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結婚婚俗有什麼

土家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個民族,至今傳承着一些傳統婚嫁的習俗,那麼,土家族的結婚婚俗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爲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土家族的結婚婚俗有什麼

  土家族的結婚婚俗

一、定婚前的禮儀

官府文告規定“百姓男女年紀相當,又無親屬制服,而男女父母情願結姻者,必先央媒約,通知明白,……一有不願,即止。”民間也演漸成俗。男方託媒人,提親討口氣;女方放話看人家。這個過程完全是由媒人牽線搭橋,在雙方父母主持下進行。

二、行聘訂婚。

女方“看人家”允許之後,男方擇期備臺盒,即備絹帛,簪環,果酒等物,書寫有第幾男、姓名、某年、月、日出生的男家庚書生,禮物男用紅全開具,後寫姻眷弟某率男某頓首拜。請媒人隨同到女家。女家收聘,用相同格式寫好女子庚書,中帖紅簽上寫“領謝”二字,交付媒人回覆男家。舉行定婚儀式之後,男方所送聘禮稱之爲打發。此後,男女雙方即可走動,但主要是逢年過節時男方到女家拜年。

三、擇選婚期,預置衣飾,辦置嫁奩。

擇期的講究是按照男女雙方“八字”找推定吉日,如女家許約,即行定期,定期之後,由男家用名帖開具婚禮單,另以紅全開明迎親日期,先告祖先,由媒人送往女家之後,男家開始製備衣飾,布帛,果餅等物,果餅稱“茶食”,嚴格按照女家親族輩分準備,不得差錯。早期,男家置辦的禮物和女家置辦的嫁奩都是在正式婚期前送往對方,以後演變爲迎親出嫁的當天隨帶,這就增添了婚期的喜慶色彩,而且雙方都可以在親朋族友面前顯示體面。

四、喜期。

有的地方稱“過期”。舉行婚禮,歷時三四天,有許多儀式,顯得十分繁雜和格外熱鬧,其間有:

1、上頭:女了出嫁前一日,擇族戚夫妻雙全有德行的人,以兩條線互相絞合勒去鬢邊短髮,拔去汗毛,曰“開臉”,亦曰“上頭”,爲分梳,此時始挽成高髻,又稱“粑粑纂”。

2、陪十姊妹:女兒出嫁前一日晚上,設素宴,請未婚女子九人和新娘圍席而坐,稱爲“陪十姊妹”,又謂之“帶花酒”。由兩個陪姑娘先圍席作四十八個揖之後,請新娘坐席中間,牽親者挨其左右而坐,其餘按長幼而坐,由歌師傅或新娘自已開臺“陪十姊妹歌”。

3、哭嫁。新娘出嫁前半月乃至一月,自哭於室,其內容大多是哭爹孃、哭哥嫂、哭姐妹,也有哭罵媒人的。哭嫁的形式有多種,有一人獨哭 ,也有母女、姐妹、哥嫂、親友同哭的;有低聲哭訴,也有放聲嚎哭 的,訴說自己不幸遭遇和離別之情。臨嫁日母嫂同哭,婦女陪哭 ,謂之哭嫁禮。哭嫁,近已不見。

4、背新娘上花轎。發親時,新娘更衣,脫下孃家衣,穿上婆家衣和露水衣,轎門向內,由兄或叔將新娘從閨房中背上花轎。新娘登轎,即撤食箸。俗謂箸爲筷子,取其字音,寓快生子之意。由兩 個送親人(一男一女)相送,送親人稱“上親”或“高親”,富戶女上親坐轎,貧戶女上親坐滑竿,男上親騎馬。男上親在花轎前,女上親尾隨花轎後面,沿路六樂合奏,非常熱鬧。

5、鋪牀。男家請兩個夫妻圓滿的婦女鋪牀,女家嫁奩到後,將男方原置鋪上的被蓋搬走,換上女方的被蓋、枕頭、謂之鋪牀。邊鋪牀邊說祝詞。前鄉爲“鋪牀鋪牀,金玉滿堂,先得貴子,後生姑娘。”後鄉爲“一步踏進新郎房,新郎請我來鋪牀,鋪牀鋪牀,金玉滿堂,先得兒子進學堂,手拿筆桿寫文章,後得姑娘進繡房,拿起花針繡鴛鴦。”

6、拜堂。花轎進門,由兩個攙拜娘(又稱圓親人)攙新娘。由主婚人唱拜喜詞引導,新娘新郎面對神龕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等。

7、搶房。拜堂完畢,新郎新娘爭先入洞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坐落牀湛風吹草動,應以中心爲界,男左、女右,各佔一首。有心計的姑娘越界而坐,向新郎示意,你今後欺負不了我。新郎則用力把新娘擠過界,雙方暗中用力,互不相讓,最後相視一笑而了之。

8、喝交杯酒。洞房設案,備酒燃燭。新郎 新娘行合巹禮,俗稱“喝交杯酒”,前鄉稱“接納”。表示新婚夫婦,相親相愛,白頭偕老。

9、鬧房。對新郎新娘的新婚祝福。夜晚,無論男女老少,聚於新人房中,祝賀新人或戲鬧,肆意調笑,擺佈新人取樂,皆無禁忌。有“鬧喜鬧喜,越鬧越喜”之說。有的讓新人同時吃用細繩吊起的水果,等兩人同時咬去時趕緊將水果向上一提:有的讓新人介紹自己的戀愛過程。客人的調笑,新人不能拒絕,任憑他(她)們擺佈。

10、回門。新娘偕新郎歸寧,謂之回門。後鄉在新婚第三日或一月回門,在女家住宿一夜,次日,由父母或兄弟送回。前鄉在婚後三日 (今爲二日)回門,當天去當天回,去時女走在前男走在後。有“新房三日不離人”之忌。

改土歸流前,還有兩種婚俗很特別。

一是女子婚期前三天,土王享有“初夜權”,後來除了與土王同姓的人戶成親可以免除初夜權外,凡與土王同住三宿後,方能與新郎結婚,這種習俗,開始帶有一種宗教色彩,以後演變成土王的無道。土官、土司制度被中原的王朝廢除後,土王的初夜權就不再存在。

二是“搶親”。當某一土家寨子青年男子愛上另一土家寨子青年女子以後,事先約定婚期,新郎邀約本寨青年男子按期去女方寨子搶親,在去女方寨子的路上,敲芒鑼,擂大鼓,舉着燈籠火把,喧鬧地奔向女方寨子。到了女家,女家也事先約好一批人來阻攔,男女雙方都用“四言八句”理論一番,吵吵鬧鬧,男方就動手去搶新娘,搶得新娘後,就把她塞進花轎,用鎖把轎門關好鎖上,擡起就往男寨奔跑,新娘兄弟和寨內親戚故意去追趕,好像要把新娘奪回來。男方搶親的人,給些錢財求情,婦方追趕的兄弟才放路讓行,男女青年才得以在男方家庭舉行婚禮。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已改變了以往那種大操大辦,程序複雜的禮習俗。人們有的在賓館設宴招待親朋,軍樣既省事、省錢,又有排場,不落俗套;有的乾脆舉辦集體婚禮或公益婚禮,旅遊結婚等。這樣即有現實意義,又留給人永久的懷念。

  蒙古族的結婚婚俗

蒙古訂婚送禮多

如果蒙古小夥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訂婚前,要託媒人帶着象徵和諧、甜蜜、旺盛的白糖、茶葉、膠等物品,用一塊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則可以進行。隨後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帶着哈達、奶酒、糖塊之類禮品求婚,一般要進行數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訂婚禮後,男方還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將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這件婚事便確定下來。當接近婚期,男方要給女方送一次禮,一般是煮整羊一隻,還有酒、茶、哈達。女方對送禮者熱情招待,雙方祝酒,口頌吉祥語句,對歌慶賀。

新郎受掰羊脖考驗

鄂爾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後,總會被女方家當作上賓熱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熱鬧,這時,男方祝頌人會悄悄地離開宴席領着新郎來到新娘的房間裏。待他倆在客位上坐下以後,陪娘們就會端上來一個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並請新郎把羊脖子從中間掰斷,以試新郎的力氣大小。爲了戲弄新郎,陪娘們早就將一根紅柳棍或一根鐵棍子巧妙地插進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點,他就會識破其中奧妙,取出柳棍或鐵棍,很容易地將羊脖?a href='' target='_blank'>雨稀S械男呂稍蠆皇鍍渲忻孛埽蚨丫×ζ寐反蠛梗窆芬詮暌謊腫偶保中呃ⅰ6隳錈竊虺沒檬中晾笨癱。換扯褚獾撓鎇醞誑啵⌒π呂傘1患バΦ寐懲ê斕男呂桑聳焙薏壞媒諾紫巒蝗揮幸桓隹梢圓厴淼牡囟礎?/p>  傣族婚俗習慣

每年的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期間,正值農忙季節,傣族青年一般不談戀愛,也不辦喜事。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一直保留至今。 農忙季節一過,就會在幽靜涼爽的竹樓上,綠樹成蔭的地頭邊,熱鬧歡樂的丟包場上…………看到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身影。傣族青年常用歌聲來表示自己的愛慕之情,一問一答,羞澀而不俗套,十分委婉、純樸、巧妙。

男女青年相愛,定情之後,便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去女方家裏提親,只要兩相情願,父母一般是不會阻撓的。定婚之後,選擇良辰吉日,舉行婚禮。 傣族婚禮,古老簡樸,按照當地風俗,婚禮必須在女方家竹樓上舉行。“拴線”儀式是傣族婚禮的主要內容。寬敞的竹樓堂屋擺着一張婚禮桌,桌面上覆蓋着芭蕉葉,上面放着芭蕉葉做成的帽子,下面放着雌雄雞各一隻。桌上還放有紅布、白布、芭蕉葉盒子等。主婚人坐在婚禮桌上首,親友們靠近主婚人圍桌而坐。新郎新娘跪在主婚人對面,準備接受“拴線”儀式的洗禮。

主婚人致完賀詞,新郎新娘從桌上抓一坨糯米飯,蘸上酒,撣向四周。之後,舉手作揖,以示對祖先的懷念和祭典。接着,主婚人從桌上拿起一根較長的白線(有的地方是紅線)從左至右,繞過新郎新娘的肩,把線的兩端搭在桌子上。然後,又用較短的白線,分別拴在新婚夫妻的手腕上。表示他們的靈魂和心已經拴在一起,相親相愛,永不分離。同時,在坐的老人也紛紛拿起白線,重複地將線拴在新人的手腕上。並祝福他們婚後幸福。生出兒子會犁田、蓋房;生出姑娘會織布、插秧……

在竹樓的另一端,主人擺設豐盛的佳餚,招待前來賀禮的賓客。新郎新娘舉杯向來賓們殷勤地敬酒。此時,客人往往提出各種問題,讓新郎新娘當場作答。幽默的問答,有時引起鬨堂大笑,氣氛異常熱烈。 婚宴中,還要請“贊哈”(歌手)來唱歌。“贊哈”有男有女,大都是口齒靈俐,通曉本民族文化,善於表達感情的人。當“贊哈”唱到精彩之處,人們不時爆發出“噢!噢!噢!”的歡呼聲,將婚禮推向高潮。