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日習俗

立冬節日習俗1

立冬節日習俗

立冬節日習俗

賀冬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立,始建也,有開始的意思,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爲“四立”,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很多地區都將立冬節氣當做重要的節日來進行慶賀,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爲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補冬

到了立冬節氣,就標誌着冬季正式到來了,此後草木凋零、動物休眠,萬物的活動開始走向休養狀態,身體的能量消耗較快,宜進食一些具有高能量的食物,以滋補身體,如:雞鴨魚肉等,講究的人家還會放入一些中藥材進去,製成藥膳食用,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冬泳

立冬的時候,溫度已經比較低了,人體的新陳代謝減慢、免疫力減弱,我國自古就有冬天去冬泳的傳統習俗,冬泳的時候,人體受到冷水刺激,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大大地加強;而且皮膚受到冷水的刺激,皮膚血管會急劇收縮,大量血液被吸入內臟器官及深部組織,使內臟重要臟器的血管擴張,對於體質的增加很有好處,在靠水的城市常常有立冬冬泳的傳統。

吃餃子

餃子是北方的傳統食物,一年四季都吃,但是冬天的節氣裏吃餃子是最爲隆重的,心靈手巧的家庭主婦會在立冬這天準備一些溫補型食材,將其做成餡料,然後用小麥粉加工製成餃子皮,經過烹飪,做成味美的餃子,立冬吃餃子,吃完之後整個身體都是暖暖的,應節又養生。

立冬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立冬時節,太陽到達黃經225°,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半球的太陽高度變小。從氣候上說,意味着風雨、溼度、氣溫等,自秋季向冬季轉變的節點之上。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

“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冬”是終了和萬物收藏的意思。這個時候,大部分地區秋季的農作物都已收割完畢,需要進入儲藏階段。天氣逐漸寒冷,動物們也開始準備過冬的食物,尋找冬眠的地方,好安穩地度過一個冬天。

立冬節氣的特點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高原雪山上的雪也已不再融化。

立冬時節,中國所處的北半球太陽輻射越來越少,地表儲存熱量還有一定能量,這時雖不至於太冷,但氣溫會逐漸下降。爲此,氣溫下降變化明顯,是立冬節氣的最大特點。

這個時候,中國的南北兩地,因南北緯度、太陽光照和海洋氣候影響的不同,隨着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明顯加快,主要氣候特點有熱帶氣流襲擾、入冬深秋易有霜霧、氣候下降變化明顯、華南秋夏兩季和華北初雪降水多樣等。

立冬節日習俗2

立冬風俗

暖爐會

霜降後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曆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遊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爲禦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爲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七年級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爲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七年級才撤去暖爐。暖爐多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築,該物比礬石更白,輕暖堅固,後來則用薄鐵做暖爐。《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七年級喝酒,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圍着火爐,邊飲邊吃,稱之爲“暖爐”。《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江蘇崑山、安徽太平、湖北鍾祥等地,也在月初開始用火禦寒,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煎香

香草爲芳草中的一種,用衣袖在草上揮動便會芳香襲人,可縫製成香囊佩戴。焚燒香草可闢瘟疫、祛風瘴以及驅除房屋中的穢氣;佩戴香囊則可解鬱悶;熬湯沐浴可以祛風寒;搽在發間可以闢穢污;以水酒煎制塗於面部,能夠祛黑斑,滋養容顏。蘭慧一類的植物也屬於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發散上達之氣,足以闢除穢惡,潤肌肉,散滯結。

採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霜的爲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鬱熱。《廣濟方》稱立冬日採桑葉一百二十片,如遇閏年,則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葉煎湯洗眼,能治療各種眼病。其他如《普濟方》《集簡方》都記載有用桑葉治療青盲眼、風眼流淚以及眼紅澀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禦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後的羊肉味道尤爲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爲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曆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七年級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

修農具

隆冬時節,農事已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閒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於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羣臣冬衣、撫卹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裏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卹孤寡。

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說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着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

立冬節日習俗3

立冬的風俗活動

1、立冬習俗——風俗活動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

2、立冬習俗——風俗活動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爲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河南">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

3、立冬習俗——風俗活動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全國冬泳可劃分爲四個層次區:氣溫以17℃作爲冬泳的起點;水溫以8℃作爲冬泳的冷度標誌。17℃以下的水溫給人以冷感,低於8℃以下則有冷、麻、強冷刺激的感覺。

4、立冬習俗——風俗活動燒香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立冬的傳統食俗

1、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爲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爲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人們認爲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2、吃大魚大肉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3、喝羊肉湯

在山東滕州,立冬時節,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絕對是一種享受。而且,羊肉中還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以及豐富的熱量,禦寒效果極佳。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建議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類最好的夥伴)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立冬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立冬的養生菜

1、山藥炒木耳

材料:山藥1段,水發木耳5朵,蒜2瓣,鹽、雞精、油少許。

做法:山藥去皮、洗淨,切片備用;水發木耳洗淨,摘小朵備用;把蒜剁碎成末;燒開一鍋水,然後將山藥片放入焯30秒後撈出備用;熱鍋倒油,放入蒜末爆香後加入焯好的山藥片炒半分鐘後加入木耳一起炒熟,加鹽、雞精調味即可。

功效:山藥一般在霜降前後收穫,中醫認爲,山藥一味入三經:即肺、脾、腎經。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2、百合炒馬蹄

材料:鮮百合6兩(約240克),碎豬肉4兩(約160克),馬蹄10粒,薑蓉2茶匙。糖、鹽各1/2茶匙,生抽1茶匙,水1湯匙,油、生粉各1/2湯匙。上湯2湯匙,蠔油、麻油各1茶匙。

做法:鮮百合切開,洗淨瀝乾;馬蹄去皮剁碎。碎豬肉加入醃料,醃15分鐘。燒熱鍋,下油1湯匙,炒熟碎豬肉,放入鮮百合、馬蹄及薑蓉,炒勻,最後加調味料,炒至汁幹即成。

功效:百合能止咳補肺,馬蹄消痰清積食。鮮百合味淡,可加少許姜及肉碎,增加鮮味,不寒又不燥。

3、西芹炒蝦仁

材料:西芹、蝦仁、腰果、胡蘿蔔、蒜、蔥、薑末、鹽、砂糖。

做法:將蝦仁洗乾淨,西芹切丁,胡蘿蔔切小薄片。鍋內放2大匙油,冷油小火放入腰果炸至酥脆撈起放涼。炸腰果時,一定要冷油、小火,一邊炸一邊要翻動以免燒糊,炸好後要徹底放涼纔會酥脆。將油倒出一半,剩下的油燒熱放入蒜、蔥、薑末爆香,再放胡蘿蔔及西芹丁,大火翻炒約1分鐘。放入蝦仁,鹽,砂糖大火翻炒約1分鐘即可盛出,灑上放涼的腰果即可。

功效:西芹是一種保健蔬菜,有促進食慾、降低血壓、健腦、清腸利便、解毒消腫、促進血液循環等功效;蝦的營養價值極高,食用後對身體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