些習俗。

(3)組織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瞭解端午節各地風俗,獲得更多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3、節日體驗活動:包糉子。

用糉葉將泡好的米和棗包住,然後用繩子捆好。提醒幼兒用米不要太多,糉葉要把米包緊,紮結實。

4、節日分享:將包好的糉子分給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師,進行分享活動。

活動反思

重新站上講臺,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學校裏上公開課,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在一番對課文和相關資料的細緻研讀後,大致的教學思路逐漸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但要上好課顯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課一得”的有效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學習精彩的場景描寫”爲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案並付諸實施。

臨到上課時,教室後面坐着的一排老師讓我的學生們多少有些緊張,我自覺準備還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勵他們。整節課基本上順利地按計劃進行,也基本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但課還沒上完,我已經有了遺憾之感。因爲臨場發揮的能力和經驗的欠缺,交流討論場景鑑賞和實踐場景描寫兩個板塊完成得比較倉促,未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和水平。

現在想來,這些應該算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所做的最原生態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聽了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評價之後開始的。他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給了我很多切實有力、極富啓發性的指點。我歸納總結爲以下三點:

第一、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想,爲人、爲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爲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着於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鑑賞,而對課文本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一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製作上也有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爲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於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紮實。在隨後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第三,語文課必須重視語文特有的感悟體驗。在本課中,我在強化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弱化了對朗讀的要求。我想,語文課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導,更要有朗讀感悟,這二者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上課時當把二者有機結合,以理解促進朗讀,用朗讀體現理解。

再次回望開公開課的前前後後,感受最深的是那種無形的壓力,然而也深知這些壓力正是成長的契機。我想,也只有在不斷的歷練與反思中才能不斷地成長吧。

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6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玩,嚐嚐,共享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糉子,鴨蛋,香包,圖片

活動過程:

一、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源於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每年的農曆五月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他。

二、端午的習俗

1.小朋友,今天,我們的、教室的門上掛的是什麼?爲什麼要掛呢?

2.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1)掛艾葉:淨化環境,驅蟲驅蚊。

(2)賽龍舟:划船救屈原。

(3)吃糉子:屈原死了,投河餵魚救屈原。

(4)配香包:驅邪的意思。

三、學習兒歌《賽龍舟》

四、吃糉子

1.觀察糉子的外形

今天,小朋友們帶了了許多的'糉子,請你拿一個摸摸看,想一想,它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2.認識糉葉

糉子上的陣陣清香是從這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糉葉。

3.幼兒品嚐並講訴糉子的餡以及它的味道。

4.小結:糉子的品種這麼豐富啊!

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7

活動目標

1.通過分享交流,初步|知道端午節的傳說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2.與同伴互相交流包糉子,製作香囊,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3.體驗中國民間節目韻味。

4.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重、難點

端午節是陰曆五月五日,包糉子。

活動準備

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糉子一個,長方形紙、彩色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糉子),引發幼兒興趣。

2.初步瞭解端午節。

小朋友今天是什麼日子呀?

幼兒互相交流,讓個別幼兒到集體面前講述,重點引導幼兒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小結:端午節是陰曆的五月五日。

3.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傳說。

給幼兒講《端午節的傳說》,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陰曆的五月五日,就定那一天爲端午節。

4.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師:端午節那天,人們都有那些風俗習慣?

幼兒互相交流,讓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那天人們有很多風俗習慣,吃糉子、賽龍舟、製作香囊。

5.體驗包糉子。

(1)讓幼兒用長方形紙折成六棱形,然後用彩紙繞並進行裝飾,教師巡迴指導。

(2)展示作品並評價。

6.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你們包的糉子都不錯,回家後把你們學會的包糉子的方法,展示給爸爸媽媽,好嗎?

活動反思:

一、自己設計的問題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既然決定向幼兒提問,我就設計好了許多問題:比如“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爲什麼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後來爲什麼向江中投糉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內容,想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含義,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讓孩子們看着圖片自己討論她們的看法則更能引起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

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故事的內容有點深奧,幼兒在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有點耐不住性子,更何況老師還設計了那麼多的問題。請幼兒回答的時候,我發現幼兒舉手發言的比平時上童話故事時要遠遠的少很多。明顯,我的問題沒有激起幼兒的興趣。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如果幼兒對教學教學內容沒有了興趣,那麼這就是老師的準備不足,也可以說是一堂失敗的課程。在以後的類似教學活動中,我會多加註意。

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8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之一。

2、體驗中國民間節目的韻味。

3、鍛鍊平衡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

4、樂於參與體育遊戲,體驗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初步瞭解中國農曆記年的方法。

2、幼兒用書:《快樂端午節》。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瞭解端午節。

★教師:今天是什麼日子?

★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在全班面前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曆的五月五日。

2、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教師: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故事?

★幼兒相互交流。

★教師請兩名幼兒講述,大家分享端午節的傳說。

★教師小結:古代楚國的詩人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在秦國攻破楚國京都時,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3、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教師: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爲什麼進行這樣的活動?

★幼兒分組交流。

★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配香囊等。

4、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鞏固對端午節的瞭解。

★教師:書上有許多活動,請你找出端午節里人們的活動。

★幼兒認讀,並完成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教學反思:

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課堂效果來看,幼兒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兒都知道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糉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活動中幼兒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並學習。

大班社會吉祥端午節教案9

活動目標:

1.簡單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在活動中瞭解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以及薰艾葉等風俗。

2.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裏。

3.通過手工製作感受端午節的氣氛,萌發對傳統節日風俗的興趣。

4.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5.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樂意參加佈置環境的活動。

活動重點:

1.通過觀看視頻讓幼兒簡單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

2.通過PPT瞭解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以及薰艾葉的風俗。

活動難點:

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裏。

活動準備:

1.有關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來歷,賽龍舟、艾草、糉子、掛香包圖片,艾條等;

2.春節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圖片;

3.手工材料紙杯子,五色彩線,雙面膠等。

活動過程:

一.引入部分

看圖猜節日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裏的人在幹什麼?

2.師:這是什麼節日?誰來告訴老師一下這個節日裏我們都要做什麼?

3.師:知道了前面那些圖片是描述春節的。那我們現在再看一下這幾張圖片,圖中有什麼?是什麼節日?

二.基本部分

1.師: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端午節。端午節是哪一天有沒有人知道?端午節是紀念誰的?有誰知道端午節的故事?

2.師:好,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端午節的來歷》來進一步瞭解下端午節。

3.師:看了短片以後誰來告訴老師一下端午節是哪一天,都有哪些習俗?

4.師:端午節吃糉子,你們吃過嗎?誰來說一說?

5.師:除了吃糉子以外,端午節還有一種遊戲叫划龍舟。那在我們這個地方是很少見的。

6.師:小朋友們想不想看真正的划龍舟是什麼樣的?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小視頻來看看真正的划龍舟是什麼樣。

7.師:(讓配班老師悄悄點燃艾葉)大家聞到什麼味道沒有?是什麼味道呢?哦!原來是艾草呀!誰知道艾草有什麼作用呢?(夏天會有很多蚊蟲,點燃的艾草有這樣一股特殊的味道,它可以趕走蟲子。剛纔我們只聞到了它的味道,現在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樣子。(圖片)

8.師:今天呀,我們小朋友一起了解了這麼多關於端午節的事情,誰來給老師說一下我們當地是怎麼過端午的都有什麼風俗習慣?(插柳條,戴荷包,吃卷糕,韭菜盒子等)

9.師:小朋友們現在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了嗎?它是爲了紀念誰的節日?

三、手工製作

1.師:下面我們做個小手工,製作一個漂亮的荷包送給我們的爺爺奶奶祝我們的爺爺奶奶節日快樂。

2.師:好,荷包做好了,我們把漂亮的荷包放在桌子上。

說了這麼多小朋友們再來說一下端午節師幾月幾日,是紀念誰的節日?

四、聽老師講故事師:講了好,最後大家聽老師講一個故事,一個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布老虎吃糉子》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並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瞭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糉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

然後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爲主展開從而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

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爲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

“五黃”指黃鱔、鹹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糉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